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氨基酸发酵机制
第五章 氨基酸发酵机制
第一节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反馈抑制与优先合成 A B C D E 反馈抑制 反馈阻遏 氨基酸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反馈抑制与优先合成 A B C D E 反馈抑制 反馈阻遏 氨基酸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的基本模式
A B C D E F G 优先合成 反馈抑制 在合成途径分枝点处的优先合成
A B C D E F G 优先合成 反馈抑制 在合成途径分枝点处的优先合成
• (二)其他特殊的控制机制 • 1.多终产物控制 • 催化分支合成途径共同部分的初始酶,在仅 一种氨基酸终产物过剩时,完全不受或微弱或 部分地反馈抑制(或阻遏),只是在多数终产 物共存下才强烈地控制。有以下几种情况:
• (二)其他特殊的控制机制 • 1.多终产物控制 • 催化分支合成途径共同部分的初始酶,在仅 一种氨基酸终产物过剩时,完全不受或微弱或 部分地反馈抑制(或阻遏),只是在多数终产 物共存下才强烈地控制。有以下几种情况:
• ①协同(或多价)反馈抑制: • ②合作(或增效)反馈抑制: • ③同功酶控制: • ④积累反馈抑制:
• ①协同(或多价)反馈抑制: • ②合作(或增效)反馈抑制: • ③同功酶控制: • ④积累反馈抑制:
2.顺序控制: A B C D E F G A B C D
2.顺序控制: A B C D E F G A B C D
3.平衡合成: 4.代谢互锁:从生物合成途径看,是受一种 完全无关的氨基酸的控制。它只是在很高浓 度下(与生理学浓度相比)才能体现抑制作 用,而且是部分性的抑制(阻遏)作用。 B C D E F G ×
3.平衡合成: 4.代谢互锁:从生物合成途径看,是受一种 完全无关的氨基酸的控制。它只是在很高浓 度下(与生理学浓度相比)才能体现抑制作 用,而且是部分性的抑制(阻遏)作用。 B C D E F G ×
第二节谷氨酸的发酵机制 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节机制 1、EMP途径、HMP途径 谷氨酸生产菌存在着两种代谢途径:EMP、HMP ; EMP/HMP=10/90。 2、TCA、DCA和CO2固定作用 1).TCA环(三羧酸循环) 2).DCA环(乙醛酸循环) 3).CO2固定 PEP+CO2+GDP 草酰乙酸+GDP CO2 丙酮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CO2 NAD+ NADH+H+ PEP羧化酶 苹果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第二节谷氨酸的发酵机制 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节机制 1、EMP途径、HMP途径 谷氨酸生产菌存在着两种代谢途径:EMP、HMP ; EMP/HMP=10/90。 2、TCA、DCA和CO2固定作用 1).TCA环(三羧酸循环) 2).DCA环(乙醛酸循环) 3).CO2固定 PEP+CO2+GDP 草酰乙酸+GDP CO2 丙酮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CO2 NAD+ NADH+H+ PEP羧化酶 苹果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3、氨的导入 ①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谷氨酸 氨的导入有三种方式 ③谷氨酸合成酶途径 二、 细胞膜通透性控制 ①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极低或缺失 ③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高 ②由天冬氨酸或丙酮酸通过氨基 转移,将氨基转给α-酮戊二酸 ②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很高, 不被低浓度的谷氨酸抑制 谷氨酸生产菌的 主要生化特点
3、氨的导入 ①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谷氨酸 氨的导入有三种方式 ③谷氨酸合成酶途径 二、 细胞膜通透性控制 ①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极低或缺失 ③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高 ②由天冬氨酸或丙酮酸通过氨基 转移,将氨基转给α-酮戊二酸 ②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很高, 不被低浓度的谷氨酸抑制 谷氨酸生产菌的 主要生化特点
第三节 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 一、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二、细菌中赖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黄色短杆菌赖氨酸生物合成机制要简单 些(诱变育种容易一些,实际应用较多)
第三节 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 一、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二、细菌中赖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黄色短杆菌赖氨酸生物合成机制要简单 些(诱变育种容易一些,实际应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