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课内相关知识点(本题21分) 1.(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shui)不可不语(y)美姬(j)飨士卒( xiang) B.鲰生(zou)从百余骑(ji)戮力(1)奔驰(chi) C.卮酒(zh)按剑而跽(j)刀俎(z)参乘( sheng) D.瞋目( cheng)目毗尽裂(zi)彘肩(zhi)樊哙(kudi) 2.(本题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B.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反映的是现代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因为采用的是古体 诗的形式,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C.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D.《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 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3.(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未发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臣请入,与之同命⑦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卻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⑨秦之遇将军,可谓矣⑩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⑨/②⑩/③⑤/④/⑥⑦8B.①③/②/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⑨/④⑥⑩/⑦⑧ ①③/②⑩/⑤⑧/④⑥/⑦⑨ 4.(本题3分)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百金B.大王来何操C.若属皆且为所虏D.使毕使于前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课内相关知识点(本题 21 分) 1.(本题 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说.(shuì) 不可不语.(yǔ) 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 B.鲰.生(zōu) 从百余骑.(jì) 戮.力(lù) 奔驰.(chì) C.卮.酒(zhī) 按剑而跽.(jì)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D.瞋.目(chēng) 目眦.尽裂(zì) 彘.肩(zhì) 樊哙.(kuài) 2.(本题 3 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B.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反映的是现代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因为采用的是古体 诗的形式,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C.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D.《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 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3.(本题 3 分)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顷之未发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⑥臣请入,与之同命⑦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卻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⑨秦之遇将军,可谓矣⑩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⑨/②⑩/③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⑨/④⑥⑩/⑦⑧ D.①③/②⑩/⑤⑧/④⑥/⑦⑨ 4.(本题 3 分)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取之百金 B.大王来何操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使毕使于前
5.(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因击沛公于坐 B.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距关,毋内诸侯 C.沛公奉卮酒为寿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要项伯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令将军与臣有郤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给予的 7.(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①群臣怪之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B.①发尽上指冠②樊於期乃前曰 C.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阙秦以利晋 D.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范增数目项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 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 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 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 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 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 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 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
5.(本题 3 分)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因击沛公于坐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距关,毋内诸侯 C.沛公奉卮酒为寿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要项伯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令将军与臣有郤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本题 3 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给予的 7.(本题 3 分)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①群臣怪.之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B.①发尽上.指冠②樊於期乃前.曰 C.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阙.秦以利晋 D.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范增数目.项王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 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 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 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 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 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 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 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
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 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 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 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 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 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 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 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 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一一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 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 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 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 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 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 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 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 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 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 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 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 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 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 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 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 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 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 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 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 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 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 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 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 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 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 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 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 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 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 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 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 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 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 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 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 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 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 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 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 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8.(本题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 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 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 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 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9.(本题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 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 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 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 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10.(本题6分)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本题27分)二、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 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 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 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 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8.(本题 3 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 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 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 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 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9.(本题 3 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 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 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 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 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10.(本题 6 分)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本题 27 分)二、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 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 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 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 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 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i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 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1.(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12.(本题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 13.(本题3分)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①②B.③④C.①③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 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 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 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 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 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 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1.(本题 3 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12.(本题 3 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 13.(本题 3 分)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 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5.(本题15分)翻译画线句子 (1)(本题5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本题5分)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本题5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本题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 (3).《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 (4).《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 五、诗歌鉴赏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 [唐]胡曾 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注】①《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 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渡易水 [明]陈子龙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14.(本题 3 分)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 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5.(本题 15 分)翻译画线句子 (1)(本题 5 分)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本题 5 分)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3)(本题 5 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本题 12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本题 11 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 [唐]胡曾 一旦秦皇马角生① ,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注】①《燕丹子》载:“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 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渡易水 [明]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③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 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17.(本题5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易水》前两句从咏史写起,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 B.《易水》后两句回到现实,以行人的口吻说“东流易水声”中包含“无穷恨”。 C.《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抒发不平之气 D.《渡易水》后两句写易水美景,以议论作结,强烈表达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 E.两首诗都写到“易水”的景物,胡诗是静态写景,陈诗是在船上动态观察。 18.(本题6分)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语言表达 19.(本题7分)《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第7节用六个“她含着笑”开头,写了一组排比句 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了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请你 从父母、老师、亲友、同学中任选一个对象,也用“含着笑”开头写出三句话,构成一组排 比句。 七、作文 20.(本题60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家是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家是一座舞台,上演喜剧也上演悲剧:家是一个蜜糖罐, 有尝不尽的甜美与幸福;家是一个牢笼,有被关闭的苦恼与叛逆的冲动… 请你以“家”为话题,结合自已的家庭情况和经历感受,自拟标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 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17.(本题 5 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易水》前两句从咏史写起,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易水送别的背景。 B.《易水》后两句回到现实,以行人的口吻说“东流易水声”中包含“无穷恨”。 C.《渡易水》前两句运用典故,借名刀在匣子里发出鸣响,抒发不平之气。 D.《渡易水》后两句写易水美景,以议论作结,强烈表达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 E. 两首诗都写到“易水”的景物,胡诗是静态写景,陈诗是在船上动态观察。 18.(本题 6 分)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语言表达 19.(本题 7 分)《大堰河——我的保姆》第 7 节用六个“她含着笑”开头,写了一组排比句, 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了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请你 从父母、老师、亲友、同学中任选一个对象,也用“含着笑”开头写出三句话,构成一组排 比句。 七、作文 20.(本题 60 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家是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家是一座舞台,上演喜剧也上演悲剧;家是一个蜜糖罐, 有尝不尽的甜美与幸福;家是一个牢笼,有被关闭的苦恼与叛逆的冲动…… 请你以“家”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经历感受,自拟标题,完成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 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进行辨析。A项,“不可不语”的“语”应读y:“语”读y的时候意 思是“告诉”,而“不可不语”意思是“不可以不告诉他”。B项,“奔驰”的“驰”应读chi D项,“瞋目”的“瞋”应读chen,意思是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因此这类诗歌仍属 古典诗歌”错误,应该是属于现代诗歌。故选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 “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 分析。①,助词,不译。②动词,到。③⑤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⑥⑩,代词, 分别代指他、项羽、他。⑦⑧,助词,的。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A项,“之百金”,状语后置句;B项,“何操”,宾语前置句:C项,“为……所” 被动句:D项,“于前”,状语后置句。故选B 5.C 【解析】
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 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进行辨析。A 项,“不可不语”的“语”应读 y ù;“语”读 yù的时候意 思是“告诉”,而“不可不语”意思是“不可以不告诉他”。B 项,“奔驰”的“驰”应读 chí。 D 项,“瞋目”的“瞋”应读 chēn,意思是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2.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因此这类诗歌仍属 古典诗歌”错误,应该是属于现代诗歌。故选 B。 3.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 “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 分析。①,助词,不译。②动词,到。③⑤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⑥⑩,代词, 分别代指他、项羽、他。⑦⑧,助词,的。故选 C。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句,“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A 项,“之百金”,状语后置句;B 项,“何操”,宾语前置句;C 项,“为……所”, 被动句;D 项,“于前”,状语后置句。故选 B。 5.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 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 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伃细审视被考査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 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A项,“共”通“供”,“倍”通“背”,“坐”通“座”B项,“说” 通“悦”,“知”通“智”,“内”通“纳”;C项,“奉”通“捧”,“要”通“邀”:D项,“不 通“否”,“郤”通“隙”,“振”通“震”。故选C 【点睛】 因为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 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査的通假字所在的 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 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D项,“失其所与”,“与”如解 释为“给予的”,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这段话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 者,这是不明智的”,句中的“与”意思是“结交,交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实词中词用活用词活用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 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A项,①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②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B项,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C项,①从:动词 使动用法,使……跟从。②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受侵损。D项,①翼:名词作状语,像 鸟翅膀一样。②目:名词作动词,示意,向……眼色。故选C 8.D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 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 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 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 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A 项,“共”通“供”,“倍”通“背”,“坐”通“座”;B 项,“说” 通“悦”,“知”通“智”,“内”通“纳”;C 项,“奉”通“捧”,“要”通“邀”;D 项,“不” 通“否”,“郤”通“隙”,“振”通“震”。故选 C。 【点睛】 因为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 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 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6.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 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分析。D 项,“失其所与”,“与”如解 释为“给予的”,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这段话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 者,这是不明智的”,句中的“与”意思是“结交,交附”。 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实词中词用活用词活用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 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A 项,①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②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B 项,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C 项,①从:动词 使动用法,使……跟从。②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受侵损。D 项,①翼:名词作状语,像 鸟翅膀一样。②目:名词作动词,示意,向……眼色。故选 C。 8.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 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
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 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 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D、“就创作 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故选D 9.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 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最 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原文只是说“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 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 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10.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 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 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 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 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出任《新月》杂志的主编 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答题。客观方面 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主观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付出 努力等。从本文来看,徐志摩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所 受到的教育也很优越,“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 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上的是名校,求教 的是名师,结交的是名流,这些都属于客观方面的助益;主观方面,徐志摩有远大的抱负,“当 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 独立与富强”:学习内容很多,“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 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等等。从这些方面概括。点睛:传主成功的原因是常考 题型,一般从内外因或主客观方面答题。内因包括:个人的努力、兴趣、美好品质等:外因 包括:他人的帮助、时代机遇、前辈指导等。正面的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如下特点:有眼光, 具有远见卓识、前瞻性;有责任,恪尽职守;战争时期都爱国,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理想
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 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 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D、 “就创作 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故选 D 9.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 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最 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原文只是说“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 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 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10.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 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 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 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 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出任《新月》杂志的主编, 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答题。客观方面 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主观方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抱负、付出 努力等。从本文来看,徐志摩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所 受到的教育也很优越,“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 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上的是名校,求教 的是名师,结交的是名流,这些都属于客观方面的助益;主观方面,徐志摩有远大的抱负,“当 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 独立与富强”;学习内容很多,“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 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等等。从这些方面概括。 点睛:传主成功的原因是常考 题型,一般从内外因或主客观方面答题。内因包括:个人的努力、兴趣、美好品质等;外因 包括:他人的帮助、时代机遇、前辈指导等。正面的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如下特点:有眼光, 具有远见卓识、前瞻性;有责任,恪尽职守;战争时期都爱国,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