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法基础知识教学案一句子成分1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 2、能够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 3、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概说 什么是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单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因为短语和句 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语调,所以当短语加上语调成为句子时,短语成分也就成为 句子成分 2、两种析句法 有两种基本的析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一分为多,在一个平面上 次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大句子成分,其中主语、谓语(有 时包括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是附加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认为句子是有系统、分层次组合起来的 这种方法把句法结构一分为二,分析出来的两个部分叫直接成分。然后不断层层 二分,揭示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层次性。 3、析句法 析句法基本上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注重句子结构的层次分析,同时引入中 心词分析法中的句子成分术语,也吸收了中心词分析法中找句子主干的优点。示 例 林牧场场长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 状
高中语法基础知识教学案---句子成分 1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掌握句子的含义 2、能够掌握各句子的各个构成成分 3、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概说 1、 什么是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就是句子的组成成分,也就是单句的句法结构成分。因为短语和句 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语调,所以当短语加上语调成为句子时,短语成分也就成为 句子成分。 2、两种析句法 有两种基本的析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一分为多,在一个平面上一 次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大句子成分,其中主语、谓语(有 时包括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是附加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认为句子是有系统、分层次组合起来的, 这种方法把句法结构一分为二,分析出来的两个部分叫直接成分。然后不断层层 二分,揭示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层次性。 3、析句法 析句法基本上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注重句子结构的层次分析,同时引入中 心词分析法中的句子成分术语,也吸收了中心词分析法中找句子主干的优点。示 例: 林 牧 场 场 长 仿 佛 看 透 了 我的 心 事。 主 || 谓 | 定 ) 中 | | 状 ] 中 |
中〈补⊥|定)。中 注意:与中心词分析法相比,不同点是:(1)句子成分的含义有所不同, 如主语、谓语、宾语:(2)增加了动语、中心语等句子成分:(3)中心语有 多种;(4)句子成分之间是直接成分间的关系,属于直接成分的是:主语和谓 语、动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和补语 4、句子成分概述 主语是陈述对象,回答“谁”、“什么”等问题,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回答“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等问题,主谓之间用||。 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宾语是被支配关涉的对象,动宾之间用 中心语是被修饰、限制、补充的成分,有主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谓语中 心语、动语中心语,分别用=、 表示 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 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短语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 补语是中补短语中补充中心语的成分,用<>表示 (二)主语谓语 1、主语的构成 经常做主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数词、重叠的量词等实词 以及定中短语、同位短语、的字短语等名词性短语。 处所方位词语在句首可能是主语,也可能是状语,判断的标准:(1)作为 陈述对象,是主语;否则是状语。(2)能移到句中的是状语,不能的是主语。 (3)看句子类型,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是主语。 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主语:(1)谓 语具有判断、说明、描写性质;(2)谓语中使用判断词(是)、形容词或非动 作动词(有、像、使、费等)。 主谓短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主语,条件与谓词性词语做主语的条件相 副词、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 2、谓语的构成
动 | 宾 | 中 表示。 (二)主语 谓语 1、主语的构成 经常做主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数词、重叠的量词等实词, 以及定中短语、同位短语、的字短语等名词性短语。 处所方位词语在句首可能是主语,也可能是状语,判断的标准:(1)作为 陈述对象,是主语;否则是状语。(2)能移到句中的是状语,不能的是主语。 (3)看句子类型,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是主语。 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主语:(1)谓 语具有判断、说明、描写性质;(2)谓语中使用判断词(是)、形容词或非动 作动词(有、像、使、费等)。 主谓短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主语,条件与谓词性词语做主语的条件相 同。 副词、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 2、谓语的构成
经常做谓语的是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宾短语、连谓短语 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等谓词性短语。 名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1)句子是说明日期、节气、职业、 处所、天气、容貌、类属或人物情况的:(2)表示判断,但不用判断词“是”。 定中短语做谓语时是一个整体,不再找中心语 主谓短语做谓语形成主谓谓语句。 3、主语的意义类型 句子成分的意义类型是看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这样可 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们主要是以位置关系判定主语的,而和谓语动词联系的名词可以有多种 如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主语的意义类型是指动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而 言的,看做主语的词语和做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三种类型 (1)施事主语 施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构成“施一动”关系。大多数主语属于 这种类型。 (2)受事主语 受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构成“受一动”关系。受事主语的句子 是被动句,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用“被”,也可以不用。 (3)非施受主语 非施受主语既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是施受 以外的其他语义关系的主语。分为两类:A、谓语中用非动作动词,如“是、有 像”等;B、谓语中用动作动词,但主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工具、处所。 (三)动语宾语 1、动语的构成 做动语的是动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动词性的联合短语、中补短语。 2、宾语的构成 有动语才有宾语,无动语就没有宾语。宾语和主语的区别主要在于位置的不 同,以动词来说,主语在动词前,而宾语在动词后。做主语的词语大都可以做宾
经常做谓语的是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宾短语、连谓短语、 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等谓词性短语。 名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1)句子是说明日期、节气、职业、 处所、天气、容貌、类属或人物情况的;(2)表示判断,但不用判断词“是”。 定中短语做谓语时是一个整体,不再找中心语。 主谓短语做谓语形成主谓谓语句。 3、主语的意义类型 句子成分的意义类型是看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这样可 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们主要是以位置关系判定主语的,而和谓语动词联系的名词可以有多种, 如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主语的意义类型是指动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而 言的,看做主语的词语和做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三种类型: (1)施事主语 施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构成“施—动”关系。大多数主语属于 这种类型。 (2)受事主语 受事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构成“受—动”关系。受事主语的句子 是被动句,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用“被”,也可以不用。 (3)非施受主语 非施受主语既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是施受 以外的其他语义关系的主语。分为两类:A、谓语中用非动作动词,如“是、有、 像”等;B、谓语中用动作动词,但主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工具、处所。 (三)动语 宾语 1、动语的构成 做动语的是动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动词性的联合短语、中补短语。 2、宾语的构成 有动语才有宾语,无动语就没有宾语。宾语和主语的区别主要在于位置的不 同,以动词来说,主语在动词前,而宾语在动词后。做主语的词语大都可以做宾 语
经常充当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和主语相同)。 谓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宾语。 名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名宾,谓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谓宾。名宾是常见的, 因而要重点把握谓宾。名宾和谓宾对谓语动词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 以带名宾,或者带谓宾。 能够带谓宾的动词有: (1)判断词“是”。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 (2)心理动词。如“喜欢、盼望、认为、觉得、讨厌、爱、恨、怕”等, 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 (3)感知动词。如“知道、听见、感到、感觉、明白、看到”等,既可带 名宾,也可带谓宾 (4)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如“开始、进行、结束”,一般只能带谓宾。 (5)表示对待、处理意义的动词。如“加以、给以、予以、给予、足以、 难以、得以”等,只能带谓宾。 (6)“于”类动词。如“勇于、敢于、善于、易于”等,只能带谓宾。 2、宾语的意义类型 宾语的意义类型和主语的意义类型相同,但常见的主语意义类型是施事主 语,而宾语常见的意义类型是受事宾语。 (1)受事宾语 这类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分为对象宾语和结果宾语。“买汽 车”是对象宾语,“造汽车”是结果宾语。结果宾语表示的事物只有在动作完成 之后才有 (2)施事宾语 这类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要出现在存现句和供宾句两种句型中。如 门口站着一个人”、“一间屋住四个人”。 (3)非施受宾语 非施受宾语是施事、受事以外的、或难于断定是施事还是受事的宾语,分两 个小类
经常充当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和主语相同)。 谓词性词语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做宾语。 名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名宾,谓词性词语的宾语称为谓宾。名宾是常见的, 因而要重点把握谓宾。名宾和谓宾对谓语动词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 以带名宾,或者带谓宾。 能够带谓宾的动词有: (1)判断词“是”。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 (2)心理动词。如“喜欢、盼望、认为、觉得、讨厌、爱、恨、怕”等, 既可带名宾,也可带谓宾。 (3)感知动词。如“知道、听见、感到、感觉、明白、看到”等,既可带 名宾,也可带谓宾。 (4)表示动作始终的动词。如“开始、进行、结束”,一般只能带谓宾。 (5)表示对待、处理意义的动词。如“加以、给以、予以、给予、足以、 难以、得以”等,只能带谓宾。 (6)“于”类动词。如“勇于、敢于、善于、易于”等,只能带谓宾。 2、宾语的意义类型 宾语的意义类型和主语的意义类型相同,但常见的主语意义类型是施事主 语,而宾语常见的意义类型是受事宾语。 (1)受事宾语 这类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分为对象宾语和结果宾语。“买汽 车”是对象宾语,“造汽车”是结果宾语。结果宾语表示的事物只有在动作完成 之后才有。 (2)施事宾语 这类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要出现在存现句和供宾句两种句型中。如 “门口站着一个人”、“一间屋住四个人”。 (3)非施受宾语 非施受宾语是施事、受事以外的、或难于断定是施事还是受事的宾语,分两 个小类:
A、动词为动作动词,宾语表示该动作行为的处所、工具、目的、原因等, 如“吃食堂”是处所宾语,“吃火锅”是工具宾语,“吃大款”是原因宾语 B、动词是非动作动词,如“是、有、像、当、算、在、姓、变成、成为 当作、成了”等,这些动词表示某种关系 主语和宾语的施事、受事关系一般表现为“施一受”(我看书),也可以表 现为其他多种关系,如“受一受”(土豆炖牛肉),“非一一施”(外面来人了), “非一非”(他是学生),“施一非”(他吃火锅)。 (四)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的构成 定语的构成范围很广,几乎除副词、量词以外的所有实词,的字短语以外的 所有短语都可以做定语。 定语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描写性定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 充当,限制性定语由形容词性词语以外的词语充当 一般认为,不存在纯描写性的定语,描写性定语常常兼具限制性,如“红衣 服”同时也区别于别的衣服。 2、定语的复杂化 定语复杂化的方式有两种:(1)多个定语叠加在中心语上,叫多层定语 (2)定语本身由短语充当。例如: (1)一本好书 (2)我哥哥的书 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定中短语做定语容易与多层定语混淆,应注意区分: (1)主谓短语做的定语必用“的”,去掉“的”,形成“主+动+宾”的结构。 (2)联合短语做的定语词性相同,有连词、顿号,或可以加进连词、顿号。(3) 偏正短语做定语主要看词语的语义组合关系,如“A-B-C”,偏正短语做定语, A与B的语义组合,不与C组合:多层定语,A、B能够分别与C组合,如上面的 例(1)。 多层定语做层次分析时,从前到后依次分析出各个定语;做句子成分分析时, 各个定语分别加“()”。 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1)表示领属的词语:(2)表示指示或数量的词 语:(3)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
A、动词为动作动词,宾语表示该动作行为的处所、工具、目的、原因等, 如“吃食堂”是处所宾语,“吃火锅”是工具宾语,“吃大款”是原因宾语。 B、动词是非动作动词,如“是、有、像、当、算、在、姓、变成、成为、 当作、成了”等,这些动词表示某种关系。 主语和宾语的施事、受事关系一般表现为“施—受”(我看书),也可以表 现为其他多种关系,如“受—受”(土豆炖牛肉),“非——施”(外面来人了), “非—非”(他是学生),“施—非”(他吃火锅)。 (四)定语 状语 补语 1、定语的构成 定语的构成范围很广,几乎除副词、量词以外的所有实词,的字短语以外的 所有短语都可以做定语。 定语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描写性定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 充当,限制性定语由形容词性词语以外的词语充当。 一般认为,不存在纯描写性的定语,描写性定语常常兼具限制性,如“红衣 服”同时也区别于别的衣服。 2、定语的复杂化 定语复杂化的方式有两种:(1)多个定语叠加在中心语上,叫多层定语; (2)定语本身由短语充当。例如: (1)一 本 好书 (2)我 哥 哥 的书 ) | | ) )| | ) 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定中短语做定语容易与多层定语混淆,应注意区分: (1)主谓短语做的定语必用“的”,去掉“的”,形成“主+动+宾”的结构。 (2)联合短语做的定语词性相同,有连词、顿号,或可以加进连词、顿号。(3) 偏正短语做定语主要看词语的语义组合关系,如“A—B—C”,偏正短语做定语, A 与 B 的语义组合,不与 C 组合;多层定语,A、B 能够分别与 C 组合,如上面的 例(1)。 多层定语做层次分析时,从前到后依次分析出各个定语;做句子成分分析时, 各个定语分别加“( )”。 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1)表示领属的词语;(2)表示指示或数量的词 语;(3)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
2、状语的构成 状语的构成:经常做状语的是副词、形容词、时间名词、助动词以及介词短 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动量)等。 状语的语义:状语表示的语义主要有时间、处所、程度、范围、数量、肯定 否定、情状、语气等。 状语的位置:一般为句中状语,在主语后、动词形容词前。也可以是句首状 匱。特殊情况下状语可以后置。多数状语既可以是句中状语,也可以是句首状语, 而“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状语只能是句首状语。 采用句首状语的原因:(1)状语较长;(2)强调状语;(3)复句中几个 分句共用状语;(4)状语对举,起关联作用。 4、状语的复杂化 状语的复杂化与定语一样,也有两种形式:(1)多个状语叠加;(2)状语 本身由短语充当。 多层状语要和偏正短语、联合短语做状语区别:(1)偏正短语做状语是整 体修饰中心语,多层状语能够分别与中心语组合:(2)联合短语做状语一般词 性相同,可以用连词。 多层状语做层次分析时从前到后,依次分析出各个状语,做句子成分分析时, 状语分别加“[]”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是:条件一时间一处所一语气一范围一否定一程度一状 态 5、补语的类型 能够做补语的是形容词、动词、副词(很、极)、数量短语(动量)、联合 短语(谓词性的)、状中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等。 补语的意义类型有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结果补语常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其中心语是动词性的。 特点:A、一般不用“得”;B、动态助词常加在补语后;C、有的中心语只 有与补语结合才能带宾语,如“说破了嘴
2、状语的构成 状语的构成:经常做状语的是副词、形容词、时间名词、助动词以及介词短 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动量)等。 状语的语义:状语表示的语义主要有时间、处所、程度、范围、数量、肯定 否定、情状、语气等。 状语的位置:一般为句中状语,在主语后、动词形容词前。也可以是句首状 语。特殊情况下状语可以后置。多数状语既可以是句中状语,也可以是句首状语, 而“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状语只能是句首状语。 采用句首状语的原因:(1)状语较长;(2)强调状语;(3)复句中几个 分句共用状语;(4)状语对举,起关联作用。 4、状语的复杂化 状语的复杂化与定语一样,也有两种形式:(1)多个状语叠加;(2)状语 本身由短语充当。 多层状语要和偏正短语、联合短语做状语区别:(1)偏正短语做状语是整 体修饰中心语,多层状语能够分别与中心语组合;(2)联合短语做状语一般词 性相同,可以用连词。 多层状语做层次分析时从前到后,依次分析出各个状语,做句子成分分析时, 状语分别加“[ ]”。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状 态。 5、补语的类型 能够做补语的是形容词、动词、副词(很、极)、数量短语(动量)、联合 短语(谓词性的)、状中短语、介词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等。 补语的意义类型有: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结果补语常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其中心语是动词性的。 特点:A、一般不用“得”;B、动态助词常加在补语后;C、有的中心语只 有与补语结合才能带宾语,如“说破了嘴
语义指向分析: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可以不同,试比较:我们打赢了球 我们打破了球一一我们打完了球、我们吃饱了饭一一我们吃多了饭一一我们吃完 了饭 (2)程度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 程度补语常由副词(很、极)、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谓词性短语、形 容词充当,其中心语一般为形容词、心理动词。 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的区别:A、中心语不同(形容词、心理动词一一动词) B、语义不同(程度一一结果);C、补语性质不同(短语一一词);D、形式不 同(常用“得” 般不用“得”)。 (3)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变化的趋向。 趋向补语用趋向动词。其位置和用法比较灵活 (4)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或频率。 数量补语由量词短语充当,有两种:表示动量的量词短语,如一次、一回 (2)表示时间量的量词短语(时段),如一年、一个月。 数量补语的位置:动语后、谓语后或宾语后 (5)时间处所补语 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时间处所补语由介词短语充当。 (6)对象补语 对象补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比较对象,由“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 (7)能否补语 能否补语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由“得”和“不得”构成。 6、补语和宾语并存时的位置 补语和宾语都是动词后的成分,其位置关系有如下情况:
语义指向分析: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可以不同,试比较:我们打赢了球—— 我们打破了球——我们打完了球、我们吃饱了饭——我们吃多了饭——我们吃完 了饭。 (2)程度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 程度补语常由副词(很、极)、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谓词性短语、形 容词充当,其中心语一般为形容词、心理动词。 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的区别:A、中心语不同(形容词、心理动词——动词); B、语义不同(程度——结果);C、补语性质不同(短语——词);D、形式不 同(常用“得”——一般不用“得”)。 (3)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变化的趋向。 趋向补语用趋向动词。其位置和用法比较灵活。 (4)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或频率。 数量补语由量词短语充当,有两种:表示动量的量词短语,如一次、一回; (2)表示时间量的量词短语(时段),如一年、一个月。 数量补语的位置:动语后、谓语后或宾语后。 (5)时间处所补语 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时间处所补语由介词短语充当。 (6)对象补语 对象补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比较对象,由“于”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 (7)能否补语 能否补语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由“得”和 “不得”构成。 6、补语和宾语并存时的位置 补语和宾语都是动词后的成分,其位置关系有如下情况:
(1)(动语中心+补语)+宾语。如“他锁好了车” (2)(动语+宾语)+补语。如“我看过他几次” (3)(动语中心+补语+宾语)+补语。如“他说不出话来”。 (4)动语+近宾语+补语+远宾语。如“他教过我几次英语” 7、补语和宾语的辨别 (1)词性不同。 宾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特定条件下也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而补语 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因此,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多为宾语,谓词性成分则需 要看与动词的关系。 量词短语中的动量短语一般做补语,物量短语一般做宾语 (2)关系不同。 动语和宾语是支配关涉关系,回答“谁”、“什么”等问题;中心语与补语 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动词后的谓词 性成分主要依靠这种区别判断是宾语还是补语,即看其能不能够被“什么”代 (3)转化方式不同 有宾语的句子可以转换成“把”字句。“他浪费了一个小时”可以转换为 把”字句,“一个小时”是宾语:“他工作了一个小时”不能转换,“一个小 时”是补语。 (4)助词“得”。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标志。但要注意“得”是构词语素的情况,如“取得、 晓得、认得、赢得、使得、省得、分得、获得、觉得、记得、亏得、懒得、乐得 落得、值得”等,这些词后面的成分一般是宾语。 (五)中心语 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中心语 不同从此上有不同的中心语可以从下面的层次分析中看出: 个大好人 、中心语为“大好人
(1)(动语中心+补语)+宾语。如“他锁好了车”。 (2)(动语+宾语)+补语。如“我看过他几次”。 (3)(动语中心+补语+宾语)+补语。如“他说不出话来”。 (4)动语+近宾语+补语+远宾语。如“他教过我几次英语”。 7、补语和宾语的辨别 (1)词性不同。 宾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特定条件下也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而补语 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因此,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多为宾语,谓词性成分则需 要看与动词的关系。 量词短语中的动量短语一般做补语,物量短语一般做宾语。 (2)关系不同。 动语和宾语是支配关涉关系,回答“谁”、“什么”等问题;中心语与补语 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动词后的谓词 性成分主要依靠这种区别判断是宾语还是补语,即看其能不能够被“什么”代 替。 (3)转化方式不同。 有宾语的句子可以转换成“把”字句。“他浪费了一个小时”可以转换为 “把”字句,“一个小时”是宾语;“他工作了一个小时”不能转换,“一个小 时”是补语。 (4)助词“得”。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标志。但要注意“得”是构词语素的情况,如“取得、 晓得、认得、赢得、使得、省得、分得、获得、觉得、记得、亏得、懒得、乐得、 落得、值得”等,这些词后面的成分一般是宾语。 (五)中心语 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中心语。 不同从此上有不同的中心语可以从下面的层次分析中看出: 一 个 大 好 人 ) | 1、中心语为“大好人
2、中心语为“好人” )⊥3、中心语为“人” 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中心语,这比较重要。分为主语中心、宾语中心、谓语 中心、动语中心 1、主语中心语 主语中心主要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主语中心语,但必须借助助词“的”。分为三类:A 定语为中心语的施事,如“老师的关心”;B、定语为中心语的受事,如“大会 的召开”:C、定语和中心语是非施受关系,如“他的健康”。 2、宾语中心语 宾语中心语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宾语中心语,但必须借助助词“的” 3、谓语中心语 谓语中心语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做谓语中心语,状语一般为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已经 都、只、就、才、净、光、真”等,近些年来,程度副词也可以做这样的状语 如“很北京”。 动语中心语 动语中心语由动词充当,动语中心语后面既要有宾语,也要有补语。 二单句的类型 单句可以分为句型和句类 句型是按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划分出来的类型。分析句型的目的是确定句子 的的构造。确定句型是根据句子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句型具有概括性、层 次性、民族性。单句句型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 句类是按句子的语气用途划分出来的类型。划分句类的目的是确定句子的交 际作用,划分的标准是根据句子的语义和语调。句类也具有概括性、层次性、民 族性。句类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 | 2、中心语为“好人” ) | 3、中心语为“人” 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中心语,这比较重要。分为主语中心、宾语中心、谓语 中心、动语中心。 1、主语中心语 主语中心主要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主语中心语,但必须借助助词“的”。分为三类:A、 定语为中心语的施事,如“老师的关心”;B、定语为中心语的受事,如“大会 的召开”;C、定语和中心语是非施受关系,如“他的健康”。 2、宾语中心语 宾语中心语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宾语中心语,但必须借助助词“的”。 3、谓语中心语 谓语中心语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做谓语中心语,状语一般为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已经、 都、只、就、才、净、光、真”等,近些年来,程度副词也可以做这样的状语, 如“很北京”。 4、动语中心语 动语中心语由动词充当,动语中心语后面既要有宾语,也要有补语。 二 单句的类型 单句可以分为句型和句类。 句型是按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划分出来的类型。分析句型的目的是确定句子 的的构造。确定句型是根据句子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句型具有概括性、层 次性、民族性。单句句型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 句类是按句子的语气用途划分出来的类型。划分句类的目的是确定句子的交 际作用,划分的标准是根据句子的语义和语调。句类也具有概括性、层次性、民 族性。句类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个句子既可以从句型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句类角度分析。如“他来了?” 属于主谓句句型,属于疑问句句类 (三)句型 句型是从句子结构方面给句子的分类,句型具有层次性。 句子首先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是词或短语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意义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构成的句子 根据构成句子的词语性质,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短 语构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由词或非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 根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 句。根据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的性质,非主谓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 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句。 单句还包括特殊句型,如主谓谓语句、连谓句等。 1、主谓句 (1)名词性谓语句 名词性谓语句是名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大多表示判断,也可以表示描写。 如“鲁迅浙江人。” (2)动词性谓语句 动词性谓语句是动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分为带宾和不带宾两种。如“他 看过这本书。”、“我去过。” (3)形容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性谓语句是形容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如“这间房子很大。” 2、非主谓句 (1)动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动词性词语构成。用于说明自然现象、提 出一般要求、提出口号或作为复句的分句。如“禁止吸烟。”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构成的句子。如“真美啊!
一个句子既可以从句型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句类角度分析。如“他来了?” 属于主谓句句型,属于疑问句句类。 (三)句型 句型是从句子结构方面给句子的分类,句型具有层次性。 句子首先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是词或短语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意义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构成的句子。 根据构成句子的词语性质,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短 语构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由词或非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 根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 句。根据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的性质,非主谓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 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句。 单句还包括特殊句型,如主谓谓语句、连谓句等。 1、主谓句 (1)名词性谓语句 名词性谓语句是名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大多表示判断,也可以表示描写。 如“鲁迅浙江人。” (2)动词性谓语句 动词性谓语句是动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分为带宾和不带宾两种。如“他 看过这本书。”、“我去过。” (3)形容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性谓语句是形容词性词语做谓语的句子。如“这间房子很大。” 2、非主谓句 (1)动词性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动词性词语构成。用于说明自然现象、提 出一般要求、提出口号或作为复句的分句。如“禁止吸烟。”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构成的句子。如“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