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预科、渊南中学2012届高三周练(十七) 语文试题 命题:首志勇审题:李诚、阳辉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青睐(ldi)名嫒(yuan)涮羊肉( shuan)引咎辞职(ji) 曝光(bao)蕴藉(jie)回头率(l0) 重蹈覆辙(zhe) C.游弋(ye) 挨宰(ai) 捂一捂(w) 面面相觑(q) D.数落(sh)深邃(sui) 翻砂工(sha) 四处走穴(xue)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 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 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一一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的 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 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意在确保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 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 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5名法学教授 公开表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D.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 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1 苏仙预科、湘南中学 2012 届高三周练(十七) 语 文 试 题 命题:首志勇 审题:李 诚、阳 辉 本试卷共 7 道大题,21 道小题,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青睐.(lài) 名嫒.(yuán) 涮.羊肉(shuàn) 引咎.辞职(jiù) B.曝.光(bào) 蕴藉.(jiè) 回头率.(lǜ) 重蹈覆辙.(zhé) C.游弋.(yè) 挨.宰(ái) 捂.一捂(wǔ) 面面相觑.(qù) D.数.落(shǔ) 深邃.(suì) 翻砂.工(shā) 四处走穴.(xu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 ....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 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B.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 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 ....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的 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 D.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 ....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 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意在确保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 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 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 5 名法学教授 公开表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D.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 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 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 【情境 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 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 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 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 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干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 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饞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 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 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 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 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 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 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 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饞(cha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龉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
2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 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 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 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 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 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 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 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 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 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 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镵(chǎ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齬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3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分) 译文: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分) 译文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少年游 【北宋】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 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兰陵王柳 【北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③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 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 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①风物:风光景物。②蘅皋:生长香草的水边高地。③兰桡:小舟的美称。④隋 汴河之堤,因筑于隋代,故名。⑤故国:故乡。⑥榆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赐百官, 顺阳气。⑦寒食:清明前一天,禁火。 (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3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 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3 分) 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 分) 译文: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 分) 译文: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 分) 少年游 【北宋】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①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 光老,离思满蘅皋②。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③。 兰陵王 柳 【北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④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⑤,谁识京 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⑥催寒食⑦。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 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①风物:风光景物。②蘅皋:生长香草的水边高地。③兰桡:小舟的美称。④隋 堤:汴河之堤,因筑于隋代,故名。⑤故国:故乡。⑥榆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赐百官, 顺阳气。⑦寒食:清明前一天,禁火。 (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4 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舞榭歌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瑞脑销金兽 《醉花阴》) (3)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 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 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 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 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晩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他的上皇帝书 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但要注意的是,苏轼 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 隐”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 避,而是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 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 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 对社会的退)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 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感觉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睡大觉呢,根 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 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求超脱而 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岀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 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 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 了。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无 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 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干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
4 (1)舞榭歌台,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瑞脑销金兽。 (《醉花阴》) (3)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11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 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 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 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 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他的上皇帝书、 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但要注意的是,苏轼 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 隐”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 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 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 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 (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 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感觉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睡大觉呢,根 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 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 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 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 了。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 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 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
面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 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 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 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 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套对当时社会秩序 具有澘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 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 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 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然一生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的退隐欲望 比任何前人都更强烈 B.苏轼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 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 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了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所透出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 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所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想自我安 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里总有一种想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 轼所追求的平淡质朴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诗文中深深埋藏的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 14、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秋天的心
5 面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 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 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 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 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 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 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 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 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然一生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的退隐欲望 比任何前人都更强烈。 B. 苏轼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 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 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了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中所透出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 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所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想自我安 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里总有一种想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 轼所追求的平淡质朴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 苏轼诗文中深深埋藏的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 想。 14、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5 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秋 天 的 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 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 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 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 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 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 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 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 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 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 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晩五,冬天也是朝九晩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 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 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 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 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 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 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 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 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 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 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 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 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 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 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6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 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 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 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 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 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 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 ...........,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 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 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 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 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 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 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 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 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 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 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 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 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 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 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 ............,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 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 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 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 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凊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 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 辛呀 1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日:“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日:“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结合语段①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孔子“远怨”的方法。(3分) (2)请简要分析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观。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9分) 答
7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 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 辛呀! 1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6、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 分) 答: 1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答: 1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 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 1 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论语· 公冶长》 )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结合语段①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孔子“远怨”的方法。(3 分) 答: (2)请简要分析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观。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9 分) 答: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基础,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2分) 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 保障差、受到歧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 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都市化消费。从四川到广州、深圳闯世 界的年轻人,不少选择以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在城市立足。 (摘自《四川新闻网》2011年04月11日) 河北省文安县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大都面临就业难、业余生活单调等问题。为此, 由团县委牵头成立了“青年农民工加油站”,为外岀务工青年提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 信息、法律维权、紧急救助等在内的10个方面服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农民 匚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摘自《河北日报》2011-05-27 刘明,是湖南常德桃源县的一个青年农民。在广州打工时,他从服装厂车工、酒店服务 员,一步步做到了酒店主管。刘明看到工友们在工作之余,不是逗留在路边的黑网吧,就是 泡在赌博的游戏厅,深有感触。2006年,他辞掉酒店经理的职位,自己掏钱,创建了工友 俱乐部——“心灵之约蓝吧。该俱乐部还创办了《草根》杂志,开办了职业培训班 (摘自《长沙晚报》2011年10月1日,有删节)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这句话实在是耳熟能详了,就不知你有怎样的解读,或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 你的个人体验或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8 20、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基础,写一则 2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2 分) 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 保障差、受到歧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 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都市化消费。从四川到广州、深圳闯世 界的年轻人,不少选择以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在城市立足。 (摘自《四川新闻网》2011 年 04 月 11 日) 河北省文安县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大都面临就业难、业余生活单调等问题。为此, 由团县委牵头成立了“青年农民工加油站”,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 信息、法律维权、紧急救助等在内的 10 个方面服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农民 工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摘自《河北日报》2011-05-27) 刘明,是湖南常德桃源县的一个青年农民。在广州打工时,他从服装厂车工、酒店服务 员,一步步做到了酒店主管。刘明看到工友们在工作之余,不是逗留在路边的黑网吧,就是 泡在赌博的游戏厅,深有感触。2006 年,他辞掉酒店经理的职位,自己掏钱,创建了工友 俱乐部——“心灵之约蓝吧”。该俱乐部还创办了《草根》杂志,开办了职业培训班。 (摘自《长沙晚报》2011 年 10 月 1 日,有删节) 七、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人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这句话实在是耳熟能详了,就不知你有怎样的解读,或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 你的个人体验或生活实际,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湘南中学、苏仙预科学校周练(17)参考答案 1、B(A.名媛 yuan C.游弋ylD.四处走穴xue) 2、B(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A.搭配不当。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学子,即学生。指众多的学生。前面不宜用表数量的词语。 B.褒贬不当。蔚为壮观:蔚,茂盛:壮观,盛大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 的景象,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观感。也作“蔚为大观”“蔚为奇观”。C.“无时无刻”与“都 搭配使用错误。“无时无刻”是没有哪个时刻、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 时时刻刻”相反,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时时刻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 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3、A(B、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C、无主语,应删去“通过”。D、“90%以上 的人”有歧义。) 4、C(如果将“打断语”放到前面来说,就显得过于唐突或口气生硬不友好,因此应将“礼 貌语”放在前面。) 5、D(“唱”同“倡”,倡导) 6、B(B项与例句均为并列关系。A项和D项表转折,C项是递进关系。) 7、C(注意人名和分句句式的整齐对等关系) 8、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 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③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答 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9、(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 不会向往礼义。(关键词:“法”“正”“崇善废丑”“向”)(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 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关键词:“文章”“仪表”“成”)(3)而有高于世人尊 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得分点:“高世尊显”“从”句式) 【参考译文】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 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 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 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 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 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 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 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 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 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9 湘南中学、苏仙预科学校周练(17)参考答案 1、B (A.名嫒 yuàn C.游弋 yì D.四处走穴 xué) 2、B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A.搭配不当。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学子,即学生。指众多的学生。前面不宜用表数量的词语。 B.褒贬不当。蔚为壮观:蔚,茂盛;壮观,盛大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 的景象,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观感。也作“蔚为大观”“蔚为奇观”。C.“无时无刻”与“都” 搭配使用错误。“无时无刻”是没有哪个时刻、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 时时刻刻”相反,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时时刻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 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3、A(B、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C、无主语,应删去“通过”。D、“90%以上…… 的人”有歧义。) 4、C(如果将“打断语”放到前面来说,就显得过于唐突或口气生硬不友好,因此应将“礼 貌语”放在前面。) 5、D(“唱”同“倡”,倡导) 6、B(B 项与例句均为并列关系。A 项和 D 项表转折,C 项是递进关系。) 7、C(注意人名和分句句式的整齐对等关系) 8、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 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③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答 出 1 点给 1 分,答出 3 点给 4 分) 9、(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 不会向往礼义。(关键词:“法”“正”“崇善废丑”“向”) (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 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关键词:“文章”“仪表”“成”) (3)而有高于世人尊 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得分点:“高世尊显”“从”句式) 【参考译文】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 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 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 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 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 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 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 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 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 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 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 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 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 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 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 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 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 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 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 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10、(1)柳词写的是秋柳,衰败苍老:周词写的是春柳,柔软碧绿。柳词把柳比作“楚宫细 腰”,以状其不胜攀折、柔弱可怜,以哀景衬哀情:(2分)周词则对柳条被折断的长度进行 联想,以“千尺”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2分) (2)哀怨的《阳关》曲声中,诗人肝肠寸断,独倚兰舟。“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 依难舍的别情、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2分) “愁”字用得新奇,风顺船疾,本应高兴,但诗人却忧伤和怅惘,因为留恋的人转瞬已在遥 远的“天北”了。(2分) 11、(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薄雾浓云愁永昼(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4)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 12、C(A项曲解原文,原文是说“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 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并未言及退隐欲望。B项原文用的是 “不只是”,并未完全否定苏轼对政治的退避。D项其主要原因应是苏轼要退避的是整个社 会,这根本无法逃避。) 13、D(原文只说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并未说苏轼本人具有主观 的反封建意识。再则,本文主要从美学角度谈苏轼的意义,而未从社会学的角度论其思想的 进步意义。 14、(1)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感和厌倦感。(2)苏轼在美学上 追求一种质朴平淡之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美与真 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3)苏轼的美学理想和 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每一点2分) 15、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近结尾诗,表
10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 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 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 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 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 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 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 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 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 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 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10、(1)柳词写的是秋柳,衰败苍老;周词写的是春柳,柔软碧绿。柳词把柳比作“楚宫细 腰”,以状其不胜攀折、柔弱可怜,以哀景衬哀情;(2 分)周词则对柳条被折断的长度进行 联想,以“千尺”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2 分) (2)哀怨的《阳关》曲声中,诗人肝肠寸断,独倚兰舟。“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 依难舍的别情、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2 分) “愁”字用得新奇,风顺船疾,本应高兴,但诗人却忧伤和怅惘,因为留恋的人转瞬已在遥 远的“天北”了。(2 分) 11、(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薄雾浓云愁永昼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4)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 12、C (A 项曲解原文,原文是说“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 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并未言及退隐欲望。B 项原文用的是 “不只是”,并未完全否定苏轼对政治的退避。D 项其主要原因应是苏轼要退避的是整个社 会,这根本无法逃避。) 13、D (原文只说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并未说苏轼本人具有主观 的反封建意识。再则,本文主要从美学角度谈苏轼的意义,而未从社会学的角度论其思想的 进步意义。) 14、(1)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感和厌倦感。(2)苏轼在美学上 追求一种质朴平淡之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美与真 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3)苏轼的美学理想和 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每一点 2 分) 15、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 分)近结尾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