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六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半期联考 语文试卷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漳平一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 戴志勇 (1)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一家” 通过礼法治家、用豆子民主选举家长等方式,对一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共同 体进行自治的故事。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 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 (2)细节难免艺术虚构,但郑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 168条,放在今日,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但譬如基本不 让女性与娘家人走动,族人不得“私藏”一文钱,收支由大家族统一管理等做法, 今人恐已难以接受。 (3)尤为值得分析的是第一集点出的此片主旨:治国必先齐家。从百年前的“娜拉 出走”到今天的肯定家庭,家与国的关系,绕了一大圈,似乎又走回来了。《大 学》将齐家摆在治国之前,首先是因为对治理国家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而家 庭乃是最原本的个人成长与修行场所。儒家认为,若治国者不能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必然会心中充满杂念,带来治理困境。而在家庭中,人首先感受世间最自 然的父母养育之情与兄弟手足之爱,有人与人之间基于自然的界限与分寸,自然 法奠基于此。良好的家教,是培养合格治国者的基本环节。 (4)中国主流传统中,在家庭、天地自然中贞定个体价值的思想与工夫,同集体主 义与个人主义均有一定差别,可被称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它强调个 体的终极价值,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但也将个 体从家庭与天地这个根本处,放置在与他人和世界的脉络中,避免原子式个体可 能带来的孤独、过度欲望与价值虚无。这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个体价值观 光明中正,是治国者的必备心性素质。 (5)齐家对治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作为规 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 重要途径。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气贯通,而不是相互背反。正是在这种融“家族 规矩”于“个体人格”的生存结构中,“江南第一家”养育出来的郑家子弟,无 论出仕理家,皆能立身有本,进退有据,维系郑家几百年于不坠 (6)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隔着不小的距离。一方面,家族中不止是阳光 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怎么办?清末民初,由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与以个人平 等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在清末以张之洞、劳乃宣对阵杨度、沈家本等人的礼法 之争中,曾有过激烈辩论。正当防卫是否适用于尊长,就是一个核心争议点。如 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 难免受影响。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而不能是障碍
福建省六校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半期联考 语文试卷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漳平一中)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 戴志勇 ⑴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一家” 通过礼法治家、用豆子民主选举家长等方式,对一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共同 体进行自治的故事。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 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 ⑵细节难免艺术虚构,但郑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 168 条,放在今日,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但譬如基本不 让女性与娘家人走动,族人不得“私藏”一文钱,收支由大家族统一管理等做法, 今人恐已难以接受。 ⑶尤为值得分析的是第一集点出的此片主旨:治国必先齐家。从百年前的“娜拉 出走”到今天的肯定家庭,家与国的关系,绕了一大圈,似乎又走回来了。《大 学》将齐家摆在治国之前,首先是因为对治理国家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而家 庭乃是最原本的个人成长与修行场所。儒家认为,若治国者不能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必然会心中充满杂念,带来治理困境。而在家庭中,人首先感受世间最自 然的父母养育之情与兄弟手足之爱,有人与人之间基于自然的界限与分寸,自然 法奠基于此。良好的家教,是培养合格治国者的基本环节。 ⑷中国主流传统中,在家庭、天地自然中贞定个体价值的思想与工夫,同集体主 义与个人主义均有一定差别,可被称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它强调个 体的终极价值,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但也将个 体从家庭与天地这个根本处,放置在与他人和世界的脉络中,避免原子式个体可 能带来的孤独、过度欲望与价值虚无。这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个体价值观, 光明中正,是治国者的必备心性素质。 ⑸齐家对治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作为规 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 重要途径。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气贯通,而不是相互背反。正是在这种融“家族 规矩”于“个体人格”的生存结构中,“江南第一家”养育出来的郑家子弟,无 论出仕理家,皆能立身有本,进退有据,维系郑家几百年于不坠。 (6)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隔着不小的距离。一方面,家族中不止是阳光, 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怎么办?清末民初,由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与以个人平 等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在清末以张之洞、劳乃宣对阵杨度、沈家本等人的礼法 之争中,曾有过激烈辩论。正当防卫是否适用于尊长,就是一个核心争议点。如 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 难免受影响。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而不能是障碍
(7)这种关系,也存在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今天,类似杨度与后来的一些 激进革命者那样,将大家族看成国家的敌人,要将个人从中“解放”出来才能成 为合格“国民”的观点,已没有辩驳的必要。但就像厘清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样,如何厘清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的关系,让国家成为个人 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是更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 (选自《南方周末》2016年3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家家规共有168条,至今,这些家规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 的指引作用。 B、动画剧《郑义门》呈现的是郑家的故事,郑家是一个有着成百上千乃至几千 人的大家族,被誉为“江南第一家” C、家国关系历经变迁终究还是回归到“治国必先齐家”,即肯定了家庭的作用, 动画剧《郑义门》在第一集里就点明了此片的主旨 D、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就是因为“廉政”卖点:郑家几百年来无 出仕为官者因贪污而被罢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 害,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这种思想被称之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 B、郑家人把处理大家族日常事务,当成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实齐家与治 国有相通之处,在家族管理中练就的经验才干,于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C、郑家的礼法治家等方式虽然维系了家族几百年来的良好发展,但也有些凌驾 于个人之上的“家族规矩”可能会使个体人格保障受到影响。 D、《大学》将齐家放在治国之前,是因为家庭是个人成长与修行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家教和对家族各种日常事务的处理有助于培养合格治国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家的故事在搬上荧屏之时固然会有一些艺术的虚构,但它却从某个角度引 发了人们对于齐家的重视,从而激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个体人格发展的关注。 B、个体在接受良好的家教、养成光明中正的心性、汲取家庭管理中的经验教训、 将家事贯通于国事和天下事的前提下,就能成为“廉吏”、合格的治国者 C、虽然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和个人平等为本位的法律观 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但郑家的家规对个人自我修养具有实践指引价值。 D、“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揭示了个体利益、家庭价值、国家正义存在着 些矛盾,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让国家为个体发展提供良性土壤,需要我们思考 和改进。 二、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 4.下列加点字词的形音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炮烙( pao luo)谬(miu)种 寒咋 孝悌之义(意 义) B.阜(f)盛 蹙(cu)缩 煊赫一时 黔首(百姓) C.吞噬(shi) 养生丧(sang)死提纲挈领 杜撰(臆造,虚 构) D.笑靥(ydn) 瓮牖(you)绳枢牲醴(甜酒)少不更(更加)事 5.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7)这种关系,也存在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今天,类似杨度与后来的一些 激进革命者那样,将大家族看成国家的敌人,要将个人从中“解放”出来才能成 为合格“国民”的观点,已没有辩驳的必要。但就像厘清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一样,如何厘清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的关系,让国家成为个人 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是更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 (选自《南方周末》2016 年 3 月 21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郑家家规共有 168 条,至今,这些家规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 的指引作用。 B、动画剧《郑义门》呈现的是郑家的故事,郑家是一个有着成百上千乃至几千 人的大家族,被誉为“江南第一家”。 C、家国关系历经变迁终究还是回归到“治国必先齐家”,即肯定了家庭的作用, 动画剧《郑义门》在第一集里就点明了此片的主旨。 D、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就是因为“廉政”卖点:郑家几百年来无一 出仕为官者因贪污而被罢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 害,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这种思想被称之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 B、郑家人把处理大家族日常事务,当成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实齐家与治 国有相通之处,在家族管理中练就的经验才干,于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C、郑家的礼法治家等方式虽然维系了家族几百年来的良好发展,但也有些凌驾 于个人之上的“家族规矩”可能会使个体人格保障受到影响。 D、《大学》将齐家放在治国之前,是因为家庭是个人成长与修行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家教和对家族各种日常事务的处理有助于培养合格治国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家的故事在搬上荧屏之时固然会有一些艺术的虚构,但它却从某个角度引 发了人们对于齐家的重视,从而激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个体人格发展的关注。 B、个体在接受良好的家教、养成光明中正的心性、汲取家庭管理中的经验教训、 将家事贯通于国事和天下事的前提下,就能成为“廉吏”、合格的治国者。 C、虽然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和个人平等为本位的法律观 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但郑家的家规对个人自我修养具有实践指引价值。 D、“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揭示了个体利益、家庭价值、国家正义存在着 一些矛盾,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让国家为个体发展提供良性土壤,需要我们思考 和改进。 二、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4.下列加点字词的形音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炮烙(páo luò )谬(mìu)种 寒喧 孝悌之义(意 义) B. 阜(fù)盛 蹙(cù)缩 煊赫一时 黔首(百姓) C. 吞噬(shì) 养生丧(sàng)死 提纲挈领 杜撰(臆造,虚 构) D. 笑靥(yàn) 瓮牖(yǒu)绳枢 牲醴(甜酒)少不更(更加)事 5.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积善成德 ③有席卷天下 ④小学而大遗 ⑤约从离衡 ⑥王无罪岁 ⑦赢粮而景从 ⑧砒崖转石万壑雷 A.①⑥②⑦④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C.①⑥⑧②④③⑦⑤ D.①⑧②④③\⑤⑦⑥ 6.下列加点词按古今异义归类正确的是( )(3分)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圣心备焉 ③以致天下之士 ④今之众人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然秦以区区之地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 ⑧然而不王者 A.①③④⑤⑧1②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②③④⑤①⑧⑥⑦ D.③④⑤⑥\①⑧②⑦ 7.选出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①马之千里者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非我也,兵也 ⑥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不拘于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⑥⑧ D、⑤⑦⑧ 8.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竭力主张“文以 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的口号,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B.“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 左迁”“陟”“致政”必是贬官,降职。 C.《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 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D.《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 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16年德国乒乓球公开赛31日落幕,中国选手马龙再次初露锋芒,战胜自己 的对手,夺取男单冠军。 ②办理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业务,人们首选的依 旧是银行,而非支付宝等新兴支付平台。 ③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增强,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不断美化侵略,参拜靖国 神社,采用各种手段向外延伸势力范围,步步为营,咄咄逼人。 ④针对髙考作文,单纯性的网络恶搞开始升级并延伸至现实层面,最典型的是有 年的作文题目,因为源自真实事件而“节外生枝”。 ⑤最近,央视《航拍中国》播出了新疆鄯善地区的海市蜃楼奇观,茫茫沙漠中忽 然出现了绿树成荫、河流清澈的景象,转瞬之间又戛然而止,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⑥中国高等教育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 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瞅R体验收费较高,据调査数据显示,38%的消费者能接受的Ⅶ体验价格在30 元以内,仅有14%的消费者即使人均100元也愿意体验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积善成德 ③有席卷天下 ④小学而大遗 ⑤约从离衡 ⑥王无罪岁 ⑦赢粮而景从 ⑧砯崖转石万壑雷 A. ①⑥\②⑦\④③⑤\⑧ B. ①⑤\②④\③⑦\⑥⑧ C. ①⑥⑧\②④\③⑦\⑤ D. ①⑧\②④③\⑤⑦\⑥ 6.下列加点词按古今异义归类正确的是( )(3 分)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圣心备焉 ③以致天下之士 ④今之众人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然秦以区区之地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 ⑧然而不王者 A.①③④⑤⑧\②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②③④⑤\①⑧⑥⑦ D.③④⑤⑥\①⑧②⑦ 7.选出句式相同的一项( )(3 分) ①马之千里者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非我也,兵也 ⑥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不拘于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⑥⑧ D、⑤⑦⑧ 8.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竭力主张“文以 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的口号,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B.“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 “左迁”“陟”“致政”必是贬官,降职。 C.《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 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D.《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 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2016 年德国乒乓球公开赛 31 日落幕,中国选手马龙再次初露锋芒,战胜自己 的对手,夺取男单冠军。 ②办理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和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业务,人们首选的依 旧是银行,而非支付宝等新兴支付平台。 ③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增强,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不断美化侵略,参拜靖国 神社,采用各种手段向外延伸势力范围,步步为营,咄咄逼人。 ④针对高考作文,单纯性的网络恶搞开始升级并延伸至现实层面,最典型的是有 一年的作文题目,因为源自真实事件而“节外生枝”。 ⑤最近,央视《航拍中国》播出了新疆鄯善地区的海市蜃楼奇观,茫茫沙漠中忽 然出现了绿树成荫、河流清澈的景象,转瞬之间又戛然而止,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⑥中国高等教育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 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VR 体验收费较高,据调查数据显示,38%的消费者能接受的 VR 体验价格在 30 元以内,仅有 14%的消费者即使人均 100 元也愿意体验
B.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 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C.“城市梦想”是一档专为展示农民工、服务农民工而制作的节目,体现了国 家级媒体努力为2.8亿农民工建设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 D.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 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1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在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①这些人忽略了 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②的积极影响。③没有人文精 神的调治,社会发展就会出现畸形。正是这种“以义为先”的思想给了国人精神 营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④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舍 生取义”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⑤,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大义⑥,奋勇前行。 ③④ A其实耳濡目染由于逐步凛然正气前仆后继 B但是潜移默化因为逐渐浩然正气前赴后继 C由于润物无声倘若渐渐回肠荡气箕裘相继 D不过悄无声息如果慢慢元龙豪气争先恐后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19分)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 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 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 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 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 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 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 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响 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 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 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 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 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 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 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 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 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渲鄂,则 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 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 焉 (节选自《新唐书 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 狎:亲近
B.春节期间,打车需求量增加,正是网约车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频频出现的 打车难、打车软件乱加价,让人心堵,也凸显了供需矛盾。 C.“城市梦想”是一档专为展示农民工、服务农民工而制作的节目,体现了国 家级媒体努力为 2.8 亿农民工建设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 D.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 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1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现在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 ① 这些人忽略了 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 ② 的积极影响。 ③ 没有人文精 神的调治,社会发展就会出现畸形。正是这种“以义为先”的思想给了国人精神 营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 ④ 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舍 生取义”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 ⑤ ,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大义 ⑥ ,奋勇前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 耳濡目染 由于 逐步凛然正气 前仆后继 B 但是 潜移默化 因为 逐渐浩然正气 前赴后继 C 由于 润物无声 倘若 渐渐回肠荡气 箕裘相继 D 不过 悄无声息 如果 慢慢元龙豪气 争先恐后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19 分)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 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 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 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 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 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 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 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响 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 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 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 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 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 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 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 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 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涖鄂,则 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 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 焉。 (节选自《新唐书• 崔邠传》)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 狎:亲近
B.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幸:使……有幸 C.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副:报答 D.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贷:宽免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 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 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 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 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 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家简陋,执政手段宽严有别。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 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用严法重罚治理鄂州。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4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与古诗文名句默写(19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 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幸:使……有幸 C. 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副:报答 D. 则严法峻诛,一不贷 贷:宽免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 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 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 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 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 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家简陋,执政手段宽严有别。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在 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用严法重罚治理鄂州。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4 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分)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与古诗文名句默写(19 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11 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 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 简要分析。(6分) 17.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每空1分,共8分) (1)杜甫的《登高》中, ”这两句分别从 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 遥相呼应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4)在李商隐的《锦瑟》中,表示美好愿望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荀子《劝学》中认为,君子的资质、禀赋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但他能 成为君子的原因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1)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 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 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2)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 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 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 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3)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 “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 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4)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 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5)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 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 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6)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 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 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 事情的原委。 (⑧)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 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 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 简要分析。(6 分) 17. 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每空 1 分,共 8 分) (1)杜甫的《登高》中,“ , ”这两句分别从 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 遥相呼应的句子是: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 (4)在李商隐的《锦瑟》中,表示美好愿望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 ”。 (5)荀子《劝学》中认为,君子的资质、禀赋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但他能 成为君子的原因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⑴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 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 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⑵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 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 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 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⑶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 “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 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⑷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 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⑸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 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 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⑹黄老太太说:“好,就当 5000 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 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 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⑺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 事情的原委。 ⑻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 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 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
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 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 媳 (⑨)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 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 方 Q0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 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 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 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 赎 ①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2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 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 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3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ω4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 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①5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 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 底是什么原因?” ⑩⑥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 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 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 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 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 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 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 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08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 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⑩⑨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 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 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 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当票”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 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B.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 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 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 媳。 ⑼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 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 方。 ⑽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 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 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 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 赎。” ⑾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⑿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 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 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⒀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⒁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 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⒂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 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 底是什么原因?” ⒃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 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 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 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 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 20 年啊!”黄先生 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⒄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 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 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⒅约莫过了 10 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 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⒆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 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 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 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 张当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当票”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 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B.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 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本文的故事围绕传家金簪展开,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 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D.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 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小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的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 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黄老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3)“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五.语用题(4分) 19.下面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 过程,85字以内。 现实之竹申美选拌眼中之付改造加工胸中之竹形诸画中之1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 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 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 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漳平一中”六校联考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廉政”卖点只是“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其中的一个原因。文 章从“郑家故事所拍成的动画剧”谈起,中心论点是“家庭是社会之本”,说明 该剧的教育意义远不止反腐倡廉。) 2.A(“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表述意思与原文不符,“不偏执于极端的小 共同体主义”同样要求个体应该服从群体规则。) 3.B(“就能成为…”语气显得绝对。光明中正的心性、格物致知的态度、 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这些都是一个治国者理应具备的一些条件,无疑会为成 为合格的治国者奠定基础) 4.B.(A.谬:mi,寒暄:义:道理;c.丧sang;D靥:ye;更:经历) 5.C解析:①⑥⑧名作动②④形作名③⑦名作状⑤使动 6.A解析:①③④⑤⑧为古今异义②⑥⑦古今意义相 7.C解析:①③宾语前置②⑥⑧被动句④⑤⑦定语后置句
C.本文的故事围绕传家金簪展开,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 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D.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 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E.小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的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 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黄老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 分) (3)“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 分) 五.语用题(4 分) 19.下面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 过程,85 字以内。 六.写作(6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 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 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 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漳平一中”六校联考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 1.D( “廉政”卖点只是“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其中的一个原因。文 章从“郑家故事所拍成的动画剧”谈起,中心论点是“家庭是社会之本”,说明 该剧的教育意义远不止反腐倡廉。) 2. A(“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表述意思与原文不符,“不偏执于极端的小 共同体主义”同样要求个体应该服从群体规则。) 3. B( “就能成为……”语气显得绝对。光明中正的心性、格物致知的态度、 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这些都是一个治国者理应具备的一些条件,无疑会为成 为合格的治国者奠定基础) 4.B.(A.谬:miù ,寒暄;义:道理;c.丧 sāng; D 靥:yè;更:经历) 5.C 解析:①⑥⑧名作动②④形作名③⑦名作状⑤使动 6.A 解析:①③④⑤⑧为古今异义②⑥⑦ 古今意义相 同 7.C 解析:①③宾语前置②⑥⑧被动句④⑤⑦定语后置句
8.B此题考査学生正确把握古典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全面结合平 时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B.“陟”指升官“致 政”指退休A.C.D三项表述正确无误。故选B 9.D(①“初露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与前面“再次”矛盾。 ②“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喜忧、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侧重指客观存在 的关系。句中应改为“息息相关”。③“咄咄逼人”形容神情或言语盛气凌人, 也指形势严峻,给人压力。④“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产生新问题。 ⑤“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对象不当。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 在一起。) 10.C(A.句式杂糅,应为“据调査数据”或“调查数据显示”。B.成分残缺, “加价”后应加上“等现象”。D.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 去。) 11.B(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凛然正气:形容正气 威严不可侵犯。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 箕裘相继:箕,簸箕;裘,皮袍。比喻子继父业。元龙豪气:形容性格豪放。) 12.C(“副“意为“相称”) 13.D(“或问其故”的主语是“有的人”,“曰”的主语是崔郾,“曰”应属 下句:“吾抚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应属上句:“犹恐其扰”表意完整, 另外“鄂土沃民剽”与前文的“陕土瘠而民劳”句式对称,因此“鄂”应属下 句:“非用威莫能治”表意完整,“政”是“所以贵知变者也”的主语,因此 政”应属下句。) 14.A(“不赡私”指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赡养父母;“不赡私”和 “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设,不是事实。 15.(1)崔郾不积蓄财物,有了钱财就周济亲朋故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分,“赀”1分,“周给”1分,句意2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分, “师”1分,句式1分,大意1分) (3)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 开仓救济。(3分,第一个“食”、“饿莩”各1分,大意1分) 16.(1)DC,选D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A、B、E项不给分。 (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 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 前实景”。) (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 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 )》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 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分, 意思对即可) 17.(1)风急天髙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举酒欲饮无管弦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善假于物也
8.B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古典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全面结合平 时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B. “陟”指升官“致 政”指退休 A.C.D 三项表述正确无误。故选 B。 9. D(①“初露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与前面“再次”矛盾。 ②“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喜忧、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侧重指客观存在 的关系。句中应改为“息息相关”。 ③ “咄咄逼人”形容神情或言语盛气凌人, 也指形势严峻,给人压力。④“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产生新问题。 ⑤“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对象不当。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 在一起。) 10.C(A.句式杂糅,应为“据调查数据”或“调查数据显示”。B.成分残缺, “加价”后应加上“等现象”。 D.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 去。) 11.B(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凛然正气:形容正气 威严不可侵犯。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 箕裘相继:箕,簸箕;裘,皮袍。比喻子继父业。元龙豪气:形容性格豪放。) 12.C (“副“意为“相称”) 13.D (“或问其故”的主语是“有的人”,“曰”的主语是崔郾,“曰”应属 下句;“吾抚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应属上句;“犹恐其扰”表意完整, 另外“鄂土沃民剽”与前文的 “陕土瘠而民劳”句式对称,因此“鄂”应属下 句;“非用威莫能治”表意完整,“政”是“所以贵知变者也”的主语,因此 “政”应属下句。) 14.A(“不赡私”指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赡养父母;“不赡私”和 “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设,不是事实。) 15.(1)崔郾不积蓄财物,有了钱财就周济亲朋故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4 分, “赀”1 分,“周给”1 分,句意 2 分)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 分, “师”1 分,句式 1 分,大意 1 分) (3)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 开仓救济。 (3 分,第一个“食” 、“饿莩”各 1 分,大意 1 分 ) 16. (1)D C,选 D 项给 3 分,选 C 项给 2 分,选 A、B、E 项不给分。 (A 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 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E 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 前实景”。) (2)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 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 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 分)《咏怀古迹(其 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 分)。《公 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 分, 意思对即可) 17.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举酒欲饮无管弦 (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 善假于物也
8.AE(1)(5分)(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C、D不给分。)【解 析】B项“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分析有误,“层层包裹”不能体现年 代久远,只能说明珍贵。C项“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分析错 误,黄先生要赎回金簪主要是想消除亲友们对自己媳妇的误会。D项“情节曲 折”错,这篇小说情节不曲折。 (2)①坚守孝敬长辈的家族传统。作为传家宝的金簪她宁愿死后带走也不留给 她认为不孝的儿子、儿媳。②自信、固执。认为自己可以给儿子找个好老婆,容 不下儿子自己找的老婆。③宽容、明理。在儿子的主动沟通、转变后,她原谅了 儿子、儿媳,赎回了金簪。(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满分。) (3)(6分)含义:金簪代表孝顺长辈、持家有方并得到家族的认可,是黄家 继承家族衣钵的象征。(2分) 作用: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作品以传家金簪为线索,揭示矛盾,展开情节 ②巧设悬念。“金簪”冠以“传家”,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③揭示 作品主题。作品中人物对金簪的态度,能引发读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思考。(①② 点各1分,③点2分) 19.竹画创作的过程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的审美选择,成为 画家眼中的竹子,再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画家胸中的竹子,最后经画家之手便成 为画卷中的竹子。 20.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中 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 刁蛮。其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 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前 者是知,后者是行。总之,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不可单一分析。 故事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孩子的说与做明显不符,二是孩子的说与做不相 符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由此可联想到言行不一,学不能致用 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只注重理论与表面。因此,可根据这些现象给我们的 启示,立意可为: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教育要落实到行动上,让孩 子真正理解学习的内容,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等角度 立意 以下立意为偏离题意: (1)实践出真知:单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言与行”二者的关系 (2)孝心无价:浮于材料的表层,单一立意,脱离论述话题。 (3)呼唤美德:试问,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是孩子或父母缺少良好品德造成的 (4)抨击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这一反差,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根源在于教 育过程的知和行的游离。 (5)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观点的漂移,偏到为人诚信,做事雷厉风行上了。 (6)呼唤传统文化:材料的内涵是拒绝形式化的虚浮的国学教育,要重视国学 修身养性的作用,也是谈知与行的关系,而非空洞地宣扬传统文化 (7)感恩:出现如此大的反差,难道是孩子缺少感恩意识造成的吗? (8)呼唤纯真:孩子背诵《弟子规》,就失去了童真了吗?顽劣异常是内心不 够澄澈造成的吗?我们要的是拒绝虚无的形式,倡导的是实干兴邦的内容,并非 只是保留内心的纯真和澄澈如此简单而已
18.A E(1)(5 分)(答 A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B、C、D 不给分。)【解 析】B 项“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分析有误,“层层包裹”不能体现年 代久远,只能说明珍贵。C 项“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分析错 误,黄先生要赎回金簪主要是想消除亲友们对自己媳妇的误会。D 项“情节曲 折”错,这篇小说情节不曲折。 (2)①坚守孝敬长辈的家族传统。作为传家宝的金簪她宁愿死后带走也不留给 她认为不孝的儿子、儿媳。②自信、固执。认为自己可以给儿子找个好老婆,容 不下儿子自己找的老婆。③宽容、明理。在儿子的主动沟通、转变后,她原谅了 儿子、儿媳,赎回了金簪。(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即可满分。) (3)(6 分)含义:金簪代表孝顺长辈、持家有方并得到家族的认可,是黄家 继承家族衣钵的象征。(2 分) 作用: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作品以传家金簪为线索,揭示矛盾,展开情节。 ②巧设悬念。“金簪”冠以“传家”,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③揭示 作品主题。作品中人物对金簪的态度,能引发读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思考。(①② 点各 1 分,③点 2 分) 19.竹画创作的过程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的审美选择,成为 画家眼中的竹子,再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画家胸中的竹子,最后经画家之手便成 为画卷中的竹子。 20.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中, 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 刁蛮。其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 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前 者是知,后者是行。总之,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不可单一分析。 故事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孩子的说与做明显不符,二是孩子的说与做不相 符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由此可联想到言行不一,学不能致用, 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只注重理论与表面。因此,可根据这些现象给我们的 启示,立意可为: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教育要落实到行动上,让孩 子真正理解学习的内容,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等角度 立意。 以下立意为偏离题意: (1)实践出真知:单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言与行”二者的关系。 (2)孝心无价:浮于材料的表层,单一立意,脱离论述话题。 (3)呼唤美德:试问,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是孩子或父母缺少良好品德造成的 吗? (4)抨击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这一反差,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根源在于教 育过程的知和行的游离。 (5)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观点的漂移,偏到为人诚信,做事雷厉风行上了。 (6)呼唤传统文化:材料的内涵是拒绝形式化的虚浮的国学教育,要重视国学 修身养性的作用,也是谈知与行的关系,而非空洞地宣扬传统文化。 (7)感恩:出现如此大的反差,难道是孩子缺少感恩意识造成的吗? (8)呼唤纯真:孩子背诵《弟子规》,就失去了童真了吗?顽劣异常是内心不 够澄澈造成的吗?我们要的是拒绝虚无的形式,倡导的是实干兴邦的内容,并非 只是保留内心的纯真和澄澈如此简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