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2014届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原《离骚》) (2)水河澹澹, 。(曹操《观沧 海》) (3) 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 (4)越明年,政通人和, (范仲淹《岳阳楼记》)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 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 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 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 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 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 不变也。 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 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 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 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 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 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 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 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 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 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 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 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 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 古同“辜”,辜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厦门 2014 届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 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原《离骚》) (2)水河澹澹, 。(曹操《观沧 海》) (3) ,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 (4)越明年,政通人和,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 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 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 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 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 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 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 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 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 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 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 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 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 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 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 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 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 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 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 以不孤④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 古同“辜”,辜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煮茗以饮守 饮:饮茶 B.必有深 中其欲 中:合乎 C.而变其所业哉 业:从事 D.不病人之 不知 病:担心,忧虑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②贫不自谋 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⑥犹不能忘志 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 译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清]蒋春霖°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 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土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答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A.煮茗以饮守 饮:饮茶 B.必有深 中其欲 中:合乎 C.而变其所业哉 业:从事 D.不病人之 不知 病:担心,忧虑 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 分)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②贫不自谋 ③ 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⑥犹不能忘志 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 分) 译: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 分) 虞美人 [清]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 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③ 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 分) 答: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觉慧与鸣凤约定在梅林相见,并向她表明了心迹,鸣凤感激地笑了,表示只 想一辈子做他的丫头,觉慧听了非常沮丧。(《家》 B.吴荪甫得知公债上涨是赵伯韬暗中捣鬼,他劝杜竹斋凑出五十万,来压住公 债行情,但杜竹斋认为和老赵斗法太危险了。(《子夜》) C.克洛德抓住弗比斯的胳膊,追问他与爱斯美拉达约会的事,当弗比斯说他没 有钱去赴约时,克洛德还送给他一个大银币。(《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太太病重后,葛朗台请来了索漠最有名的医生。医生告诉他,太太病 得厉害,可他关心的却是要不要花很多钱。(《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把土地按照不贵的价格租给农民,他自己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农 民们对此非常感激,这让涅赫柳多夫颇感欣慰。(《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 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第61回) 荀彧因何劝谏曹操?之后曹操是如何对待他的?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拿他取笑 儿都使得,我说了就有不是。一一我本也不配和她说话:她是主子姑娘,我是奴 才丫头么!”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 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第22回) 宝玉为什么惹恼了湘云?黛玉又为什么生气?请简述相关情节 选答第(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 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 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 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觉慧与鸣凤约定在梅林相见,并向她表明了心迹,鸣凤感激地笑了,表示只 想一辈子做他的丫头,觉慧听了非常沮丧。(《家》) B.吴荪甫得知公债上涨是赵伯韬暗中捣鬼,他劝杜竹斋凑出五十万,来压住公 债行情,但杜竹斋认为和老赵斗法太危险了。(《子夜》) C.克洛德抓住弗比斯的胳膊,追问他与爱斯美拉达约会的事,当弗比斯说他没 有钱去赴约时,克洛德还送给他一个大银币。(《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太太病重后,葛朗台请来了索漠最有名的医生。医生告诉他,太太病 得厉害,可他关心的却是要不要花很多钱。(《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把土地按照不贵的价格租给农民,他自己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农 民们对此非常感激,这让涅赫柳多夫颇感欣慰。(《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 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 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第 61 回) 荀彧因何劝谏曹操?之后曹操是如何对待他的?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望着我说!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拿他取笑 儿都使得,我说了就有不是。——我本也不配和她说话:她是主子姑娘,我是奴 才丫头么!”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 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第 22 回) 宝玉为什么惹恼了湘云?黛玉又为什么生气?请简述相关情节。 选答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 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③之谓也。王 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 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 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 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无争议陷阱 余 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 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 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 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 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 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 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 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 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 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 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 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 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 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 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 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 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 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 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 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 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 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 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 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 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 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 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在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无争议陷阱 余 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 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 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 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 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 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 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 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 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 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 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 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 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 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 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 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 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 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 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 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 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 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 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 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 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 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 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 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 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 “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 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 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 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 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 大王说的。 (节选自风凰卫视《秋雨时分》) 10.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 民众接受。 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 重要障碍。 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 者的人品。 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 视和防范。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 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3分) 答 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痕 陶纯 (1)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 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 道边 (2)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 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 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 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 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 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 “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 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 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 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 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 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0.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 民众接受。 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 重要障碍。 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 者的人品。 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 视和防范。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 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3 分) 答: 12.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3 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 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痕 陶纯 ⑴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 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 道边。 ⑵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 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 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 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3)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 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 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4)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 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 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 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5)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6)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 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 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 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 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 逃脱 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⑦)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8)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 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 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 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9)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 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 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00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 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 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 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①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 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 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 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⑩②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 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 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③3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 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 问,你……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 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ω4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 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 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 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 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
⑶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 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 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⑷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 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 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 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⑸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⑹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 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 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 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 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 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⑺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⑻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 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 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 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⑼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 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 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⑽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 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 一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 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⑾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 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 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 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⑿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 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⒀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 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 问,你……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 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⒁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 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 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 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 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 数
05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 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 机的动作。 ⑩6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 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街心公园平和宁静,暗示了主题:这样的环境是由老马等人浴血 奋战换来的。 B.令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老马老年常常“枯坐”在石凳上,体现了当今时代英 雄晚景落寞。 C.看到老马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这说明刘汉泰对 老马依旧仇视。 D.经常因枪口偏了半寸而未能成功击毙刘汉泰等犯罪分子,这让晚年的老马仍 旧耿耿于怀 E.文章结尾段耐人寻味,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心有余悸,又写出此时他对 老马的敬畏。 14.“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小说标题“痕”意蕴丰富,试简要分析。(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 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 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 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 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 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 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 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 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⒂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 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 机的动作。 ⒃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 碎了。 (选自《60 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篇写街心公园平和宁静,暗示了主题:这样的环境是由老马等人浴血 奋战换来的。 B.令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老马老年常常“枯坐”在石凳上,体现了当今时代英 雄晚景落寞。 C.看到老马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这说明刘汉泰对 老马依旧仇视。 D.经常因枪口偏了半寸而未能成功击毙刘汉泰等犯罪分子,这让晚年的老马仍 旧耿耿于怀。 E.文章结尾段耐人寻味,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心有余悸,又写出此时他对 老马的敬畏。 14.“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5.小说标题“痕”意蕴丰富,试简要分析。(6 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 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 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 作者”已经 79 岁了。 事实上,早在 1984 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 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 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 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 29 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 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 80 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 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 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 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 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 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 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 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 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 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 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 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 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 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 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 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 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 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 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 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木心先生特立独行,受到体制的排挤,因此一直到晚年他的作品才被引入大 B.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现先生蜚声海外的文学创作 成就。 C.木心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体现他对汉语书写现 状的失望。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 情怀的肯定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 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 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 80 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 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 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 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 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 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 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 20 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 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 14 岁起创作的 20 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 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 66 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 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 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 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 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 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 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 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 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 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 年第 3 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木心先生特立独行,受到体制的排挤,因此一直到晚年他的作品才被引入大 陆。 B.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现先生蜚声海外的文学创作 成就。 C.木心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体现他对汉语书写现 状的失望。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 情怀的肯定
E.文章对木心先生的缅怀,流露在对其趣事喜好的琐记中,让丰富而生动的木 心跃然纸上。 14.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有何作用?(4分) 答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髙贵地离开”,联系全文, 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髙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 休和退出制度”。院士制度改革 从何着手?毫 无疑问,利益与特权是其中一个触点,只要(bo) 离依附之上的、 额外的利益与特权,还院士称号学术性与荣誉性本真,对解决许多由争名夺利而 滋生的问题应该大有帮助。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bo) (1分) (2)在语段的划线处填写一个妥当的成 (1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 ;用幸福的脚印丈量生 活 ;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 人 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 人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 许多遗憾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要领悟 ①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 ②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 美好 ③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 ④你将少掉许多莫名的烦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18.请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概括漫画的主旨。(不超过10个字)(2分)
E.文章对木心先生的缅怀,流露在对其趣事喜好的琐记中,让丰富而生动的木 心跃然纸上。 14.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有何作用?(4 分) 答: 15.“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联系全文, 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 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 休和退出制度”。院士制度改革 ,从何着手?毫 无疑问,利益与特权是其中一个触点,只要(bō) 离依附之上的、 额外的利益与特权,还院士称号学术性与荣誉性本真,对解决许多由争名夺利而 滋生的问题应该大有帮助。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bō) (1 分) (2)在语段的划线处填写一个妥当的成 语: (1 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 分) 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 ;用幸福的脚印丈量生 活, ;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 人, ;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 人,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 许多遗憾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要领悟。 ①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 ②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 美好 ③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 ④你将少掉许多莫名的烦 恼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18.请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概括漫画的主旨。(不超过 10 个字)(2 分)
雾>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 吗?”,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2)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 左右)(5分) 答
答: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 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2000 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 吗?”,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 分) 答: (2)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 左右)(5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