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 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 1.盛唐有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它们是什么?其代表诗人各是谁? 2.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3.课前查阅资料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4.读背本单元的诗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月怀远》《与诸子登岘山》 (一)学习《望月怀远》。 1.导入新课。 由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导入新课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完成下面的注释,读懂诗歌 遥夜:长夜。 竟夕:终宵,即一夜 怜:爱。 滋: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4.自读诗歌,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3)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5.师生探究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 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 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问题1:诗歌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将句中“生 字,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进行比较,说明它的妙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 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 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 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
《唐诗宋词选读》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 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盛唐有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它们是什么?其代表诗人各是谁? 2.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3.课前查阅资料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4.读背本单元的诗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望月怀远》《与诸子登岘山》 (一) 学习《望月怀远》。 1.导入新课。 由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导入新课。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完成下面的注释,读懂诗歌。 遥夜:长夜。 竟夕:终宵,即一夜 怜:爱。 滋: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4.自读诗歌,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3)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5.师生探究。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 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 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问题1:诗歌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将句中“生” 字,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进行比较,说明它的妙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 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 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 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
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 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 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问题2: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 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 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 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 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 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问题3: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里?试用你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 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 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 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 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 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 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 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问题4: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 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 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问题5:综合全诗说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 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 有着深远的影响 6.朗读背诵诗歌。 (二)学习《与诸子登岘山》 1.由问题导入新课。 唐代有哪两个诗歌流派?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代表诗人有哪些?你读过他们 的哪些诗作?现在我们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晢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 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 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 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2.齐读课文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 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诗歌。 (1)注意理解下列词语
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 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 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问题2: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 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 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 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 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 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问题3: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里?试用你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 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 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 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 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 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 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 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问题4: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 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 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 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问题5:综合全诗说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 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 有着深远的影响。 6.朗读背诵诗歌。 (二) 学习《与诸子登岘山》 1. 由问题导入新课。 唐代有哪两个诗歌流派?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代表诗人有哪些?你读过他们 的哪些诗作?现在我们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 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 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 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2.齐读课文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 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诗歌。 (1)注意理解下列词语:
①谙:熟悉 小姑:丈夫的 ③代谢:交替,轮换。 ④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⑤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⑥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阳县南。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 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 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2)【韵译诗歌】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你能结合该诗谈谈吊古伤今诗的特点吗?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 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 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辶 问题2:诗歌首联富含哲理,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 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 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 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问题3:颔联紧承首联,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胜迹”这一句暗 寓一个故事,你能联系全诗说出这个故事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 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 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 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问题4:第三联诗人写登山所见。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浅”和“深”字?这一联作者所 写之景有何特点?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 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 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 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 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 “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 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 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 问题5:“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你能说说其 中蕴含的情感吗?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
① 谙:熟悉。 ② 小姑:丈夫的妹妹。 ③代谢:交替,轮换。 ④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⑤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⑥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阳县南。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 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 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2)【韵译诗歌】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你能结合该诗谈谈吊古伤今诗的特点吗?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 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 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问题2:诗歌首联富含哲理,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 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 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 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问题3:颔联紧承首联,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胜迹”这一句暗 寓一个故事,你能联系全诗说出这个故事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 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 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 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问题4:第三联诗人写登山所见。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浅”和“深”字?这一联作者所 写之景有何特点?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 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 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 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 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 “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 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 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 叹。 问题5:“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你能说说其 中蕴含的情感吗?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
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 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 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 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5.总结全诗,归纳诗歌的主旨 纵观这首<<与诸子登岘山》,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 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 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 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山居秋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学习过程: (一)学习《山居秋暝》。 1.导入新课。 山水田园诗派不仅有孟浩然,还有王维,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这个人么?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 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四十岁(即公元737年,此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 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 的政治诗、边塞诗。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 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 集》 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 清新秀雅的感觉,是公认的“诗佛” 2、背景介绍 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 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 (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王维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3.解题。 山居 4.自读诗歌,鉴赏诗歌。 1)找出诗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诗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于“意象”“意境”。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 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组合起来, 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
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 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 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 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5.总结全诗,归纳诗歌的主旨。 纵观这首>,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 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 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 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山居秋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学习过程: (一)学习《山居秋暝》。 1.导入新课。 山水田园诗派不仅有孟浩然,还有王维,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这个人么?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 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创作以四十岁(即公元737年,此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 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 的政治诗、边塞诗。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 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他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 有独特成就。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 集》。 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 清新秀雅的感觉,是公认的“诗佛”。 2、背景介绍。 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 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 (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王维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3.解题。 暝( ): 山居: 4.自读诗歌,鉴赏诗歌。 (1)找出诗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诗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于“意象” “意境”。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 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组合起来, 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 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 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3)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4)诗人如何从视觉和听觉、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的? 5、学习总结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逸的生活意趣, 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6.读背诗歌。 (二)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简介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 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 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 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 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 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 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 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 概与必胜信心。《走马川行》就是一首代表作。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边疆大漠中令人生 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象。这 完全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构成 盛唐气象”的主体精神。 3.解题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 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 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 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4。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 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 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晩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 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 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3)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4)诗人如何从视觉和听觉、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的? 5、学习总结。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逸的生活意趣, 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6.读背诗歌。 (二)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简介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 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 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 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边地,前 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 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他与高适齐名,史称“高 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适、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 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 概与必胜信心。《走马川行》就是一首代表作。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边疆大漠中令人生 畏的恶劣气候,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象。这 完全基于作者开朗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好奇的个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正是构成" 盛唐气象"的主体精神。 3.解题。 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请岑参为安西 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此诗为岑参在轮台时所作。封 常清于是年,朝命摄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西征,即征讨播仙。 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500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川,即左末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4。阅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 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 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 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 (行军的路线):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 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请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 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一川碎石” 说明石头之多,“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 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 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2)分析第二部分。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 (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养 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 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 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3)分析第三部分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写 (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 苦寒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 的精神状况 (“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 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 _(“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 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 (“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 出这种奇寒,“旋”是 (“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 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 (“凝”)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 就更有说服力。至于 (“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 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 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 (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 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 (“车师 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5)总结全诗。 诗成功地运用了 〔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 反衬出将士们 (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 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 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 (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 (夸张)与贴切的 (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全诗可分四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 (行军的路线):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 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请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 析。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 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随风满地石乱.走” (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一川碎石”, 说明石头之多,“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 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 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2)分析第二部分。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 (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养 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 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 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3)分析第三部分。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写 (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 苦寒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 的精神状况; (“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划士兵在坎坷不平的 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 (“ 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 (“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 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 (“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 出这种奇寒,“旋”是 (“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 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 (“凝”) 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 就更有说服力。至于 (“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 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 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 (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 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 (“车师 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5)总结全诗。 诗成功地运用了 (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 反衬出将士们 (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 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 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 (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 (夸张)与贴切的 (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 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 的感觉 5.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舂,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3,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 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 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 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 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燕歌行》 学习过程 进入新课。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脩(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高 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 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α《古大梁行》)。髙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 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 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 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介绍。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 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 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 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 的感觉。 5.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 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 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 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 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燕歌行》 学习过程: 一、.进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高 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 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 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 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 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介绍。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 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 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
“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 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 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 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 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 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 (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 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 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 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 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 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四、薹体感知。 1、白话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五、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六.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 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 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 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 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 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 (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 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 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 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 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 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三、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四、整体感知。 1、白话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五、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六.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 ...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 ......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樅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 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 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 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 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 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 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 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 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 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 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 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校尉羽书飞瀚海 ..., 单于猎火照狼山 ...。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的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 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 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 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 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 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 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 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 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 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 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 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 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 “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 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 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 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紛紛”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 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 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 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 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七、总结全文 1.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明确:“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士兵的 凄惨状。 2.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 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3.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4.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八、齐读诗歌。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 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 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 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 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 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 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 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 “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 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 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 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 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 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 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 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七、总结全文。 1.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明确:“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士兵的 凄惨状。 2.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 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3.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4.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八、齐读诗歌。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 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 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 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 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 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