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与子偕教 提供同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资源 《入门四问》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宁县第—中学杨华当 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 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 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 、读材料,谈感想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 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 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1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子偕教 提供同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资源 《入门四问》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 杨华当 湖南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 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 惯。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梳理常见中国 古代文化著作。 教学难点 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读材料,谈感想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 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 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 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二、联现实,明要义 问题讨论: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1.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 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而传统文化就是魂 牵梦绕的中国心;“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的源泉”,章太炎先生强调国家不可 无国学,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 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用文化塑造自己。 2.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 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论 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 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 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 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 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 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 《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
2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二、联现实,明要义 问题讨论: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1.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 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而传统文化就是魂 牵梦绕的中国心;“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的源泉”,章太炎先生强调国家不可 无国学,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 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用文化塑造自己。 2.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 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论 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 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 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 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 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 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 《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
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 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 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 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 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 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 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 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 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 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 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 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念。 5.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 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三、披文本,识常识 1.“四问是什么?
3 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 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 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 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 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 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 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中国文化经典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 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 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 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 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 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 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 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念。[来源:学科网] 5.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 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三、披文本,识常识 1.“四问是什么?
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 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 学习本书的方法。 2.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汘牛充栋,如何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编辑? 唐代以后分为: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 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 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 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 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 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 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 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 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 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3.回顾常识问题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4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 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 学习本书的方法。 2.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如何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编辑? 唐代以后分为: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 “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 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 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 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 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 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 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 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 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3. 回顾常识问题: ⑴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 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 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 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 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橫家、阴阳 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 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 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忆历史,理线索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 人才脱颖而出,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 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 《孟子》《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2.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
5 ⑵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 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 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 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 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⑶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 家、杂家、法家。 ⑷《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 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 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三、忆历史,理线索 1.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 人才脱颖而出,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 有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论语》《老子》 《孟子》《庄子》等则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2. 先秦时期的历史典籍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如《尚书》
《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史记》《汉书》的相 继出现,则与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它们以纪传体通史的宏大规模和 皇朝史的格局,确立了以后持续约两千年的“正史”规范。(后来与历史著作的 发达相联系,史学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 的《文史通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史学传统,对 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3.两汉的礼法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把“礼”作为治理人民的方式。因此,礼书在历史上也 层出不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礼记》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具体而细 致地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无论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众的道德修养与规范,都 有重要的意义。 4.两汉的佛典 至迟在两汉之际,有关佛教的记载、传说已频频出现于典籍中。作为一种外 来文化,佛教一经传入,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有的佛经在译为汉语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书所选《百喻经》 就是一个代表。同时,中国佛教徒在继承与发展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也编写了 不少书籍。相传为唐代僧人慧能所述、法海集记的《坛经》就是这样一本享有崇 高地位的佛教经典。 5盛唐文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 649)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就是对这一“盛世” 治国经验的总结,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作品
6 《春秋》《左传》等,它们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史记》《汉书》的相 继出现,则与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密不可分,它们以纪传体通史的宏大规模和 皇朝史的格局,确立了以后持续约两千年的“正史”规范。(后来与历史著作的 发达相联系,史学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 的《文史通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史学传统,对 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3.两汉的礼法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把“礼”作为治理人民的方式。因此,礼书在历史上也 层出不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礼记》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具体而细 致地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无论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众的道德修养与规范,都 有重要的意义。 4.两汉的佛典 至迟在两汉之际,有关佛教的记载、传说已频频出现于典籍中。作为一种外 来文化,佛教一经传入,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有的佛经在译为汉语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书所选《百喻经》 就是一个代表。同时,中国佛教徒在继承与发展 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也编写了 不少书籍。相传为唐代僧人慧能所述、法海集记的《坛经》就是这样一本享有崇 高地位的佛教经典。 5.盛唐文治[来源:Zxxk.Com]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 649)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就是对这一“盛世” 治国经验的总结,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作品
6.宋代理学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 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家强 化了对所谓“天理”即社会道德体系的哲学思考,为宋以后的社会稳定,提供了 新的理论基础。朱熹是最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朱子语类》也是理学的代表性著 作 7.明清启蒙思想的典籍 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是这一时 期出现的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焚书》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童 心说》一文正是这一“异端”思想的反映。而明清改朝换代,社会剧变,促使早 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 提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治理想,在专制政体下,它所表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 8.古代科学典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 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技著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 的科技,成就极为突出,北魏时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 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其他领域的科技著作也很 可观。比如数学方面,汉代的《九章算术》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经典著作, 其中涉及大量现代小学和中学数学中的算术、代数以及几何学知识;在医学方面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已经确立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药学 方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在自然
7 6.宋代理学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 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家强 化了对所谓“天理”即社会道德体系的哲学思考,为宋以后的社会稳定,提供了 新的理论基础。朱熹是最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朱子语类》也是理学的代表性著 作。 7.明清启蒙思想的典籍 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李贽是这一时 期出现的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焚书》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童 心说》一文正是这一“异端”思想的反映。而明清改朝换代,社会剧变,促使早 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 提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政治理想,在专制政体下,它所表现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 8.古代科学典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 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技著作。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 的科技,成就极为突出,北魏时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 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其他领域的科技著作也很 可观。比如数学方面,汉代的《九章算术》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经典著作, 其中涉及大量现代小学和中学数学中的算术、代数以及几何学知识;在医学方面,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已经确立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药学 方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在自然
地理方面,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的《徐霞客游记》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建筑方面,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也是水平极高的建筑技术专著;至于明代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是当时各类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 9近代思想探索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 船利炮所打破,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 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 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鲁 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五、解体例,用方法 1.本书的线索 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 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 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 学等方面的经典。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 (第二、三、四单元),经汉唐(第五、六单元),至宋明(第七、八单元),结束 于清代(第九、十单元),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两条 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本身 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 关,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 基本内涵
8 地理方面,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的《徐霞客游记》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建筑方面,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也是水平极高的建筑技术专著;至于明代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是当时各类科学技术的全面总结。 9.近代思想探索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 船利炮所打破,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 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 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鲁 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五、解体例,用方法 1.本书的线索 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 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除了本单元属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外,以下九个 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 学等方面的经典。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纵向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 (第二、三、四单元),经汉唐(第五、六单元),至宋明(第七、八单元),结 束 于清代(第九、十单元),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两条 线索又相互结合,如第二单元从儒、道两家经典入手,不仅是因为它们思想本身 的重要,也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源;而最后一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文学相 关,又兼及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总的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 基本内涵
2.本书的编写结构 在结构上,本书除了课文外,各单元还安排了一些“相关读物”,这些“相 关读物”大多与课文属于同一类经典,如第二单元的《孟子》《庄子》即与课文 《论语》《老子》相呼应,同是儒、道二家的重要经典。也有的“相关读物”是 课文的延伸,如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左传》,而“相关读物”的《直书》则是对 古代历史实录精神的总结;第六单元课文《求谏》反映的是封建政治的理想状态, 而“相关读物”《原君》则是对君权至上的批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课文为 中心,以“相关读物”为辅,建议前者采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而后者采用课外自 学的方法。为了帮助同学自学,每单元都撰写了“阅读指南”,以问答的形式讨 论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读物涉及的重要问题。 3学习方法 以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前后联系,稳步提高。本书的编排与必修课相辅相 成,同学们可以将以前的课文找来温习一下,加深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 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 要与先哲对话。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从文化经典中寻求 启发或答案。当然,古代的文化经典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能给我们所遇到 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经典中发现问题。 当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就如同我们的长辈、老师、朋友一样了。 要与师友对话。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论语》中就看到孔子与弟子间 的很多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妨开展 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预设了正反 方的辩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我们对中
9 2.本书的编写结构 在结构上,本书除了课文外,各单元还安排了一些“相关读物”,这些“相 关读物”大多与课文属于同一类经典,如第二单元的《孟子》《庄子》即与课文 《论语》《老子》相呼应,同是儒、道二家的重要经典。也有的“相关读物”是 课文的延伸,如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左传》,而“相关读物”的《直书》则是对 古代历史实录精神的总结;第六单元课文《求谏》反映的是封建政治的理想状态, 而“相关读物”《原君》则是对君权至上的批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课文为 中心,以“相关读物”为辅,建议前者采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而后者采用课外自 学的方法。为了帮助同学自学,每单元都撰写了“阅读指南”,以问答的形式讨 论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读物涉及的重要问题。 3.学习方法 以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前后联系,稳步提高。本书的编排与必修课相辅相 成,同学们可以将以前的课文 找来温习一下,加深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 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 要与先哲对话。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从文化经典中寻求 启发或答案。当然,古代的文化经典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不可能给我们所遇到 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化经典中发现问题。 当先哲不再高不可攀,他们也就如同我们的长辈、老师、朋友一样了。 要与师友对话。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论语》中就看到孔子与弟子间 的很多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也不妨开展 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的交流,也可以是有目的预设了正反 方的辩论。通过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增强我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我们对中
国文化经典的理解。 要与自己对话。什么是与自己对话?那就是一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古人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逐步确立正确的认识。 在中国文化经典中,有不少说法放在现代并不一定合适或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去 辨别。比如,本书所选的有关佛教及禅宗的经典,并不是要引导同学们成为佛教 徒,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仍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思想体系; 又比如,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红楼梦》,也不一定是科学的阐释 4.小结: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而没 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就此 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 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 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10 国文化经典的理解。 要与自己对话。什么是与自己对话?那就是一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古人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逐步确立正确的认识。 在中国文化经典中,有不少说法放在现代并不一定合适或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去 辨别。比如,本书所选的有关佛教及禅宗的经典,并不是要引导同学们成为佛教 徒,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一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仍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思想体系; 又比如,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红楼梦》,也不一定是科学的阐释。 4.小结: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而没 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就此 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 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 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