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阴县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蒋赞 审题人:易美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ⅠI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 为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 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 山水倾吐郁闷,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 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 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 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 陶渊明的诗,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体整齐,很自 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 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 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 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 赶进格律,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 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 且看他《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 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in形容山髙)。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 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 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 眺一下,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青 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到 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 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用说雕琢的 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 的。谢灵运说,此句从梦里中来。 他的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 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 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而“池 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 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园柳变鸣禽”,稍稍 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 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 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 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
湖南省湘阴县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蒋 赞 审题人:易美军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 为代表,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 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 山水倾吐郁闷,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 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 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 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 陶渊明的诗,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体整齐,很自 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 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 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 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 赶进格律,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一 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 且看他《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 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īn 形容山高)。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 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 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 眺一下,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青 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到 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 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用说雕琢的 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 的。谢灵运说,此句从梦里中来。 他的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 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 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而“池 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 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园柳变鸣禽”,稍稍 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 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 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 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
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 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 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 (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 1.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 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 B.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 度看待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C.谢灵运用格律写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 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 D.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 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 礼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 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 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 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 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 气升而阴气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 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 风 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 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 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 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 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 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 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 (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 1.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 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 B.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 度看待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C.谢灵运用格律写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 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 D.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 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 礼。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 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 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 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 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 气升而阴气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 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 风。 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 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 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 法。 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 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 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 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 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 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 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县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 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 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 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 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 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 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 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 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灾渗: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灾所被者几乡 被:遭受 C.或便宜多辄 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B.僧道士食之羡粟 羡:剩余的 D.乐为之识其 详 识:记述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 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 精神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 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 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 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 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 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 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 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 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 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 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 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 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 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 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 灾沴: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灾所被者几乡 被:遭受 C.或便宜多辄 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B.僧道士食之羡粟 羡:剩余的 D.乐为之识其 详 识:记述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B.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C.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D.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 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 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 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 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5分) 文 (2)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5分)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魏裳(明)③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 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 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 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 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 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句 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 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5 分) 译 文: ⑵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 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 魏裳(明)③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 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 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 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 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 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 9.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 ”句 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 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别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 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 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 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 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 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 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 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 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 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 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 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 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 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 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 《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 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 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 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 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 , ?”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 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别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 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 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 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 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 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 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 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 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 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 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断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 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熟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 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 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地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 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这是公共沙坑,想扔 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 《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 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蛮横无理中夹着威胁, “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利。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 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 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 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 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 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 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 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 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 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 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莱 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 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 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 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之间似乎缺少了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 床两天—一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 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 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 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 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 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 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 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 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 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 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 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 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 请教……” “哦,是吗?”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 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会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 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莱 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又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 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 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 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之间似乎缺少了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她问。 “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 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然。”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 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 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 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 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 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 吗?”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 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 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 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 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 社会意义。 C.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 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 响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 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 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 理的爆发而己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的莫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 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中任选两 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 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 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 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 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 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 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 了其性格的成因。 B.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 莫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 社会意义。 C.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 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 响。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 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 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 理的爆发而已。 2. 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小说中的莫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 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中任选两 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 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 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 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 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 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 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 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 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 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 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 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 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 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 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 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 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 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 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 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 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 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 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 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 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 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 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 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 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 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 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 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 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 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 C.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 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 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 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 后的人。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 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他强烈的 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 领导力的核心。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 去做。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 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 兼传教”之人。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以理学为自己的修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具有“卫 道”的强烈使命意识。曾国藩正是把与太平天国之间这场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 文化上、价值上的“卫道”的战争。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是一种正面的导向。但是,儒家也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过于相信道德的力 量,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无法成事。因此,对于要在现实世界中 把事情做成的曾国藩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不够的。 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 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 顺从的力量,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看清深 层的利害,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 因素。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过于以 自我利益为中心。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 系中,以至于“通国不能相容”,最终被罢免了兵权,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焦虑抑郁之中。当然,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 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咸丰八 年再出而以黄老(即道家)处世”。法家之弊是逞强,是自以为是,而道家的“柔 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是,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曾 国藩就这样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圆 通无碍的境界。这便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终能够成就事业的根 本原因。 (选自《大家》2015.11.16,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呆子;梁启超也瞧不起曾国藩,认 为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 B.在曾国藩看来,士卒的多寡和有无粮饷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他忧虑的是, 统治集团腐败,整个社会缺少“忠义血性”,只见逐利之徒,难见好义之人。 C.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法家理念中,只有实力才是靠得住的,人的行 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曾国藩治湘军的成功从中得力最大
D.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 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 E.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 后来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6分) 答 (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6分) 答: (4)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 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基层救助管理机构面对流浪行乞人员的求助不能 ,应加大集 中救助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②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我们的老师、家长不能对 其 ,不将其当回事。 ③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公安干警心里没有群众,就是 忘本;对群众 就是变质 A.漠不关心漠然置之漫不经心B.漠不关心漫不经 心 漠然置之 C.漫不经心漠然置之漠不关心D.漠然置之漫不经 心漠不关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一切都限制 在“礼”的范围内,否则,超越范围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B.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26日对记者表示,2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 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浪费食物,官方决定撤销其挑战纪录。 C.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 费,一年之内可随便扶起跌倒的老人,若遇纠纷最髙可获2万元法律诉讼费用。 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思想家”臆想的“洋规 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是国内热火朝天,国外莫名其妙。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很多时候,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 华,返璞归真。前不久故去的邵逸夫先生, 从他的影视帝国,到 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再到他一生拼搏中都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
D.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理念的核心,以“做圣贤”为自己的追求,具有 强烈的“卫道”的使命感。可以说,主要就是儒家的思想成就了曾国藩。 E.曾国藩运用法家的理念治军,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一度被罢免兵权, 后来他放弃法家而以道家处世,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 (2)请简要概括儒家、法家、道家对曾国藩的主要的积极影响。(6 分) 答: (3)请简要分析曾国藩的品质特点。(6 分) 答: (4)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这样说的 理由,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 分) 答: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基层救助管理机构面对流浪行乞人员的求助不能 ,应加大集 中救助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②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我们的老师、家长不能对 其 ,不将其当回事。 ③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公安干警心里没有群众,就是 忘本;对群众______,就是变质。 A.漠不关心 漠然置之 漫不经心 B.漠不关心 漫不经 心 漠然置之 C.漫不经心 漠然置之 漠不关心 D.漠然置之 漫不经 心 漠不关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一切都限制 在“礼”的范围内,否则,超越范围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B.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 26 日对记者表示,23 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 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浪费食物,官方决定撤销其挑战纪录。 C.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险种,用户只需要支付3元保 费,一年之内可随便扶起跌倒的老人,若遇纠纷最高可获2万元法律诉讼费用。 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思想家”臆想的“洋规 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是国内热火朝天,国外莫名其妙。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很多时候,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 华,返璞归真。前不久故去的邵逸夫先生, 。从他的影视帝国,到 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再到他一生拼搏中都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
不懈怠,天天都是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5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其气度 所带给人们的魅力感受,又岂是那些炫富竞奢的土豪俗吏们所能比的? A.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但其内里却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 大世界 B.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 商人 C.不仅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同时是一个藏着文化大乾坤 大世界的学者 D.虽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但却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 清癯的商人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5分) 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 因 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 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 是“不安全”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 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主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 此 ,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17.阅读下面的调査统计表,根据其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 字)。(6分) 晚间10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 影视 科普 体育 新闻 综艺 播出比重1.5%146%1.7%155%9.7% 收视比重21.5%8.5%15.1%19.7%23.4% (1)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 超过25字) (2) 对此结论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12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没 有顺势超越他,而是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爆胎的 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对于这两个人的做法,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 得套作、抄袭
不懈怠,天天都是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 5 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其气度 所带给人们的魅力感受,又岂是那些炫富竞奢的土豪俗吏们所能比的? A.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但其内里却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 大世界 B.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 商人 C.不仅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的商人,同时是一个藏着文化大乾坤、 大世界的学者 D.虽然内里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但却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 清癯的商人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 每空不超过 15 字。 (5 分)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 ① 。因 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 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 是“不安全”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 ② , 不仅受制于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主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 此, ③ ,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17.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其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 字)。(6 分) 晚间 10 点档最受欢迎的五类电视节目数据统计表 影视 科普 体育 新闻 综艺 播出比重 19.5﹪ 14.6﹪ 13.7﹪ 15.5﹪ 9.7﹪ 收视比重 21.5﹪ 8.5﹪ 15.1﹪ 19.7﹪ 23.4﹪ (1) 比较五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收视比重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 超过 25 字) (2) 对此结论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 50 字)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5年12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没 有顺势超越他,而是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爆胎的 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对于这两个人的做法,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 得套作、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