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第三版)资源共享课程申报书(本科)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769.3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 延安大学 课程学校 延安大学 课程名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子信息类 课程负责人 李建新 填报日期 2014年6月2日 陕西省教育厅制 二○一四年四月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 荐 单 位 延安大学 课 程 学 校 延安大学 课 程 名 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课 程 类 型 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子信息类 课 程 负 责 人 李 建 新 填 报 日 期 2014 年 6 月 2 日 陕西省教育厅 制 二○一四年四月

填写要求 1.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 填写 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5.“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 学校盖章

填 写 要 求 1.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 填写。 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5.“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 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负责人李建新性别 男出生年月19633 最终学历 本科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学位 硕士行政职务 教研室主任 情 所在院系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圣地路580号(7160000 研究方向 电路与电子技术 是否曾获省级 原省级精品 精品课程称号 否 曾获省级精品 课程称号年份 课程负责人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 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 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 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 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近三年讲授的本课程情况 谋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 专业基础课 0×3=180 (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专业基础课 3 60×3=180 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讲投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 (二)电路分析基础 专业基础课 (三)高频电子线路 专业基础课 555 60×5=300 60×5=300 120×5=72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专业基础课 60×5=300 (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课 60×5=300 (三)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专业基础课 120×5=720 (四)指导实习、见习专业课 545 180×4=720 (五)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专业课 7×5=35

- 1 - 1.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 本 情 况 课程负责人 李建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3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学 位 硕士 行政职务 教研室主任 所在院系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圣地路 580 号(716000) 研究方向 电路与电子技术 是否曾获省级 精品课程称号 否 曾获省级精品 课程称号年份 原省级精品 课程负责人 教 学 情 况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 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 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 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 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三年讲授的本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 (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4 3 3 3 60×3=180 60×3=180 二、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二)电路分析基础 (三)高频电子线路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4 4 4 5 5 5 60×5=300 60×5=300 120×5=720 三、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 (三)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四)指导实习、见习 (五)本科毕业设计指导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专业课 3 3 3 5 5 5 4 5 60×5=300 60×5=300 120×5=720 180×4=720 7×5=35

四、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超作用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延安大学2003.7-2004.6项目主持人 “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延安大学2006.7-2008.6项目主持人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陕西高等2013.8-2015.7主要参与人 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 项目 五、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署名次序 (一)基于555时基电路的闭锁延时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实验电源 (二)光电倍增管单光子探测器的噪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声特性研究 (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模拟电子技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术基础教学改革 (四)运用齐次性定理分析理想运算现代电子技术200年第1期第一作者 放大器 六、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局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投予单位暑名火序授予时间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优秀奖中国教育工会 2004年11月 验电视教学片 陕西省委员会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2005年优秀教延安大学 2004年11月 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学成果一等奖 案的研究与实践 三)延安大学第二届 等奖 延安大学 2008年6月 教授风采”讲课比赛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2009年优秀教延安大学 2009年2月 养的地方高校电子类学成果一等奖 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 模式改革与实践 (五)基于创新能力培2009年优秀教陕西省政府第二2009年10月 养的地方高校电子类学成果二等奖 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 模式改革与实践

- 2 - 教 学 情 况 四、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 “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 延安大学 2003.7—2004.6 项目主持人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 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延安大学 陕西高等 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 项目 2006.7—2008.6 2013.8—2015.7 项目主持人 主要参与人 五、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署名次序 (一)基于 555 时基电路的闭锁延时 实验电源 (二)光电倍增管单光子探测器的噪 声特性研究 (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模拟电子技 术基础教学改革 (四)运用齐次性定理分析理想运算 放大器 延安大学学报 延安大学学报 延安大学学报 现代电子技术 2005 年第 2 期 2006 年第 1 期 2008 年第 2 期 2009 年第 1 期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六、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授予时间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 验电视教学片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 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 案的研究与实践 (三)延安大学第二届 “教授风采”讲课比赛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 养的地方高校电子类 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 模式改革与实践 (五)基于创新能力培 养的地方高校电子类 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 模式改革与实践 优秀奖 2005 年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 一等奖 2009 年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 2009 年优秀教 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教育工会 陕西省委员会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省政府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二 2004 年 11 月 2004 年 11 月 2008 年 6 月 2009 年 2 月 2009 年 10 月

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 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 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趣作用 (一)教育3D打印的文物陕西省科技厅 2014.6-2016.6 主要参与人 修复技术研宄与实现(2014JM8357) (二)计算机类实验管理 延安市 2012.6-2014.6 主要参与人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11ks-24) 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署名次序 (一)小波变换在心电信号滤波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第7-1期第一作者 器中的应用研究 (二)基于MsP430的微功耗体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第7-2期第一作者 外临时心脏起搏器的设计 (三)基于AN051A的电容器组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第32期第一作者 不平衡电压保护 研 究(四)基于8c5的多功能心脏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第7-1期第一作者 程控刺激仪设计 (五)基于SPCE061A的语音手 信息技术 2012年第10期第一作者 动双控制开关的设计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局 奖属名称 获奖等级授予单位获奖时间署名次序 (一)延安市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延安市2010年10月第二完成人 人民政府 (二)优秀论文 等奖中国高等2010年8月第一完成人 (三)优秀论文 等奖 学校电子2011年8月第一完成人 教育学会 (四)烟雾报警系统延安大学优秀延安大学2013年6月 独立 原理与设计 毕业论文指导奖

- 3 - 学 术 研 究 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 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 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一)教育 3D 打印的文物 修复技术研究与实现 (二)计算机类实验管理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 (2014JM8357) 延安市 (2011ks-24) 2014.6-2016.6 2012.6-2014.6 主要参与人 主要参与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署名次序 (一)小波变换在心电信号滤波 器中的应用研究 (二)基于 MSP430 的微功耗体 外临时心脏起搏器的设计 (三)基于 AN051A 的电容器组 不平衡电压保护 (四)基于 89C55 的多功能心脏 程控刺激仪设计 (五)基于 SPCE061A 的语音手 动双控制开关的设计 微计算机信息 微计算机信息 微计算机信息 微计算机信息 信息技术 2006 年第 7-1 期 2006 年第 7-2 期 2007 年第 32 期 2008 年第 7-1 期 2012 年第 10 期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励名称 获奖等级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署名次序 (一)延安市科学技术奖 (二)优秀论文 (三)优秀论文 (四)烟雾报警系统 原理与设计 二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延安大学优秀 毕业论文指导奖 延安市 人民政府 中国高等 学校电子 教育学会 延安大学 2010年10月 2010 年 8 月 2011 年 8 月 2013 年 6 月 第二完成人 第一完成人 第一完成人 独立

2.课程团队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职务 承担的工作 字 曹新亮男19702副教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实践 董军堂男19306副教授电子信息工程|教育技术应用,课 杨世平男19641教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实践 队 结杨延宁男196904教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实践 张栋男1973.10讲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实践 邵婷婷|女198208讲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实践 黄保瑞|男|198203实验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实践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课程团队基本情况 (一)职称、学历及学簟结构 1.本课程组一共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高级 职称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2.5% 课程 2.课程组有博士2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 团队|总人数的87.5% 整体 3.课程组成员分别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 素质 及青|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航空与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外校取得学位的 年教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10 师培 养 (二)年龄结构 课程组教师最大年龄51岁,最小年龄32岁,其中45岁以上教师3人,占教师总人 数的37.5%;40-44岁教师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7.5%;40岁以下2人,占教师总人 数的25%。平均年龄42岁 三)师资配备情况 课程组教师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按8位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计算,师生比为1:15

- 4 - 2.课程团队 课 程 团 队 结 构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签字 曹新亮 男 1970.02 副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董军堂 男 1973.06 副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育技术应用、课 程网站建设与维护 杨世平 男 1964.1 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杨延宁 男 1969.04 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张栋 男 1973.10 讲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邵婷婷 女 1982.08 讲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黄保瑞 男 1982.03 实验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养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课程团队基本情况 (一)职称、学历及学缘结构 1.本课程组一共 8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2 人,实验师 1 人,高级 职称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 62.5%; 2.课程组有博士 2 人,硕士 5 人,在读硕士 1 人,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 总人数的 87.5%; 3.课程组成员分别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 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航空与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外校取得学位的 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 100%。 (二)年龄结构 课程组教师最大年龄 51 岁,最小年龄 32 岁,其中 45 岁以上教师 3 人,占教师总人 数的 37.5%;40—44 岁教师 3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37.5%;40 岁以下 2 人,占教师总人 数的 25%。平均年龄 42 岁。 (三)师资配备情况 课程组教师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按 8 位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计算,师生比为 1: 15

二、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青年教师措施 1.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学院教研室分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以及新老教师一对 结对培养,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随堂听课制度以及结对新老教师互听制度; 2.提高学历。近五年来,课程组成员中有2人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5人获得硕士 3.组建教学科硏团队。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校级特色 专业建设、及各种各类课题申报为契机,将课程组成员组建为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一 对一”帮教方式,达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参加短期课程培训、参加学术会议。五年来,共有近20多人次参加了各种培训 学术交流,并将他们的收获在课程组内进行交流 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讲课比赛 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级、学校、学院讲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6.邀请2位国内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及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公开课(面向师 生),集体观看了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视频报告,使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幅提 (二)取得的成效 1.课程组成员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 数的100%),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近五年来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研究课 题9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科技厅与 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 2.两位青年教师迅速走上讲台,由助教晋升为讲师:一位中青年教师由讲师晋升为 副教授,成为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在学生评教中,课程组在学院名列前茅; 3.一位青年教师先后在学院、学校参加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分别获得特等奖与 一等奖,在学校微课比赛中获特等奖;一位教师在延安大学第二届“教授风采”讲课比 赛中获一等奖;1位教师获得延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4.课程组分别获延安大学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延安大学2009年优秀教学 成果一等奖,延安大学200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2009年延安大学优秀 教学成果二等奖

- 5 - 二、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青年教师措施: 1. 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学院教研室分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以及新老教师一对 一结对培养,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随堂听课制度以及结对新老教师互听制度; 2. 提高学历。近五年来,课程组成员中有 2 人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5 人获得硕士 学位; 3. 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校级特色 专业建设、及各种各类课题申报为契机,将课程组成员组建为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一 对一”帮教方式,达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参加短期课程培训、参加学术会议。五年来,共有近 20 多人次参加了各种培训、 学术交流,并将他们的收获在课程组内进行交流。 5. 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讲课比赛 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级、学校、学院讲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6. 邀请 2 位国内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及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公开课(面向师 生),集体观看了 10 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视频报告,使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幅提 升。 (二)取得的成效: 1. 课程组成员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 数的 100%),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近五年来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研究课 题 9 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 4 项;校级精品课程 2 门,省科技厅与 教育厅科研项目 3 项; 2. 两位青年教师迅速走上讲台,由助教晋升为讲师;一位中青年教师由讲师晋升为 副教授,成为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在学生评教中,课程组在学院名列前茅; 3. 一位青年教师先后在学院、学校参加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分别获得特等奖与 一等奖,在学校微课比赛中获特等奖;一位教师在延安大学第二届“教授风采”讲课比 赛中获一等奖;1 位教师获得延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4. 课程组分别获延安大学 2005 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延安大学 2009 年优秀教学 成果一等奖,延安大学 2009 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 2009 年延安大学优秀 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教学改革项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陕西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项目,2013.8-2015.7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延安大学 2003.7-2004.6 (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延安大学 2004.12-2005.11; (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延安大学,2006.7-2008.6 (五)学分制条件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研究,延安大学,2006.7-2007.6; 、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大工程观理念 下的CDI0(构思一 Conceive、设计一 Design、实现一 Implement和运作0 perate)教学 教学 改/模式分析及其在电子信息类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应用的适切性研究。构建以“改变学 与研习方式”为目的、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有利于工程素质培养 究「的“层次递进、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该成果以提高学 生的现代化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创建名牌课程为目标,分析了《模拟电子 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现 代化、层次化、模块化”建设方案的新框架,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该成果分析了当前电子技 术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 新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指出了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学分制条件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研究。分析了实验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实 验教学采取学分制的必要性,实施学分制时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和有关措施,实践证明, 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开出率,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也 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 6 - 教学 改革 与研 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教学改革项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陕西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项目,2013.8—2015.7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延安大学, 2003.7—2004.6; ( 三 )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延安大学, 2004.12—2005.11; (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延安大学,2006.7-2008.6; (五)学分制条件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研究,延安大学,2006.7-2007.6; 二、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大工程观理念 下的 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Operate)教学 模式分析及其在电子信息类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应用的适切性研究。构建以 “改变学 习方式”为目的、以 “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有利于工程素质培养 的“层次递进、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该成果以提高学 生的现代化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创建名牌课程为目标,分析了《模拟电子 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现 代化、层次化、模块化”建设方案的新框架,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该成果分析了当前电子技 术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 新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指出了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学分制条件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研究。分析了实验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实 验教学采取学分制的必要性,实施学分制时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和有关措施,实践证明, 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开出率,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也 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3.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我校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和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校该课程建设的主要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58年延安大学重建恢复招生以来至1986年,物理系(现在的物 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只承担物理专业《电子线路》课的教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线路实验室, 拥有自制的电子线路实验板系统10块,一次同时可容纳20名学生完成实验,并初步形成了一支 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了恢复高考前后多届物理专业《电子线 路》课的教学任务,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传承与积淀,1986年至2002年,我院 单一的物理专业已经不能适应陕北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先后新办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学校也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和环境与能源等专业,原来开设 的《电子线路》课对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设置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故将《电子线路》课 调整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物理与 电子信息学院已经拥有一批由6人组成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和学缘结构较高的老、中、 青教师队伍,建成了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30套,一次同 时可容纳60名学生完成实验,承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相关 论文50多篇。 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2003年至今,为克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全面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质量,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师资队 伍建设,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各个教学环节对《模拟电子技术基 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岀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层次化、模块化”建设的建设方案。 2003年7月-2004年6月,课程组完成了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硏究。该项目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 程从三个模块、七个层次建设,即系列教材及多媒体课件模块、实验室建设模块和考核管理模块 第一个模块分为理论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实验教材建设三个层次,课程组编写的《电子 工程设计实践》于2014年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二个模块分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个

- 7 - 3.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我校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和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校该课程建设的主要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58 年延安大学重建恢复招生以来至 1986 年,物理系(现在的物 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只承担物理专业《电子线路》课的教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线路实验室, 拥有自制的电子线路实验板系统 10 块,一次同时可容纳 20 名学生完成实验,并初步形成了一支 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了恢复高考前后多届物理专业《电子线 路》课的教学任务,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传承与积淀,1986 年至 2002 年,我院 单一的物理专业已经不能适应陕北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先后新办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学校也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和环境与能源等专业,原来开设 的《电子线路》课对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设置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故将《电子线路》课 调整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在 20 年的教学实践中,物理与 电子信息学院已经拥有一批由 6 人组成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和学缘结构较高的老、中、 青教师队伍,建成了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 30 套,一次同 时可容纳 60 名学生完成实验,承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相关 论文 50 多篇。 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2003 年至今,为克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全面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质量,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师资队 伍建设,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各个教学环节对《模拟电子技术基 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层次化、模块化”建设的建设方案。 2003 年 7 月—2004 年 6 月,课程组完成了延安大学面向 21 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 程从三个模块、七个层次建设,即系列教材及多媒体课件模块、实验室建设模块和考核管理模块。 第一个模块分为理论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实验教材建设三个层次,课程组编写的《电子 工程设计实践 》于 2014 年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二个模块分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个

层次:第三个模块分为考核管理办法和试题库管理系统两个层次。 2006年7月一2008年6月,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广泛 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互动式网络课程,实现教学录像在线播放、在线实验、专家在线辅导和答疑以及在线测试等多方 位、立体化教学模式。 2004年12月-2005年11月,课程组又完成了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该项目从实验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 学内容对电子技术实验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研究 2013年8月一2015年7月,课程组又启动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 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电子技术教学改 革 工作过程分析,感性地认识实际工作,分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基本工程素质。 2.教学过程分析,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寻找现行模式在培养工程素 质方面的缺失所在,通过凝练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使之能够承载主要工程素质 训练任务;促使“课堂翻转”,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项目式教学情景 3.教学实践研究。构建“层次递进项目导向”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分立实验项目设置状 况,形成以层次化、渐进式工程素质训练项目体系;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素质项目导向实训 方法过程监控体系;反复实践,充实教学新模式的工程素质培养内涵;促成更为科学的电信类工 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简单示意如下图 工作过程分析 教学程分析 教学实践研究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任务 教学模式 转换 设计 规划 研究内容示意图 总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基本概念、感性认识、差别认识、 宏观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赋予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新的内涵,实现现代高等教育提出的“由科学 向工程回归”的新思想,深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 8 - 层次;第三个模块分为考核管理办法和试题库管理系统两个层次。 2006 年 7 月—2008 年 6 月,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广泛 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互动式网络课程,实现教学录像在线播放、在线实验、专家在线辅导和答疑以及在线测试等多方 位、立体化教学模式。 2004 年 12 月—2005 年 11 月,课程组又完成了延安大学面向 21 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该项目从实验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 学内容对电子技术实验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研究。 2013 年 8 月—2015 年 7 月,课程组又启动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 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电子技术教学改 革。 1.工作过程分析,感性地认识实际工作,分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基本工程素质。 2.教学过程分析,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寻找现行模式在培养工程素 质方面的缺失所在,通过凝练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使之能够承载主要工程素质 训练任务;促使“课堂翻转”,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项目式教学情景。 3.教学实践研究。构建“层次递进项目导向”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分立实验项目设置状 况,形成以层次化、渐进式工程素质训练项目体系;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素质项目导向实训 方法过程监控体系;反复实践,充实教学新模式的工程素质培养内涵;促成更为科学的电信类工 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简单示意如下图。 研究内容示意图 总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基本概念、感性认识、差别认识、 宏观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赋予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新的内涵,实现现代高等教育提出的“由科学 向工程回归”的新思想,深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