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题 学号 姓名 成绩 、积累与运用(40分) 1.用原文句子填空或根据要求填空 (1)过尽干帆皆不是, (2)《渔家傲秋思》表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陈涉世家》选自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这部书是我国第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5)《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6)《武陵春》是南宋 派女词人 的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 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 (7)辛弃疾是南宋 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破阵子》一词中, 表现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6分) (1)等死,死国可乎( )(2)复立楚国之社稷( (3)休鏝降于天(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5)盖追先帝之殊遇( )(6)斜晖脉脉水悠悠(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4分) (1)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2)遂用猖蹶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4分) (1)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2)效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欲信大义于天下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将军身被坚执锐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干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大 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部纪传 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1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题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用原文句子填空或根据要求填空。 (1)过尽千帆皆不是, , 。 (2)《渔家傲 秋思》表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 , 。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 。 (4)、《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这部书是我国第一 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 (5)《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 (6)《武陵春》是南宋 派女词人 的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 颇有新意写“愁”的句子是 , 。 (7)辛弃疾是南宋 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破阵子》一词中, 表现自己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最终实现的句子是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6 分) (1)等.死,死国可乎( ) (2)复立楚国之社稷..( ) (3)休.鋟.降于天( )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5)盖追先帝之殊遇..( ) (6)斜晖脉脉..水悠悠( )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4 分) (1)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2)遂用猖蹶..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4 分)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深追先帝遗.诏 ( ) (2)效 讨贼兴复之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 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阅读下面课内、外文段,回答问题(60分) ()陈涉世家(2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 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 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 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 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 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 是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2分)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日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卜者知其指意D.之次所旁丛祠中皆次当行 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1)度已失期( (2)上使外交兵 (3)为天下唱( (4)陈胜王(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二)唐雎不辱使命(18分)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2 二.阅读下面课内、外文段,回答问题 (60 分) (—) 陈涉世家 (20 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 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 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 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 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 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1.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2.用原文句子填空。(4 分) (1)陈胜、 吴广起义的 根本原因是 ;直接 原因 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2 分) 4.选出句式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书非借不能读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 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2分)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4 分) (1)度.已失期 ( ) (2)上.使外交兵 ( ) (3)为天下唱. ( ) (4)陈胜王. ( ) 7.翻译下面句子 (4 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 (二) 唐雎不辱使命 (18 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庯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 袭月;聂政之剌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土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请广于君( 2)秦王谓唐雎日( (3)天下缟素( (4)长跪而谢之曰(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布衣之怒 B。天子之怒 C。庸夫之怒 D。专诸之刺王僚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 (2)虽干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6 分) 答 5.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 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 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 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 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三)《出师表》(10分) 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 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 分) (1)请广.于君 ( ) (2)秦王谓.唐雎曰 ( ) (3)天下缟素.. ( ) (4)长跪而谢.之曰 ( )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2 分) A.布衣之怒 B。天子之怒 C。庸夫之怒 D。专诸之刺王僚 3.翻译下面句子 (4 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6 分) 答: 5.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 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 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雄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 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 D.唐雄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 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三)《出师表》(10 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广故数言欲亡B.河曲智叟亡以应C.今亡亦死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3.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5.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四)阅读课外文段(12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 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 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 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昊 中,吴令贤土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 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4分) A戮( )B俱( C惮( )D族(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 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 苗写。”(4分 3.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做)
4 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3.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5.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 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四)阅读课外文段(12 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 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 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 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 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 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4 分) A 戮( ) B 俱( )C 惮( ) D 族( )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 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 描写。”(4 分) 3.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 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 (做)
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竞学(竟然)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5 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 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 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 分)( ) 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 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