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道街中学九(下)第二次月考 答 题 卷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9分)及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2 6 第Ⅱ卷(共82分) 、综合积累与运用。(共10分) 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分) 译文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4分)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李贺) ②子曰:“岁寒 (《十则》) ③五花连钱旋作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出师西征》岑参) ④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铁骑绕龙城。(《从军行》杨炯) ⑥吊影分为千里雁, (《望月有感》白居易) 9.根据下面的语境填空。(任选一题)(2分) (1)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样的“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 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2)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引来不少文人的咏叹,这里有杜甫“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的苍凉,又有孟浩然“ ”的壮阔,范仲淹也因其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发出
1 盐道街中学九(下)第二次月考 答 题 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9 分)及课内文言文阅读(9 分) 1 2 3 4 5 6 第Ⅱ卷 (共 82 分) 三、综合积累与运用。(共10分)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分) 译文: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 分) 译文: 8. 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4 分)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李贺) ②子曰:“岁寒, 。(《十则》) ③五花连钱旋作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出师西征》岑参 ) ④ ,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⑤ ,铁骑绕龙城。(《从军行》杨炯) ⑥吊影分为千里雁, 。(《望月有感》白居易) 9.根据下面的语境填空。 (任选一题)(2 分) (1) 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样的“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 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2) 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引来不少文人的咏叹 , 这里有杜甫“吴楚东南坼, 乾 坤 日 夜 浮 ” 的 苍 凉 , 又 有 孟 浩 然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阔,范仲淹也因其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发出
了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3题(12分) 10.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什么作用?(3分)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3分) 1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 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 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 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B卷(共50分) 诗歌鉴赏(分) 1.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2 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 诗句的含义。(2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3分) 译文:
2 了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0-13 题 (12 分) 10.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 分) 1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1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首”的尺度。 (3 分) 1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但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 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 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 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 分) B 卷 (共 50 分) 一、诗歌鉴赏 (4 分 ) 1.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2 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 诗句的含义。(2分) 二、文言文阅读 (12 分 ) 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1)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 译文: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分) 译文: 5.“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 故事用意是什么?(4分) 答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正反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8分) 野菊花(陈创) 7.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4分) 8.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9.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分) 10.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 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3 (2)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 译文: 5.“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 故事用意是什么 ? (4 分) 答: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名著阅读:(4 分) 6.正反: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8 分) 野 菊 花 ( 陈 创) 7.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 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 到了哪些启示。(4分) 四.语言的实际运用(共12分,每题4分) 1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字,含16字)。(4分) 13.紧张的中考结束以后,初三的许多同学都想趁假期放松一下,而旅 游不乏是一种选择。某旅行社为此也特设了学生假日旅游专线。请以旅行 社的名义写一段话,向学生推荐一个成都地区的旅游景点。要求:语言简 明、连贯、得体,有吸引力,不少于40字,含标点。(4分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 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 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 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1分)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3分) 答
4 11.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 到了哪些启示。(4 分) 四.语言的实际运用(共 12 分,每题 4 分) 1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16 字,含 16 字)。(4 分) 13.紧张的中考结束以后,初三的许多同学都想趁假期放松一下,而旅 游不乏是一种选择。某旅行社为此也特设了学生假日旅游专线。请以旅行 社的名义写一段话,向学生推荐一个成都地区的旅游景点。要求:语言简 明、连贯、得体,有吸引力,不少于 40 字,含标点。(4 分) 40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 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 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 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 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1 分) ②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3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