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讲 社会分层、第九讲 社会流动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28,文件大小:125.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2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周怡

第2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周 怡

第8讲社会流动(1) 口基本概念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中社 会位置的变动过程( Lipset& Bendix,1959/1992) ■社会流动的三个操作层面 口个体或群体从一个阶级转变为另一阶级 口某一个体或群体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变动; 口个体或群体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变动。 ■社会地位( status)与社会位置( position) 口 Position指具体的职位如教授、医生、干部等有形的职位 口 status是无形的,是人为界定的结果,也可能是主客观层次综 合测量的结果,涉及某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声望等综合参数

第8讲 社会流动(1)  基本概念 ◼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中社 会位置的变动过程(Lipset & Bendix,1959/1992). ◼ 社会流动的三个操作层面:  个体或群体从一个阶级转变为另一阶级;  某一个体或群体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变动;  个体或群体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变动。 ◼ 社会地位(status)与社会位置(position)  Position指具体的职位,如教授、医生、干部等有形的职位  Status 是无形的,是人为界定的结果,也可能是主客观层次综 合测量的结果,涉及某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声望等综合参数

第8讲社会流动(2) 口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尘螽羧造的2卡嘉努假毅局社会落分布 水平流动包括横向的水平流动,意指不改变个人社会地 倍地个影期:续同权精业格位满边 勁工¥拿惜纪早败沓级透雳要携 权的有产阶级形成对立,中间阶级介乎在两者之间成为 華直流动的载体。 髙纳 些研究指出∵上层和下层存在相当程度 封闭 中间阶级真有明显的开放和流动 直流动是 社会整合的指示器

第8讲 社会流动(2) 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 从分层的观点看社会流动,前提假设是社会等级分布, 主要涉及人的垂直性的上下流动→纵向社会流动。 ◼ 水平流动包括横向的水平流动,意指不改变个人社会地 位、收入和声望的,基本在同一分层水平位置上的流动。 如地理位置的流动,在财产、权力和声望相似的两个位 置的职业流动等。 ◼ 前工业社会至18世纪早期水平流动现象远远大于垂直流 动;工业革命之后,工人阶级出现而成为无产阶级与特 权的有产阶级形成对立,中间阶级介乎在两者之间成为 垂直流动的载体。 ◼ 一些研究指出:上层和下层存在相当程度的阶级封闭。 中间阶级具有明显的开放和流动性,他们的垂直流动是 社会整合的指示器

第8讲社会流动(3) 口个体流动与群体流动 ■通常有关的社会流动研究只在个体层面上展开, 即通过考察个体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 地位的流动,透视整个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格 局 ■原因:现实中群体性社会流动总是个体性社会 流动的叠加;任何一种群体流动都是个体选择 的结果

第8讲 社会流动(3)  个体流动与群体流动 ◼ 通常有关的社会流动研究只在个体层面上展开, 即通过考察个体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 地位的流动,透视整个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格 局。 ◼ 原因:现实中群体性社会流动总是个体性社会 流动的叠加;任何一种群体流动都是个体选择 的结果

第8讲社会流动(4) 口基本理论视角(1) ■宏观视角:宏观的关注点在社会是封闭还是开 放的,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多大? 口经验事实:相对封闭的社会般将社会稀缺资源任 意无条件地提供给社会上层;下层没有机会获得资 源,没有机会向上流动。奴隶社会、种姓社会、世 袭社会、封建社会属于这种封闭性社会。工业社 以来的比较是开放的社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的现实是封闭社会;反之是开放。 口两个问题:研究方法问题和硏究术语问题 流动表研究

第8讲 社会流动(4)  基本理论视角(1) ◼ 宏观视角:宏观的关注点在社会是封闭还是开 放的,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多大?  经验事实:相对封闭的社会一般将社会稀缺资源任 意无条件地提供给社会上层;下层没有机会获得资 源,没有机会向上流动。奴隶社会、种姓社会、世 袭社会、封建社会属于这种封闭性社会。工业社会 以来的比较是开放的社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的现实是封闭社会;反之是开放。  两个问题:研究方法问题和研究术语问题 ◼ 流动表研究

第8讲社会流动(5) 口基本理论视角(2) ■宏观视角 口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的区分依赖两个因素:机会和经济 增长( MCMurrer: Condon&Sawh,1997)假如机会 的创造得自经济增长,那么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区分的基 点→只看社会是否提供新机会或新职位. 口循环流动是社会不提供新机会/新职业的情況下,社会成 员从上层流到下层,或下层到上层的流动状态也称遗传 流动或交替流动,意指个体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父母 职业及其经济地位相关的流动状态代际继承性越大代 际流动率低说明个人获得的流动机会越少,整个社会经 济增长不明显

第8讲 社会流动(5)  基本理论视角(2) ◼ 宏观视角  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的区分依赖两个因素:机会和经济 增长(McMurrer,Condon & Sawhill, 1997 )假如机会 的创造得自经济增长,那么循环流动与结构流动区分的基 点→只看社会是否提供新机会或新职位.  循环流动是社会不提供新机会/新职业的情况下,社会成 员从上层流到下层,或下层到上层的流动状态.也称遗传 流动或交替流动,意指个体职业与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父母 职业及其经济地位相关的流动状态.代际继承性越大,代 际流动率低,说明个人获得的流动机会越少,整个社会经 济增长不明显

第8讲社会流动() ◇◆口结怕流动表征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时代转型 基本理论视角(3) 宏观视角 职业的流动。 口真正在理论将上述两种流动作区分与20世纪70年 代分层经验研究取得重大的方法论转折同步。 ■微观视角 口对影响人们社会流动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相关机 制的考察,指涉某种流动机制是怎样获致的?哪些 人流动?为什么?

第8讲 社会流动(6)  基本理论视角(3) ◼ 宏观视角  结构流动表征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时代转型下, 新职位被创造出来之后,社会成员走向新机会或新 职业的流动。  真正在理论将上述两种流动作区分与20世纪70年 代分层经验研究取得重大的方法论转折同步。 ◼ 微观视角  对影响人们社会流动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相关机 制的考察,指涉某种流动机制是怎样获致的?哪些 人流动?为什么?

第8讲社会流动(7) 口基本理论视角(4) ■微观视角 口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学术脉络:一是地位获得模型。主 要从代际流动考察流动机制。二是职业生涯流动。从职 业的代内流动看流动机制。 口是否流动和流动之后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都 严格受之于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或微观条件, 口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包涵的内容(Bau& Duncan, 1967) ■先赋性因素:考察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其工作 单位等对子女的影响。 ■后致性因素:本人教育程度、初职、现职等

第8讲 社会流动(7)  基本理论视角(4) ◼ 微观视角  相关的研究分为两大学术脉络:一是地位获得模型。主 要从代际流动考察流动机制。二是职业生涯流动。从职 业的代内流动看流动机制。  是否流动和流动之后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都 严格受之于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或微观条件。  个体自身的微观资源包涵的内容(Blau & Duncan, 1967) ◼ 先赋性因素:考察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其工作 单位等对子女的影响。 ◼ 后致性因素:本人教育程度、初职、现职等

第8讲社会流动(8) 口代际流动硏究:模型与三代人( Ganzeboom treiman 1991,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第一代,相对简单的统计技术; ■第二代,由教育、职业地位获得的路径分析模 型占主导; ■第三代,以职业流动的对数分析模型为标志。 →依方法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8讲 社会流动(8)  代际流动研究:模型与三代人(Ganzeboom, Treiman,1991,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第一代,相对简单的统计技术; ◼ 第二代,由教育、职业地位获得的路径分析模 型占主导; ◼ 第三代,以职业流动的对数分析模型为标志。 →依方法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8讲社会流动(9) 0"通常以索罗金《社会与文化流动》(19591927) 第一代:奠基性的宏观研究 的问世作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起始点。但真正开始 ■奠基性的调查报告。 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国家是否具有不同的社会流动模 式和不同程度的流动 基本结论:1所有西方工业社会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流 动模式;2。工业化国家的流动率明显大于非工业化社会 即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流动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 较为注重社会政体结构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宏观的研究

第8讲 社会流动(9)  第一代:奠基性的宏观研究 ◼ 通常以索罗金《社会与文化流动》(1959/ 1927)一书 的问世作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起始点。但真正开始 进行比较研究是二战以后。 ◼ 奠基性的调查报告。 ◼ 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国家是否具有不同的社会流动模 式和不同程度的流动。 ◼ 基本结论:1.所有西方工业社会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流 动模式;2。工业化国家的流动率明显大于非工业化社会, 即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流动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 较为注重社会政体结构对代际流动的影响。 →宏观的研究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