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早在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 特分离植物色素时采用。 他在研究植物叶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 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 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色 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 带。这种方法因此得名为色谱法。以后此法 逐渐应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色谱法早在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 特分离植物色素时采用。 他在研究植物叶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 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 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色 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 带。这种方法因此得名为色谱法。以后此法 逐渐应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色谱柱: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 锈钢管) 。 固定相:将填入玻璃管或不锈钢管内静止 不动的一相(固体或液体) 流动相:自下而上运动的一相(一般是气 体或液体)
• 色谱柱: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 锈钢管) • 固定相:将填入玻璃管或不锈钢管内静止 不动的一相(固体或液体) • 流动相:自下而上运动的一相(一般是气 体或液体)
30~40年代: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GC)的出现,奠定 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联 用技术,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 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80年代: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80年代末:高效毛细管电泳法(PCE)
30~40年代: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GC)的出现,奠定 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 用技术,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 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80年代: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80年代末: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二·基本分类 从不同角度,可将色谱法分类如下: 1.按两相状态分类 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GC) 根据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 (附着在惰性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 液体),又可分为气固色谱(GSC)和气 液色谱(GLC)
从不同角度,可将色谱法分类如下: 1. 按两相状态分类 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GC) 根据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 (附着在惰性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 液体),又可分为气固色谱(GSC)和气 液色谱(GLC)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LC) 同理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 (LSC)和液液色谱(LLC)。超临界流 体为流动相的色谱为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 定液键合到载体表面,这种化学键合固定 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CBPC)
•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LC) 同理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 (LSC)和液液色谱(LLC)。超临界流 体为流动相的色谱为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 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 定液键合到载体表面,这种化学键合固定 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CBPC)
2.按分离机理分类 。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 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称为 吸附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 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 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 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2. 按分离机理分类 •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 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称为 吸附色谱法。 •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 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 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 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 选择渗透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 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固定化分子) 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 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 选择渗透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 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 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固定化分子) 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 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