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青羊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9年1月在成都市青羊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成都市青羊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钟勋元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青羊区2018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 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关键之年。在区委的正 确领导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九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围绕成都建设 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定落实“中优”战略,大力 实施源城新城“双擎驱动”,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高效能治理。经过全年的努力,主体功能不断凸显,产业层 次稳步提高,城市品质逐步提升,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全区
关于成都市青羊区 2018 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19 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9 年 1 月在成都市青羊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成都市青羊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勋元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青羊区 2018 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 员提出意见。 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 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关键之年。在区委的正 确领导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九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围绕成都建设 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坚定落实“中优”战略,大力 实施源城新城“双擎驱动”,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高效能治理。经过全年的努力,主体功能不断凸显,产业层 次稳步提高,城市品质逐步提升,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全区
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区七 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主要目标顺利完成。现将2018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 指标名称 全年计划目标1 12月完成增幅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6%以上11(预计)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8%以上 92.5 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9%以上 9097 98%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亿元)增长12%以上 44.8 12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7以上|4632(预计)82%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以内 4%以内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65%以上 65%以上 备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同口径增幅 、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经济健康平稳增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 大力实施青羊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攻坚实施计划 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攀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 亿元、增长7%,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242.3亿元、增长82%, 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5亿元、增长9,7%。发展质量和 效益持续提升,预计地均GDP达1714亿元/平方公里、同 比增长7.1%,地均全口径税收达367亿元/平方公里、增长 8.3%,全口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达214%,一般公共预算
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区七 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主要目标顺利完成。现将 2018 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2018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 指标名称 全年计划目标 1—12 月完成 增幅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增长6%以上 1131 (预计) 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增长8%以上 92.5 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增长9%以上 909.7 9.8%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亿元) 增长12%以上 44.8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增长7%以上 44632(预计) 8.2%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以内 — 4%以内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 65%以上 — 65%以上 备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同口径增幅。 一、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经济健康平稳增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 大力实施青羊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攻坚实施计划。 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攀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31 亿元、增长 7%,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 242.3 亿元、增长 8.2%, 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2.5 亿元、增长 9.7%。发展质量和 效益持续提升,预计地均 GDP 达 17.14 亿元/平方公里、同 比增长 7.1%,地均全口径税收达 3.67 亿元/平方公里、增长 8.3%,全口径税收收入占 GDP 比重达 21.4%,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占GDP比重达82%,地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比重达803%。项目支撑更加有力,全年实施239个重点 项目,完成投资2576亿元,实施产业化项目17个,完成投 资51.7亿元。新签约引进瑞康药业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26 个,主导产业占比达80%以上,进驻我区的境内外世界500 强已达88家 (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预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为0:165:835。主导产业提质增量,以总部 经济为引领的三大主导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6786亿元,占 地区生产总值达60%。引进基准方中中国总部、天亿大健康 等总部项目17个,15家总部企业被认定为成都市第一批总 部企业、居五城区第一。新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增新 经济企业2700家,纳入市新经济梯度培育库企业60家;其 中准独角兽企业14家,6家企业入选全市新经济企业“双百 工程”,均居全市第二。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等新零售 加快布局,宽窄巷子被商务部确定为四川省唯一一条步行街 改造提升试点街道。民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召开民营经济 健康发展大会,落实成都市“促进民菅经济健康发展25条”, 建立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青羊区被评为2018年成都 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三)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完善“五位一体”管 理机制和建设“六有”专业化平台的要求,编制完成三大集 聚区总体规划,拟定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
收入占 GDP 比重达 8.2%,地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比重达 80.3%。项目支撑更加有力,全年实施 239 个重点 项目,完成投资 257.6 亿元,实施产业化项目 17 个,完成投 资 51.7 亿元。新签约引进瑞康药业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 26 个,主导产业占比达 80%以上,进驻我区的境内外世界 500 强已达 88 家。 (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预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为 0 : 16.5 : 83.5。主导产业提质增量,以总部 经济为引领的三大主导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 678.6 亿元,占 地区生产总值达 60%。引进基准方中中国总部、天亿大健康 等总部项目 17 个,15 家总部企业被认定为成都市第一批总 部企业、居五城区第一。新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新增新 经济企业 2700 家,纳入市新经济梯度培育库企业 60 家;其 中准独角兽企业 14 家,6 家企业入选全市新经济企业“双百 工程”,均居全市第二。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等新零售 加快布局,宽窄巷子被商务部确定为四川省唯一一条步行街 改造提升试点街道。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召开民营经济 健康发展大会,落实成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5 条”, 建立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青羊区被评为 2018 年成都 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三)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完善“五位一体”管 理机制和建设“六有”专业化平台的要求,编制完成三大集 聚区总体规划,拟定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
录与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产业集聚度加快提升。总部经济 集聚区目前已集聚企业479家、新签约重大产业化项目8个 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集聚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传 统金融机构、新引进海峡能源基金等金融商务机构65家, 被列为全市首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试点 单位;少城国际文创硅谷集聚企业800余家、新引进铁路文 工团、中影派格等20余家知名文创企业,少城·视井、西 村等6个园区获评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产业载体建设加 快推进。建成少城·视井、明堂二期等3个重大产业化项目; 领地中心等高品质产业载体建成投用,新增高端商务载体面 积365万平方米;总部基地一期、绿地跨贸港一期主体封顶, 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271亩土地实现上市。运营服务水 平有效提升。推行领导小组(区领导)+管委会(推进小组) +区属国有公司(投资运营公司)的管理模式,集聚区和园 区运营管理主体资源整合、产业研究、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 高;完成26栋楼宇信息化建设和18栋楼宇改造提升,楼宇 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四)要素供给不断增强。土地要素供给不断优化,加 快可利用土地开发,完成土地整理3200亩,403亩住宅用地 调规为产业用地建设产业园区,完成土地上市4538亩, 业供地居五城区第一。资本要素供给不断强化,成都银行 西菱动力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年度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居全 市第一;搭建产融对接平台,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达198亿;
录与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产业集聚度加快提升。总部经济 集聚区目前已集聚企业 479 家、新签约重大产业化项目 8 个; 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集聚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传 统金融机构、新引进海峡能源基金等金融商务机构 65 家, 被列为全市首批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试点 单位;少城国际文创硅谷集聚企业 800 余家、新引进铁路文 工团、中影派格等 20 余家知名文创企业,少城·视井、西 村等 6 个园区获评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产业载体建设加 快推进。建成少城·视井、明堂二期等 3 个重大产业化项目; 领地中心等高品质产业载体建成投用,新增高端商务载体面 积 36.5 万平方米;总部基地一期、绿地跨贸港一期主体封顶, 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 271 亩土地实现上市。运营服务水 平有效提升。推行领导小组(区领导)+管委会(推进小组) +区属国有公司(投资运营公司)的管理模式,集聚区和园 区运营管理主体资源整合、产业研究、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 高;完成 26 栋楼宇信息化建设和 18 栋楼宇改造提升,楼宇 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四)要素供给不断增强。土地要素供给不断优化,加 快可利用土地开发,完成土地整理 3200 亩,403 亩住宅用地 调规为产业用地建设产业园区,完成土地上市 453.8 亩,产 业供地居五城区第一。资本要素供给不断强化,成都银行、 西菱动力等 4 家企业成功上市,年度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居全 市第一;搭建产融对接平台,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达 198 亿;
引进100亿规模的天府文创产业基金和20亿规模的成都体 育产业基金,成都银行文创支行示范点挂牌成立。政策要素 供给不断完善,强化政策评估集成,构建“1+N”产业政策 体系,为企业提供奖励、扶持资金超57亿元。人才要素供 给不断增强。建立新型人才工作站20个,积极组建青羊文 创专家库,加快建设9.1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吸引3900 余名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举办首届国际人力资源协 同发展高峰论坛,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都人才园) 初步建成。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动能逐步增强 一)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启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国资经菅评价、土地资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企业扶持激 励5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国资国企、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等 重点改革,区属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8%。积极推 动金融领域改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创投融资、金融 结算、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持续增强。持续深化“放管 服”改革,“仅跑一次”改革深入实施,网上办理、“容缺受 理”和“全程代办”政务服务全面推广,“网上办”实现率 914%,“仅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2.05%全面推行“一门 式”“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开通“主题式”服务54项 提升政务服务集成度,构建完善青羊区网络理政工作体系; 设立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引入“临时身份证制证机”, 全市首家实现“立等可取”。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试
引进 100 亿规模的天府文创产业基金和 20 亿规模的成都体 育产业基金,成都银行文创支行示范点挂牌成立。政策要素 供给不断完善,强化政策评估集成,构建“1+N”产业政策 体系,为企业提供奖励、扶持资金超 5.7 亿元。人才要素供 给不断增强。建立新型人才工作站 20 个,积极组建青羊文 创专家库,加快建设 9.1 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吸引 3900 余名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落户;举办首届国际人力资源协 同发展高峰论坛,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都人才园) 初步建成。 二、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动能逐步增强 (一)全面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启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国资经营评价、土地资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企业扶持激 励 5 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国资国企、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等 重点改革,区属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 8%。积极推 动金融领域改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创投融资、金融 结算、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持续增强。持续深化“放管 服”改革,“仅跑一次”改革深入实施,网上办理、“容缺受 理”和“全程代办”政务服务全面推广,“网上办”实现率 91.4%,“仅跑一次”事项比例达 92.05%。 全面推行“一门 式”“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开通“主题式”服务 54 项; 提升政务服务集成度,构建完善青羊区网络理政工作体系; 设立 7×24 小时“自助服务区”,引入“临时身份证制证机”, 全市首家实现“立等可取”。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试
点,审批用时由219个工作日压缩到120个工作日。全面完 成区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二)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 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44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5%以上;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万人有效发 明专利拥有量18.2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56亿元。创 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积极推动“创投+孵化+市场”新型 载体建设,新增创新创业载体2家,创新创业载体总数达到 19家、总面积44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家。培育军民 融合、先进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成飞·青羊军民融合创新中 心揭牌成立,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区域中心建成 运菅。打通协同创新链条,成立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 推进小组,三大集聚区与中国人民大学、611研究所、华工 科技等签订校院企地协议项目21项,进一步深化与西南财 大全面合作。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 术中心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2家,高新技术产业年度总 产值达472亿元。 (三)开放合作不断深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 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持续扩 大对外交流,先后在德国、美国、澳门、香港举办各类推介 活动4场,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世界500强及全球知名企 业高峰论坛等大型招商活动17场,新增进出口企业81家, 引进阿里巴巴新外贸本地化服务中心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完
点,审批用时由 219 个工作日压缩到 120 个工作日。全面完 成区属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二)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 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 44.8 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5%以上;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万人有效发 明专利拥有量 18.2 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 45.6 亿元。创 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积极推动“创投+孵化+市场”新型 载体建设,新增创新创业载体 2 家,创新创业载体总数达到 19 家、总面积 44.5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 500 家。培育军民 融合、先进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成飞·青羊军民融合创新中 心揭牌成立,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区域中心建成 运营。打通协同创新链条,成立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 推进小组,三大集聚区与中国人民大学、611 研究所、华工 科技等签订校院企地协议项目 21 项,进一步深化与西南财 大全面合作。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 术中心 8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122 家,高新技术产业年度总 产值达 472 亿元。 (三)开放合作不断深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一 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持续扩 大对外交流,先后在德国、美国、澳门、香港举办各类推介 活动 4 场,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世界 500 强及全球知名企 业高峰论坛等大型招商活动 17 场,新增进出口企业 81 家, 引进阿里巴巴新外贸本地化服务中心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完
成外贸进出口额152亿元,引进内资378亿元,利用外资实 际到位1193亿美元。主动融入省市战略,与青白江区、温 江区、雅安市名山区和阿坝州金川县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 议。强化对口支援得荣县、简阳市,投入帮扶资金3700余 万元,吸引社会帮扶资金3000万元,全面完成得荣县14个 对口帮扶项目 城市品质加速提升,城市形态不断优化 一)源城新城协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优”战略, 落实“三降两提”“三减三增”重大要求,持续推动源城新 城“双擎驱动”,大力实施“改、转、建、升、治”五大策 略。强化规划引领,做优“双心两轴、六廊多点”总体规划 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完善青羊“四级规划体系”编制成果, 编制完成天府锦城系列规划设计建设方案10个,完成红碾 蔡桥等重要片区规划调整和城市设计。启动新城中心片区 蛟龙工业港片区、花龙门片区规划调整工作。优化布局源城 新城轨道交通建设,编制完成7个站点轨道交通TOD综合 开发方案。加快源城有机更新。完成文庙西街106号、万和 路一灯笼街等49个棚改、旧改和老旧院落改造项目,打造 奎星楼街、泡桐树街等6条特色历史街区。加快实施成都体 育中心改造、宽窄巷子二期、文殊坊二期等重点项目。完成 川投大厦、世贸中心等18个项目改造、腾退空间101万平 方米。新建停车场7个,新增泊位4800个。坚持基础设施 公建配套和生态环境“三个优先”,统筹推进新城建设。完
成外贸进出口额 152 亿元,引进内资 378 亿元,利用外资实 际到位 11.93 亿美元。主动融入省市战略,与青白江区、温 江区、雅安市名山区和阿坝州金川县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 议。强化对口支援得荣县、简阳市,投入帮扶资金 3700 余 万元,吸引社会帮扶资金 3000 万元,全面完成得荣县 14 个 对口帮扶项目。 三、城市品质加速提升,城市形态不断优化 (一)源城新城协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优”战略, 落实“三降两提”“三减三增”重大要求,持续推动源城新 城“双擎驱动”,大力实施“改、转、建、升、治”五大策 略。强化规划引领,做优“双心两轴、六廊多点”总体规划 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完善青羊“四级规划体系”编制成果, 编制完成天府锦城系列规划设计建设方案 10 个,完成红碾、 蔡桥等重要片区规划调整和城市设计。启动新城中心片区、 蛟龙工业港片区、花龙门片区规划调整工作。优化布局源城 新城轨道交通建设,编制完成 7 个站点轨道交通 TOD 综合 开发方案。加快源城有机更新。完成文庙西街 106 号、万和 路—灯笼街等 49 个棚改、旧改和老旧院落改造项目,打造 奎星楼街、泡桐树街等 6 条特色历史街区。加快实施成都体 育中心改造、宽窄巷子二期、文殊坊二期等重点项目。完成 川投大厦、世贸中心等 18 个项目改造、腾退空间 101 万平 方米。新建停车场 7 个,新增泊位 4800 个。坚持基础设施、 公建配套和生态环境“三个优先”,统筹推进新城建设。完
成清源生活服务中心、泡幼桐思园等28个公建配套项目, 苏坡排洪渠、绿舟立交等26个基础设施项目;成都西站 成蒲铁路、日月大道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三环路扩 能提升工程青羊段全线贯通 (二)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城市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三治一增”。持续开展大气、 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力实施全域增绿,构建 “四廊三横五纵”的绿道空间结构,加快天府绿道青羊段建 设,编制完成《天府绿道青羊段绿道规划》,完成锦城绿道 熊猫绿道拆迁年度目标任务,已建成绿道498公里。完成“小 游园、微绿地”建设11个,新增绿地面积62万平方米。大 力开展“两拆一增”,完成整治点位212个,增加城市绿地 景观小品30.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45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 整治、15条街道行道树增量提质和6条街道慢行交通改造, 支矶石街、泡桐树街被评为全市最美街道。大力推进“厕所 革命”,新建公厕14座,改造公厕27座。完成节能减排重 点任务,单位GDP能耗降低294%。促进低碳发展,全年空 气优良天数较去年增加16天。全面推进河长制管理工作, 完成摸底河、西郊河等4条河渠6段黑臭水体洽理,关闭“散 乱污”企业341家,治理下河排污口8个。强化危废、工业 固废产生单位排查,打好净土保卫战。 (三)区域文化特质进一步彰显。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历 史文脉,编修天府锦城总体城市设计,完成寻香道、祠堂街
成清源生活服务中心、泡幼桐思园等 28 个公建配套项目, 苏坡排洪渠、绿舟立交等 26 个基础设施项目;成都西站、 成蒲铁路、日月大道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三环路扩 能提升工程青羊段全线贯通。 (二)美丽宜居公园城区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城市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三治一增”。持续开展大气、 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力实施全域增绿,构建 “四廊三横五纵”的绿道空间结构,加快天府绿道青羊段建 设,编制完成《天府绿道青羊段绿道规划》,完成锦城绿道、 熊猫绿道拆迁年度目标任务,已建成绿道 49.8 公里。完成“小 游园、微绿地”建设 11 个,新增绿地面积 6.2 万平方米。大 力开展“两拆一增”,完成整治点位 212 个,增加城市绿地、 景观小品 30.3 万平方米。全面完成 45 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 整治、15 条街道行道树增量提质和 6 条街道慢行交通改造, 支矶石街、泡桐树街被评为全市最美街道。大力推进“厕所 革命”,新建公厕 14 座,改造公厕 27 座。完成节能减排重 点任务,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94%。促进低碳发展,全年空 气优良天数较去年增加 16 天。全面推进河长制管理工作, 完成摸底河、西郊河等 4 条河渠 6 段黑臭水体治理,关闭“散 乱污”企业 341 家,治理下河排污口 8 个。强化危废、工业 固废产生单位排查,打好净土保卫战。 (三)区域文化特质进一步彰显。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历 史文脉,编修天府锦城总体城市设计,完成寻香道、祠堂街
皇城坝、文殊坊4个策划规划和城市一体化方案,少城、祠 堂街、文殊院片区、北书院街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 及成体中心和东华门遗址2个展示设计方案。编制《青羊文 化简史》《青羊区文博旅游手绘地图》,刘存厚公馆维修工程 杜甫“千诗碑”项目顺利完成,省人艺、四川大剧院等一批文 化地标项目有序推进。在特色打造中塑造文化品牌,成功举 办“2018成都金沙太阳节”“第九届成都诗圣文化节”“2018 成都草莓音乐节”等高水平品牌节会活动,充分彰显青羊文 化魅力。青羊区被授予20182020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 艺术之乡一蜀绣之乡”称号,辖区内成都图书馆等3家单位 获评2018年成都市版权示范单位。着力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全区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0余 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8338万美元 四、民生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治理扎实推进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持续做优青羊教育,统筹优 质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新建草堂小学子美校 区、金沙小学同怡校区,改扩建草堂小学西区等中小学3所, 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新增学位4725个。深化区域教育综 合改革,依托“社区少年官”提升课后服务改革试点等3项 改革作为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立项,青羊区全域 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等3项改革入选省、市教育改革典型 案例。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创建工作获得 国检通过。实施“差异教育”“生涯规划”等教育质量提升
皇城坝、文殊坊 4 个策划规划和城市一体化方案,少城、祠 堂街、文殊院片区、北书院街 4 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 及成体中心和东华门遗址 2 个展示设计方案。编制《青羊文 化简史》《青羊区文博旅游手绘地图》,刘存厚公馆维修工程、 杜甫“千诗碑”项目顺利完成,省人艺、四川大剧院等一批文 化地标项目有序推进。在特色打造中塑造文化品牌,成功举 办“2018 成都金沙太阳节”“第九届成都诗圣文化节”“2018 成都草莓音乐节”等高水平品牌节会活动,充分彰显青羊文 化魅力。青羊区被授予 2018—2020 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 艺术之乡—蜀绣之乡”称号,辖区内成都图书馆等 3 家单位 获评 2018 年成都市版权示范单位。着力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全区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超 200 亿元,接待入境游客 20 余 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 8338 万美元。 四、民生事业大力发展,社会治理扎实推进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持续做优青羊教育,统筹优 质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新建草堂小学子美校 区、金沙小学同怡校区,改扩建草堂小学西区等中小学 3 所, 新建公办幼儿园 1 所,新增学位 4725 个。深化区域教育综 合改革,依托“社区少年宫”提升课后服务改革试点等 3 项 改革作为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立项,青羊区全域 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等 3 项改革入选省、市教育改革典型 案例。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创建工作获得 国检通过。实施“差异教育”“生涯规划”等教育质量提升
项目。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建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小学,成都37 中获评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改革专报》刊载“熊 猫课程”向全省进行推广,积极教育经验在美国第二届世界 积极教育大会上进行全球推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 师队伍,新增省市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20名 (二)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积极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 创新“七大”健康管理模式,深化慢病服务供给侧改革,慢 病改革经验获《成都改革》推广。顺利完成5家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提档升级6家中心诊疗设备。 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8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0%。加 强医联体建设,区属医疗机构先后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等5家 医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双向转诊工作,签订医联 体合作协议2个;以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为龙头的专科联盟成 员单位已发展到111家机构。建成“示范中医馆”10家、“规 范化中医角”21个。先后获评了“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 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优 秀单位” (三)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成浣花、青华2个重点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 设,新建2家区图书馆社会分馆和1家区文化馆社会分馆。 实施青羊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街道综合文化 活动中心创新管理改革试点。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及公益 培训、讲座等5000余场次,惠及群众30万人次。积极创建
项目。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建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小学,成都 37 中获评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改革专报》刊载“熊 猫课程”向全省进行推广,积极教育经验在美国第二届世界 积极教育大会上进行全球推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 师队伍,新增省市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 20 名。 (二)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积极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 创新“七大”健康管理模式,深化慢病服务供给侧改革,慢 病改革经验获《成都改革》推广。顺利完成 5 家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提档升级 6 家中心诊疗设备。 组建家庭医生团队 88 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 40%。加 强医联体建设,区属医疗机构先后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等 5 家 医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双向转诊工作,签订医联 体合作协议 2 个;以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为龙头的专科联盟成 员单位已发展到 111 家机构。建成“示范中医馆”10 家、“规 范化中医角”21 个。先后获评了“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 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优 秀单位”。 (三)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成浣花、青华 2 个重点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 设,新建 2 家区图书馆社会分馆和 1 家区文化馆社会分馆。 实施青羊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街道综合文化 活动中心创新管理改革试点。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及公益 培训、讲座等 5000 余场次,惠及群众 30 万人次。积极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