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系数 城市化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二、问答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卫储名讯解释 克拉克 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 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 ,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克拉克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配第 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闸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诚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夫曼系数: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一书 根据近2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 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 数为5±1, 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 5),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 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 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按霍夫曼的分类,在20世纪20年代,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 第二阶段的有日本、荷兰、丹麦、加食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 瑞士、 、法国、德国、比利时、 处于第四 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 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 更确切地说是农业 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来计算。 循环积因果机制。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理论。他认为 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 一个相关的过程, 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 多,消费需求上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科技数育水平,改善生活环墙,这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投资办厂,促讲该地区的讲一步 发展。在这个循环中,发展的动力互为因果,它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从而使 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 二、问答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nw,fineprint.cn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系数 城市化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二、问答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理:17 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 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克拉克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配第 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系数: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 1931 年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根据近 2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消费品工业净产值 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 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 数为 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 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 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 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 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 1 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按霍夫曼的分类,在 20 世纪 20 年代,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 第二阶段的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 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 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来计算。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1957 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理论。他认为, 工业的增长或城市的扩大是一个相关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力量在循环因果关系中相互作用。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 多,消费需求上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改善生活环境,这些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投资办厂,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 发展。在这个循环中,发展的动力互为因果,它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从而使 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 二、问答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答:(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 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之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格奇A.K.Bagchi) 为《新帕尔格需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 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 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 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特此种观点。张培刚把“丁 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咸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 突破性变化(或变苹)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 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 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社 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 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 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 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 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 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古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 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答:(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 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耸 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 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 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②大规的木地市场能铭减少生产费用。③基 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④某些工业在地理 集中于 个特定的地区 有利于促进一些铺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使。⑤同 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数育设 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 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 企业的发展,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w,fineprint.cn
答:(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 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之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格奇(A.K.Bagchi) 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 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 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 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把“工 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 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 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 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 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 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 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 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 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答:(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 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 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 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 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③基 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 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⑤同 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 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 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 企业的发展。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答:20世纪60一70年代以来,域市失业不断上升,但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增无成,为此 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假定 (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2)城市工业 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 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 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 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他就可能选择迁移 按照这一模型,迁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要解决城 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 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向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 当把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 得到改善,只有这样,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才会减弱,从面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PDF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nw,fineprint.cn
答: 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城市失业不断上升,但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增无减,为此, 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假定:(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2)城市工业 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 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 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 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 按照这一模型,迁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要解决城 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 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 当把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 得到改善。只有这样,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才会减弱,从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