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罗有志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0D渔人甚异之 D所陌交通 3不足为外人道也 040便扶向路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 B.此中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2、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丕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塘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 罗有志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1、 D 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 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 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 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鮮美陶后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橘生淮南则为橘 13、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 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 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 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13、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 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一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岀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四、简谷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 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7.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 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四、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 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7.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口口口口”。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 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口口口口”。离开桃花源时,他“口口口口”,但再来寻找时还是“口口口口”。 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10、“桃花源ˆ是陶渊明虚枃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 回答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 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 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答: 17.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 样的内在联系? 1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著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 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①交错相通②更不用说③妻子儿子④隔绝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 邀”,邀请(9)计划(10)类a对…惑到诧异;田间小路;3值得;0从前的,旧的;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 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4)渔人对此惑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 隔绝的地方。 三、3.B解析:悉:全,都 4.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ε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 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G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6、D(志:做标记 7、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G项前句“为”解 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 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 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 回答。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 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 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17.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 样的内在联系? 1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 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一、 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 (8)通 “邀”,邀请(9)计划(10)类 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 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4)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 隔绝的地方。 三、3.B 解析:悉:全,都。 4.A 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 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C 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6、D(志:做标记) 7、B(都解释为“于是”“就”;A 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前句“为”解 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 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
强反问语气) 8、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9.D 10.D11.B12、c 13、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 理;E项:隔开/偷偷地 14.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15、A(古义;B交错相通:G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6.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17.B(交通:互相通达) 18.G(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四、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ε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泰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 相处。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 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6.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 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7.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 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 不可能实现的 8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 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 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0、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 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3、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盲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 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 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强反问语气) 8、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9.D 10.D 11.B 12、C 13、A、B(A 项:走;B 项:指示代词,这;C 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 项:说/道 理;E 项:隔开/偷偷地) 14.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15、 A(古义 ;B交错相通 : C 与世隔绝的地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 16.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17.B(交通:互相通达) 1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四、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 相处。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 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6.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 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7.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 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 不可能实现的。 8.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 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 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10、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 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3、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 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 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4.“黄发垂馨”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 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 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 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 面两者是相同的。 16.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7.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 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 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 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 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19.D20.B21、A22、c23、D24、D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检测 、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了 ④无案牍之劳形⑤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谈笑有鸿儒 ⑧无案牍之劳形 ⑨无丝竹之乱耳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选择题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见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 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 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 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 面两者是相同的。 16.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7.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 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 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 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 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19.D 20.B 21、A 22、C 23、D 24、D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检测 一、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 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谈笑有鸿.儒 ⑧无案牍..之劳形 ⑨无丝竹之乱耳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选择题 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 1.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3.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 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 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①出名;②品德高尚;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④使…劳累。⑤ 这;⑥调弄,这里指弹(琴);⑦大⑧官府的公文⑨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 的声音二、(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膏葱,映入帘里 三、1.0 2.c 3.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4开放性试题,盲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 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D 四、1.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2.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 说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髙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 室不陋) 3.如以兴国为己任(言之成理即可)。 4.①谈笑有鸿儡,往来无白丁②惟吾德馨 5.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诸葛亮子云孔子写这三位古人,用于证明只要住的人品德好,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8、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 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3、爱莲说(周敦颐)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 1.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3.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 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一、①出名; ②品德高尚;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使……劳累。 ⑤ 这; ⑥调弄,这里指弹(琴);⑦大 ⑧官府的公文 ⑨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 的声音二、(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⑵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⑶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1.C 2. C 3.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 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D 四、1. 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2. 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 说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 室不陋) 3. 如以兴国为己任(言之成理即可)。 4.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惟吾德馨 5.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诸葛亮 子云 孔子 写这三位古人,用于证明只要住的人品德好,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8、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 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3、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 练习检测 、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薯②滑清涟而不妖③不蔓不技 ④陶后鮮有闻⑤自李唐来⑥可远 观而不可褻玩焉⑦宜乎众矣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⑨亭亭净⑩出淤泥历不染 句子翻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选择题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4.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浄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5.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有闻芳草鮮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旑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四、简答题 1.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我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3.回答问题 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我的观点: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 练习检测 一、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不蔓不枝 ④ 陶后鲜有闻 ⑤自李唐来 ⑥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宜乎众矣 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⑨亭亭净植 ⑩出淤泥而不染 二、句子翻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选择题 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花之隐逸者也 D 花之君子者也 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4.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5.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四、简答题 1.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我的理解: 2.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3. 回答问题: 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我的观点: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7.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 表达 韩愈在《马说》中借 周教颐借“莲”表达 8.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 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9.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 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 题》诗中用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 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0.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 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11.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査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 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蔓;长枝节④少。⑤从⑥亲近而不庄重⑦应当⑧认为⑨ 却,但是 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③(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④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分)人该是很多了 三、2.B(B为取消句子独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D4.c 5.D 四、1.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 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看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 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2.符合要求即可。如:我喜爱兰花,因为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 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 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 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 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3.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满目荷花千万顷,红 碧相杂敷清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 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7.(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 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7.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 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9.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 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 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 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0.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 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11.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 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一、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蔓;长枝节④少。⑤从 ⑥亲近而不庄重 ⑦ 应当 ⑧认为 ⑨ 立 ⑩ 却,但是 二、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③(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④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分)人该是很多了 三、2. B(B 为取消句子独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D 4.C 5.D 四、1. 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 写出一点给 2 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 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2. 符合要求即可。如:我喜爱兰花,因为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 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示例 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 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 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 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 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 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3.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满目荷花千万顷,红 碧相杂敷清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 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7.(5 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 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8.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 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 可以是很高尚的 9.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 10.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1.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褰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 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 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 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 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 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 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检测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其两膝相比者②佛印绝类弥勒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④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神情与苏、黄不羼卧右膝,动右臂支船 珠可历历数也 高可二黍许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③苏、黄共阅一手卷 ④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⑤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8.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 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 可以是很高尚的。 9. 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 10.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1.示例 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 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 精神。 示例 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 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 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 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 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 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检测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珠可历历数也 高可.二黍许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③苏、黄共阅一手卷。 ④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⑤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