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一说明文、文段(上) 01、东城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6-17题。(共12分) 文段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商人开 始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和欧洲, 又把西亚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东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通往 西方的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从广东出发,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在此, 中国的瓷器、丝绸、糖、五金等多种货物被运送至埃及、罗马,并进口香料、宝 石等。有的学者根据陆上丝绸之路加以引申,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至明清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16.根据文段一内容,请写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两个表现。(4分) 文段二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他经过考察,认为 当时路上运输的是丝绸。而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 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由东向西运送过丝绸。一条路的货物流 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的主要是什么呢? 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 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首开了我国中原与边疆、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到 了汉代,丝绸商人利用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发展了丝绸贸易,中原地区的 西域玉石消费量更是随之大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来的玉石广泛用作饰 品、礼器、艺术品等。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物品。可以认为“丝绸之路” 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另一些学者”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的“不同看 法”及其理由。(8分) 由 (二)(共12分) 16.答案示例:
2014 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文段(上) 01、东城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 16-17 题。(共 12 分) 文段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商人开 始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和欧洲, 又把西亚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东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通往 西方的海上交通贸易要道。从广东出发,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在此, 中国的瓷器、丝绸、糖、五金等多种货物被运送至埃及、罗马,并进口香料、宝 石等。有的学者根据陆上丝绸之路加以引申,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至明清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16. 根据文段一内容,请写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两个表现。(4 分) 文段二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他经过考察,认为 当时路上运输的是丝绸。而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 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由东向西运送过丝绸。一条路的货物流 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的主要是什么呢? 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 750 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 来自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首开了我国中原与边疆、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到 了汉代,丝绸商人利用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发展了丝绸贸易,中原地区的 西域玉石消费量更是随之大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来的玉石广泛用作饰 品、礼器、艺术品等。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物品。可以认为“丝绸之路” 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17.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另一些学者”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的“不同看 法”及其理由。(8 分) 答:看 法: 理 由: (二)(共 12 分) 16.答案示例:
表现一:在陆上发展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增多。 表现二:出口物品由丝绸扩大到陶瓷、糖等,贸易种类扩大。(共4分每点 2分) 17.答案示例: 看法:“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理由:①应该以双向运送的主要货物命名一条路。 ②丝绸之路是在“玉石”通道上发展而来 ③西域玉石在中原被广泛消费,最受欢迎,说明丝绸之路上由西向东运送的 主要货物是玉石 (共8分。“看法”2分,“理由”每点2分) 02、西城 (二)阅读《殷和殷墟》,完成第16-18题。(共12分) 殷和殷墟 ①殷位于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在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 1046年期间,一直是商朝的都城。殷是商朝历时最长的都城,代表着商朝历史 最辉煌的时期,因此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年),把国都迁至亳(音b6,今河南商 )。在后来的三百年当中,商朝的都城搬迁了多次,这是因为旧都地区的王族 内部经常争权夺利,对商王威胁很大,使商王难以实施各项政策,再加上黄河下 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王就不得不迁都。 ③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 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当时旧都中的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 不愿意搬迁。还有一部分势力强大的贵族,别有用心地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 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 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 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 的。”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最终成功地带着平民和奴隶 渡过黄河,搬迁到殷这个地方 ④殷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貌和水文状况,比以前的旧都城都要好。迁 都到这里之后,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于是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倡导节 俭,自己住茅草盖的屋子;减轻剥削,严惩贵族奢侈腐化:改善民生,努力发展 农业生产和制造业。这次迁都,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 为中兴贤王,而此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都没有再迁都。直到大约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殷也一同随之荒废。 ⑤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发现这里是商朝国 都的遗址,于是就管这个地方叫作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 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史学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6.本文首段说明了殷的地理位置、①和作为商朝都城的特殊之处,中间 三段具体说明了殷作为商朝都城的由来,包括② ③、盘庚迁 殷的结果,末段说明了殷墟的发现过程和④。(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盘庚迁都之后商朝出现复兴局面的原因。(3分) 答 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5分) 【文段一】
表现一:在陆上发展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增多。 表现二:出口物品由丝绸扩大到陶瓷、糖等,贸易种类扩大。 (共 4 分每点 2 分) 17.答案示例: 看法:“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理由:①应该以双向运送的主要货物命名一条路。 ②丝绸之路是在“玉石”通道上发展而来。 ③西域玉石在中原被广泛消费,最受欢迎,说明丝绸之路上由西向东运送的 主要货物是玉石。 (共 8 分。“看法”2 分,“理由”每点 2 分) 02、西城 (二)阅读《殷和殷墟》,完成第 16-18 题。(共 12 分) 殷和殷墟 ①殷位于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在大约公元前 13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期间,一直是商朝的都城。殷是商朝历时最长的都城,代表着商朝历史 最辉煌的时期,因此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 1600 年),把国都迁至亳(音 bó,今河南商 丘)。在后来的三百年当中,商朝的都城搬迁了多次,这是因为旧都地区的王族 内部经常争权夺利,对商王威胁很大,使商王难以实施各项政策,再加上黄河下 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王就不得不迁都。 ③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 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 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当时旧都中的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 不愿意搬迁。还有一部分势力强大的贵族,别有用心地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 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 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 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 的。” 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最终成功地带着平民和奴隶, 渡过黄河,搬迁到殷这个地方。 ④殷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貌和水文状况,比以前的旧都城都要好。迁 都到这里之后,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于是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倡导节 俭,自己住茅草盖的屋子;减轻剥削,严惩贵族奢侈腐化;改善民生,努力发展 农业生产和制造业。这次迁都,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 为中兴贤王,而此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都没有再迁都。直到大约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殷也一同随之荒废。 ⑤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发现这里是商朝国 都的遗址,于是就管这个地方叫作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 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史学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6.本文首段说明了殷的地理位置、 _①_ 和作为商朝都城的特殊之处,中间 三段具体说明了殷作为商朝都城的由来,包括 ② 、 ③ 、盘庚迁 殷的结果,末段说明了殷墟的发现过程和__④__。(4 分) 17.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盘庚迁都之后商朝出现复兴局面的原因。(3 分) 答: 1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5 分) 【文段一】
在殷墟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发掘 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 而这个内范表明要通过它来铸造的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 到1.6米,比目前已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还要大一倍。要 铸造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的熔炉同时工作,而且要有 大量的铸造工人(据说要几千人),这个浇铸过程是不能间断的,需要把各个工种 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文段二】 在殷墟中,人们发掘出了大量的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上面刻着很难辨认的 文字。考古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迷 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吉凶。 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也就 等于把商朝同期的历史片段直接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研究殷商的历史留下了确凿 的证据。后人把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 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1)阅读【文段一】,结合《殷和殷墟》的第④段,说说殷墟青铜器考 古发掘的意义。 答值答 (2)阅读【文段二】,结合《殷和殷墟》的第⑤段,说说殷墟甲骨文的价 (二)(共12分) 16.①作为商朝都城的时间②此前多次迁都的原因⑧盘根迁殷的经 过④价值 (4分。每个要点1分) 17.盘庚迁都到殷,这里的自然条件比以前的旧都好,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 盘庚能够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所以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3分。“新都条件好”“社会安定”“整顿政治”每个要点1分) 18.(1)殷墟育铜器的考古发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商朝迁都到殷以后的社会状 况,尤其是青铜器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3分) (2)般墟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的历史 提供确凿的证据。(2分) 03、海淀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7-19题。(共10分) ①明代初期我国经济繁盛,造船业、手工业发达,丝绸、陶瓷等深受异邦人喜爱 为宣传国威、与他国进行友好往来,明永乐帝于1405年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船队有两百多艘舰船、27000多名船员,出航时云帆蔽日,浩浩荡荡。 ②这支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为使船队能够安全顺利地 航行,郑和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大陆上 空是高压区,南海的东南部是低压区,所以近海气压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形成 偏北季风;夏季则为偏南季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里,冬季的偏北季风有 利于南去的船只顺风出行,而不利于北归的船只驶向大陆;夏季则刚好相反。所 以郑和下西洋时均是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在殷墟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2003 年,考古工作者在进行考古发掘 时,曾经发现过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厂,那个工厂现场有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内范, 而这个内范表明要通过它来铸造的是一件圆形青铜器,这个圆形青铜器的口径达 到 1.6 米,比目前已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还要大一倍。要 铸造这种规模、体型的青铜器,必须有一批熔化青铜的熔炉同时工作,而且要有 大量的铸造工人(据说要几千人),这个浇铸过程是不能间断的,需要把各个工种 有机协调起来,可见当时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文段二】 在殷墟中,人们发掘出了大量的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上面刻着很难辨认的 文字。考古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迷 信鬼神,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吉凶。 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也就 等于把商朝同期的历史片段直接记录了下来,为我们研究殷商的历史留下了确凿 的证据。后人把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 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1)阅读【文段一】,结合《殷和殷墟》的第④段,说说殷墟青铜器考 古发掘的意义。 答: (2)阅读【文段二】,结合《殷和殷墟》的第⑤段,说说殷墟甲骨文的价 值。 答: (二)(共 12 分) 16.①作为商朝都城的时间 ②此前多次迁都的原因 ③盘根迁殷的经 过 ④价值 (4 分。每个要点 1 分) 17.盘庚迁都到殷,这里的自然条件比以前的旧都好,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 盘庚能够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所以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3 分。“新都条件好”“社会安定”“整顿政治”每个要点 1 分) 18.(1)殷墟青铜器的考古发掘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商朝迁都到殷以后的社会状 况,尤其是青铜器制造业得到了发展,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3 分) (2)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的历史 提供确凿的证据。(2 分) 03、海淀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 17-19 题。(共 10 分) ①明代初期我国经济繁盛,造船业、手工业发达,丝绸、陶瓷等深受异邦人喜爱。 为宣传国威、与他国进行友好往来,明永乐帝于 1405 年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船队有两百多艘舰船、27000 多名船员,出航时云帆蔽日,浩浩荡荡。 ②这支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为使船队能够安全顺利地 航行,郑和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大陆上 空是高压区,南海的东南部是低压区,所以近海气压分布西北高、东南低,形成 偏北季风;夏季则为偏南季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里,冬季的偏北季风有 利于南去的船只顺风出行,而不利于北归的船只驶向大陆;夏季则刚好相反。所 以郑和下西洋时均是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③船队还会运用多种定向和导航技术来确保航向的正确。白天船队利用指南针导 航,夜间则用牵星板来确定航向。牵星板,为正方形,共12块,最大的一块边 长约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观测时,将木板立起,左手拿木板一端的 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依高低 不同,替换调整木板,这样便可测出船只所在地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髙度,进而计 算出所在地的纬度。同时,船队还能熟练地运用漂物测速技术测算单位时间内的 航行里程。 ④此外,郑和船队还运用完备的通讯技术来保证船队信息的顺利传递。船只间昼 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如遇雾雨天可通过铜锣、喇叭等进行联络。这些方法使 得船队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也能“云帆髙张,昼夜星 驰 ⑤郑和的船队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足迹南至东南亚的苏门答腊,西到红海及 非洲东岸。船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明朝“播 仁爱于友邦”的外交思想,也由郑和船队带向了世界。众多亚非国家因此纷纷与 明朝政府建交,出现了“四夷归附,万国来朝”的盛况。 17.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先进的航海知识指的 是:①;先进的航海技术指的 是 ,以及 (3分) 18.阅读材料一,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义净要等到冬季才出航的原因。(2 【材料一】[来源:学科网] 公元671年,唐代高僧义净为求得佛法要乘船远航。他初秋就到达了 广州,联系到一艘南去的商船,但却一直等到冬季到来才出发远航,最终到达室 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19.阅读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在目的和影响上的差异。(5分) 【材料二】 1492-1505年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王室的支持下,为了掠夺黄金、香料等物资 先后四次进行远航。船队规模最大时有船员2500人,船只17艘。哥伦布的船队 在海地岛上发现黄金后,起初用廉价物品交换当地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当发现 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通过武力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己有。哥伦布曾 发布命令,强制印第安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砂。多数人因完不成治标而惨遭杀戮 或劳累致死。岛上的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短短几年间,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 黄金很快被榨取一空,但此举却为西班牙积累起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始资 本 (二)(共10分) 17.①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 ②多种定向导航技术与运用漂物测速技术③完备的通讯技术(共3分)
③船队还会运用多种定向和导航技术来确保航向的正确。白天船队利用指南针导 航,夜间则用牵星板来确定航向。牵星板,为正方形,共 12 块,最大的一块边 长约 24 厘米,以下每块递减 2 厘米。观测时,将木板立起,左手拿木板一端的 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依高低 不同,替换调整木板,这样便可测出船只所在地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高度,进而计 算出所在地的纬度。同时,船队还能熟练地运用漂物测速技术测算单位时间内的 航行里程。 ④此外,郑和船队还运用完备的通讯技术来保证船队信息的顺利传递。船只间昼 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如遇雾雨天可通过铜锣、喇叭等进行联络。这些方法使 得船队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也能“云帆高张,昼夜星 驰”。 ⑤郑和的船队在 28 年间七次下西洋,足迹南至东南亚的苏门答腊,西到红海及 非洲东岸。船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明朝“播 仁爱于友邦”的外交思想,也由郑和船队带向了世界。众多亚非国家因此纷纷与 明朝政府建交,出现了“四夷归附,万国来朝”的盛况。 17.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知识与技术。先进的航海知识指的 是: ① ;先进的航海技术指的 是: ② ,以及 ③ 。 (3 分) 18. 阅读材料一,运用文中相关知识,解释义净要等到冬季才出航的原因。(2 分) 【材料一】[来源:学科网] 公元 671 年,唐代高僧义净为求得佛法要乘船远航。他初秋就到达了 广州,联系到一艘南去的商船,但却一直等到冬季到来才出发远航,最终到达室 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19. 阅读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在目的和影响上的差异。(5 分) 【材料二】 1492-1505 年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王室的支持下,为了掠夺黄金、香料等物资, 先后四次进行远航。船队规模最大时有船员 2500 人,船只 17 艘。哥伦布的船队 在海地岛上发现黄金后,起初用廉价物品交换当地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当发现 印第安人缺乏抵抗能力时,竟然通过武力把印第安人的一切掠为己有。哥伦布曾 发布命令,强制印第安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金砂。多数人因完不成治标而惨遭杀戮 或劳累致死。岛上的印第安人急剧减少。短短几年间,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 黄金很快被榨取一空,但此举却为西班牙积累起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始资 本。 (二)(共 10 分) 17.①利用季风来确定出航,返航时间 ②多种定向导航技术与运用漂物测速技术 ③完备的通讯技术(共 3 分)
18.答案示例:古代海船航主要依靠风力。我国有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偏北 季风有利于南区的船只顺风出航,所以高僧义净只有等到冬天才能出发远航, 到达南边的苏门答腊。(共2分) 19.目的:郑和下西洋,为了宜扬国威,与他国友好往来;哥伦布航海,为了 掠夺贵重物资。 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贸易发展,传播“仁爱“思想;哥伦布航海,是印第 安人口剧减,财富被掠夺,为西班牙积累了原始资本 (共5分,目的2分,影响3分,画线要点每个1分,其他要点每个0.5分) 04、朝阳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16-17题。(共10分) 文段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叶的国家 ②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做菜羹;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 茶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还给茶叶取个名字叫做“荼”。秦汉时期,四川 带产茶已初具规模,随后,茶树的栽培、茶的制作及饮用习俗,逐步向西北和长 江中下游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用 它 ③到了唐代,茶叶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饮茶风气不仅遍及全国,还向国外传 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元时期,我国茶叶产区不断扩大,制茶 技术进一步提高,品饮方式也日益完善。 ④明朝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采摘后的茶叶不经 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同时开始注意茶叶的外形美观,把茶揉成条索,用冲 泡替代了以前的煎煮。 ⑤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 入侵,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直至新中国诞生以后,茶 叶生产才又有了飞速发展。 文段二 ①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 保健的功能,东汉著名医药学家华佗说吃茶可以增进思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 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湿、明目、除烦……”茶叶具有的营养价值和药 效成分,对身体健康有益,这是人们喜好饮茶的最重要的原因 ②在二千多年的饮茶过程中,人们从最初的饮茶止渴,逐步发展为饮茶品味,即 在品茶活动中,讲究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等,人们通过品茶増进友谊, 美化心灵,修养德行。陆羽《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 德之人。”即茶的饮用,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之人。 ③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还蕴含了极为深厚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 神。以茶为载体,在制茶、饮茶中,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理念、情 感等,这就是茶文化 17.下面是为文段一拟写的标题,哪一个能概括其主要内容,为什么?(4分) A.茶之故乡 茶的传 播 千年茶史 答 8.结合文段一或文段二的信息,在下面两则材料中的横线上进行恰当的补写。 (6分)
18.答案示例:古代海船航主要依靠风力。我国有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偏北 季风有利于南区的船只顺风出航,所以高僧义净只有等到冬天才能出发远航, 到达南边的苏门答腊。(共 2 分) 19.目的: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与他国友好往来;哥伦布航海,为了 掠夺贵重物资。 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贸易发展,传播“仁爱“思想;哥伦布航海,是印第 安人口剧减,财富被掠夺,为西班牙积累了原始资本。 (共 5 分,目的 2 分,影响 3 分,画线要点每个 1 分,其他要点每个 0.5 分) 04、朝阳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第 16-17 题。(共 10 分) 文段一 ①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叶的国家。 ②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做菜羹;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食 茶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还给茶叶取个名字叫做“荼”。秦汉时期,四川一 带产茶已初具规模,随后,茶树的栽培、茶的制作及饮用习俗,逐步向西北和长 江中下游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用 它。 ③到了唐代,茶叶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饮茶风气不仅遍及全国,还向国外传 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元时期,我国茶叶产区不断扩大,制茶 技术进一步提高,品饮方式也日益完善。 ④明朝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采摘后的茶叶不经 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同时开始注意茶叶的外形美观,把茶揉成条索,用冲 泡替代了以前的煎煮。 ⑤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到了 20 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 入侵,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直至新中国诞生以后,茶 叶生产才又有了飞速发展。 文段二 ①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 保健的功能,东汉著名医药学家华佗说吃茶可以增进思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 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湿、明目、除烦……”茶叶具有的营养价值和药 效成分,对身体健康有益,这是人们喜好饮茶的最重要的原因。 ②在二千多年的饮茶过程中,人们从最初的饮茶止渴,逐步发展为饮茶品味,即 在品茶活动中,讲究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等,人们通过品茶增进友谊, 美化心灵,修养德行。陆羽《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 德之人。”即茶的饮用,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之人。 ③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还蕴含了极为深厚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 神。以茶为载体,在制茶、饮茶中,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理念、情 感等,这就是茶文化。 17.下面是为文段一拟写的标题,哪一个能概括其主要内容,为什么?(4 分) A. 茶之故乡 B.茶的传 播 C. 千年茶史 答: 18.结合文段一或文段二的信息,在下面两则材料中的横线上进行恰当的补写。 (6 分)
【材料一】 “茶”字在中国各地发音各异,如厦门发音为“te”,闽南一带发音为“tay”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多为“cha”。在国外,“茶”也有不同的发音,意大 利和西班牙语是“te”,拉丁语则是而日语和印度语“茶”的发音都为“cha 这说明①,由此可以看出② 【材料二 在园林里和自然山水间,常常设有亭子状的茶室。这些茶室 般以木头或者石头为建筑材料,桌子、凳子也多有木头、竹子、藤条、石头等制 成。在这里,人们泡一壶好茶,小憩之余,看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感到心旷神 怡,情趣非凡。这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中对③的重视 (二)(共10分) 16.答案要点:C。文段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从神农氏到新中国成立几千年来 中国茶的发展历程。(共4分。选择2分,理由2分) 17.答案示例:①国外“茶”的发音基本源自中国。 ②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由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的)。 ③饮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共6分。 每空2分) 05、丰台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6-18题。(共13分) 文段 灯谜,与灯节有关。元宵节张灯的风俗形成于隋代,在盛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南宋,在元宵节之夜,把写有谜语的纸条悬挂在花灯上,供游人猜测,可以 说是灯谜的开端,亦即“灯谜”这一名称的来由 灯谜的结构通常分三个部分: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的词语和文句精练简洁, 概括性强。“谜目”即指明所猜的范围,常用“打一字”或“打一物”。谜底范 围广泛,各类名称、词汇诗文、科学艺术等皆可。 灯谜是文义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含义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一般用于书 面猜射。谜语有着严格的制作要求,谜面不能出现闲字,更不能出现重文。如以 “悬崖收缰”为谜面,猜一国家名,谜底是“危地马拉”。为什么不用“悬崖勒 马”呢?因为谜底已有一个“马”字,谜面再出现“马”,便违背了制作灯谜的 规则。 灯谜的制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是笔画法,根据汉字的笔画或偏旁作巧妙的提示。如“心有余而力不足”,猜 “忍”字。“心”字多一点自是“心有余”,“力”字不出头自是“力不足 提示恰到好处,底面浑然天成 二是象形法,根据汉字的形态作奇思妙想,出奇制胜。这类灯谜制作得好,往往 谐趣横生。如同猜一个“心”字,古代有“一钩残月伴三星”,现代有“浪遏飞 舟”,称得上是异曲同工。 三是会意法,根据汉字的表面意义作另类的引申或联想。此法又可分为正扣、反 扣、分扣等多种。正扣如“丸药”猜一句唐诗,谜底是“粒粒皆辛苦”;“此曲 只应天上有”猜一成语,谜底是“不同凡响”,这是反扣;“鲁迅全集”猜一曲 艺形式,谜底是“山东快书”,“鲁”扣“山东”,“迅”扣“快”,“全集” 扣“书”,这是分扣
【材料一】 “茶”字在中国各地发音各异,如厦门发音为“te”,闽南一带发音为“tay”,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多为“cha”。在国外,“茶”也有不同的发音,意大 利和西班牙语是“te”,拉丁语则是而日语和印度语“茶”的发音都为“cha”, 这说明 ① ,由此可以看出 ② 。 【材料二】 在园林里和自然山水间,常常设有亭子状的茶室。这些茶室一 般以木头或者石头为建筑材料,桌子、凳子也多有木头、竹子、藤条、石头等制 成。在这里,人们泡一壶好茶,小憩之余,看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感到心旷神 怡,情趣非凡。这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中对 ③ 的重视。 (二)(共 10 分) 16.答案要点:C。文段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从神农氏到新中国成立几千年来 中国茶的发展历程。(共 4 分。选择 2 分,理由 2 分) 17. 答案示例:①国外“茶”的发音基本源自中国。 ②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由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的)。 ③饮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共 6 分。 每空 2 分) 05、丰台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 16-18 题。(共 13 分) 文段一 灯谜,与灯节有关。元宵节张灯的风俗形成于隋代,在盛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南宋,在元宵节之夜,把写有谜语的纸条悬挂在花灯上,供游人猜测,可以 说是灯谜的开端,亦即“灯谜”这一名称的来由。 灯谜的结构通常分三个部分:谜面、谜目和谜底。谜面的词语和文句精练简洁, 概括性强。“谜目”即指明所猜的范围,常用“打一字”或“打一物”。谜底范 围广泛,各类名称、词汇诗文、科学艺术等皆可。 灯谜是文义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含义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一般用于书 面猜射。谜语有着严格的制作要求,谜面不能出现闲字,更不能出现重文。如以 “悬崖收缰”为谜面,猜一国家名,谜底是“危地马拉”。为什么不用“悬崖勒 马”呢?因为谜底已有一个“马”字,谜面再出现“马”,便违背了制作灯谜的 规则。 灯谜的制作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笔画法,根据汉字的笔画或偏旁作巧妙的提示。如“心有余而力不足”,猜 一“忍”字。“心”字多一点自是“心有余”,“力”字不出头自是“力不足”, 提示恰到好处,底面浑然天成。 二是象形法,根据汉字的形态作奇思妙想,出奇制胜。这类灯谜制作得好,往往 谐趣横生。如同猜一个“心”字,古代有“一钩残月伴三星”,现代有“浪遏飞 舟”,称得上是异曲同工。 三是会意法,根据汉字的表面意义作另类的引申或联想。此法又可分为正扣、反 扣、分扣等多种。正扣如“丸药”猜一句唐诗,谜底是“粒粒皆辛苦”;“此曲 只应天上有”猜一成语,谜底是“不同凡响”,这是反扣;“鲁迅全集”猜一曲 艺形式,谜底是“山东快书”,“鲁”扣“山东”,“迅”扣“快”,“全集” 扣“书”,这是分扣
灯谜的文学特征比较强,规则也比较严格,因而猜射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难度 比较大。古时猜灯谜又称“射虎”,是形容猜谜难,难如射虎 16.前三段的说明层次:先说明 再说 ,最后说 (每空不超过15个字)(3分) 17.判断下面两则灯谜的制作方法并说明理由。(6分) 第一则:谜面是“晓得”,谜目是“打一动物”,谜底是“知了” 第二则:谜面是“需要一半,留下一半”,谜目是“猜一字”,谜底是一个“雷 字答 文段二 民间谜语俗称谜语,谜语属于事物谜,或称口头谜。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 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用歌谣的形式制 谜。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大多数是事物名称、自然现象。 谜语的谜面制作简单,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 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以“知了”作为谜底, 谜语的谜面是“有翅没有毛,飞着没多高;一到大热天,躲在树上叫” 8.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说灯谜和谜语(民间谜语)有什么区别。(4分) 答 (共13分) 16.(3分)答案要点:先说明灯谜名称的由来,再说明灯谜结构分三个部分, 最后说明灯谜的属性和制作要求。(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 17.(6分)答案要点:第一则灯谜制作方法是会意法,谜面“晓得”含有知道 的意思,根据“知道”的意思会联想到“知了”这个动物,这是正扣。第二则 灯谜制作方法是笔画法,根据“需”和“留”的偏旁作巧妙提示,“需要 半”是“雨”,“留下一半”是“田”,“雨”和“田”合起来恰好是谜底 雷”字 (评分说明:判断2分,分析4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18.(4分)属性不一样:灯谜是文义谜,谜语是口头迷;制作要求不一样:灯 谜严格,谜语简单;猜射难度不一样:灯谜难,谜语容易;谜底范围不一样: 灯谜广,谜语较窄;制作方式不同:灯谜复杂,谜语简单。(评分说明:每个 要点1分,写出4点即可) 06、石景山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6-18题。(共10分) 【文段一】 北起俄罗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至我国的台湾岛,再经菲律宾群岛 直到加里曼丹岛,一条庞大的弧形岛链紧紧环绕着中国东、南沿海。我国海岸 线虽然曲折漫长,但是出入太平洋,必须从这条岛链的空隙间穿过。它仿佛是 道篱笆,对中国出入太平洋起着制约作用。台湾正处在这条紧紧环绕中国的岛弧 链上,它是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最前沿。198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17个国家共 同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 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
灯谜的文学特征比较强,规则也比较严格,因而猜射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难度 比较大。古时猜灯谜又称“射虎”,是形容猜谜难,难如射虎。 16.前三段的说明层次:先说明 ,再说 明 ,最后说 明 。(每空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17.判断下面两则灯谜的制作方法并说明理由。(6 分) 第一则:谜面是“晓得”,谜目是“打一动物”,谜底是“知了”。 第二则:谜面是“需要一半,留下一半”,谜目是“猜一字”,谜底是一个“雷” 字。 答: 文段二 民间谜语俗称谜语,谜语属于事物谜,或称口头谜。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 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用歌谣的形式制 谜。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大多数是事物名称、自然现象。 谜语的谜面制作简单,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 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以“知了”作为谜底, 谜语的谜面是“有翅没有毛,飞着没多高;一到大热天,躲在树上叫”。 18.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说灯谜和谜语(民间谜语)有什么区别。(4 分) 答: (二)(共 13 分) 16.(3 分)答案要点:先说明灯谜名称的由来,再说明灯谜结构分三个部分, 最后说明灯谜的属性和制作要求。(评分说明:每个要点 1 分) 17.(6 分)答案要点:第一则灯谜制作方法是会意法,谜面“晓得”含有知道 的意思,根据“知道”的意思会联想到“知了”这个动物,这是正扣。第二则 灯谜制作方法是笔画法,根据 “需”和“留”的偏旁作巧妙提示,“需要一 半”是“雨”,“留下一半”是 “田”,“雨”和“田”合起来恰好是谜底 “雷”字。 (评分说明:判断 2 分,分析 4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18.(4 分)属性不一样:灯谜是文义谜,谜语是口头迷;制作要求不一样:灯 谜严格,谜语简单;猜射难度不一样:灯谜难,谜语容易;谜底范围不一样: 灯谜广,谜语较窄;制作方式不同:灯谜复杂,谜语简单。(评分说明:每个 要点 1 分,写出 4 点即可) 06、石景山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6-18 题。(共 10 分) 【文段一】 北起俄罗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至我国的台湾岛,再经菲律宾群岛, 一直到加里曼丹岛,一条庞大的弧形岛链紧紧环绕着中国东、南沿海。我国海岸 线虽然曲折漫长,但是出入太平洋,必须从这条岛链的空隙间穿过。它仿佛是一 道篱笆,对中国出入太平洋起着制约作用。台湾正处在这条紧紧环绕中国的岛弧 链上,它是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最前沿。1982 年,包括中国在内的 117 个国家共 同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 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样,大海中每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头,哪怕只是一个点, 就可以为所属国带来具有绝对主权的450平方海里的领海和具有经济开发权的 13万平方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此,涉及海岛的主权归属,世界各国 绝不相让。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周围又有附属于它的大大小小86个岛屿, 因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蓝色国土”。 【文段二】 台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岛。纵贯台湾的中央山脉,拦截了东西向的水汽,形成 了丰富的降雨,带来了繁茂的植被。而海拔高度平均3000米以上的座座山峰, 把一个在平原上需南北纵跨数千公里才能看到的各类动植物生态群落,浓缩在高 程只有几千米的幅度内,由此可以想见台湾的自然景观密集度是何其之髙。台湾 还曾经是群鹿奔走、鹿鸣呦呦的“鹿岛”。岛上曾经有50多个以鹿为名的地名 据记载,仅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台湾岛就向日本出口鹿皮15万张,到清 康熙十一年(1672年)还出口鹿皮12万张。疯狂的捕杀导致台湾的野生梅花鹿 几近灭绝,现在仅余数只在动物园中。国民党退据台湾以后,早期曾大肆砍伐树 木,出口日本,台湾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毁坏。在无数惨痛的教训面前,台湾人 民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今台湾已建起了大型的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 的自然公园和为数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台湾的生态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美丽宝岛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16.对上面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多选)(3分) A.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对中国非同寻常的意义 B.岛屿是指四面环水且任何时候都高于水面的陆地区域。 降雨丰富是台湾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密集的主要原因。 D.在对待自然环境的问题上,台湾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17.有人认为,在日本群岛和台湾岛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见下图),即使不拥 有台湾岛,中国也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结合文段一反驳这种看法。(3分)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样,大海中每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头,哪怕只是一个点, 就可以为所属国带来具有绝对主权的 450 平方海里的领海和具有经济开发权的 13 万平方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此,涉及海岛的主权归属,世界各国 绝不相让。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周围又有附属于它的大大小小 86 个岛屿, 因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蓝色国土”。 【文段二】 台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岛。纵贯台湾的中央山脉,拦截了东西向的水汽,形成 了丰富的降雨,带来了繁茂的植被。而海拔高度平均 3000 米以上的座座山峰, 把一个在平原上需南北纵跨数千公里才能看到的各类动植物生态群落,浓缩在高 程只有几千米的幅度内,由此可以想见台湾的自然景观密集度是何其之高。台湾 还曾经是群鹿奔走、鹿鸣呦呦的“鹿岛”。岛上曾经有 50 多个以鹿为名的地名。 据记载,仅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台湾岛就向日本出口鹿皮 15 万张,到清 康熙十一年(1672 年)还出口鹿皮 12 万张。疯狂的捕杀导致台湾的野生梅花鹿 几近灭绝,现在仅余数只在动物园中。国民党退据台湾以后,早期曾大肆砍伐树 木,出口日本,台湾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毁坏。在无数惨痛的教训面前,台湾人 民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今台湾已建起了大型的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 的自然公园和为数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台湾的生态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美丽宝岛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16.对上面两段文字理 解正确的是(多选)(3 分) A.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对中国非同寻常的意义。 B.岛屿是指四面环水且任何时候都高于水面的陆地区域。 C.降雨丰富是台湾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密集的主要原因。 D.在对待自然环境的问题上,台湾也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17.有人认为,在日本群岛和台湾岛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见下图),即使不拥 有台湾岛,中国也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结合文段一反驳这种看法。(3 分)
中国 台变 18.结合两段文字,谈谈台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4分) 二)共10分 16.AD 评分:共3分。选AD得3分,选A或D得2分,选BC扣2分,不倒扣分 选ABCD不得分。 17.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 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②日本群岛和台湾岛之间虽然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它们都是日本和台湾的领海、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⑧假如失去台湾,中国就不能自由出入太平洋。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8.①台湾是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最前沿,是中国自由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门户。 ②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蓝色国土”。 ⑧台湾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密集、生态系统良好,是中国的宝岛 评分:共4分。要点①②各1分,要点③2分。 07、昌平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6-18题。(共9分) 文段 古人类活动的范围十分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看到自己眼前的地面平坦 就以为整个大地是平坦的。因此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观测月 食等活动,开始有了地球是球体的想法,再后来,麦晢伦率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
18.结合两段文字,谈谈台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4 分) (二)共 10 分 16.AD 评分:共 3 分。选 AD 得 3 分,选 A 或 D 得 2 分,选 BC 扣 2 分,不倒扣分, 选 ABCD 不得分。 17.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 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②日本群岛和台湾岛之间虽然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它们都是日本和台湾的领海、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③假如失去台湾,中国就不能自由出入太平洋。 评分: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18.①台湾是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最前沿,是中国自由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门户。 ②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 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蓝色国土”。 ③台湾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密集、生态系统良好,是中国的宝岛。 评分:共 4 分。要点①②各 1 分,要点③2 分。 07、昌平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16—18 题。(共 9 分) 文段一 古人类活动的范围十分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看到自己眼前的地面平坦, 就以为整个大地是平坦的。因此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观测月 食等活动,开始有了地球是球体的想法,再后来,麦哲伦率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
行,又提供了地球是球体形状的新证据。现在,人造地球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 的地球照片,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地球确实是个球体。而且这个球体巨大无比, 人们很难直接看到它的全貌。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 型 地球仪。地球仪上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级的经线和与赤道平行的大小不 等的纬线。以赤道为界,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线称作北纬,赤 道以南的纬线称作南纬。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赤道纬度 为“0”,从赤道向两级纬度越来越高。南北纬各分为九十度。通常情况下,气 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北半球,南方比北方纬度低,因此南方比北方气温高, 而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 文段二 我国位于北半球,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由于海陆之 间强大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季风区,季风区又 以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分为南方和北方。每到夏季,暖湿的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由南向北推进,然而季风活动并不稳定,当夏季风势力太强,常形成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太弱,常形成南涝北旱,这也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终究还是我国南方比北方雨季长、降水多、湿度大;而每到冬季,干燥寒冷的 季风则从陆地吹向海洋,由北向南推进,势力逐渐变弱,这又使得我国北方比南 方的气温低。 16.阅读文段一,请你回答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不断进步的表现。(3分) 答 17.阅读文段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季风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2分) 答 18.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段一和文段二的相关知识,说说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 方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4分)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农村房屋有着很大的不同,南方房屋高大宽敞, 通风条件良;而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房屋却矮小紧凑,密闭程度很高。 答 (二)文段阅读(共9分) 16.答案要点:(共3分) 由古人类认为地球是平坦、方正之说,发展到人们对地球有了圆形的想法,再 到现在人们证实地球是巨大无比的球体。(共3分。每点1分) 17.答案示例:(共2分)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旱涝灾害频繁。 18.答案示例:(共4分) 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南方纬度低于北方纬度;我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气温 高;加之我国受季风的影响,我国南方夏季雨季长、降水多、湿度大;而北方 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因此,在南方建高大宽敞房屋有利于通风散热除湿气,在 北方建矮小紧凑房屋有利于保温避寒。 (共4分。每点1分) 08、顺义 (二)阅读《东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节选),完成第17-18题。(8分) 东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节选) 中国木版年画新论 冯骥才 我国的年画,看似简单,内涵却非同小可
行,又提供了地球是球体形状的新证据。现在,人造地球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 的地球照片,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地球确实是个球体。而且这个球体巨大无比, 人们很难直接看到它的全貌。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 型 ——地球仪。地球仪上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级的经线和与赤道平行的大小不 等的纬线。以赤道为界,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线称作北纬,赤 道以南的纬线称作南纬。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赤道纬度 为“0”,从赤道向两级纬度越来越高。南北纬各分为九十度。通常情况下,气 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北半球,南方比北方纬度低,因此南方比北方气温高, 而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 文段二 我国位于北半球,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由于海陆之 间强大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季风区,季风区又 以秦岭——淮河一线,分为南方和北方。每到夏季,暖湿的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由南向北推进,然而季风活动并不稳定,当夏季风势力太强,常形成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太弱,常形成南涝北旱,这也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终究还是我国南方比北方雨季长、降水多、湿度大;而每到冬季,干燥寒冷的 季风则从陆地吹向海洋,由北向南推进,势力逐渐变弱,这又使得我国北方比南 方的气温低。 16.阅读文段一,请你回答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不断进步的表现。(3 分) 答:______ 17.阅读文段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季风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2 分) 答:______ 18.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段一和文段二的相关知识,说说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 方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4 分)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农村房屋有着很大的不同,南方房屋高大宽敞, 通风条件良;而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房屋却矮小紧凑,密闭程度很高。 答:______ (二)文段阅读(共 9 分) 16. 答案要点:(共 3 分) 由古人类认为地球是平坦、方正之说,发展到人们对地球有了圆形的想法,再 到现在人们证实地球是巨大无比的球体。(共 3 分。每点 1 分) 17.答案示例:(共 2 分)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旱涝灾害频繁。 18.答案示例:(共 4 分) 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南方纬度低于北方纬度;我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气温 高;加之我国受季风的影响,我国南方夏季雨季长、降水多、湿度大;而北方 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因此,在南方建高大宽敞房屋有利于通风散热除湿气,在 北方建矮小紧凑房屋有利于保温避寒。 (共 4 分。每点 1 分) 08、顺义 (二)阅读《东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节选),完成第 17-18 题。(8 分) 东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节选) ——中国木版年画新论 冯骥才 我国的年画,看似简单,内涵却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