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经济学复习资料经典》第4科 (财政学)第二三四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7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财政学 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投支出。(3)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 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 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政府采购制 要。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度是以公开 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分赴含主定的环个和社会发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展提 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 经济体制下,财政攻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 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 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 (2)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 (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第一,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 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 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 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 匝、上所考所来守量时搜入、的宇探夏的公芬费角正提 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 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供的公物品一艘带有外部效应的特相反则为纸效 2)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 ,通过拉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 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 征。(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 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高所购妥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 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在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 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场运行:(1)行政法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 是应有的选择 奔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奔,大大减 调节经济运行。(2堆组织公共生产, 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少了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 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 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 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3)财政手 段,即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 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及优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化措施?(1)判 财政支出结构是否 以及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 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合理,至少应从两方面分枝 歌健论壮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 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 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合理,主要表现在 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真是财 被权氧的重点建若:分推读度按态柱作用和词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投资,可是,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 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⑤提高财政配置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 本身的效率 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场分配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 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F疑的 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 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 属度取分度的围*的层里差距但提但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方面照社会公其需要的先后次 制度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度与我同言这“壮会主义默则根据当割的结济战策目都在量支出 暂度图加相讲:过接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 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太,则会走向反支出的比例关系 (4)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 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 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 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面形的限度以内 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 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用途,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集团消费 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分为基建文出、流动资金、挖改和三项性支出,加强财政管理 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费,地勘费。工交商事业费,支农,文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及其 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教科,抚恤和救济费,国防费,行政原因?()财政收入总量随GDP的增长而 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财政政 管理费,价补支出等。(2)按类别,分增长。2000年达到13380亿元,比1978年

1 财 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 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 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 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 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 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 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 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 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 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 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 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 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 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 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 征。(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 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 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 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在 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 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场运行:(1)行政法 律手段,即制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 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 和调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即 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 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3)财政手 段,即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 收入,又通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以及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 政职能。(l)资源配置职能。①确定社会 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 配置原则。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 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 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 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 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 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⑤提高财政配置 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场分配 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 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 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②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 制度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 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 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 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 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 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 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 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 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 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 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 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财政政 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投 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 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 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 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 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 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l) 综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 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 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 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 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投入与产 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 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 相反则为低效率。 (2)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 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 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 制。 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 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 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对于一个经 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 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 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 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 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 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 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 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 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 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 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 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 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 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 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 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 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 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 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 疑的。 第三,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 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 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是指靠劳动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 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 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 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 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 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 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 的限度以内。 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用途, 分为基建支出、流动资金、挖改和三项 费,地勘费。工交商事业费,支农,文 教科卫,抚恤和救济费,国防费,行政 管理费,价补支出等。(2)按类别,分 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 支出。(3)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 出和转移性支出。 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 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l)政府采购制 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 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 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 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2)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 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第一,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 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 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 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 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 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 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 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 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第三,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 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 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 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 奔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奔,大大减 少了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 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 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及优 化措施?(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 合理,至少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该国所 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 度。 (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 合理,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 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 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 政投资。可是,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 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 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 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 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是: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 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 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 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 支出的比例关系。 (4)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 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 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 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 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 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集团消费 性支出,加强财政管理。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及其 原因?(1)财政收入总量随GDP的增长而 增长。2000年达到13380亿元,比1978年

的1132.3亿元增长10.8倍。2001年比上 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 年增收2400亿元(可比) 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 社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 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 他和长期项目 降。1978年31.2%,1993年12.6%。国 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 看,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们2日度(72按经涂达到成热扮段公的支由以基,电哥政经济中居于 可比口径,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略低于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 影或收支的增长变化存在两种继天天惫迎他万面支的增支比,、2湖有资策结新准包括 反差: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DP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缺要素标准、储蓄率最大化标准、社 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 财政投融资的 特点?即政府会边际生产率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 产生两种效果: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投融资的基本特点:①政府居于宏观 要素标准强调“稀缺要 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 预算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素”在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 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 支国球霞奎蹩茺彻安博较鑫子关希楼弃资木最声能比都选排章位 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 期项目。③政府可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本产生最大产出的那些投资项目。 是分配格局变化。在初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次分配中,个人收入占大头。二是预算外 展农业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1)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要求财政投资支 收入规模不断膨胀。其增速超过GDP和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出应当努力使边际人均再投资率(即储 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 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蓄率和储蓄水平)最大化,或者说使每个 5)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财政收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工人的生产率减去每个工人的消费净值 入占GDP比重己稳步回升。1995年为有相对稳定性:第 才政投资范围具最大化 10.7%,2001年为17.1%但是,还需要进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 准认为当 度,加快“费改税”步伐,继续推进税制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第三,财政投最大化时,这种 以导致国民产出 记置就是高效率的 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配置 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理论。财政支量的比例较低 第四,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 出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 (2)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从事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 条规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台出难的生积果,在雨直生 要优先选择适合劳动力密集型技术 攻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的项目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 收支出的橛念及其控制。税收支 和经济因素。①政治因素,是指随进行 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 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 定资产投资,如大型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 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水库和各种 程等,其特点是投资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分为照顾性和刺 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由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②经于具有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作用?(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 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 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 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 第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较快,GDP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增长 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新的农业生产要就有了充分财源 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2)皮考克与威斯曼的支出增长论: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的程序,为了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 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 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为完成这一系产品价值,所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 支出增长超过GD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列任务,需要筹集大批资金。这些投资直接和 ①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改革开放以来DP分配格局变化对 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财政补點的作用?财政补贴是一种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改革开放 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 GDP上升成线性关系。②外在因素。倘若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 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无偿支出。财政补贴被当作一种调节经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 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因为它可以改(2)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 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 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决策标准。与非作用的结果 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政府部门投资相比较,政府投资具有不 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 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同的特点 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 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 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 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 会持续很高。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 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 长论: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 共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以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 支出增长的原因。①在经济发展 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也曾做过一些调整,但多数是临时性

2 的1132.3亿元增长10.8倍。2001年比上 年增收2400亿元(可比)。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 降。1978年31.2%,1993年12.6%。国际比 较看,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 家。1990年,美国34%,法国46.3%,英国 41.4%;泰国21.3%,印度(1987)20.5%。按 可比口径,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略低于 发展中国家。 (3)财政收支的增长变化。存在两种 反差: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 GDP 增长; 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 产生两种效果: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 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二是预算 内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开支的正常需 要,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导致国家财政 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 (4)原因:一是分配格局变化。在初 次分配中,个人收入占大头。二是预算外 收入规模不断膨胀。其增速超过 GDP 和 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 (5)1994 年财税改革以来,财政收 入占 GDP 比重已稳步回升。1995 年为 10.7%,2001 年为 17.1%。但是,还需要进 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是完善预算管理制 度,加快“费改税”步伐,继续推进税制 改革。 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理论。财政支 出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 条规律。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 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 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 治因素和经济因素。①政治因素,是指随 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 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 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 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 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 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②经 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 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 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 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2)皮考克与威斯曼的支出增长论: 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 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 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①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 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 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 GDP上升成线性关系。②外在因素。倘若 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 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 提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 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 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 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 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 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 会持续很高。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 长论: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 支出增长的原因。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 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 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 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以及其他 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②在发展的中 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 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③一 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 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 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 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 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点?即政府 投融资的基本特点:①政府居于宏观调 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 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资金。②资金雄 厚且多是无偿性的,可投资于大型和长 期项目。③政府可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 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发展农业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1) 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 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 有相对稳定性;第二,财政投资范围具 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 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 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第三,财政投 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 量的比例较低。 (2)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从事 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 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且生产 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 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 进行。 第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大型 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 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 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 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由 于具有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 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 第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 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新的农业生产要 素必须要有农业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 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的程序,为了 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 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为完成这一系 列任务,需要筹集大批资金。这些投资 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财政补贴的作用?财政补贴是一种 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 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 无偿支出。财政补贴被当作一种调节经 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因为它可以改 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 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决策标准。与非 政府部门投资相比较,政府投资具有不 同的特点。 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 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 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 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 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 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 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 和长期项目。 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 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 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 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 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2)财政投资决策的判断标准包括 稀缺要素标准、储蓄率最大化标准、社 会边际生产率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 第一,稀缺要素标准强调“稀缺要 素”在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政投资决策应当 选择低资本—产出比率,即选择单位资 本产生最大产出的那些投资项目。 第二,储蓄率最大化标准或资本— 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要求财政投资支 出应当努力使边际人均再投资率(即储 蓄率和储蓄水平)最大化,或者说使每个 工人的生产率减去每个工人的消费净值 最大化。 第三,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认为当 财政投资资金的配置可以导致国民产出 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 配置。 第四,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资 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 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也就是 说,要优先选择适合劳动力密集型技术 的项目。 税收支出的概念及其控制。税收支 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 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 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分为照顾性和刺 激性税收支出两类。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作用?(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 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 较快,GDP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增长 就有了充分财源。 (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 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 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 产品价值,所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 直接和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GDP 分配格局变化对 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l)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出 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 轨过程中 GDP 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 (2) GDP 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 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 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 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 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 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 以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 也曾做过一些调整,但多数是临时性

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转嫁的关系。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二者也 解决,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会发生矛盾。如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 才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 到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 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高就会影响销量,进 二,GOP分配向个人 才政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即国有企业所得税实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 3方两乱有直接关系:居民些年度在物价大幅度上深的情况下,财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 配制度不健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积 入可分为两部 正常收入,主要是工 经营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征税中公平与效率 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的关系?①)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 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之所以会影响财政收2)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 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入,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比价变动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GDP的增 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长,尽管是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后一部分收人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差经济生体之同的转移,形成GDP的再 (3)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 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 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 间的分 也不会是高效率的 税收不公 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 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政收交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村 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 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 主的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交的税利就会(4)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 见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 起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 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 减。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 (2)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6)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 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 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 ,主要 者与卖者之间发生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 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 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5)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 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 之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 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 第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 (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销价不动。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制更有益于 种不同情况 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 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 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要对居民给予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 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 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如1984年、1985年两年的情况。 生产资料提价,财政 如何理解 第二,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 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 物实 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 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 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和 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 上负增长,如1987年、1988年、1989部门因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 年3年的情况。 攸入全部抵消。 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 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 第三,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 (2)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而实际上不增不减,如1986年基本上是财政给予补贴,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增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 属于这种情况 加财政支出),如此等等 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 、(4)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税负转嫁的条件?(1)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价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 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 收入制度 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 第一,倘若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主要(2)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 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亦即流通中过多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 (3)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①国家 果,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只润增减的关系等 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3)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外损失或负担。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 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 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决 第二,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定因素。 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而与(4)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 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 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 提高,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4)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 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 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5)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最优的结合 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5)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 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 (6)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同税负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

3 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 解决,1993 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 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才相对稳定, 到 1996 年开始停止下滑。 第二,G0P 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 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 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居民 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 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 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 资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 制度外收入或称非正常收入。即所谓灰 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 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 形式,比重有多大,至今仍是若明若暗。 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 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 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 大。 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l)财政收 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 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 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 的 GDP 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2)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 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 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 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 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 (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 种不同情况: 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 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 如 1984 年、1985 年两年的情况。 第二,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 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 上负增长,如 1987 年、1988 年、1989 年 3 年的情况。 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 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 而实际上不增不减,如 1986 年基本上是 属于这种情况。 (4)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 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价 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 收入制度。 第一,倘若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主要 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亦即流通中过多 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 果,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 GDP 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 GDP 只 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 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 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第二,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 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 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 提高,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 额将有所增加。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 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 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 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 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 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 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 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我国现行税制是 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 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即国有企业所得税实 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 些年度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 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 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5)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 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 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之所以会影响财政收 入,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比价变动 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 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 GDP 的再分 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 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 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 交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 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 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交的税利就会 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 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6)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 下浮动,主要是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发生 再分配,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 财政收入的增减。 第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 销价不动。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 门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少; 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要对居民给予 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 第二,生产资料提价,财政不可能 增加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所增加 的税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料的加工 部门因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 收入全部抵消。 第三,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 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 财政给予补贴,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增 加财政支出),如此等等。 税负转嫁的条件?(1)税负转嫁是指 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 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 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 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 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 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 润增减的关系等。 (3)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 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 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 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 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而与 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 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4)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 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 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5)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 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6)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同税负 转嫁的关系。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二者也 会发生矛盾。如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 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 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 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 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 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 品售量。 如何正确处理好征税中公平与效率 的关系?(l)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 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2)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 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 GDP 的增 长,尽管是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3)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 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 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因为税收不公 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 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 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4)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 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 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 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 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 (5)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 比之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 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公平型”税 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总之,把税制的 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 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 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如何理解税收中的“中性”?(1) 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 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 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 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 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2)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 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 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 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 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了 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 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 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3)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①国家 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 外损失或负担。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 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 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决 定因素。 (4)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 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 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 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 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 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 最优的结合。 (5)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 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

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全面推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责为内容。 组织法,以预算组织 增值税替代原来的产品税,基本上避如何理解国愦的负担(与限度)?和管理的基本规定为内容。第三,程序 利于专业化协作 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法,以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的 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②尽量减少增值税面来分析: 程序为主要内容。 率的档次,从而减轻对各种商品相对 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 国家预算法主要体现以下 的干扰,有利于发挥市场对配置资的让 化预算的法律约束 的基础性作用 ,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 (6)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指标。第二,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 预算管理职权。第 加强预算管理 「节作用。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第二,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的。由于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不同,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第四,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 转嫁的条件也就不同,这就势 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来 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 算外资金的特点,如何加强 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1)预算外资金 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的性质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 挥的调节作用。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 负担,不论国债资金政性资金 单一税率为前提的我国是设置两档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2)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 体现 民生活基本用品和农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业生产资料的鼓励作用。③全面推行增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 第一,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 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我国在全面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政性资金,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 推行增值税的同时选择11类商品,分别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关 设置12档税率或税额征收消费税,实行的这种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 特殊调 2)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专户管理办法 增值税的优点?增值税是就商品价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第二,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 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优点是: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 避免重复征税:②减少偷税漏税 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第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 流通环节多少的影响。④保证收入 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第三,当年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 稳定。⑤更能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不改变资金性质(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 所得税的一般特征?所得税是对 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国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 象的税种的总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用。 征是:①税负相对公 存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 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是一种 在重复征税、不影响相对价格:③有利模的主要因素。第二,国债规模还受政非集中性资金,由多种项目构成,并由 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府偿债能力的制约。第三,国债的使 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掌握使用 主要内容?(1)总体指导思想是:统一税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习、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使用单位与用途 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 国债市场的作用?两方面的作用:集中性资金。 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②调节社会(3)预算外资金的上述三个特点决 要求的税收体系 资金的运行 (2)基本原则是:①加强税收的宏观 如何认识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它的运行方式。正确把握这些特点 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1)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 般用四助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研究,也是管好预 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个指标:①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即算外资金的必要前提 的调节作用。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债负担率),②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 我国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主要措 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储蓄余额的比率,③当年还本付息额占施:()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国 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 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国债依存务院曾于1986年下发过《关于加强预算 (3)四方面的内容:①以推行规范化度) 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2〕改革以来,公债规模不断扩大。从实行规范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据 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国债负担率看,还有很大余地:从国债此相继实行了“计划管理、财政审批 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依存度看,中央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专户储存、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 流转税制。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务收入 (2)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 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3)应看到,国债负担率虽然低,但长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力分配格局和 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期下去会很大:目前国债余额增长率已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外 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高于名义GDP增长率,应注意控制。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4)国债负担率低而国债依存度高,这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 制。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说明,目前的国债规模不会引起经济混证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预算外 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乱,还能加快工业化进程:但财政状况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 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十分脆弱,应主动调整 对当前预算外资金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 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④调整 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1)国家预问题,国务院于1996年7月颁布了《关 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改革后的税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系统地 种设置由原有的32个减至23个 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指 国愦的功能?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方向,标志 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 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的阶段 的财政范畴和债务范畴,是整个社会债(2)因家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第(3)同1986年的《通知》相比,《决 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0弥补财政一,权责法,以划分各级预算的管理权定》无论是在管理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

4 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全面推 行增值税替代原来的产品税,基本上避 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专业化协作,更符 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②尽量减少增值税 税率的档次,从而减轻对各种商品相对 价格的干扰,有利于发挥市场对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 (6)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 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 的调节作用。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 中性的。由于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不同, 税负转嫁的条件也就不同,这就势必影 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 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 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 发挥的调节作用。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 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我国是设置两档 税率,体现了对居民生活基本用品和农 业生产资料的鼓励作用。③全面推行增 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我国在全面 推行增值税的同时,选择 11 类商品,分别 设置 12 档税率或税额征收消费税,实行 特殊调节。 增值税的优点?增值税是就商品价 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优点是: ①避免重复征税;②减少偷税漏税;③ 不受流通环节多少的影响。④保证收入 稳定。⑤更能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所得税的一般特征?所得税是对 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 称。特征是: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不存 在重复征税、不影响相对价格;③有利 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工商税制1994年改革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1)总体指导思想是:统一税 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 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税收体系。 (2)基本原则是:①加强税收的宏观 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 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 的调节作用。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 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 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 (3)四方面的内容:①以推行规范化 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 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 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 流转税制。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 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 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 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 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 制。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 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 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 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④调整、 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改革后的税 种设置由原有的 32 个减至 23 个。 国债的功能?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 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 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 的财政范畴和债务范畴,是整个社会债 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①弥补财政 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 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l)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 面来分析: 第一,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 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 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 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 力。 第二,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 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 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 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 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 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第三,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 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 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 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 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 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 的这种关系。 (2)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 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 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 思:第一,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第 二,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第三,当年 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3)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第一,国 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 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 模的主要因素。第二,国债规模还受政 府偿债能力的制约。第三,国债的使用 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 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国债市场的作用?两方面的作用: ①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②调节社会 资金的运行。 如何认识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 (1)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一般用四 个指标:①国债余额占 GDP 的比率(即 国债负担率),②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 储蓄余额的比率,③当年还本付息额占 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国债依存 度)。 (2)改革以来,公债规模不断扩大。从 国债负担率看,还有很大余地;从国债 依存度看,中央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 务收入。 (3)应看到,国债负担率虽然低,但长 期下去会很大;目前国债余额增长率已 高于名义 GDP 增长率,应注意控制。 (4)国债负担率低而国债依存度高,这 说明,目前的国债规模不会引起经济混 乱,还能加快工业化进程;但财政状况 十分脆弱,应主动调整。 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1)国家预 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 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 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 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第 一,权责法,以划分各级预算的管理权 责为内容。第二,组织法,以预算组织 和管理的基本规定为内容。第三,程序 法,以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的 程序为主要内容。 (3)我国国家预算法主要体现以下 指导思想:第一,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 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 指标。第二,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 预算管理职权。第三,把加强预算管理 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 来。 简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如何加强 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1)预算外资金 的性质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 政性资金。 (2)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 政性资金,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 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关 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 专户管理办法。 第二,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 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 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 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 不改变资金性质(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 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 用。 第三,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是一种 非集中性资金,由多种项目构成,并由 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掌握使用, 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使用单位与用途 来看,都是有别于预算内资金的一种非 集中性资金。 (3)预算外资金的上述三个特点决 定于它的特殊性质,而其特点又决定了 它的运行方式。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有 助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研究,也是管好预 算外资金的必要前提。 我国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主要措 施:(l)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国 务院曾于 1986 年下发过《关于加强预算 外资金管理的通知》,要求对预算外资金 实行规范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据 此相继实行了“计划管理、财政审批、 专户储存、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 (2)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力分配格局和经 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外 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 证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预算外 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 对当前预算外资金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国务院于 1996 年 7 月颁布了《关 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系统地 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指 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方向,标志 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 (3)同 1986 年的《通知》相比,《决 定》无论是在管理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

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 第二,效率原则。公平优先又要兼 长远发展和整体管理模式按国家规 控购审批手续 效率,奖励各地增收下支,健全财政 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是使划分 本依 公共管理,努力提高自给率,抑制非正常的 规模不断扩大,而是最终要全部纳入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 据之寻租行为 预算内管理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 制化原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上,明容:一方面是 以法律为 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 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 浣完分税制的基本思路?(1) 财政管理 第三,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法上,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 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 改变过去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坐收坐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 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模式,建立预算外资金的预决算制度。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 的管理办法 求参照预算内资金管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说,电 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 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四,在财政 之间的关系上,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 务工作。及时付烧极做好各项服转移文付来行这种不对称,所以划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为 能部门,财政 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 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 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2)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划分收支的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杈相一 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在建立社 基本依据之二。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 预算之前,暂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一致。 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 规范 4)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决定》,财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 些配套文件,增加了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 有关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归纳政治体制 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也必须随之调整 起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新措施主要包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 括下列内容 收支的基本标准之 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 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 简述分級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1)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 《决定》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分级预算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 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范化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 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 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 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 分级预算体制要点:①一级政权,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 财政性资金。 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 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平衡。②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范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 算管理。从19%6年起,将13项凭借政围。③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 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 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约1500亿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 ④预算调节(转移支付)制。有纵向和横(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 第三,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向两种形式。⑤体制相对稳定。只是集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 政府性基金规模,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会有收支划分上面。 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 经常调整 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 第四,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筒述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和 制度。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容(模式和原则)。 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 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的比重 政部门审批。其次,财政部门要在银行重要组成部分,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 从收入方看则应是相反的,即为了 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取变外金校爱排,多3上工的商,行分体通行的 均衡橫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 算外资金收入要缴人财政专户,支出 又分为一般补助金和专项补助金 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组织收入 第二,横向转移。横向转移是指由的比重是上升的,已接近目标模式的水 用范围。首先,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区间的互助形式。横向转移的功能只在度过大,转移支付后中央收入的比重基 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第三,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原水平,也明显偏低, 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其次,用于混合模式,一般是以纵向转移为主,辅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借债维持的 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之以橫向转移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 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3)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三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 项目、范围和标准。再次,用于固定资项原则 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 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 第一,公平原则。转移支付制度本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 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身以保证各级预算具有大体均衡的公共调向目标模式逼近。第一,目标模式的 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应体现公平优先选择。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第三, 拨付。最后,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原则 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

5 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长远发展和整体管理模式 上,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是使 其规模不断扩大,而是最终要全部纳入 预算内管理。 第二,在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上,明 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 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 财政管理。 第三,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法上, 改变过去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坐收坐 支的管理办法,要求参照预算内资金管 理模式,建立预算外资金的预决算制度。 第四,在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 明确规定财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管理的 职能部门,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服 务工作,及时拨付预算外资金。 第五,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 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在建立社会保障 预算之前,暂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 行管理。 (4)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决定》,财 政部先后制定了一些配套文件,增加了 有关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归纳 起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新措施主要包 括下列内容: 第一,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 《决定》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 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 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 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 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 财政性资金。 第二,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 算管理。从 1996 年起,将 13 项凭借政 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 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约 1 500 亿 元)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 用。 第三,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 政府性基金规模,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 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 第四,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 制度。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 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 政部门审批。其次,财政部门要在银行 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 条线管理,即各部门和各单位取得的预 算外资金收入要缴人财政专户,支出由 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 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专 户核拨资金。 第五,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 用范围。首先,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 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 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 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其次,用于 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 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 项目、范围和标准。再次,用于固定资 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 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 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 拨付。最后,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 面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 按国家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 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l)社会公共 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 一。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 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 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 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 性。 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 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 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说,收入划分受 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 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 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 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 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 (2)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划分收支的 基本依据之二。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 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 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 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 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 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 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 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 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1) 分级预算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 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 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 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2)分级预算体制要点:①一级政权, 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 平衡。②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范 围。③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 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 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 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 ④预算调节(转移支付)制。有纵向和横 向两种形式。⑤体制相对稳定。只是集 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会有 经常调整。 简述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 容(模式和原则)。 (l)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 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2)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 第一,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纵向 转移的主要方法是拨付补助金,补助金 又分为一般补助金和专项补助金。 第二,横向转移。横向转移是指由 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实行地 区间的互助形式。横向转移的功能只在 于平衡横向不均衡, 第三,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 混合模式,一般是以纵向转移为主,辅 之以横向转移。 (3)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三 项原则: 第一,公平原则。转移支付制度本 身以保证各级预算具有大体均衡的公共 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应体现公平优先 原则。 第二,效率原则。公平优先又要兼 顾效率,奖励各地增收下支,健全财政 管理,努力提高自给率,抑制非正常的 寻租行为。 第三,法制化原则。补助机制一旦 确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法律为 依据,严禁人为干预。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1)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 预算主体的职责。 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 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 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 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 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 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 一致。 (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 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 也必须随之调整。 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 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 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 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 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 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 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 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 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 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 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 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 标。 (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 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 收支划分上面。 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 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和 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 的比重。 从收入方看则应是相反的,即为了 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 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各 国实行分级预算体制通行的分配格局, 几乎没有例外。 我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组织收入 的比重是上升的,已接近目标模式的水 平,但由于按既得利益向地方返还的幅 度过大,转移支付后中央收入的比重基 本维持原水平,明显偏低,中央支出的 比重也基本维持原水平,也明显偏低, 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借债维持的。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 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 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 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 调向目标模式逼近。第一,目标模式的 选择。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第三, 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

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信贷。其次,银行自身还可以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1)财政(2)财政政策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 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面:0导能,指通过调整物质利益 求的作 义上说,银行信贷 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对比而言。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②协调功能 3)配合方式。①“双松”。结果必 是东字支楚支相女大于收有指的制会清梦能用过中段端先铵金岛索效掩制需求考 2)对财政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 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利益关系。③控制功能,指政 过财政 ③紧财政和松货币 的财政政策 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 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 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 展的控制。④稳定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 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 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③研究财政平衡大体等于产岀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 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定发展。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以制止通货膨胀。④松财政和紧货币 政平衡。④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性和补偿性 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 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物价相对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 财政养学与资市供给。财政养字对经济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 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 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礼 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和抑制通货膨胀。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政赤字的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 2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主义市场 济增长的情况下 济的发展,要求根据社会成员的劳动 △财政学△ 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贡献不同,合理确定他们的收入报酬 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 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的劳动积极性 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 上的过分贫富悬殊。通过税收负担合理 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分配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收入 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合理分配目标的关键 或单位)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买进行具 (3)羟经济适度增长。财政政策在推 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政策取向 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上注意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保持 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适度的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认 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制约因素 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注意发挥财政在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方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第面的作用的重要性。 财政赤字可以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财政政 在原有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策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策目标 第二,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之 因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主要 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枃成总需求的依靠政府部门提供社会公共需要来实 种情况,亿仅改变总需求现,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 结构,并不增加总需求规模,即使在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 缺型经济中也是如此 必要性及其组合方式?(1)概念。财政政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 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苷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 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如果中国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货币政策则 真的存在着排挤效应,那么,还应提出是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相应 谁排挤谁的问题。在中国,国家财政理措施 担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发展 (2)必要性。二者的作用不同,应充 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但由于财政困分发挥各自的作用。①作用机制不同 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全社会固定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 已下降到3.1%,而其中包括部门投资再分配。银行不直接参与GDP的分配 在内的企业自筹投资占53.2%,国内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 贷款占21%。由此不难判断究竟是谁排础上的一种再分配。②作用方向不同 挤谁的问题 从消费需求(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形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第一,债成看,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 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支出形成的,银行信贷显得无能为力:个 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第二,债务是要人消费需求则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财政 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的影响是直接的,银行则是间接的。③作 大财政赤字 用效果不同。首先,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 财政政策的功能?(1)财政政策是指求,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 因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 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

6 完善。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1)财政 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 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 对比而言。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 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 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2)对财政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 解。①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 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 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 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②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 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③研究财政平衡 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 政平衡。④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 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l)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 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 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第一,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 政赤字的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 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 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 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 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 第二,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 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 (或单位)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买进行具 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 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 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 如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 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第 一,财政赤字可以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 在原有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 第二,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 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 一部分。后一种情况,仅仅改变总需求 结构,并不增加总需求规模,即使在短 缺型经济中也是如此。 (3)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 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 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如果中国 真的存在着排挤效应,那么,还应提出 谁排挤谁的问题。在中国,国家财政理 应承担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发展 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但由于财政困 难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 1995 年 已下降到 3.1%,而其中包括部门投资 在内的企业自筹投资占 53.2%,国内 贷款占 21%。由此不难判断究竟是谁排 挤谁的问题。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第一,债 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 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第二,债务是要 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 大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的功能?(1)财政政策是指 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 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 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 面:①导向功能,指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 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 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②协调功能, 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 态的制约、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 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 利益关系。③控制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 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 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 展的控制。④稳定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 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 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 定发展。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 性和补偿性。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l)物价相对 稳定。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 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 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 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和抑制通货膨胀。 (2)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社会成员的劳动 贡献不同,合理确定他们的收入报酬, 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 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分配 上的过分贫富悬殊。通过税收负担合理 分配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收入 合理分配目标的关键。 (3)经济适度增长。财政政策在推进 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政策取向 上注意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保持 适度的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认 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制约因素, 注意发挥财政在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方 面的作用的重要性。 (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财政政 策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策目标 之一,是因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主要 依靠政府部门提供社会公共需要来实 现,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 必要性及其组合方式?(1)概念。财政政 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 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 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货币政策则 是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相应 措施。 (2)必要性。二者的作用不同,应充 分发挥各自的作用。①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 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再分配。银行不直接参与 GDP 的分配, 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 础上的一种再分配。②作用方向不同。 从消费需求(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形 成看,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 支出形成的,银行信贷显得无能为力;个 人消费需求则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财政 的影响是直接的,银行则是间接的。③作 用效果不同。首先,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 求,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 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 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 信贷。其次,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 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 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 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3)配合方式。①“双松”。结果必 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②“双紧”。这 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 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 果。③紧财政和松货币。紧的财政政策 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 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 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 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 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 以制止通货膨胀。④松财政和紧货币。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 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 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 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 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 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 △财政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