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塍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测试范围:必修三) 命题人:刘彩萍 全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 、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区峦(gang)踮脚(dian)旋涡(xuan)庇护(bi) B.瞭望(lio)心弦(xin)塞外(sdi)玲珑剔透(t) C.混浊(huin)维红(fei)翌日(yi)果实累累(li) D.模范(mu)媲美(bi)蹩进(bie)氛围(fen) 2.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①在本次服装节的模特表演赛中,她风光 魅力四射 ②据美味思副食品公司总裁 ,他们准备诉诸法律,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并没有 渲染,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双方互访,促进了关系的 缓和并进而走向合作。 ④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 衅 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十足泄漏大肆更/和B.实足透露大事也/乃至 C.实足泄漏大肆更/和D.十足透露大事也/乃至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B.由于“产值数字”与县级干部政绩考核挂钩,谁也不想丢乌纱帽,自然虚报浮夸蔚然 成风 C.“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已耳熟能详,其实并不是所有失败都会自然走向成 功,“从失败走向失败”,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 D.近年来,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 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 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B那只行踪诡秘的华南虎吸引了我们太多的目光,对那张真假难辨的华南虎照片引发的话 题到现在还没有平息。 C.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育理想能否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思想有探索精 神的教师。 D.深化网络型基础产业改革,必须建立起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全面提高网络型基础产业 的运行效益
后塍高级中学 2007-2008 学年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测试范围:必修三) 命题人:刘彩萍 全卷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冈峦(gāng) 踮脚(diǎn) 旋涡(xuán) 庇护(bì) B. 瞭望(liào) 心弦(xián) 塞外(sài) 玲珑剔透(tī) C. 混浊(hún) 绯红(fēi) 翌日(yì) 果实累累(lěi) D. 模范(mú) 媲美(bǐ) 蹩进(bié) 氛围(fēn) 2.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①在本次服装节的模特表演赛中,她风光________,魅力四射。 ②据美味思副食品公司总裁________,他们准备诉诸法律,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并没有________渲染,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双方互访,促进了关系的 缓和并进而走向合作。 ④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13 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 衅, 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 十足 泄漏 大肆 更/和 B. 实足 透露 大事 也/乃至 C. 实足 泄漏 大肆 更/和 D. 十足 透露 大事 也/乃至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B.由于“产值数字”与县级干部政绩考核挂钩,谁也不想丢乌纱帽,自然虚报浮夸蔚然 成风。 C.“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已耳熟能详,其实并不是所有失败都会自然走向成 功,“从失败走向失败”,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 D.近年来,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 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 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B.那只行踪诡秘的华南虎吸引了我们太多的目光,对那张真假难辨的华南虎照片引发的话 题到现在还没有平息。 C.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育理想能否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思想有探索精 神的教师。 D.深化网络型基础产业改革,必须建立起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全面提高网络型基础产业 的运行效益
5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 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6分) 示例: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6.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 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 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 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 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 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 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 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注]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5.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 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6 分) 示例: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6.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 4 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 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 分)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 月 7 日 ① 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④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 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 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 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 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 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 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注]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史记·管晏列传》) 注]:有三归:有三姓女子嫁给管仲,当时女子出嫁曰“归”。反坫:周代诸侯宴会时 的一种礼节。坫,音dian,古代设于堂中两楹间的土台,低者供诸侯相会饮酒时置放空杯, 高者用以置放来会诸侯所馈赠的玉圭等物:郑玄注:“反坫,反爵之坫也。……酌毕,则 各反爵于坫上。”爵,酒器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12.选出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B.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骊山北构血西折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3.下列各句中加线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 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 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 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 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第Ⅱ卷(共108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史记•管晏列传》) [注]:有三归:有三姓女子嫁给管仲,当时女子出嫁曰“归”。反坫:周代诸侯宴会时 的一种礼节。坫,音 diàn,古代设于堂中两楹间的土台,低者供诸侯相会饮酒时置放空杯, 高者用以置放来会诸侯所馈赠的玉圭等物;郑玄注:“反坫,反爵之坫也。……酌毕,则 各反爵于坫上。”爵,酒器。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12.选出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鲍叔知其贤 B. 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骊山北构而西折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3.下列各句中加线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 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 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 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 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 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 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 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 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 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第Ⅱ卷(共 108 分) 四.(20 分) 1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少年游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 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 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3分)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 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 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 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 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 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 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 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 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 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 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 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 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 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 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 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 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 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 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 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 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3 分)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 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 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 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 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 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 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 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 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 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 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 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 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 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 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 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 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 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 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
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 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 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 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 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 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 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 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 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乙、选考题(18)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每组试题3小题,共18分 (一)创新与想象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 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艺 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 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 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 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 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 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 以为人所理解。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
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 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 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 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 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 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 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 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 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 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 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 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乙、选考题(18)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8 分。 (一)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 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艺 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 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 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 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 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 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 以为人所理解。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
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 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 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 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 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 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 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 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 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 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 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 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 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 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 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茅蒺询。《木兰花慢》一—“可 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 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冋周培源、 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 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 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 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 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 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 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 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 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 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 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 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 20 世纪 50 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 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 了 60 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 1964 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 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 年 10 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 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 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 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 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 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 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 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 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 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 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茅蒺询。《木兰花慢》——“可 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 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 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 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 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 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 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 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 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 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 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 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 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 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 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 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 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无 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起,也没有陈先生三 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 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 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 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 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 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 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 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这是他学术硏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 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后的学术硏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 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 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 分)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 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 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 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 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 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 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 游学 13 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 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 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 位”。 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 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 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 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 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 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 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 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槁,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 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 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 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需要的双眼。没 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 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 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 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岀仼历史硏究所二所的所长。他 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 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 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再硏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 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 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 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 己正在撰写的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 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 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19.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记主人公的精神特点。(6分) 20.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21.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 主张的理解。(6分) 5例如: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 迹,踏遍人生旅程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 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 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 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 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 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 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 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 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 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 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 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 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 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 如日月之光。 1961 年 8 月,阔别 12 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 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 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 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 年, 陈寅恪 75 岁。五年后,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 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19.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记主人公的精神特点。(6 分) 20.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 分) 21.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 主张的理解。(6 分) 5.例如: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 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 迹,踏遍人生旅程
答:18①将惊悉改为获悉;②将造访改为探望:③将阁下改为您老:④将馈赠改为敬 献。解析:本题考察日常表达的技巧,语言要得体并要礼貌,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11.【C】A项中“以为”今义为“认为”,文中义为“因为(此)做什么”:B项中“时 常”今义为“经常”,是一个词,文中是两个词,解释为“……的时候常常”;C项中“无 耻”古今相同,不知耻辱;D项中“通货”今义为“法定的通用货币”,文中义为“流通 货物”。 12.【B】A项中前一个“其”为代词,代管仲,可译为“他”:后一个“其”译为“它 的”。B项中两个“于”均为介词,意为“比”。C项中前一个“而”为转折连词,后 个为顺承连词。D项中前一个“为”为动词,可译为“是”;后一个则为介词,可解释为 13.【D】“修”应解释为“修复,修治”。 14.【C】A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鲍叔 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文言文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 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 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 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 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 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 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 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 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 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 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 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 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冋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 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 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 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 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 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 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 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
答: 18 ①将惊悉改为获悉;②将造访改为探望; ③将阁下改为您老;④将馈赠改为敬 献。 解析:本题考察日常表达的技巧,语言要得体并要礼貌,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11.【C】A 项中“以为”今义为“认为”,文中义为“因为(此)做什么”;B 项中“时 常”今义为“经常”,是一个词,文中是两个词,解释为“……的时候常常”;C 项中“无 耻”古今相同,不知耻辱;D 项中“通货”今义为“法定的通用货币”,文中义为“流通 货物”。 12.【B】A 项中前一个“其”为代词,代管仲,可译为“他”;后一个“其”译为“它 的”。B 项中两个“于”均为介词,意为“比”。C 项中前一个“而”为转折连词,后一 个为顺承连词。D 项中前一个“为”为动词,可译为“是”;后一个则为介词,可解释为 “替”。 13.【D】“修”应解释为“修复,修治”。 14.【C】A.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鲍叔 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文言文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 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 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 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 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 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 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 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 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 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 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 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 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 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 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 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 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 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 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 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
事的法宝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 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15.(1)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 我没遇上好时运 (2)译文: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 10.(6分) (1)(3分)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艺术手法1分,表达情感2分) (2)(3分)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1分);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 身飘零的苦况。(2分) 附:《少年游》鉴赏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 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 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 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 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 “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 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 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 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 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 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 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 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 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 所不在。 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 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 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 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 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 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 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
事的法宝。”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 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15.(1)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 我没遇上好时运。 (2)译文: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 10.(6 分) (1)(3 分)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艺术手法 1 分,表达情感 2 分) (2)(3 分)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 1 分); “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 身飘零的苦况。(2 分)。 附:《少年游》鉴赏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 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 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 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 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 “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 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 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 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 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 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 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 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 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 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 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 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 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 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 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 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