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贺堂飞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 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 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传说孟浩然40岁时,游 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王维曾私 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孟浩然是 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 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 相当广大。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 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 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 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贺堂飞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 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 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传说孟浩然 40 岁时,游 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他和王维交谊甚笃。王维曾私 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孟浩然是 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 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 相当广大。但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 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 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 歌代表,但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2、背景介绍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 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 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 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 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 栖( )隐 岩扉( )寂寥( 2.文学常识填空 孟浩然(689~740)代诗人,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世称 以写 诗为主。与王维并称为“ 襄阳 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过 襄阳,浩然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3.题目当中告诉你哪些信息 4.翻译诗歌内容。 探究案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原本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 “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 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 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 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预习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 ) 栖( )隐 岩扉( ) 寂寥 ( ) 2. 文学常识填空 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字______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 _诗为主。与王维并称为“______”。襄阳 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过 襄阳,浩然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题目当中告诉你哪些信息: 4. 翻译诗歌内容。 探究案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训练案
1、并分析第 1 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2、读并分析第 2 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读并分析第 3 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读并分析第 4 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 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 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是(3 分) A. 一 二 句点 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 莺 ”“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 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4 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 葭 影 里和烟卧,菡萏香 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 经 夜 雨香犹在,染尽胭 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 日 暖 云流似 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 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字)(10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 绝句》中的一首。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4.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二绝句》中的一 首。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 分) 答: 4.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 分)
答 《积雨辋川庄作》导学案 贺堂飞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3、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预习案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王维(约692~761),字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 世称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 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 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 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 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 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
答: 《积雨辋川庄作》导学案 贺堂飞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3、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预习案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王维(约 692~761),字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 世称 。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 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 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 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 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 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
&,nbsp,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 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 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 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 国热情。 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 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 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 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 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 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 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注音 蒸藜()炊黍()饷()东菑() 啭()黄鹂()朝槿() 3.疑难词语解释 ①蒸藜炊黍 ②饷东菑: ③漠漠: ④阴阴 转 ⑥朝槿 ⑦野老: ⑧争席: ⑨海鸥 ①更相疑 探究案
&, nbsp; 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 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 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 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 国热情。 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 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 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 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 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 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 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注音 蒸藜( ) 炊黍( ) 饷( ) 东菑( ) 啭( ) 黄鹂( ) 朝槿( ) 3.疑难词语解释 ①蒸藜炊黍: ②饷东菑: ③漠漠: ④阴阴: ⑤啭: ⑥朝槿: ⑦野老: ⑧争席: ⑨海鸥: ⑩更相疑: 探究案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诗歌内容。 2.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3.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 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1. 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诗歌内容。 2.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3.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 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4.颈联写诗人在做什么?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内心? 5.尾联中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 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颈联写诗人在做什么?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内心? 5.尾联中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 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 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 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