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 教材:沪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 时间:20111 地点:嘉定二中高二(2)班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执教:沈国全 师:上课。 学生:起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师板书:我所认识的蔡子民先生冯友兰 师:已布置大家课外看了。有几个问题:你看懂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1:了解他身边发生的事情。 师:简单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生:开证明书的事 师:一件小事,是吧? 生2:读懂的是蔡先生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生:“三不主义”。 师:这里介绍一个:不做官。还有:不纳妾、不打麻将 生3:蔡先生是很伟大的教育家 师:包括哪些方面? 生3: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背景不太清楚。 师:这个书上有介绍,第10段,老北大是什么?官僚养成所,培养做官的地方。详细的了 解还有待课外查找资料。 师:大家都看了。文章比较长,这么读呢比较困难。标一下段落,多少段?24段。这么长 的文章,要从结构入手,这是读书的方法。请大家看一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俗 点说,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刚才3个同学,对文章都有所了解,如果想对文章有整体把 握,要从结构入手。 生4:第1段,总起:第2-22段,是分说:第23-24段是第三部分。总分总,中间部分又分 为两层,2-9是第一层,10-22是第二层
1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 教材:沪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 时间:2011.1.5 地点:嘉定二中高二(2)班 课时:一课时(40 分钟) 执教:沈国全 师:上课。 学生:起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师板书: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师:已布置大家课外看了。有几个问题:你看懂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 1:了解他身边发生的事情。 师:简单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生:开证明书的事。 师:一件小事,是吧? 生 2:读懂的是蔡先生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生:“三不主义”。 师:这里介绍一个:不做官。还有:不纳妾、不打麻将。 生 3:蔡先生是很伟大的教育家。 师:包括哪些方面? 生 3: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背景不太清楚。 师:这个书上有介绍,第 10 段,老北大是什么?官僚养成所,培养做官的地方。详细的了 解还有待课外查找资料。 师:大家都看了。文章比较长,这么读呢比较困难。标一下段落,多少段?24 段。这么长 的文章,要从结构入手,这是读书的方法。请大家看一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俗一 点说,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刚才 3 个同学,对文章都有所了解,如果想对文章有整体把 握,要从结构入手。 生 4:第 1 段,总起;第 2-22 段,是分说;第 23-24 段是第三部分。总分总,中间部分又分 为两层,2-9 是第一层,10-22 是第二层
师:你怎么知道正好切在22段。 生4:正好能够回收第2-2段,照应标题,“我所认识”。(师:还有什么你看这一段最后 句是什么?)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师:跟前面哪句话是一样的?几乎一样。)第一句 话 师:写文章特别是散文,特别像散步,你晚上出去散步,你总要回家,兜回来。虽然在路上 要过一条小桥,甚至一条河,甚至什么什么,但是总归要兜回来。“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 家”,兜了这么一圈子,又回来。读文章要注意作者兜回来的地方,起承转合,是吧?请(生 4)你上黑板把“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写一下。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她这么划分段落你 同意吗?交流一下,思考:你同意她这样划分吗?包括细部,中间部分她分成两层,2-9是 春风化雨,10-22是兼容并包。 (生4板书,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师: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在说,有的同学没有说。没有说,我特别能理解,你一旦思考这个问 题,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你粗略一看,好像是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不对的,再一 看,又好像是对的。 生5:我同意她。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刚才她这么划分?“没有”?“没有”没问题。等一会我们再深入地 研究下去,她到底有没有道理,包括整体的总分总也好,深层次的结构也好。要讨论这个问 题,必须讨论清楚这两个问题(指“春风化雨、兼容并包”),这是文章的主干。他是个教育 家: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注解是怎么说的?“适宜于草木生长 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PPT显示 P48,注释: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典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舂风风人,吾不能 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化:化生、养育。 师:我读了这个注解不太满意,于是老师就查找了资料。这样的:典出《孟子·尽心上》, “有如时雨化之者。”“化”,雨能生长万物,滋润:“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下面两句呢?(师生齐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这样一种“化”,是一种影响 种感染,但是它促进了变化,无论是学术,还是精神境界,都促进了变化,有所生长。“吾 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其实是“春风雨化之”,春天 的风,春天的雨,化之。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 生6:温暖 师:温和,和煦,是吧?我们现在已经稍微可以懂一点冯先生的“春风化雨”是什么样?我 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感、春雨感”的?这个“化”,我们容易 理解一些,书上有些议论性语言,作者写了自己是如何提升的。这“春风”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叫细看。读书要推敲,这“春风化雨”是怎样的境界? 生7:第2段。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形象
2 师:你怎么知道正好切在 22 段。 生 4:正好能够回收第 2-22 段,照应标题,“我所认识”。(师:还有什么你看这一段最后一 句是什么?)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师:跟前面哪句话是一样的?几乎一样。)第一句 话。 师:写文章特别是散文,特别像散步,你晚上出去散步,你总要回家,兜回来。虽然在路上 要过一条小桥,甚至一条河,甚至什么什么,但是总归要兜回来。“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 家”,兜了这么一圈子,又回来。读文章要注意作者兜回来的地方,起承转合,是吧?请(生 4)你上黑板把“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写一下。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她这么划分段落你 同意吗?交流一下,思考:你同意她这样划分吗?包括细部,中间部分她分成两层,2-9 是 春风化雨,10-22 是兼容并包。 (生 4 板书,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师: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在说,有的同学没有说。没有说,我特别能理解,你一旦思考这个问 题,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你粗略一看,好像是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不对的,再一 看,又好像是对的。 生 5:我同意她。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刚才她这么划分?“没有”?“没有”没问题。等一会我们再深入地 研究下去,她到底有没有道理,包括整体的总分总也好,深层次的结构也好。要讨论这个问 题,必须讨论清楚这两个问题(指“春风化雨、兼容并包”),这是文章的主干。他是个教育 家: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注解是怎么说的?“适宜于草木生长 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PPT 显示: P48,注释: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典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 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化:化生、养育。 师:我读了这个注解不太满意,于是老师就查找了资料。这样的:典出《孟子·尽心上》, “有如时雨化之者。”“化”,雨能生长万物,滋润;“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下面两句呢?(师生齐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这样一种“化”,是一种影响, 一种感染,但是它促进了变化,无论是学术,还是精神境界,都促进了变化,有所生长。“吾 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其实是“春风雨化之”,春天 的风,春天的雨,化之。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 生 6:温暖。 师:温和,和煦,是吧?我们现在已经稍微可以懂一点冯先生的“春风化雨”是什么样?我 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感、春雨感”的?这个“化”,我们容易 理解一些,书上有些议论性语言,作者写了自己是如何提升的。这“春风”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叫细看。读书要推敲,这“春风化雨”是怎样的境界? 生 7:第 2 段。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形象
师:是“气象”不是“形象”。你知道什么是“气象”吗?(生7:注解有,情况,形象) 这个注解没用。老师告诉你,好吧?我们经常说到“气象预报”,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大 气变化会有许多外在的表现,比如刮风下雨;同样,人的“气象”,指的是,人的内在气质 禀赋,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儒家特别强调“浩然之气”,人的“浩然 之气”养到一定程度就会外在表现出来,这就是他的气象。所以,它与“形象”不一样,就 是蔡先生的“气”让作者感受到了,不是他有多帅。“春风”就表现在这里,路过就可以感 受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有气场 生8:第3段。(读)“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 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师: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作者受到“感化”? 生8:从容不迫。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淡定”(生笑)。前面哪些地方表现他的从容不迫? 生8:亲切 师:这已经与刚才讲的不一样了。我提醒大家,还是那句话,写文章与散步一样,文章中有 没有一些老是重复的词句?就是作者来来回回“钉”在那里的地方,有没有?这一段(第3 段),有没有重复的词句 生(齐):“没有 师:老师读读看。大家注意那些来来回回的词句,好比你散步时舍不得离开的地方。(读) “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 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 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 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 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 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岀证明书。”我说:“请校长 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代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 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 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孑。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 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 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没有、没有”,强调什么? 生9:没有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亲切 师:读书要自找麻烦,我想“萧然物外”不一定好懂。“萧然物外”是什么意思?“萧然” 是什么意思? 生10:从容
3 师:是“气象”不是“形象”。你知道什么是“气象”吗?(生 7:注解有,情况,形象) 这个注解没用。老师告诉你,好吧?我们经常说到“气象预报”,天地之间充满了“气”,大 气变化会有许多外在的表现,比如刮风下雨;同样,人的“气象”,指的是,人的内在气质、 禀赋,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儒家特别强调“浩然之气”,人的“浩然 之气”养到一定程度就会外在表现出来,这就是他的气象。所以,它与“形象”不一样,就 是蔡先生的“气”让作者感受到了,不是他有多帅。“春风”就表现在这里,路过就可以感 受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有气场。 生 8:第 3 段。(读)“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 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师: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作者受到“感化”? 生 8:从容不迫。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淡定”(生笑)。前面哪些地方表现他的从容不迫? 生 8:亲切。 师:这已经与刚才讲的不一样了。我提醒大家,还是那句话,写文章与散步一样,文章中有 没有一些老是重复的词句?就是作者来来回回“钉”在那里的地方,有没有?这一段(第 3 段),有没有重复的词句? 生(齐):“没有”。 师:老师读读看。大家注意那些来来回回的词句,好比你散步时舍不得离开的地方。(读) “1918 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 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 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 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 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 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 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代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 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 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 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 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没有、没有”,强调什么? 生 9:没有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亲切。 师:读书要自找麻烦,我想“萧然物外”不一定好懂。“萧然物外”是什么意思?“萧然” 是什么意思? 生 10:从容
师:还是“从容”?“满目萧然”,岳阳楼记,是冷落,寂寞,凄清。“物外”,我们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里,“物”是与“心灵、灵魂”相对应的一个词语,所以它指的是世俗的功名 利禄、荣华富贵。“萧然物外”,“萧然于物外”,“没有、没有”写的就是这种“萧然”,虽然 是校长,但是他“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他是想有而没有,还是主动放弃的 呢?我们知道蔡先生是革命元老,前教育总长,权高位重,他只要不有意拒绝,刚才写到的 那些“没有”他原本都是可以有的,他放弃了,甘于“萧然”,这就见出境界了,这就可以 看出他内心的强大了。这个“萧然物外”一定要理解。 文章很长,老师不可能一点一点讲下去,(关于“春风化雨”)后面还有两段自己研究,方法 与刚才一样,推敲词句,前后联系地去看 师:下面我们看看“兼容并包”,这个似乎好懂一些。哪些段落写到“兼容并包”?刚才这 位同学说了,第2段到第22段,似乎是这样。爱思考的同学应该提出一点不同意见,有没 有不同意见?我多么希望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这位男同学 生11:没有 师:这里面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兼容并包”比较明显,它是“一面又一面”。第14段第 句话的内容比较清晰了,“另一面”,那么,前面是“一面”。前面是对学术上不同流派的兼 容并包: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多说了。然后说,“兼容并包的另 方面,是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两面,在这两面兼容并包中,“全国也出现了这种 局面”。应该说,到第15段结束了。我要问的是,或者是请大家一起思考的是,第16-22段 是怎么回事?这要提出疑问。请你说说 生12:(沉默) 师:还在写“兼容并包”,或者不再写“兼容并包”?请大家讨论讨论,不想讨论,独立思 考也可以。课堂上思维要活跃一些 生讨论。一生举手 师:他是举手回答的。其实有些同学我知道她是想回答的,比如这位女同学,她肯定是有答 案的。但是我已经请她回答过问题了,我不能再请她回答了。 生13:我认为第16-22段也是写兼容并包的。指的是,搞新文化的向西方学习(师:是兼 容西方的思潮,对吧?)是的,用“兼容并包”发起新文化运动。 师:这个“兼容并包”,主要看兼容的主体的立场。比如,站在京师大学堂的角度,它曾经 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学堂,所谓的独尊儒术。它兼容的就是各种思潮。从蔡先 生角度来说,他是革命家,他兼容是前面说到的各种旧派、但有学问的一些老牌文人。就是 说这两层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来介绍的,很深刻,坐下吧。我本来认为很多同学会以为这部 分是说兼容并包的成效的,应该说这也是这些段落的作用之一,也对。但,更深刻的就是刚 才这位同学说的。但是,还有更深层的。你们注意看,他在跟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学校的老 师,论战时用什么方式?(一同学举手)戴眼镜的同学说 生14: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师:他举了例子,他有例子。(生14:20段)请大家跟我看,蔡先生这位主将,他回答谁谁 的长信和为谁谁写的长序,他的论战他有没有以校长的架子或官员的身份去遏制或把他们开 除了,有没有?(生14:没有)。他在干什么?他是跟别人平等论战,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跟 别人平等论战。这也是他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在骨子里。说实话,兼容并包,作为策略,可 能是集体的智慧,但作为人品,是受人尊敬的,哪怕是他的敌人。他没有使用我们所见的、 常规的、用行政的手段去搞别人。这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生15:他兼容了西方文化,取各家之长,有了发展,形成了新文化 师:也就是说,它是有方向的。这就是兼容并包的第四层意思。兼容并包也不是捣糨糊,他
4 师:还是“从容”?“满目萧然”,岳阳楼记,是冷落,寂寞,凄清。“物外”,我们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里,“物”是与“心灵、灵魂”相对应的一个词语,所以它指的是世俗的功名 利禄、荣华富贵。“萧然物外”,“萧然于物外”,“没有、没有”写的就是这种“萧然”,虽然 是校长,但是他“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没有”。他是想有而没有,还是主动放弃的 呢?我们知道蔡先生是革命元老,前教育总长,权高位重,他只要不有意拒绝,刚才写到的 那些“没有”他原本都是可以有的,他放弃了,甘于“萧然”,这就见出境界了,这就可以 看出他内心的强大了。这个“萧然物外”一定要理解。 文章很长,老师不可能一点一点讲下去,(关于“春风化雨”)后面还有两段自己研究,方法 与刚才一样,推敲词句,前后联系地去看。 师:下面我们看看“兼容并包”,这个似乎好懂一些。哪些段落写到“兼容并包”?刚才这 位同学说了,第 2 段到第 22 段,似乎是这样。爱思考的同学应该提出一点不同意见,有没 有不同意见?我多么希望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这位男同学? 生 11:没有。 师:这里面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兼容并包”比较明显,它是“一面又一面”。第 14 段第一 句话的内容比较清晰了,“另一面”,那么,前面是“一面”。前面是对学术上不同流派的兼 容并包:这就是所谓“兼容并包”,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多说了。然后说,“兼容并包的另 一方面,是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两面,在这两面兼容并包中,“全国也出现了这种 局面”。应该说,到第 15 段结束了。我要问的是,或者是请大家一起思考的是,第 16-22 段 是怎么回事?这要提出疑问。请你说说。 生 12:(沉默) 师:还在写“兼容并包”,或者不再写“兼容并包”?请大家讨论讨论,不想讨论,独立思 考也可以。课堂上思维要活跃一些。 生讨论。一生举手。 师:他是举手回答的。其实有些同学我知道她是想回答的,比如这位女同学,她肯定是有答 案的。但是我已经请她回答过问题了,我不能再请她回答了。 生 13:我认为第 16-22 段也是写兼容并包的。指的是,搞新文化的向西方学习(师:是兼 容西方的思潮,对吧?)是的,用“兼容并包”发起新文化运动。 师:这个“兼容并包”,主要看兼容的主体的立场。比如,站在京师大学堂的角度,它曾经 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学堂,所谓的独尊儒术。它兼容的就是各种思潮。从蔡先 生角度来说,他是革命家,他兼容是前面说到的各种旧派、但有学问的一些老牌文人。就是 说这两层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来介绍的,很深刻,坐下吧。我本来认为很多同学会以为这部 分是说兼容并包的成效的,应该说这也是这些段落的作用之一,也对。但,更深刻的就是刚 才这位同学说的。但是,还有更深层的。你们注意看,他在跟不同意见的人,他们学校的老 师,论战时用什么方式?(一同学举手)戴眼镜的同学说。 生 14: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师:他举了例子,他有例子。(生 14:20 段)请大家跟我看,蔡先生这位主将,他回答谁谁 的长信和为谁谁写的长序,他的论战他有没有以校长的架子或官员的身份去遏制或把他们开 除了,有没有?(生 14:没有)。他在干什么?他是跟别人平等论战,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跟 别人平等论战。这也是他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在骨子里。说实话,兼容并包,作为策略,可 能是集体的智慧,但作为人品,是受人尊敬的,哪怕是他的敌人。他没有使用我们所见的、 常规的、用行政的手段去搞别人。这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生 15:他兼容了西方文化,取各家之长,有了发展,形成了新文化。 师:也就是说,它是有方向的。这就是兼容并包的第四层意思。兼容并包也不是捣糨糊,他
有他的原则。好了,“春风化雨”、“兼容并包”都清楚了。现在要思考的是第9段,刚才这 位同学归在28这一层,也就是中间段落的第一层。 (生15举手要说) 师:请说 生15:她说归在2-8这一层,我不同意。(师:我就是这个意思,我特别希望有人提出挑战, 哪怕最后发现她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思考:这个段落是承上的呢?还是启下的?还是承上启 下的?这个问题要讨论。)不对的,我认为应该归入下一层。因为下面的段落讲“兼容并包 而这一段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中庸”就是讲的“兼容并包”。 师:问题就在这里。 (板书:极高明而道中庸) 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中庸”是什么意思?“极高明”我们好像能懂一点,指的是 那种崇高的境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生15:“道中庸”,(师:接着说,我特别欣赏你的回答)道家文化(师:是道学家,跟“道 家”不一样,道学家就是理学家),中庸之道,就是包容。蔡先生到北大就是践行了这一点。 师:这么短暂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一层次,了不起,比老师聪明。请坐下。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作者就是用这首诗来解释的 PPT显示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我们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睡觉(jue)”,读jue,觉醒,古代没有什么睡觉(jio)。我们再来读一遍怎么样? (学生齐读) 师:“道通天地”,“思入风云”,这是指他极高明的境界。“道通天地”,达到一种天地之外的、 宇宙的境界,“思入风云变态”,关注民族危亡或者是时代风云,是他所达到的高度,他是“极 高明”。这两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讲的是他“道中庸”,“道”是动词, 取道中庸,“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个句子多解,如果以万物为主语,“万 物静观”,他们自得其乐:“四时佳兴与人同”也是这样,是说“万物”与人类相同,也有它 们生长的兴趣,乐趣。也可以以“我”为主语,“我”静观万物,“我”有“我”自己的所得 我”和别人一样有好的兴致,多解。我们不要把问题搞得很复杂,但是从“皆自得”能看 出来“兼容并包”,让很多人在这里都能得到自己的位置,老派的,新派的,总而言之,大 家各自“自得”。我们再看蔡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5 有他的原则。好了,“春风化雨”、“兼容并包”都清楚了。现在要思考的是第 9 段,刚才这 位同学归在 2-8 这一层,也就是中间段落的第一层。 (生 15 举手要说) 师:请说。 生 15:她说归在 2-8 这一层,我不同意。(师:我就是这个意思,我特别希望有人提出挑战, 哪怕最后发现她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思考:这个段落是承上的呢?还是启下的?还是承上启 下的?这个问题要讨论。)不对的,我认为应该归入下一层。因为下面的段落讲“兼容并包”, 而这一段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中庸”就是讲的“兼容并包”。 师:问题就在这里。 (板书:极高明而道中庸) 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中庸”是什么意思?“极高明”我们好像能懂一点,指的是 那种崇高的境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生 15:“道中庸”,(师:接着说,我特别欣赏你的回答)道家文化(师:是道学家,跟“道 家”不一样,道学家就是理学家),中庸之道,就是包容。蔡先生到北大就是践行了这一点。 师:这么短暂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一层次,了不起,比老师聪明。请坐下。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作者就是用这首诗来解释的。 PPT 显示: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我们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睡觉(jué)”,读 jué,觉醒,古代没有什么睡觉(jiào)。我们再来读一遍怎么样? (学生齐读) 师:“道通天地”,“思入风云”,这是指他极高明的境界。“道通天地”,达到一种天地之外的、 宇宙的境界,“思入风云变态”,关注民族危亡或者是时代风云,是他所达到的高度,他是“极 高明”。这两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讲的是他“道中庸”,“道”是动词, 取道中庸,“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个句子多解,如果以万物为主语,“万 物静观”,他们自得其乐;“四时佳兴与人同”也是这样,是说“万物”与人类相同,也有它 们生长的兴趣,乐趣。也可以以“我”为主语,“我”静观万物,“我”有“我”自己的所得, “我”和别人一样有好的兴致,多解。我们不要把问题搞得很复杂,但是从“皆自得”能看 出来“兼容并包”,让很多人在这里都能得到自己的位置,老派的,新派的,总而言之,大 家各自“自得”。我们再看蔡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PPT显示: 《月刊》的发刊词是他自己做的。他说:“《中庸》里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 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们应当实践这句话。” 余毅(顾颉刚)《悼蔡元培先生》 所以,还是“兼容并包” PPT显示: 所以虽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亦是一般人日常所做的事。……圣人有最高的觉解,而其所行之 事,则即是日常的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人》 这里的“中庸”,跟刚才的意思又不太一样,冯先生所用的“中庸”,似乎还有“平和”在里 面,平常、日常在里面。那么,这样看,跟前面2-8段有关系吗?再看 PPT显示: 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一朱熹 易”,换的意思。他还要守住正道。这样来看,“中庸”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调和, 是平和,一是守正,守正道。最后这结论并不重要,第9段到底归在哪里呢?是上一层呢? 还是下一层呢?(学生:下一层)还是放在下一层好一些,跟上一层也有联系。接下来要讨 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大家可能觉得“文眼”这个词很陌生,但是,对散文 阅读来说,用“文眼”阅读法很重要,“文眼”就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我把问题简化 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第一句呢?还是最后一句? (部分学生私语:第一句) 师:有同学说是第一句。这没问题,但是,如果以最后一句为“文眼”呢?是不是可以感受 到更多的东西?最后一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朗读)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 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这是放在历史长河里所做 的比较,这就有了针砭 所以呀,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里的“我”有三个层次,一是“学生”, 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学生纪念老师的悼念性文章;一是“哲学家”,作者在这里通过蔡 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第一层,上课一开始,大家就 掌握了,这一点在课外自己读读就可以读出来:第二层,就是我们这堂课所做的事情。第三 层呢?冯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是90多岁了,这个“我”,是一个90多岁的文化老人。在那 样的一个时间里,一个90多岁的文化老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并且说蔡先生是“一直到现 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的大教育家,有什么更深的意味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 篇文章还隐含了另外一篇文章在里面。这篇隐含的文章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句——“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我们今天读了 这浮在字面上的第一篇文章,字面下的第二篇文章需要大家在课外结合社会现实来读,结合
6 PPT 显示: 《月刊》的发刊词是他自己做的。他说:“《中庸》里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 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们应当实践这句话。” ——余毅(顾颉刚)《悼蔡元培先生》 所以,还是“兼容并包”。 PPT 显示: 所以虽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亦是一般人日常所做的事。……圣人有最高的觉解,而其所行之 事,则即是日常的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人》 这里的“中庸”,跟刚才的意思又不太一样,冯先生所用的“中庸”,似乎还有“平和”在里 面,平常、日常在里面。那么,这样看,跟前面 2-8 段有关系吗?再看—— PPT 显示: 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易”,换的意思。他还要守住正道。这样来看,“中庸”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调和,一 是平和,一是守正,守正道。最后这结论并不重要,第 9 段到底归在哪里呢?是上一层呢? 还是下一层呢?(学生:下一层)还是放在下一层好一些,跟上一层也有联系。接下来要讨 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大家可能觉得“文眼”这个词很陌生,但是,对散文 阅读来说,用“文眼”阅读法很重要,“文眼”就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我把问题简化一 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第一句呢?还是最后一句? (部分学生私语:第一句) 师:有同学说是第一句。这没问题,但是,如果以最后一句为“文眼”呢?是不是可以感受 到更多的东西?最后一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朗读)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 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这是放在历史长河里所做 的比较,这就有了针砭。 所以呀,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里的“我”有三个层次,一是“学生”, 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学生纪念老师的悼念性文章;一是“哲学家”,作者在这里通过蔡 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第一层,上课一开始,大家就 掌握了,这一点在课外自己读读就可以读出来;第二层,就是我们这堂课所做的事情。第三 层呢?冯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是 90 多岁了,这个“我”,是一个 90 多岁的文化老人。在那 样的一个时间里,一个 90 多岁的文化老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并且说蔡先生是“一直到现 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的大教育家,有什么更深的意味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 篇文章还隐含了另外一篇文章在里面。这篇隐含的文章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句——“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我们今天读了 这浮在字面上的第一篇文章,字面下的第二篇文章需要大家在课外结合社会现实来读,结合
自己的人生来读。昨天还发给大家一篇文章《世上已无蔡元培》,我们可以结合者看。 下课
7 自己的人生来读。昨天还发给大家一篇文章《世上已无蔡元培》,我们可以结合者看。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