崇仁一中2012年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附答 命题人:吴国强 审题人:吴小玲 [说明:本卷共四大题,26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1、下面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呜咽(yan) 竣工 远见卓识(zhu6) 审时度势 B、倔强(jue) 游弋 狐假虎威(jia) 万象更新 C、癖好(pi) 抹杀 侃侃而谈(kan) 震憾人心 囹圄(y) 市侩 相濡以沫(ru) 供不应求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讲述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草包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C、由于缺乏相当的华夏文化背景知识,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时,有时会望文生义。 D、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一事一桩,犯不 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 了社会文明
崇仁一中 2012 年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附答 案) 命题人:吴国强 审题人:吴小玲 [说明:本卷共四大题,26 小题,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8 分) 1、下面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呜咽(yān) 竣工 远见卓识(zhuó) 审时度势 B、倔强(juè) 游弋 狐假虎威(jiǎ) 万象更新 C、癖好(pì) 抹杀 侃侃而谈(kǎn) 震憾人心 D、囹圄(yǔ) 市侩 相濡以沫(rú) 供不应求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B、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讲述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草包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C、由于缺乏相当的华夏文化背景知识,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时,有时会望文生义。 D、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一事一桩,犯不 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 了社会文明
B、山城的灯饰将从“亮起来”变为“美起来”,目前正在实施让灯饰“动起来”的目标。 C、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 文章情感。 D、我们顺利地按照老师提示的思路解出了这道难题。 4、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原句: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改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B、原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改句:人,要么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么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C、原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改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 D、原句: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改句: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依附。 ②病毒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 ③自然界中的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相生相克。 ④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的消逝
B、山城的灯饰将从“亮起来”变为“美起来”,目前正在实施让灯饰“动起来”的目标。 C、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 文章情感。 D、我们顺利地按照老师提示的思路解出了这道难题。 4、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2 分) A、原句: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改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B、原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改句:人,要么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么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C、原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改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 D、原句: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改句: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 化。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依附。 ②病毒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 ③自然界中的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相生相克。 ④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的消逝
⑤在漫长而又不断的“磨合”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 也平衡下来。 A、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⑤③④ D、②③④①⑤ 6、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尽管黄金的地位已今不如昔,但魔力依然不减。纸币在通货膨胀面前无能为力,而黄金天生 具备保值功能,在通货膨胀时代尤为耀眼。美元和黄金价格犹如跷跷板的两端,在美元持续 贬值的背景下,黄金的价格会自然走高。在股市风险加大时,黄金市场会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近几年国际市场金价走高,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股市震荡不无关系。 A、预测黄金市场未来的走势。B、说明影响金价的各种因素。 C、解释黄金受到追捧的原因。D、分析黄金投资的国际环境。 7、为了成功举办“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班里决定先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活 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的活动。(6分) 活动一:熟悉句式——学习演讲句式 (1)根据语境,请在横线处仿写两句,使其与前后句构成排比句。(2分) 同样是春,有人诅咒黄沙扑面,有人却静观绿上柳 梢; 同样是冬,有 人畏缩于风吹老树,雪打寒窗,有人却呼唤着冰天雪地里孕育着的又一轮新的生机。 (2)下面是晓君为“笑对失败”话题的演讲准备的两则素材:
⑤在漫长而又不断的“磨合”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 也平衡下来。 A、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③④②① ⑤ D、②③④①⑤ 6、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2 分) 尽管黄金的地位已今不如昔,但魔力依然不减。纸币在通货膨胀面前无能为力,而黄金天生 具备保值功能,在通货膨胀时代尤为耀眼。美元和黄金价格犹如跷跷板的两端,在美元持续 贬值的背景下,黄金的价格会自然走高。在股市风险加大时,黄金市场会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近几年国际市场金价走高,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股市震荡不无关系。 A、预测黄金市场未来的走势。 B、说明影响金价的各种因素。 C、解释黄金受到追捧的原因。 D、分析黄金投资的国际环境。 7、为了成功举办“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班里决定先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活 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的活动。(6 分) 活动一:熟悉句式——学习演讲句式 (1)根据语境,请在横线处仿写两句,使其与前后句构成排比句。(2 分) 同样是春,有人诅咒黄沙扑面,有人却静观绿上柳 梢; ;同样是冬,有 人畏缩于风吹老树,雪打寒窗,有人却呼唤着冰天雪地里孕育着的又一轮新的生机。 (2)下面是晓君为“笑对失败”话题的演讲准备的两则素材:
①日本地震海啸发生后,44岁的日本著名漫画家、《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在 Twitter (中文译作“推特”,是国外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上10小时内连续发表60 幅手绘的“微笑”系列漫画,为受灾的日本国民祈福 ②雨果曾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你认为应选素材 理 (2分) 活动三:鼓足勇气一一培养演讲自信 (3)陈彬说:“我口才不好,一上台就紧张,一紧张就口吃,这次比赛我还是弃权吧。” 你对他说 (2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2分) (一)古诗文积累(8分)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 赢得生前身后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 (5)杜甫在《望岳》中用 。”抒发了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①日本地震海啸发生后,44 岁的日本著名漫画家、《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在 Twitter (中文译作“推特”,是国外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上 10 小时内连续发表 60 幅手绘的“微笑”系列漫画,为受灾的日本国民祈福。 ②雨果曾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你认为应选素材 ,理 由: 。(2 分) 活动三:鼓足勇气——培养演讲自信 (3)陈彬说:“我口才不好,一上台就紧张,一紧张就口吃,这次比赛我还是弃权吧。” 你对他说: “ 。” (2 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2 分) (一)古诗文积累(8 分)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 1 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3) ,赢得生前身后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 。 (5)杜甫在《望岳》中用 “ , 。”抒发了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6)古人读书,讲究既要眼到手到,又要心到。这正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 系,正如《论语》中所言 ”(用《〈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4分) 夜 坐(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勒正。②蛩:蟋蟀。③逶迟:本指道路、山川、河流弯曲和连绵不 绝,这里指遥遥无期 9、诗歌的前两联是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其中写近景的诗句是哪两句?(2分) 10、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10分) 固传
(6)古人读书,讲究既要眼到手到,又要心到。这正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 系,正如《论语》中所言 “ , 。”(用《〈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9——10 题(4 分)。 夜 坐(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迟。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勒正。②蛩:蟋蟀。③逶迟:本指道路、山川、河流弯曲和连绵不 绝,这里指遥遥无期。 9、诗歌的前两联是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其中写近景的诗句是哪两句?(2 分) 。 10、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1—15 题(10 分)。 李 固 传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若犀,足履龟文。少 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 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①, 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 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 (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李固:东汉时人。②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 龟背纹。③坟籍:泛指古代书籍。④前衅:以前的罪过。 、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 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辟( (2)原( (3) 悉( 13、说说“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的意思。(2分) 14、李固任荆州刺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州内清平”?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李固①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若犀,足履龟文②。少 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③,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 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④, 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 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 (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李固:东汉时人。②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 龟背纹。③坟籍:泛指古代书籍。④前衅:以前的罪过。 1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 分) 贼 帅 夏 密 等 敛 其 魁 党 六 百 余 人 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辟( ) (2)原( ) (3) 悉( ) 13、说说“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的意思。(2 分) 。 14、李固任荆州刺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州内清平”?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15、简要评价李固这个人物。(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 《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 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 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 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 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 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 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 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 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 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 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15、简要评价李固这个人物。(2 分) 。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 《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 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 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 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 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 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 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 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 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 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 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 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 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 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 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应当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 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你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 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 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 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 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 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借纸张 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 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 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 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 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铁凝的《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6、“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 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 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 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 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应当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 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你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 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 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 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 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 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 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 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 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 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 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 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铁凝的《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6、“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 分)
第三 、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18、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19、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2分)
第一 次: ; 第二 次: ; 第三 次: 。 17、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 分) 。 18、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 分) 。 19、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2 分)
20、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 21、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2分) 眼界与读书(赵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 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即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 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 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 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 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 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 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二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 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 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 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 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
20、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2 分) 。 21、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2 分) 。 (二)阅读下文,完成 22—25 题。(12 分) 眼 界与 读 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 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即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 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 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 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 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 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 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 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 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 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 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