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演示演讲PPT成功案例:超敏反应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40,文件大小:174.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hyper 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 (al leroy)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 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 (allergy):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 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依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1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依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 Ⅰ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特点: ①由lg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②发生快,恢复快,一般无组织损伤; 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抗原 ★呼吸道-—花粉、尘螨、霉菌等 ★消化道一鱼、虾、肉、蛋、牛奶等 ★皮肤—-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肌肉、静脉一-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特点: ① 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② 发生快,恢复快,一般无组织损伤; ③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抗原 ★ 呼吸道 --- 花粉、尘螨、霉菌等; ★ 消化道 --- 鱼、虾、肉、蛋、牛奶等; ★ 皮肤 ---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 肌肉、静脉 ---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

(二)抗体 lgE抗体 Th2细胞→L-4 抗原>B细胞→1gE个 ) I gE Fc段受体( FCER) ●FcER|-高亲和性受体; 组成:a链(1条)、β链(1条)和γ链(2条) 存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主要)及嗜酸性 粒细胞活化 ○FcER 低亲和力受体

(二)抗体 --- IgE抗体 Th2细胞 → IL-4  抗原 → B细胞 → IgE (三)IgE Fc段受体(FcεR): ● FcεRⅠ--- 高亲和性受体; 组成:α链(1条)、β链(1条)和γ链(2条) 存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主要)及嗜酸性 粒细胞(活化)。 ● FcεRⅡ --- 低亲和力受体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 肥大细胞—-皮肤、粘膜下层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 缔组织; 嗜碱性粒细胞—-血液。 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介导1型超敏反应 (五)嗜酸性粒细胞( eos inophi Is) 分布: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中。 作用 A.对|型超敏反应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B.参与型超敏反应晚期反应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 肥大细胞 --- 皮肤、粘膜下层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 缔组织; 嗜碱性粒细胞 --- 血液。 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五)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分布: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中。 作用: A.对Ⅰ型超敏反应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B.参与Ⅰ型超敏反应晚期反应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抗原→机体→产生lgE→结合于肥大细胞和 嗜碱性粒细胞(FcER);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相同抗原→与 I gE Fab段(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结合→lgE(两个或两个以上)交联→ FCERI的微集聚→启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抗原 → 机体 → 产生IgE → 结合于肥大细胞和 嗜碱性粒细胞(FcεR);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相同抗原 → 与IgE Fab段(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结合 → IgE (两个或两个以上)交联→ FcεRⅠ的微集聚 → 启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 细胞活化 →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2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1)储存介质 ①组胺( histamine) 作用:a舒张微血管; b.平滑肌收缩; ∂.外腺分泌细胞分泌增加。 ②激肽原酶( kininogenase) 激肽原(血浆)激肽原酶缓激肽(9个氨基酸) 作用:a.平滑肌收缩; b.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③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作用:a.对嗜酸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b.对早期反应有抑制作用

2.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1)储存介质 ① 组胺(histamine) 作用:a.舒张微血管; b.平滑肌收缩; c.外腺分泌细胞分泌增加。 ②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激肽原(血浆) 缓激肽(9个氨基酸) 作用:a.平滑肌收缩; b.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③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作用:a.对嗜酸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b.对早期反应有抑制作用。 激肽原酶

(2)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白三烯( leucotrienes,LTs) 组成:LTG4LTD和LTE的混合物。 作用:a.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比组胺强 100~1000倍),且效应持久;b.也可引 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促进腺体分 泌 ②前列腺素D2( prostag land in-D2,PGD2) 作用:a.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b.血管扩 张、通透性增强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作用:凝集、活化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胺 →血管通透性增加

(2)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组成:LTC4、LTD4和LTE4的混合物。 作用:a.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比组胺强 100~1000倍),且效应持久;b.也可引 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促进腺体分 泌。 ② 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 作用:a.能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b.血管扩 张、通透性增强。 ③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作用:凝集、活化血小板 → 释放血管活性胺 → 血管通透性增加

3.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特点 早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迅速;②多为功能紊乱;③经过紧急治疗 可完全恢复;④颗粒内释放的介质主要参与早 期反应。例: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晚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较慢;②伴有炎性改变;③新合成介质、 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 例:哮喘的肺脏内炎细胞浸润

3.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特点 早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迅速;②多为功能紊乱;③经过紧急治疗 可完全恢复;④颗粒内释放的介质主要参与早 期反应。例: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晚期反应特点: ①发生较慢;②伴有炎性改变;③新合成介质、 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要参与晚期反应。 例:哮喘的肺脏内炎细胞浸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0页,可试读14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