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卖油翁 【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文言虚词 2、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技巧的能力。 3、情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 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解决办法: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难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册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 优美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 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生道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初读 ①播放朗读视频 ②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③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④分角色朗读(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⑤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 价)。 2、解读 弋,。通过阅读环节,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怎样朗读得更好?学生已明白,只有理解了课 内容,才能正确朗读。由此,开始解读文章内容 ①分组讨论,疏通课文大意 ②学生质疑,师生解答。 ③教师针对字、句理解质疑,学生回答,巩固基础知识。 ④翻译全文 3、品析 1、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 2、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文小结】
1 26 卖油翁 【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文言虚词。 2、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技巧的能力。 3、情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 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解决办法: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难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册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 优美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 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生道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 1、初读 ①播放朗读视频 ②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③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④分角色朗读(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⑤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 价)。 2、解读 通过阅读环节,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怎样朗读得更好?学生已明白,只有理解了课 文内容,才能正确朗读。由此,开始解读文章内容。 ①分组讨论,疏通课文大意。 ②学生质疑,师生解答。 ③教师针对字、句理解质疑,学生回答,巩固基础知识。 ④翻译全文。 3、品析 1、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 点? 2、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 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一自矜一忿然一笑遣 熟能生巧 卖油翁一微颔一笑答一酌油 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 1.填空。 《卖油翁》作者是,北宋著名家。唐宋之 2.给下列汉字注音 自矜( 家圃( 睨 忿然( 酌油(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尔安敢轻吾射(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手?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 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 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 2.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手熟”)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 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 熟能生巧 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 同 步 练 习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卖油翁》作者是_______,北宋著名______家。唐宋_______之一。 2.给下列汉字注音。 自矜( ) 家圃( ) 睨( ) 忿然( ) 酌油( ) 颔(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2)但微颔之( ) (3)无他,但手熟尔( ) (4)尔安敢轻吾射( )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手?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 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 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尔安敢轻吾射”) 2.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手熟”)
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以我酌油知之”) 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 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 教学后记 27三峡 道元 【学习目标】 1、知识: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能力:品析课文,展开想像,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的能力 3、情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雄伟壮观,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2、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 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 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 三篇。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3 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以我酌油知之”) 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 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 教学后记 27 三峡 郦道元 【学习目标】 1、知识: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能力:品析课文,展开想像,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的能力。 3、情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雄伟壮观,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2、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同学们,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 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 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 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峰(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 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激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润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 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 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一奇险 水—一急流回旋 夏一一急猛水一一春冬一一清幽 秋一一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 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 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 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 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总结延伸。 1、总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一一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 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 的美一一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延伸: 学生查阅长江三峡的现状的资料 同步练习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曦月 ②沿溯阻绝 ③素湍
4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 略无阙处(毫无) b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 夏水襄陵(漫上) d 不见曦月(阳光) e 或王命急宣(有时) f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 马) g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 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 飞漱其间(冲刷) k 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 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 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 150 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 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 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 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 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总结延伸。 1、总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 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 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延伸: 学生查阅长江三峡的现状的资料 同 步 练 习 一、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曦月 ②沿溯阻绝 ③素湍
④绝 ⑤飞激 ⑥属引凄异 2.解释加粗词 ①夏水襄陵: ②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沿溯阻绝 ⑤乘奔御风 ⑦霜且: ⑧属引凄异: 3.填空。 《三峡》一文选自 (朝代)的地理学家 给《水经》作注写成了 》 4.将下列写景的句子与相应的季节用线连接起来 ①沿溯阻绝 春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秋 ④清荣峻茂 二、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1.文中划线处应填的句子是 2.文章第一段中字通 3.试就第二段文字内容,大概计算一下船速 4.解释加粗词 ①或王命急宣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林寒涧肃 教学后记 28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5 ④绝 ⑤飞漱 ⑥属引凄异 2.解释加粗词。 ①夏水襄陵: ②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沿溯阻绝: ⑤乘奔御风: ⑥绝 : ⑦霜旦: ⑧属引凄异: 3.填空。 《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 《________》。 4.将下列写景的句子与相应的季节用线连接起来。 ①沿溯阻绝 春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秋 ④清荣峻茂 冬 二、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划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中______字通______字。 3.试就第二段文字内容,大概计算一下船速。_______________ 4.解释加粗词。 ①或王命急宣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林寒涧肃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 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法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蔡勉旃的诚信品质和戴震的质疑精神。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一)导入课文 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 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却没有立下任 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在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 会让借钱者打借条,以防不测。进而在学习文章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因为蔡勉旃所具备 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才会让他的朋友在寄放钱财时放心地不立字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诚信为做人之本”。 (二)感知课文 1提问:请同学们进行第一遍阅读,快速的默读课文,并借助字典为生字词注音 归纳字音并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旃璘券亡辇 2提问:请同学们进行第二遍阅读,大声的朗读课文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遇到疑难问题先与讨论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3,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第三遍阅读。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 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说明】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可使学生 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三)解析课文 1.提问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重诺责,敦风义”) 2.提问学生: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友人“寄千金,不立券 重诺责(侧面烘托) 敦风义言:“券在心、不在纸” 行:“召其子至,归之” “卒辇而致之” (正面描写) 6
6 【教法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蔡勉旃的诚信品质和戴震的质疑精神。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一)导入课文 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 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却没有立下任 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在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 会让借钱者打借条,以防不测。进而在学习文章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因为蔡勉旃所具备 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才会让他的朋友在寄放钱财时放心地不立字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诚信为做人之本”。 (二)感知课文 1.提问:请同学们进行第一遍阅读,快速的默读课文,并借助字典为生字词注音。 归纳字音并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旃 璘 券 亡 辇 2.提问:请同学们进行第二遍阅读,大声的朗读课文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遇到疑难问题先与讨论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3,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第三遍阅读。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 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说明】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可使学生 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三)解析课文 1.提问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重诺责,敦风义”) 2.提问学生: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友人“寄千金,不立券 重诺责 (侧面烘托) 敦风义 言:“券在心、不在纸” 行: “召其子至,归之” “卒辇而致之” (正面描写)
【设计说明】记人的作文是初中阶段的重点,而这篇课文虽短,却是一篇思路清晰、写作手 法多样的写人文章,值得一提。 (四)探究主题 1.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题:“诚信为做人之根本”。 2.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3.在现实社会,“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 4.老师小结 目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勉励他们做一个诚信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戴震难师》 教学过程: 导入: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 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 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互译课文 二、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 三、理解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 归纳:学习要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才能不断进步 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 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
7 【设计说明】记人的作文是初中阶段的重点,而这篇课文虽短,却是一篇思路清晰、写作手 法多样的写人文章,值得一提。 (四)探究主题 1.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题:“诚信为做人之根本”。 2.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3.在现实社会,“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 4. 老师小结 目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勉励他们做一个诚信的人。 第 二 课 时 学习《戴震难师》 教学过程: 导入: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 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 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一、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 二、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 三、理解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 归纳:学习要敢于质疑,才能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才能不断进步。 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 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
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 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 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 (2)以千金寄之 (3)且父未尝语我 (4)卒辇而致之 (5)先生是年乃能言 (6)就傅读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二句。 阅读理解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教学后记
8 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 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 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 步 练 习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二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 5~8 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陌上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 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氵 【教学难点】 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 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吗?”(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 “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 名字叫一一罗敷。(师课件展示古代美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一一《陌上桑》。(师板书:陌上桑) 二、教材分析及背景解题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 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 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 方面反映社会凤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 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 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 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三、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提出要求 (1)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2、疏通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陌 上 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 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 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吗?”(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 “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 名字叫――罗敷。(师课件展示古代美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陌上桑》。(师板书:陌上桑) 二、教材分析及背景解题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 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 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 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 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 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 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三、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提出要求: (1)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2、疏通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段路层次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位坚 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第二课时 4、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罗敷采桑、罗敷拒诱。(板书) (2)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劳动女性。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罗敷喜蚕,采桑城 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3)作者是如何描写罗敷的器物服饰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什么描写?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面 描写)诗中用了夸张手法意在为下文写罗敷的美丽、高贵做铺垫。 (4).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为什么称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为什 么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读者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这首诗描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 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既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肖 像),读者也足以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其中借助他人的反应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特别成功,从这些人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丽、动人。又由于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 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效果很好。 (5)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的描绘 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一是文字简约,显得干脆利落,二是表现有力,形象鲜明。因为前半部分对罗敷 已作了多方面描写,够充分的了,如果这里再作细致描写,就会显得累赘、拖沓。 (6)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勾画这一形象 具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 罗敷:宁可共载不?勾画这一丑恶形象,体现着矛盾的发生,树立了罗敷的对立面
10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段路层次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位坚 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第 二 课 时 4、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罗敷采桑、罗敷拒诱。(板书) (2).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劳动女性。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罗敷喜蚕,采桑城 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3).作者是如何描写罗敷的器物服饰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什么描写?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面 描写) 诗中用了夸张手法意在为下文写罗敷的美丽、高贵做铺垫。 (4) .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为什么称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 为什 么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 ? 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读者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 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这首诗描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 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既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 ( 肖 像 ) ,读者也足以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其中借助他人的反应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特别成功,从这些人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丽、动人。又由于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 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效果很好。 (5)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的描绘 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这样写,一是文字简约,显得干脆利落,二是表现有力,形象鲜明。因为前半部分对罗敷 已作了多方面描写,够充分的了,如果这里再作细致描写,就会显得累赘、拖沓。 (6)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勾画这一形象 具有什么作用 ? 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 罗敷:宁可共载不?勾画这一丑恶形象,体现着矛盾的发生,树立了罗敷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