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2021-2022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必 华北电力大学 二0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2 (三)本科专业设置 (四)本科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 .5 (三)教学经费 7 (四)教学条件 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9 (三)教材建设 13 (四)教学成革 14 (五)实践教学 15 (六)毕业设计(论文) 16 (七)创新创业教育 16 四、专业培养能力 17 (一)专业结构布局 17 (二)人才培养方案 18 (三)专业建设质量 20 五、质量保廉体系 -2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1 (二)教学管理制度 21 (三)教学质量保障 21 (四)服务教学质量的条件保障 22 六、学生学习效果一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3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就业情况 24 (三)社会声誉 24 (四)毕业生成就 .24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概况....................................................................................................1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2 (三)本科专业设置............................................................................................4 (四)本科生源质量............................................................................................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5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5 (三)教学经费....................................................................................................7 (四)教学条件....................................................................................................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7 (二)课程建设....................................................................................................9 (三)教材建设..................................................................................................13 (四)教学改革..................................................................................................14 (五)实践教学..................................................................................................15 (六)毕业设计(论文)..................................................................................16 (七)创新创业教育..........................................................................................16 四、专业培养能力 .....................................................................................................17 (一)专业结构布局..........................................................................................17 (二)人才培养方案..........................................................................................18 (三)专业建设质量..........................................................................................20 五、质量保障体系 .....................................................................................................2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21 (二)教学管理制度..........................................................................................21 (三)教学质量保障..........................................................................................21 (四)服务教学质量的条件保障......................................................................22 六、学生学习效果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3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就业情况..................................................................24 (三)社会声誉..................................................................................................24 (四)毕业生成就..............................................................................................24
七、特色发展 25 (一)多指并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敦育 25 (二)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双创”人才培养 26 (三)以“四个智慧”构建数学新生态 28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m29 (一)进一步深化学风教风建设… 1129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30 (三)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0 附录
七、特色发展 .............................................................................................................25 (一)多措并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5 (二)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加强“双创”人才培养........................26 (三)以“四个智慧”构建教学新生态..........................................................28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29 (一)进一步深化学风教风建设......................................................................29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30 (三)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0 附录 .............................................................................................................................31
华北电力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求属于国家电力部 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 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可、中国华电集团有 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 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 因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数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 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 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敢业、迫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 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 沿阵地,攻克了我因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 挥了不可或缺的重憂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 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 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杜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 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 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 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档和A-档:“工 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 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 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悬硕士、工程管理项士、工商管理硕士 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有体系。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
1 华北电力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 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 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 1958 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 门管理。2003 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 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 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 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 12 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 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 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 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 沿阵地,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 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 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 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 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 化”、“热能工程”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 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 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 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 70 强和前 1‰行 列;拥有 6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 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 个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等 13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
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数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有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 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里”,学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3门国家级一流课 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敦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 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 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 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30个省部级科技 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郎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1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 余项。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 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 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能源学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智慧电站技术 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 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 合作协议,田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蓬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 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里,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 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路和“一带 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件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 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线行国家“一带 一路”侣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假罗 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伏伴计 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 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
2 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 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 21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1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 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3 门国家级一流课 程,3 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 个国家级虚拟 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 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 3 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 个国家 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 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 30 个省部级科技 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 4100 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 400 余项。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 100 余家大型能 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 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能源学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智慧电站技术 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 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 20 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 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 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 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 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 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 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 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 15 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 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 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二)办学方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1.办学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
个意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 有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团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办学定位 学校立足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秉承“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 念,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传承“团 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孔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 卓越”的华电精神,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国际化进 程,深化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1》发展目标定位 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一一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 教育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一一全力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有引进、校企校地合 作、国际开放发展“四个策略”,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大学 治理和条件保障“五个体系”上取得重要进展,对能源电力行业支撑引领作用进 一步凸显,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先进水平,电气工程及相关学 科整体水平济身世界一流行列,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中长期发展日标一一到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 本建成服务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特色学科体系,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居于国际同 类领域前列,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人才培养质量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具 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持续杜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 术前沿、有力支撑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刨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 有华电特色的治理体系基本成熟定型:彰显华电风格的大学文化日益发展繁荣: 立体式、多层级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日橐完善: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契合的条 件保障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各项事业全面高位发展,成为公认的能源电力领域一 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到2050年前后,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创新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水平显著跃升,汇聚世界优秀 人才、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国内高校前列,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学校以崭新姿态屹 立国内外高等敦育强校之林。 (2)办学类型定位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3)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打造优质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国际教育
3 个意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 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办学定位 学校立足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秉承“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 念,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传承“团 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 卓越”的华电精神,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国际化进 程,深化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1)发展目标定位 学校总体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 教育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全力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育引进、校企校地合 作、国际开放发展“四个策略”,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大学 治理和条件保障“五个体系”上取得重要进展,对能源电力行业支撑引领作用进 一步凸显,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先进水平,电气工程及相关学 科整体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中长期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 本建成服务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特色学科体系,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居于国际同 类领域前列,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人才培养质量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具 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持续壮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 术前沿、有力支撑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 有华电特色的治理体系基本成熟定型;彰显华电风格的大学文化日益发展繁荣; 立体式、多层级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日臻完善;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契合的条 件保障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各项事业全面高位发展,成为公认的能源电力领域一 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到 2050 年前后,即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之际,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创新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水平显著跃升,汇聚世界优秀 人才、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国内高校前列,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学校以崭新姿态屹 立国内外高等教育强校之林。 (2)办学类型定位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3)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打造优质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国际教育
(4)服务面向定位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能源电力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 (5)学科发展定位 打造“高峰”学科:重点建设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核 心的世界一流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培育“高原”学科:强化特色优势学科和新 兴能源学科的内涵建设:发展“支撑”学科:加强通用工程类和文理基础类学科 的条件建设。 将服务“双碳”口标作为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关健抓手, 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力促学科体系转型升级。引领带动办学 体系全方位优化提升,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3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致力于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 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发展潜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卓越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坚特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持续办好本科专业, 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全校共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新增网络与新媒体、能源 与环境系统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氢能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撒销材 料化学专业,近三年来,本科专业数持续增加,累计新增11个专业。 (四)本科生源质量 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从2022年各省录取的平均情 况来看,北京校部在17个传统文理科的非改革省份,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 占比前5.5%:文史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2.9%,在“3+3”模式改革省份中, 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12.0%。在8个“3+1+2”模式改革省份中,物理类录 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7.4%,历史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3.绕。保定校区 在17个传统文理科的非改革省份,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6.%:文史 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3.8线。在“3+3”模式改革省份中,录取最低分在省 内占比前14.5%。在8个“3+1+2”模式政革省份中,物理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 占比前10.7%,历史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5%。 截至2022年11月,我校普通本科学生数2498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 总数比例为64.29%
4 (4)服务面向定位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能源电力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 (5)学科发展定位 打造“高峰”学科:重点建设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核 心的世界一流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培育“高原”学科:强化特色优势学科和新 兴能源学科的内涵建设;发展“支撑”学科:加强通用工程类和文理基础类学科 的条件建设。 将服务“双碳”目标作为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关键抓手, 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力促学科体系转型升级,引领带动办学 体系全方位优化提升,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3.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致力于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 实,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发展潜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卓越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持续办好本科专业, 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全校共有 66 个本科专业,其中新增网络与新媒体、能源 与环境系统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氢能科学与工程 4 个专业,撤销材 料化学专业。近三年来,本科专业数持续增加,累计新增 11 个专业。 (四)本科生源质量 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从 2022 年各省录取的平均情 况来看,北京校部在 17 个传统文理科的非改革省份,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 占比前 5.5%;文史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2.9%。在“3+3”模式改革省份中, 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12.0%。在 8 个“3+1+2”模式改革省份中,物理类录 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7.4%,历史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3.4%。保定校区 在 17 个传统文理科的非改革省份,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6.4%;文史 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3.8%。在“3+3”模式改革省份中,录取最低分在省 内占比前 14.5%。在 8 个“3+1+2”模式改革省份中,物理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 占比前 10.7%,历史类录取最低分在省内占比前 5%。 截至 2022 年 11 月,我校普通本科学生数 24982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 总数比例为 64.29%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 敦师1986人,其中,具有高级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62.7绕。现有中国工程院 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 队。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 1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 学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 的基本条件,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 的比例为92.87%,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比例为24.30%。探煮实行教学 责任教授制度,为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选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 课程负责人,更紧密地把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力结合起来,显著提高了数学质量, 2教学水平 学校以教学培训为推动力,以教学质量评价为牵引力,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 构建了新入职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起步阶段、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的发展阶段和 从骨干教师到专家教师的卓越阶段的“三步进阶式”全生命周期大学教师教学发 展模式。面向全校专任教师,每年开展集中培训,开展教学讲坛、教学主题研讨 会、蠹课教学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工作坊系列活动,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 展重点,开展分层、分阶段培育和评价,形成了“分层次培训、有日的评价、动 态性优化、进阶式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良性循环,实现了数师“教学自觉意识 的养成一教学白信的行动一教学卓越的示范”的专业发展目的,为每位教师提供 成长发展的土壤,让每位教师独特锭放, (1)实施“点面结合”培训,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培训对象上,“集中+分类”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集中培训,又有面向教师 职业生涯分阶段,分类型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上,“通识+专题”既有贯穿其 中的师德师风及课程思政等价值引领内容,又有面向教师发展不同需求的教育教 学专题内容:培训形式上,“线上+线下”既有丰富的线上课程学习资源,又有 线下的实操面对面义流,形成了“目标清麻明确-内容高阶多雄-方式灵活多样 考核逐步加强-选代有序跟进”的培训模式,实现了“全面覆盖、分阶培养”目 标,举办深程思玫宣讲、教学创新线上研修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研修班,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修班,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等,组织参加高校教师课程 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累计培训6311余人次,促使教师开阔了教有教学视野,转
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 教师 1986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 62.74%。现有中国工程院 院士 2 人,双聘院士 10 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 队。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 1.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 学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 的基本条件,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 的比例为 92.87%,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比例为 24.30%。探索实行教学 责任教授制度,为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选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 课程负责人,更紧密地把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力结合起来,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学水平 学校以教学培训为推动力,以教学质量评价为牵引力,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 构建了新入职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起步阶段、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的发展阶段和 从骨干教师到专家教师的卓越阶段的“三步进阶式”全生命周期大学教师教学发 展模式。面向全校专任教师,每年开展集中培训,开展教学讲坛、教学主题研讨 会、微课教学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工作坊系列活动。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 展重点,开展分层、分阶段培育和评价,形成了“分层次培训、有目的评价、动 态性优化、进阶式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良性循环,实现了教师“教学自觉意识 的养成—教学自信的行动—教学卓越的示范”的专业发展目的,为每位教师提供 成长发展的土壤,让每位教师独特绽放。 (1)实施“点面结合”培训,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培训对象上,“集中+分类”既有面向全体教师的集中培训,又有面向教师 职业生涯分阶段、分类型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上,“通识+专题”既有贯穿其 中的师德师风及课程思政等价值引领内容,又有面向教师发展不同需求的教育教 学专题内容;培训形式上,“线上+线下”既有丰富的线上课程学习资源,又有 线下的实操面对面交流,形成了“目标清晰明确-内容高阶多维-方式灵活多样- 考核逐步加强-迭代有序跟进”的培训模式,实现了“全面覆盖、分阶培养”目 标。举办课程思政宣讲、教学创新线上研修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研修班、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修班、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等,组织参加高校教师课程 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累计培训 6311 余人次,促使教师开阔了教育教学视野,转
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了教育教学反思意识,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对营造学 校教师发展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实施本科教学准入机制,严把教学质量第一关。 为规范和完善数师上岗制度,顺布《华北电力大学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认定办 法》,新入职教师取得“华北电力大学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证书”后,方能独立承 担本科课程理论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校院两级“双培双考”制度,二级单位落实 院系培养计划,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安排一门完整助课,督促新教师完成不少于 20学时的课堂观摩,并对培养计划实施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学校实随教 学专项培训,对教学业务能力进行考核。校院培训与培养均考核合格后,新入职 数师方能申请新任数师授课资格认定,认定结果达到合格及以上方能获得授课资 格。通过系列培训与考核,促进新入职数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变,对教有 教学理念与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 对白己的教学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2021-2022学年,共有171名教师参 加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138名教师取得“华北电力大学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证书”, (3)实箍教学发展系列支持计划,探索促发展长效机制 为了探索建立促进敦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创建教师敦学发展 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广大数师的积极性,实施数学发展系列支持计划。注重过 程管理和建设成效。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和“教学名师提升与示范计划”,形成教学发展支持常态化的机制。科学制定考 核目标,严格执行过程管理 (4)实箍教学咨询诊断服务,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化成长 实范教学咨询诊新服务,为有意愿提高教学水平的青年教师提侯“个性化” 数学指导。安排教学名师、校督导或深程思政宜讲团成员等校内外资深教师作为 雷扶专家,为有困惑的教师,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教学咨询、诊断、 服务与建议,主要通过听课观察、召开座谈会、开展教学设计专项指导等活动, 全力帮助教师定规划、解困感、促发展。目前共为50余位教师提供了服务, (5)开展教风建设,提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为主线,大力弘扬“乐教善教、潜 心有人”的优良教风。着力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用人不有人”问题。引导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情感,特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 平,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 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家教育政策、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论述,提高教师对 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有教学理念。二是加强教学中心地位,全 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强课程教学管理,开启新一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如强 6
6 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了教育教学反思意识,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对营造学 校教师发展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实施本科教学准入机制,严把教学质量第一关。 为规范和完善教师上岗制度,颁布《华北电力大学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认定办 法》,新入职教师取得“华北电力大学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证书”后,方能独立承 担本科课程理论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校院两级“双培双考”制度,二级单位落实 院系培养计划,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安排一门完整助课,督促新教师完成不少于 20 学时的课堂观摩,并对培养计划实施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学校实施教 学专项培训,对教学业务能力进行考核。校院培训与培养均考核合格后,新入职 教师方能申请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认定,认定结果达到合格及以上方能获得授课资 格。通过系列培训与考核,促进新入职教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变,对教育 教学理念与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 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2021-2022 学年,共有 171 名教师参 加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138 名教师取得“华北电力大学新任教师授课资格证书”。 (3)实施教学发展系列支持计划,探索促发展长效机制。 为了探索建立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创建教师教学发展 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教学发展系列支持计划,注重过 程管理和建设成效。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和“教学名师提升与示范计划”,形成教学发展支持常态化的机制。科学制定考 核目标,严格执行过程管理。 (4)实施教学咨询诊断服务,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化成长。 实施教学咨询诊断服务,为有意愿提高教学水平的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 教学指导。安排教学名师、校督导或课程思政宣讲团成员等校内外资深教师作为 帮扶专家,为有困惑的教师,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教学咨询、诊断、 服务与建议。主要通过听课观察、召开座谈会、开展教学设计专项指导等活动, 全力帮助教师定规划、解困惑、促发展。目前共为 50 余位教师提供了服务。 (5)开展教风建设,提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为主线,大力弘扬“乐教善教、潜 心育人”的优良教风,着力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用人不育人”问题,引导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情感,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 平,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 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家教育政策、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论述,提高教师对 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二是加强教学中心地位,全 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开启新一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加强
教案建设,发布《课程教案参考模板》。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加大线 上线下混合式深程建设力度。全学期持续开展敦师教学培训,以新建的教师教学 发展平台为依托,开展面向全校专任数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研修班。选树 榜样,实施示范课堂开放活动,避选优秀误程团队、教学名师课堂、精品课程课 堂、课程思攻示范课程课堂、讲课比赛获奖等课堂,作为示范课堂,面向全校教 师开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21-2022学年,4名教师荣获省部级教学名师奖:42人次荣获省部级教学 比赛奖:“工程热物理教研室育人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有人团队”称 号,“线性代数教学团队”和“传热学教学团队”荣获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 团队称号。 (三)教学经费 学校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多果道筹措办学资金,优先保障教学运行、 敦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工作。截至2022年9月,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36.60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5604.80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90.43元,本科 实习经费支出430.56万元。 (四)教学条件 学校图书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合订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图书馆 现有纸质图书282.36万册,电子图书185.46万册: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6894.42 万次,电子资源下我量791.96万篇:生均纸质图书52.9的册.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总计55.59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实验室、实习 场所)面积总计18.27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31平方米,其中,生均 实验室面积4.70平方米, 各类教学实验室配置科学,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 值119944.8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25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值9151.22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面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 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 程”学科群。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 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等文理 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
7 教案建设,发布《课程教案参考模板》。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加大线 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力度。全学期持续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以新建的教师教学 发展平台为依托,开展面向全校专任教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线上研修班。选树 榜样,实施示范课堂开放活动。遴选优秀课程团队、教学名师课堂、精品课程课 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堂、讲课比赛获奖等课堂,作为示范课堂,面向全校教 师开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21-2022 学年,4 名教师荣获省部级教学名师奖;42 人次荣获省部级教学 比赛奖;“工程热物理教研室育人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 号,“线性代数教学团队”和“传热学教学团队”荣获河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 团队称号。 (三)教学经费 学校牢固树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优先保障教学运行、 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等工作。截至 2022 年 9 月,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236.60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 5604.80 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290.43 元,本科 实习经费支出 430.56 万元。 (四)教学条件 学校图书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合订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图书馆 现有纸质图书 282.36 万册,电子图书 185.46 万册;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 6894.42 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 791.96 万篇;生均纸质图书 52.99 册。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总计 55.59 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实验室、实习 场所)面积总计 18.27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4.31 平方米,其中,生均 实验室面积 4.70 平方米。 各类教学实验室配置科学,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 值 119944.86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25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值 9151.22 万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面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 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 程”学科群。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 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等文理 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