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作者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 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 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 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 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 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作者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 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 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 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 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 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 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 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 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 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 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 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 《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 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 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 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 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 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 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 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 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 《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 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 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 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 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 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 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 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 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
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 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 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 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 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 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 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
第一段(1): (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 感与惭并。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 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 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 见之; (译文)巩叩头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 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 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 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 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 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 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 碑铭来显扬
第一段(1): (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 感与惭并。夫铭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 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 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 见之; (译文)巩叩头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 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 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 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 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 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 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 碑铭来显扬
第一段(2) (原文)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 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 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 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 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 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 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 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 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 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 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 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 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原文)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恶,则 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 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 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 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 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译文)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 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 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 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 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 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 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 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 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第一段(2):
第二段(1) (原文)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 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 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 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 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 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 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 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 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
(原文)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 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 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 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 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 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 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 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 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 第二段(1):
第二段(2) (原文)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乇之非人, 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 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 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乇之非人,书之非公 与是故也。 (译文)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 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 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 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 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 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 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第二段(2): (原文)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茍讬之非人, 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 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 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讬之非人,书之非公 与是故也。 (译文)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 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 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 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 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 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 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第三段(1): (原文)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 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 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 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 有名侈于实。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 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 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 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 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 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 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 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 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
(原文)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 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 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 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 有名侈于实。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 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 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 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 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 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 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 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 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 第三段(1):
第三段(2): (原文)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译文)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 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 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 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 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 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 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三段(2): (原文)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 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译文)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 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 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 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 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 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 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