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及时反馈 东省珠海市第九中学冯绮明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去完成 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 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评;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 它两组受激励和受训: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后也不给 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 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后来,心理学家布朗通过实验对反馈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己进行的 主动反馈要优于别人的反馈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说来 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 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 如果能巧妙地以这一心理效应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学,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使 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教学不仅富含诗意朦胧的体味感悟式交流 也兼具审慎明晰的理性之美,也许,会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吧。 次作文立意指导课上,我先宣布了两大立意军规:健康、新颖,然后公布作文题: 也是一种美》。要求学生先用三分钟思考-不准动笔,然后用三分钟时间记下自 己想到的题目:下一步是四人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个题目写到黑板上。 凝思苦想的三分钟、埋头疾书的三分钟,热烈讨论的三分钟,踊跃板书的三分钟。 黑板上很快精彩纷呈:《成长也是一种美》、《枯叶也是一种美》、《眼泪也是一种美》、《失 败也是一种美》、《叹息也是一种美》、《告别也是一种美》…… 短短的十几分钟,学生高度参与,积极思考并且成效喜人,究其原因,各项心理效应的 应用在其中功不可没: 及时反馈+禁果效应+霍桑效应 学生刚刚停笔,小组交流的开始,也就是成果反馈的开始了:第七分钟就可以看到别人 的命题,十分钟后就可以比较一番黑板上的作品哪个更卓有意趣、更别出心裁:十五分钟后 老师开始点评……这样的反馈,不可谓不及时了 越是被禁止,越是吸引人-—这就是禁止效应。学生们听惯了:“打开书”“拿起笔”, 我们如果让他们合起书来,或在规定时间内不准提笔,规定时间过后,呵呵,所有学生都会 把抢过笔来奋笔疾书呢!在这次活动中,前的三分钟停笔,不妨理解为后三分钟记录的蓄 势;正是有了前三分钟的沉思,才会有后三分钟的挥洒自如。 近一个世纪前在霍桑工厂里,那些聆听工人倾诉的心理学家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 效率,于是对话理论兴起,交流、倾听、尊重……一度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在上文的教 学片段中,后半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进行生—生对话、生一本对话。其中尤为有价值的 不仅是让学生的构思立刻有了读者,还让他们有了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对话的空间—通过 对本组和全班比较出色的命题的比较,能及时反省自己的命题存在哪些不足。 课堂是活泼明朗的,但此刻学生们的内心深处,被激发起的创造的热情和求知的快乐
心理效应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及时反馈 广东省珠海市第九中学 冯绮明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去完成 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 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评;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 它两组受激励和受训;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后也不给 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 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 后来,心理学家布朗通过实验对反馈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己进行的 主动反馈要优于别人的反馈。 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说来: 有反馈比没有反馈,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 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 如果能巧妙地以这一心理效应指导中学生写作教学,甚至结合更多经典的心理定式,使 技巧性的激励化为学生内心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教学不仅富含诗意朦胧的体味感悟式交流, 也兼具审慎明晰的理性之美,也许,会不失为一项有益的尝试吧。 (一) 一次作文立意指导课上,我先宣布了两大立意军规:健康、新颖,然后公布作文题: 《 也是一种美》。要求学生先用三分钟思考------不准动笔,然后用三分钟时间记下自 己想到的题目;下一步是四人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个题目写到黑板上。 凝思苦想的三分钟、埋头疾书的三分钟,热烈讨论的三分钟,踊跃板书的三分钟。 黑板上很快精彩纷呈:《成长也是一种美》、《枯叶也是一种美》、《眼泪也是一种美》、《失 败也是一种美》、《叹息也是一种美》、《告别也是一种美》…….. 短短的十几分钟,学生高度参与,积极思考并且成效喜人,究其原因,各项心理效应的 应用在其中功不可没: 及时反馈+禁果效应+霍桑效应 学生刚刚停笔,小组交流的开始,也就是成果反馈的开始了:第七分钟就可以看到别人 的命题,十分钟后就可以比较一番黑板上的作品哪个更卓有意趣、更别出心裁;十五分钟后 老师开始点评……这样的反馈,不可谓不及时了。 越是被禁止,越是吸引人----这就是禁止效应。学生们听惯了:“打开书”、“拿起笔”, 我们如果让他们合起书来,或在规定时间内不准提笔,规定时间过后,呵呵,所有学生都会 一把抢过笔来奋笔疾书呢!在这次活动中,前的三分钟停笔,不妨理解为后三分钟记录的蓄 势;正是有了前三分钟的沉思,才会有后三分钟的挥洒自如。 近一个世纪前在霍桑工厂里,那些聆听工人倾诉的心理学家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 效率,于是对话理论兴起,交流、倾听、尊重……一度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在上文的教 学片段中,后半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进行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其中尤为有价值的, 不仅是让学生的构思立刻有了读者,还让他们有了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对话的空间---通过 对本组和全班比较出色的命题的比较,能及时反省自己的命题存在哪些不足。 课堂是活泼明朗的,但此刻学生们的内心深处,被激发起的创造的热情和求知的快乐
才更让老师觉得温暖而自豪 有时候,我会这样要求学生:如果让你选四种声音来代表四季,你会怎么选?用风景呢? 在学生练笔后,我再出示史铁生的地坛绝唱:“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鸰子的哨音,夏天 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 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 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 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 铜钟,铜钟与这园子—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 毛蓬松的老麻雀。 至此,学生们已不再跟同学中的佳作对话了,小练笔开启了他们通向另一个瑰丽的世界 的大门,他们开始跟大师对话,跟更精美崇高的精神对话。而其中,也应用了一定的的心理 技巧呢: 及时反馈+门坎效应+齐加尼克效应 作为片段练习甚至篇章练习,如果等全批全改后才反馈结果,通常要等到第二天了。于 是我在布置练笔内容之前,都会事先准备好一些美文佳作,在学生刚写完自己的文章(文段) 时就展示给他们看。甚至有时就是根据一些经典名篇来设计练习:把《窗外》的故事三言两 语讲给他们听,让学生用倒叙的方法把故事说出来,还要多用用心理和语言描写……正是最 好奇地想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机会。所以,趁热打铁才 是高效的专业手段啊 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 是“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出个短篇名著来当然不可能,还会把 很多人吓得不敢动笔。但你不过让他写几句话,或把个现成的故事讲详细点,看上去完全是 个挺简单的任务,学生就有信心去完成了;等他上到山腰,引领他遥望一番远峰的胜景,此 后再让他们一级一级地往更高处走,学生就更容易主动配合,努力达到要求了。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 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未能完成任务,另一组则让他们 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 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这种因工作压力 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语文学习的痛苦之一就是学习成果的 不确定性。学生经常不知道他刚做的那道5分的阅读题能拿4分还是2分,也不知道试卷上 的38分或52分到底在哪里扣的分,更不知道眼前的作文是能得到老师的嘉奖还是贬斥。这 种未知的压力如果长期积累,无疑会削弱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每次练习都明确地把满 分答案及时公布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自己距最好的作 品还有多远,给自己打个确定的分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学生把每一次的练笔都当做 项已经完成的工作,体验劳作后小憩的轻松愉悦,为以后的跋涉积累更深厚的心理能量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尽可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
才更让老师觉得温暖而自豪。 (二) 有时候,我会这样要求学生:如果让你选四种声音来代表四季,你会怎么选?用风景呢? 在学生练笔后,我再出示史铁生的地坛绝唱:“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 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 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 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 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 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 毛蓬松的老麻雀。” 至此,学生们已不再跟同学中的佳作对话了,小练笔开启了他们通向另一个瑰丽的世界 的大门,他们开始跟大师对话,跟更精美崇高的精神对话。而其中,也应用了一定的的心理 技巧呢: 及时反馈+门坎效应+齐加尼克效应 作为片段练习甚至篇章练习,如果等全批全改后才反馈结果,通常要等到第二天了。于 是我在布置练笔内容之前,都会事先准备好一些美文佳作,在学生刚写完自己的文章(文段) 时就展示给他们看。甚至有时就是根据一些经典名篇来设计练习:把《窗外》的故事三言两 语讲给他们听,让学生用倒叙的方法把故事说出来,还要多用用心理和语言描写……正是最 好奇地想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机会。所以,趁热打铁才 是高效的专业手段啊。 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 是“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出个短篇名著来当然不可能,还会把 很多人吓得不敢动笔。但你不过让他写几句话,或把个现成的故事讲详细点,看上去完全是 个挺简单的任务,学生就有信心去完成了;等他上到山腰,引领他遥望一番远峰的胜景,此 后再让他们一级一级地往更高处走,学生就更容易主动配合,努力达到要求了。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 去完成 20 项工作。其间,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未能完成任务,另一组则让他们 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 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这种因工作压力 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语文学习的痛苦之一就是学习成果的 不确定性。学生经常不知道他刚做的那道 5 分的阅读题能拿 4 分还是 2 分,也不知道试卷上 的 38 分或 52 分到底在哪里扣的分,更不知道眼前的作文是能得到老师的嘉奖还是贬斥。这 种未知的压力如果长期积累,无疑会削弱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每次练习都明确地把满 分答案及时公布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自己距最好的作 品还有多远,给自己打个确定的分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学生把每一次的练笔都当做一 项已经完成的工作,体验劳作后小憩的轻松愉悦,为以后的跋涉积累更深厚的心理能量。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尽可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
计出相应的及时反馈-—特别是自我反馈的环节,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 结果的学习方式,再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相信会大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度和力度,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计出相应的及时反馈----特别是自我反馈的环节,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 结果的学习方式,再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相信会大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度和力度,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