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高级中学、霞浦七中、周宁十中2016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 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 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 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 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 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 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 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 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 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 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 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 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 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 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 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 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 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 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 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 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 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 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 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 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 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 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 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福建福安高级中学、霞浦七中、周宁十中 2016 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 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 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 杰作的窘境。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 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 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诗人的把握现实生 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 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 的精神潜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 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 的底层。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 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 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 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 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 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 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 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 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因此,好诗歌就不能将目光仅 仅停留在一个时代的民族现实生活状况的展现上,而是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发 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 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 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 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 好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成为文 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诗歌创作的口 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 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 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符合本文所论“好诗歌”标准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没有 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金黄的稻束》)诗人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 和“静默”的精神内涵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髙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 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 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 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 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 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 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 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 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 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 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 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 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 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 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教称其才,帝亦器重之。寻拜征南右副将 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 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 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丛下流济,出其阵后,张 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 军。军却,师毕济。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二十二年,思伦发复 寇定边,众号三十万。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都督冯诚将前军 甯正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军。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昔刺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英登髙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 来。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思伦发遁 去,诸蛮震慑。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 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英沉毅寡言笑好
B.“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告诉你吧/世界/我 一不一相一一信!。”(《回答》)诗人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十年浩劫,愤怒而又 不失理性,强烈渴望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 C.“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断章》)诗人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组合,表达了 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 D.“我是空心菜爱好者/所有的土地都种上空心菜/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个空心菜爱好者。”(《空心菜》)诗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 对自我生活趣味的欣赏,形式自由,不落窠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前中国诗歌创新激情缺乏,出现了平庸化的状态,艺术精品越来越少,缺 乏真正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杰作。 B.造成中国诗歌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而 造成这一标准缺失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 C.好的诗歌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而应深度把握现实生活,作者要深入到 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表现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追求。 D.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合理张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诗 意追问人类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诗人对整个人类的人性的思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如果诗人在创作时抓住了积 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就能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 B.诗人把握现实生活,不是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也不是轻描淡写的反映当下 生活的新时尚,而是应该把握涌动的生活潮流中的内在民族精神。 C.好的诗歌绝对不是离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状况而去反映人类共有的普遍价 值,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D.白话诗歌是现当代诗歌的主流,但白话不等同日常口语,好的白话诗,其语 言必经诗人的审美加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 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 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寻拜征南右副将 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 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 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 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 军。军却,师毕济。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二十二年,思伦发复 寇定边,众号三十万。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都督冯诚将前军, 甯正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军。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 昔刺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 来。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思伦发遁 去,诸蛮震慑。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 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英沉毅寡言笑好
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増损以为赏罚 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 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霁,两军相望雾霁:大雾散去,放晴 B.我兵罢,惧为所扼兵罢:军队停止作战 C.元兵惊扰惊扰:惊慌骚扰 D.远夷皆为流涕流涕:流眼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B.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C.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D.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沐英身世坎坷,年少有为。他少年丧父,随从母亲躲避战乱,后被太祖收为 义子;十八岁,便担任帐前都尉,守卫镇江。后迁任大都督府佥事,做事干练, 受到器重。 B.沐英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在攻打云南时,他设计扰乱元军,生擒敌方统帅 达里麻;思伦发侵犯定远,为阻止士兵退却,沐英亲取佩刀,斩杀左帅,士兵惊 恐,均奋力作战 C.沐英有情有义,深得人心。高皇后驾崩时,沐英哭得呕血,皇太子去世,他 也哀毁过度;沐英染病而死,军民夷族都伤心哭泣 D.沐英为官勤政,造福百姓。沐英为官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沟通食 盐贸易以招来商旅,简化礼节放宽条目,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5 分) 译文: (2)乃帅诸军严阵,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疑帜山谷间, 人吹一铜角。(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 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 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 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 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雾霁,两军相望 雾霁:大雾散去,放晴 B.我兵罢,惧为所扼 兵罢:军队停止作战 C.元兵惊扰 惊扰:惊慌骚扰 D.远夷皆为流涕 流涕:流眼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B.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C.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D.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 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沐英身世坎坷,年少有为。他少年丧父,随从母亲躲避战乱,后被太祖收为 义子;十八岁,便担任帐前都尉,守卫镇江。后迁任大都督府佥事,做事干练, 受到器重。 B.沐英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在攻打云南时,他设计扰乱元军,生擒敌方统帅 达里麻;思伦发侵犯定远,为阻止士兵退却,沐英亲取佩刀,斩杀左帅,士兵惊 恐,均奋力作战。 C.沐英有情有义,深得人心。高皇后驾崩时,沐英哭得呕血,皇太子去世,他 也哀毁过度;沐英染病而死,军民夷族都伤心哭泣。 D.沐英为官勤政,造福百姓。沐英为官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沟通食 盐贸易以招来商旅,简化礼节放宽条目,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5 分) 译文: (2)乃帅诸军严阵, 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阵后,张疑帜山谷间, 人吹一铜角。(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 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 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8、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5分) 答9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先填好所选题题序(第 三题或者第四题)然后才能答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 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 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 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 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 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 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 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 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 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 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 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8、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5 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 ”。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 , ”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先填好所选题题序(第 三题或者第四题)然后才能答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 除了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 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 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 的危害。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 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 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 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 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 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 人,正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 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 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 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 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 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 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 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 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 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 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 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 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 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 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 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 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 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 他们就去取。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 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 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 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 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 军带路的。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 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 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 年 1 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 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 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 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 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 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 分) 答: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 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 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 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 论说,他嘱周汝昌査证。周汝昌遍査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 《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 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 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 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 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 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 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 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 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 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 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 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 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 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 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 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 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 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 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 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 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 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 “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 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 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 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 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晩年生活。脂雪轩 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 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 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 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 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 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 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 《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 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 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 60 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 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 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 了 10 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 60 年。有两句诗为证:“五 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 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 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 记会真》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对 11 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 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 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 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 1954 年双耳失聪之后, 1974 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 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 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 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 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 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 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 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 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这年周汝昌 35 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 “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 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 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 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 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 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 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 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 位泰斗级学者 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 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 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 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 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 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 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 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 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与著名学者胡适的交往缘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 主要介绍了敦敏诗集中发现的那首《咏芹诗》,这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从此两人 书信来往不断。 B.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 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 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C.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 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 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 的程度 E.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 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 单纯。 (2)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 (3)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6分) 答 (4)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8 答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 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 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 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 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 40 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 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 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 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 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 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周汝昌与著名学者胡适的交往缘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 主要介绍了敦敏诗集中发现的那首《咏芹诗》,这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从此两人 书信来往不断。 B.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 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 红学 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C.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 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 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 的程度。 E.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 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 单纯。 (2)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 (3)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6 分) 答: (4)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 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8 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由于在震惊足坛的“1比7”惨案中扮演了悲情主角,巴西队急需为“五星桑 巴”正名。是一蹶不振难以自拔,还是挥别悲伤_,巴西队明日一役牵动着 亿万球迷的心。 ②湖人队今年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髙。获得常规 赛冠军的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欲重温冠军旧梦。上赛季在西部决赛中惜败 于湖人队的国王队把复仇作为他们今年的头号目标 ③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曾导演过世界香蕉栽培史上最可怕的一场“瘟疫” 结果使一种十分畅销的香蕉品种彻底灭绝。近两年来,黄叶病又在非洲和拉衣 些地区 A.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B.卷土重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C.死灰复燃死灰复燃重整旗鼓 D.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重整旗鼓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 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B.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信义妻子”5年替亡夫还债20万为题,报道了安徽 全椒县六镇镇白酒村村民刘恩连的先进事迹。 C.我国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一个关键,是须建立 起有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 D.最近三年内,我们将围绕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着力调整布局结构,化解产能过 剩矛盾,努力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4.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担当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 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 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C.②⑤①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 15、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4个关键词。(5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 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 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 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 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 16.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①由于在震惊足坛的“1 比 7”惨案中扮演了悲情主角,巴西队急需为“五星桑 巴”正名。是一蹶不振难以自拔,还是挥别悲伤______,巴西队明日一役牵动着 亿万球迷的心。 ②湖人队今年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获得常规 赛冠军的圣安东尼奥马刺队______,欲重温冠军旧梦。上赛季在西部决赛中惜败 于湖人队的国王队把复仇作为他们今年的头号目标。 ③20 世纪 50 年代,黄叶病曾导演过世界香蕉栽培史上最可怕的一场“瘟疫”, 结果使一种十分畅销的香蕉品种彻底灭绝。近两年来,黄叶病又在非洲和拉美一 些地区______。 A.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B.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 C.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 重整旗鼓 D.死灰复燃 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 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B.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信义妻子”5 年替亡夫还债 20 万为题,报道了安徽 全椒县六镇镇白酒村村民刘恩连的先进事迹。 C.我国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一个关键,是须建立 起有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 D.最近三年内,我们将围绕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着力调整布局结构,化解产能过 剩矛盾,努力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4.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 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 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15、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 4 个关键词。(5 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 1.6 万卷“敦煌遗书”就有 5000 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 10 人;各地图书馆、 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 3000 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 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 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 16.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6 分)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 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 征鲜明 福安高级中学、霞浦七中、周宁十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 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1、C(该项分析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好诗歌的标准。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 活状况的深度把握,但这种深度把握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 2、C(“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错,原文表述为“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 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3、A(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原文表述为“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 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 值”) 4、B(罢:通“疲”,“兵罢”指士兵疲劳) 5、D(根据文言翻译和句意理解即可得出答案) 6、B(“沐英亲取佩刀,斩杀左帅”错,原文说的是“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 来”) 7、(1)府中机要事务繁多,沐英年少聪明敏捷,办事决断,没有滞碍。皇后多 次称赞他的才干,皇帝也器重他。(“繁积”“剖决”“数”译出各1分;译出 大意,2分) (2)(沐英)于是率领各军整肃阵营,好像要渡江的样子。而派奇兵从下游过 江,到敌人阵地后面,在山谷间打出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 (“帅”“济”“疑帜”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年丧父,跟从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去世了。太祖与 孝慈皇后怜悯他,抚养他做自己的儿子,随朱姓。沐英十八岁时,授任帐前都尉, 守卫镇江。不久迁任大都督府愈事,进升同知。府中机要事务繁多,沐英年少聪 明敏捷,办事决断,没有滞碍。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皇帝也器重他。不久拜 授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跟从将军傅友德攻取云南。元梁王派平章达里麻 率兵十多万在曲靖抵抗。沐英乘雾急行到白石江。大雾散去,两军相望,达里麻 大惊。傅友德打算渡江,沐英说:“我兵疲劳,怕被敌军所扼制。”于是率领各 军整肃阵营,好像要渡江的样子。而派奇兵从下游过江,到敌人阵地后面,在山 谷间打出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元兵惊慌骚乱。沐英立即挥军渡江, 派擅长游泳者先行,用长刀砍杀敌军。敌军退却,部队全部过江。于是打败敌军, 生擒达里麻,死尸摆了十多里。二十二年,思伦发又侵犯定边,部众号称三十万 沐英选骑兵三万飞驰救援,设置火炮强弩为三排。都督冯诚率前军,甯正率左军, 都指挥同知汤昭率右军。要开战时,沐英下令说:“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昔
六、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 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 征鲜明。 福安高级中学、霞浦七中、周宁十中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 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1、C(该项分析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好诗歌的标准。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 活状况的深度把握,但这种深度把握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 2、C(“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错,原文表述为“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 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3、A(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原文表述为“诗人的责任就在于融入普通民众 的现实生活中,在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中去追寻人类的终极价 值”) 4、B(罢:通“疲”,“兵罢”指士兵疲劳) 5、D(根据文言翻译和句意理解即可得出答案) 6、B(“沐英亲取佩 刀,斩杀左帅”错,原文说的是“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 来”) 7、(1)府中机要事务繁多,沐英年少聪明敏捷,办事决断,没有滞碍。皇后多 次称赞他的才干,皇帝也器重他。(“繁积”“剖决”“数”译出各 1 分;译出 大意,2 分) (2)(沐英)于是率领各军整肃阵营,好像要渡江的样子。而派奇兵从下游过 江,到敌人阵地后面,在山谷间打出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 (“帅”“济”“疑帜”译出各 1 分;译出大意,2 分) [参考译文]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年丧父,跟从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去世了。太祖与 孝慈皇后怜悯他,抚养他做自己的儿子,随朱姓。沐英十八岁时,授任帐前都尉, 守卫镇江。不久迁任大都督府愈事,进升同知。府中机要事务繁多,沐英年少聪 明敏捷,办事决断,没有滞碍。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皇帝也器重他。不久拜 授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跟从将军傅友德攻取云南。元梁王派平章达里麻 率兵十多万在曲靖抵抗。沐英乘雾急行到白石江。大雾散去,两军相望,达里麻 大惊。傅友德打算渡江,沐英说:“我兵疲劳,怕被敌军所扼制。”于是率领各 军整肃阵营,好像要渡江的样子。而派奇兵从下游过江,到敌人阵地后面,在山 谷间打出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元兵惊慌骚乱。沐英立即挥军渡江, 派擅长游泳者先行,用长刀砍杀敌军。敌军退却,部队全部过江。于是打败敌军, 生擒达里麻,死尸摆了十多里。二十二年,思伦发又侵犯定边,部众号称三十万。 沐英选骑兵三万飞驰救援,设置火炮强弩为三排。都督冯诚率前军,甯正率左军, 都指挥同知汤昭率右军。要开战时,沐英下令说:“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昔
刺亦,是敌军勇猛的将领,拼死战斗,左军稍微退却。沐英登高望见,取下佩刀, 命左右斩左路统帅的首级来。左路统帅见一个人握刀飞驰而下,害怕了,奋力髙 呼突入敌阵。大军压过去,斩首四万多人,思伦发逃走,各蛮族震惊慑服。二十 五年六月,得知皇太子去世,沐英哭得呕血。至此感染疾病,死于镇守之地,时 年四十八岁。军民在里巷聚哭,远方的夷族都为之流泪。沐英沉稳刚毅寡于言笑 喜好贤才礼遇士人,安抚士卒有恩德,未曾妄加杀戮。镇守滇时,百业俱兴,选 拔官吏,督促农桑,每年比较屯田增减给予赏罚,开垦田地达一百多万亩。滇池 狭窄,疏浚并拓宽它,没有再发水灾。沟通食盐贸易以招来商旅,区别各方物品 以确定贡税,根据民众人数来平均劳役。简化礼节放宽条目,人民因此便利安宁。 8、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作答时,先 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②颔联的“鹤唳” 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 体现。(3分)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级。对作者思想情感的 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之情。(2分)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 剥百姓的厌恶之情。(2分)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 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 10、(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1)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 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B项,“认为‘我 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 地形。D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 内容的补充。 答案: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 2)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 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 答案: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 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 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分) (3)解析:本题考査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性格时要 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必须结合文本中“我”对王老蔫的看法以及对他自身 的描写来概括。 答案: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 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 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 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分)[来 源:学科网]
刺亦,是敌军勇猛的将领,拼死战斗,左军稍微退却。沐英登高望见,取下佩刀, 命左右斩左路统帅的首级来。左路统帅见一个人握刀飞驰而下,害怕了,奋力高 呼突入敌阵。大军压过去,斩首四万多人,思伦发逃走,各蛮族震惊慑服。二十 五年六月,得知皇太子去世,沐英哭得呕血。至此感染疾病,死于镇守之地,时 年四十八岁。军民在里巷聚哭,远方的夷族都为之流泪。沐英沉稳刚毅寡于言笑, 喜好贤才礼遇士人,安抚士卒有恩德,未曾妄加杀戮。镇守滇时,百业俱兴,选 拔官吏,督促农桑,每年比较屯田增减给予赏罚,开垦田地达一百多万亩。滇池 狭窄,疏浚并拓宽它,没有再发水灾。沟通食盐贸易以招来商旅,区别各方物品 以确定贡税,根据民众人数来平均劳役。简化礼节放宽条目,人民因此便利安宁。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作答时,先 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②颔联的“鹤唳”, 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 体现。(3 分)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 D 级。对作者思想情感的 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之情。(2 分)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 剥百姓的厌恶之情。(2 分)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 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2 分) 10、(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1、(1)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A 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 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B 项,“认为‘我’ 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 地形。D 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 内容的补充。 答案:答 E 得 3 分,答 C 得 2 分,答 D 得 1 分,答 A、B 不得分。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 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 答案: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 分)②交 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 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 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 分) (3)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分析性格时要 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必须结合文本中“我”对王老蔫的看法以及对他自身 的描写来概括。 答案: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 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2 分)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 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 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 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 分)[来 源: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