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 §1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2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玉米粒色、粒型的遗传交换 解释(包括互斥组、相引组) 、验证 §3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挂图:染色体的互换图 (实测之后利用) I:正常状态 ∏l:连锁 应用:预测后代资料 §4基因的主位与连锁群 1.两点测验 2.三点测验 3.连锁群 §5伴性遗传与性别的鉴定 一、伴性遗传 二、性别的鉴定 §6连锁遗传与良种关系 在独立分配的法则中,由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所 以它们的遗传的动态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表现为独立遗传。 但是在每种生物体内,基因的对数远远的超过它们所具有的染色体的对数,而 染色体又是基因的载体,这样就势必会有许多对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如果要研究两对基因不是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而是位于同一对同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1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2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玉米粒色、粒型的遗传交换 一、解释(包括互斥组、相引组) 二、验证 §3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挂图:染色体的互换图 (实测之后利用) Ⅰ:正常状态 Ⅱ:连锁 应用:预测后代资料 §4 基因的主位与连锁群 1.两点测验 2.三点测验 3.连锁群 §5 伴性遗传与性别的鉴定 一、伴性遗传 二、性别的鉴定 §6 连锁遗传与良种关系 在独立分配的法则中,由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所 以它们的遗传的动态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表现为独立遗传。 但是在每种生物体内,基因的对数远远的超过它们所具有的染色体的对数,而 染色体又是基因的载体,这样就势必会有许多对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如果要研究两对基因不是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而是位于同一对同
源染色体上,那么他们在F2将会出现另一种遗传动态,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连 锁遗传。这也就是遗传学中的第三个基本规律 §1连锁遗传现象的表现 例1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是显性 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 当用P ♀灰身长翅BBW×黑身残翅bbvv♂ 灰身长翅BbVv 测交F代:早bw×BbW♂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其结果都不符合上述二大定律,它们的后代不是: 1灰身长翅:1灰身残翅:1黑身长翅:1黑身残翅 而只是1灰身长翅:1黑身残翅,比例相等的两种。BV、bv总是同时出现,有 可能是B这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bv这两个基因位于相对的另一条染 色体上,因而BV总是连在一起,bv也总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BV、bv有可 能是在同源染色体上。 例2:贝特生在1906年的香豌豆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PLL(紫花长花粉粒)×ppll(红花圆花粉粒) F PpL1紫花长花粉粒 F2 紫花 紫圆 红花 红圆 总数 P lt pp
源染色体上,那么他们在 F2将会出现另一种遗传动态,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连 锁遗传。这也就是遗传学中的第三个基本规律。 §1 连锁遗传现象的表现 例 1 果蝇的灰身 B 对黑身 b 是显性 长翅 V 对残翅 v 是显性 当用 P ♀灰身长翅 BBVV×黑身残翅 bbvv♂ ↓ F1 灰身长翅 BbVv 测交 F1代:♀bbvv×BbVv♂ ↓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 其结果都不符合上述二大定律,它们的后代不是: 1 灰身长翅:1 灰身残翅:1 黑身长翅:1 黑身残翅 而只是 1 灰身长翅:1 黑身残翅,比例相等的两种。BV、bv 总是同时出现,有 可能是 BV 这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bv 这两个基因位于相对的另一条染 色体上,因而 BV 总是连在一起,bv 也总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BV、bv 有可 能是在同源染色体上。 例 2:贝特生在 1906 年的香豌豆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PPLL(紫花长花粉粒)×ppll(红花圆花粉粒) ↓ F1 PpLl 紫花长花粉粒 F2 紫花 紫圆 红花 红圆 总数 P_L_ P_lt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4831 393 6952 按9:3:3:1推3910.5 1303.5 1303.5434.5 算理论数 例3:玉米籽粒有色对无色为显性饱满对凹陷为显性 P有色饱满 CCShSh×无色凹陷 ccshsh FI 有色饱满 CcShsh F2有包饱满 有色凹陷无色饱满无色凹陷总计 实际数2082 724 2916 按9:3:3:11638.8546.6 182.2 2916 理论数 上述的结果显然不符合9:3:3:1的分离规律。但从中可以看出,像原来两 个亲本类型的个体数比期望的多,而新组合的个体数显然减少。好像有色与饱 满和无色与凹陷有同时出现的倾向。如果把有色与无色,饱满与凹陷这两对性 状单独加以归类分析,则得: 有色:无色=(2082+55):(55+724)=2137:7793:1 饱满:凹陷=(2082+55):(55+724)=2137:779=3:1 可见就一对性状而言,它们仍然是一对基因之间的差别。并且每对基因之 间仍然按着分离的规律进行有规律的分离。那么为什么当两对性状同时考虑 时,又不符独立分配规律呢?那么就提出了连锁遗传的假说来解释上述现象 首先提出这种现象和解释的是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对此问题开展了 深入细致地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 9:3:3:1 推 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算理论数 例 3:玉米籽粒有色对无色为显性 饱满对凹陷为显性 P 有色饱满 CCShSh × 无色凹陷 ccshsh ↓ F1 有色饱满 CcShsh ↓ F2 有包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总计 实际数 2082 55 55 724 2916 按 9:3:3:1 1638.8 546.6 546.6 182.2 2916 理论数 上述的结果显然不符合 9:3:3:1 的分离规律。但从中可以看出,像原来两 个亲本类型的个体数比期望的多,而新组合的个体数显然减少。好像有色与饱 满和无色与凹陷有同时出现的倾向。如果把有色与无色,饱满与凹陷这两对性 状单独加以归类分析,则得: 有色:无色=(2082+55):(55+724)=2137:779=3:1 饱满:凹陷=(2082+55):(55+724)=2137:779=3:1 可见就一对性状而言,它们仍然是一对基因之间的差别。并且每对基因之 间仍然按着分离的规律进行有规律的分离。那么为什么当两对性状同时考虑 时,又不符独立分配规律呢?那么就提出了连锁遗传的假说来解释上述现象。 首先提出这种现象和解释的是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对此问题开展了 深入细致地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
于独立遗传,而属于另一类遗传即1 inkage。 1.连锁遗传:原为同一亲本的性状,F2相依不分,伴随出现,这种性状 间具有一定程度联系的遗传现象叫连锁遗传。更具体的讲,不同的基因位于同 一条染色体上,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它们好像被一定程度的锁在一起进行统 行动。 2.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中亲本的两个性状完全相依不分的连锁称为完 全连锁。更具体的讲,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连在一起,永不分开,那么后代 只能出现两种亲本的类型。完全连锁的现象是不多的,直到现在只发现雌性家 蚕与雄性果蝇的表现为完全连锁,它们的遗传同一对基因相似。 3.不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中,亲本的两种性状经常相依不分的出现, 但也可以分开,只不过分开出现所占有的比例较少的这种遗传连锁称为不完全 连锁。更具体的讲控制性状的两个基因多时可以连在一起出现,但同时又可有 少量的分开出现的机会,这样在后代中,不但有大量的亲本型,同时也会出现 新类型 连锁遗传中,把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或把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的组 合叫相引相(顺式构型),双显性组合。如:饱满有色,无色凹陷。 而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连在一起的组合又叫相斥组,单显性组合。如: 有色、凹陷组合 另外在遗传学中用“”代表同源染色体,把BV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又是 连锁关系的用B来表示,同样bv。如果是合子用,这是遗传学中常用的 连锁符号。我们可以用上述的表示方法来做连锁基因图 P5页图 连锁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现象,一种生物的性状成千上万,控制这些性
于独立遗传,而属于另一类遗传即 linkage。 1.连锁遗传:原为同一亲本的性状,F2 相依不分,伴随出现,这种性状 间具有一定程度联系的遗传现象叫连锁遗传。更具体的讲,不同的基因位于同 一条染色体上,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它们好像被一定程度的锁在一起进行统一 行动。 2.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中亲本的两个性状完全相依不分的连锁称为完 全连锁。更具体的讲,控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连在一起,永不分开,那么后代 只能出现两种亲本的类型。完全连锁的现象是不多的,直到现在只发现雌性家 蚕与雄性果蝇的表现为完全连锁,它们的遗传同一对基因相似。 3.不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中,亲本的两种性状经常相依不分的出现, 但也可以分开,只不过分开出现所占有的比例较少的这种遗传连锁称为不完全 连锁。更具体的讲控制性状的两个基因多时可以连在一起出现,但同时又可有 少量的分开出现的机会,这样在后代中,不但有大量的亲本型,同时也会出现 新类型。 连锁遗传中,把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或把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的组 合叫相引相(顺式构型),双显性组合。如:饱满有色,无色凹陷。 而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连在一起的组合又叫相斥组,单显性组合。如: 有色、凹陷组合。 另外在遗传学中用“ ”代表同源染色体,把 BV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又是 连锁关系的用 BV 来表示,同样 bv。如果是合子用 ,这是遗传学中常用的 连锁符号。我们可以用上述的表示方法来做连锁基因图: P5 页图 连锁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现象,一种生物的性状成千上万,控制这些性
状的基因自然也成千上万,而每种生物的染色体的对数却是有限的,因此一个 染色体上必然载有许多基因,而基因又都是成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当然在遗 传中连锁是普遍存在的。 §2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贝特生在1906年的香豌豆两对性状的杂交 试验。P PPLL(紫花长花粉粒)×pp1(红花圆花粉粒) FI PpLl(紫花长花粉粒) 紫花 紫圆 红花 红圆 总数 P It pp opll 实际个体数4831 390 6952 按9:3:3:1推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算理论数 现在先将上述的试验F2的表现型按照一对性状进行分析,看它是否受分离 规律的支配。通过分析发现,紫花对红花和长花粉粒对圆花粉粒的遗传比例都 是接近3:1,说明上述两个试验在一对性状上是受分离规律的支配的。 性状 实际比例数 遗传比例 紫对红(4831+390):(1338393)=5221:1731近于3:1 相对相I 长对圆(4831+393):(1338+390)=5224:1728近于3:1 紫对红 (226+95):(95+1)=321:96 近于3:1 相斥相Ⅱ 长对圆(226+95):(95+1)=321:96 近于3:1
状的基因自然也成千上万,而每种生物的染色体的对数却是有限的,因此一个 染色体上必然载有许多基因,而基因又都是成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当然在遗 传中连锁是普遍存在的。 §2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贝特生在 1906 年的香豌豆两对性状的杂交 试验。 P PPLL(紫花长花粉粒)×ppll(红花圆花粉粒) ↓ F1 PpLl (紫花长花粉粒) F2 紫花 紫圆 红花 红圆 总数 P_L_ P_lt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 9:3:3:1 推 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算理论数 现在先将上述的试验 F2的表现型按照一对性状进行分析,看它是否受分离 规律的支配。通过分析发现,紫花对红花和长花粉粒对圆花粉粒的遗传比例都 是接近 3:1,说明上述两个试验在一对性状上是受分离规律的支配的。 性状 实际比例数 遗传比例 紫对红 (4831+390):(1338+393)=5221:1731 近于 3:1 相对相Ⅰ 长对圆 (4831+393):(1338+390)=5224:1728 近于 3:1 紫对红 (226+95):(95+1)=321:96 近于 3:1 相斥相Ⅱ 长对圆 (226+95):(95+1)=321:96 近于 3:1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已知F2四种表现型呈现9:3:3:1之比,是以F在减数分 裂的过程中形成四种配子的数彼此相等为前提条件的。如果F形成的四种配子 彼此数目不等,要想在F2获得表现型为9:3:3:1是不可能的。据此可以这样推, 在连锁遗传的情况下F2的表现型不呈现独立遗传的特征,可能是F形成的四种 配子数目不相等的缘故。这样的推论有待于事实加以证明 上述的推论不难用隐性回交法加以验证,因为隐性回交后代表现型的种类 及其比例就是F形成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的具体反映,现以玉米为材料分“相 引相”、“相斥相”进行测验 玉米以有色C对无色C,饱满Sh对凹隐sh为显性。 P8页式子 由于回交的亲本是双隐性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因此可以从 回交的后代BF1表现型中看出F1出现的四种类型的配子及比例。 亲本组合=4032+4035/8368×100%=96.4% 新组合=149+152/8368×100%3.6% 饱满有色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48.2% 1.8% 1.8% 48.2% 回交的结果可见,F1仍然产生四种配子,但比例却不是1:1:1:1,而是 48.2%:1.8%:1.8%:48.2%。新组合配子的百分率仅3.6%,远远小于独立分配的 50%,亲本组合配子的百分率高为96.4%,大大超过50%,亲本的类型多,新的 组合少。由此可见:亲本的性状虽然相依不分,但仍然出现了少数的分离现象, 这正说明了控制性状的两个基因不是独立遗传,而是经常的连在一起的,表现 为连锁遗传的现象 用连锁基因图表示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已知 F2四种表现型呈现 9:3:3:1 之比,是以 F1在减数分 裂的过程中形成四种配子的数彼此相等为前提条件的。如果 F1形成的四种配子 彼此数目不等,要想在 F2获得表现型为 9:3:3:1 是不可能的。据此可以这样推, 在连锁遗传的情况下 F2的表现型不呈现独立遗传的特征,可能是 F1形成的四种 配子数目不相等的缘故。这样的推论有待于事实加以证明。 上述的推论不难用隐性回交法加以验证,因为隐性回交后代表现型的种类 及其比例就是 F1形成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的具体反映,现以玉米为材料分“相 引相”、“相斥相”进行测验。 玉米以有色 C 对无色 c,饱满 Sh 对凹隐 sh 为显性。 P8 页式子 由于回交的亲本是双隐性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因此可以从 回交的后代 BF1表现型中看出 F1出现的四种类型的配子及比例。 亲本组合=4032+4035/8368×100%=96.4% 新 组 合=149+152/8368×100%=3.6% 饱满有色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48.2% 1.8% 1.8% 48.2% 回交的结果可见,F1 仍然产生四种配子,但比例却不是 1:1:1:1,而是 48.2%:1.8%:1.8%:48.2%。新组合配子的百分率仅 3.6%,远远小于独立分配的 50%,亲本组合配子的百分率高为 96.4%,大大超过 50%,亲本的类型多,新的 组合少。由此可见:亲本的性状虽然相依不分,但仍然出现了少数的分离现象, 这正说明了控制性状的两个基因不是独立遗传,而是经常的连在一起的,表现 为连锁遗传的现象。 用连锁基因图表示:
P10页图 2.相斥相: P10页图 表现型有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饱满无色凹陷总计 基因型CSh/ csh Csh/ csh cSh/csh csh/csh 实得数 638 21379 21906 672 43785 1.47 48.5 1.47 亲本组合=21906+21379/44595×100%=97.06% 新组合=638+672/44595×100%=2.94% 由上述结果可知,在相斥相中F1形成的四种配子比例仍然不等于1:1:1:1, 而且形成的类型也是亲本多,新类型少,这证明cSh、Csh各在同一条染色体 上,由于交换而产生新的类型,与相相相的结果是非常相似的。 ①上述的两种试验结果表明,尽管F形成四种配子的数目是不相等的,但 其中两种亲本组合或两种新组合的配子数目是各自相等的,这是连锁遗传的重 要特征 组别 亲本组合配子数 新组合配子数 新/总 相引组 4032~4035 149~152 3.6% 相斥组 21379~21906 638~672 2.94 ②此外,在相引组或相斥组内,虽然组合不相同,但新组合的配子数占总 配子数的百分率却是相近的,互引组3.6%,互斥组2.94%,基因交换值近似相 等 通过上述的解释:我们可见连锁遗传的实质 在连锁遗传中,F1形成的各类配子数目是不相等的,亲本类型多、重组类
P10 页图 2.相斥相: P10 页图 表现型 有色饱满 有色凹陷 无色饱满 无色凹陷 总计 基因型 CSh/csh Csh/csh cSh/csh csh/csh 实得数 638 21379 21906 672 43785 1.47 48.5 48.5 1.47 亲本组合=21906+21379/44595×100%=97.06% 新 组 合=638+672/44595×100%=2.94% 由上述结果可知,在相斥相中F1形成的四种配子比例仍然不等于1:1:1:1, 而且形成的类型也是亲本多,新类型少,这证明 cSh、Csh 各在同一条染色体 上,由于交换而产生新的类型,与相相相的结果是非常相似的。 ①上述的两种试验结果表明,尽管 F1形成四种配子的数目是不相等的,但 其中两种亲本组合或两种新组合的配子数目是各自相等的,这是连锁遗传的重 要特征: 组别 亲本组合配子数 新组合配子数 新/总 相引组 4032~4035 149~152 3.6% 相斥组 21379~21906 638~672 2.94% ②此外,在相引组或相斥组内,虽然组合不相同,但新组合的配子数占总 配子数的百分率却是相近的,互引组 3.6%,互斥组 2.94%,基因交换值近似相 等。 通过上述的解释:我们可见连锁遗传的实质。 在连锁遗传中,F1形成的各类配子数目是不相等的,亲本类型多、重组类
型少,所以在F2代中亲本的类型总是多于重组的类型 §3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已得到细胞学的证明 在减数分裂的前期I,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的观察到同源染色体,有两两 分开的交叉现象。这种交叉现象就是交换结果的具体表现。换句话说,交换是 原因,交叉是结果,下面具体的证明连锁和交换的过程。 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①在两对基因的连锁遗传中,为什么会出现新类型呢? ②为什么F形成的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不等,即重组配子少于50%? ③为什么亲本类型数目=亲本类型数目,重组类型数目=重组类型数目,关 于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是由摩尔根等人研究果蝇的遗传后才提供的 连锁和交换的理论根据是以染色体的细胞学动态为基础的。基因的交换是 在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发生的。具体的解释如下 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是呈直线关系的 P14页图 2.每一个基因都有固定的位置,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对称的,非等位基因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它们必然会处于不同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非等位基因不会处于同一位置的 P14页图 3.在减数分裂的前期Ⅰ(偶线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相对基因也 要相互配对。而后各条染色体自行形成为二条染色单体,形成四合体,在其染 色体上的每个基因也随之形成二个 P14页图
型少,所以在 F2代中亲本的类型总是多于重组的类型。 §3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已得到细胞学的证明。 在减数分裂的前期 I,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的观察到同源染色体,有两两 分开的交叉现象。这种交叉现象就是交换结果的具体表现。换句话说,交换是 原因,交叉是结果,下面具体的证明连锁和交换的过程。 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①在两对基因的连锁遗传中,为什么会出现新类型呢? ②为什么 F1形成的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不等,即重组配子少于 50%? ③为什么亲本类型数目=亲本类型数目,重组类型数目=重组类型数目,关 于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是由摩尔根等人研究果蝇的遗传后才提供的。 连锁和交换的理论根据是以染色体的细胞学动态为基础的。基因的交换是 在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发生的。具体的解释如下: 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是呈直线关系的。 P14 页图 2.每一个基因都有固定的位置,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对称的,非等位基因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它们必然会处于不同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非等位基因不会处于同一位置的。 P14 页图 3.在减数分裂的前期 I(偶线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相对基因也 要相互配对。而后各条染色体自行形成为二条染色单体,形成四合体,在其染 色体上的每个基因也随之形成二个。 P14 页图
4.在粗线期发生交换。首先是连锁基因间相对的某一部分发生断裂,进 行交换,而后又重新接合起来。这种交换只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 之间,而且在同一水平只发生一次,交换后的两个染色单体都包含有非姐妹染 色体的相对应部分,染色体交换,基因也随之交换,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连锁关 系 P15页图 5.由于染色体的交换也就导致了基因的交换,产生了四种基因组合不同 的染色单体,其中有两种为亲本组合(AB,ab),两种新组合(ab,aB),经减数分 裂形成四种不同基因组合的配子。四个染色单体分别进入四个配子中去 P15页图 上述的几点是基因的交换机制,在细胞学上已获得了一定的证据。已知在 减数分裂的前期I,同源染色体先要配对,然后纵裂形成四合体,在此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的单体的相当部分会发生断裂和重新连接,发生交换作用。这种现 象虽然尚不能观察到,但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双线期,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 察到同源染色体两两分开所出现的交叉现象。 P16页图 减数分裂前期双线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现象 已经肯定,双线期所出现的交叉就是交换的结果。染色体上的某些部位的 交叉率与遗传的交换率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已知,除着丝点而外。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任何位点都可能发生交换, 只是在交换频率上,靠着丝点近的区段低于离着丝点远的区段 了解了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就可以解释与连锁遗传有关的几个问题 连锁遗传中的新类型是怎样产生的呢?
4.在粗线期发生交换。首先是连锁基因间相对的某一部分发生断裂,进 行交换,而后又重新接合起来。这种交换只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 之间,而且在同一水平只发生一次,交换后的两个染色单体都包含有非姐妹染 色体的相对应部分,染色体交换,基因也随之交换,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连锁关 系。 P15 页图 5.由于染色体的交换也就导致了基因的交换,产生了四种基因组合不同 的染色单体,其中有两种为亲本组合(AB,ab),两种新组合(ab,aB),经减数分 裂形成四种不同基因组合的配子。四个染色单体分别进入四个配子中去。 P15 页图 上述的几点是基因的交换机制,在细胞学上已获得了一定的证据。已知在 减数分裂的前期 I,同源染色体先要配对,然后纵裂形成四合体,在此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的单体的相当部分会发生断裂和重新连接,发生交换作用。这种现 象虽然尚不能观察到,但在减数分裂前期 I 的双线期,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 察到同源染色体两两分开所出现的交叉现象。 P16 页图 减数分裂前期双线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现象 已经肯定,双线期所出现的交叉就是交换的结果。染色体上的某些部位的 交叉率与遗传的交换率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已知,除着丝点而外。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任何位点都可能发生交换, 只是在交换频率上,靠着丝点近的区段低于离着丝点远的区段。 了解了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就可以解释与连锁遗传有关的几个问题。 1.连锁遗传中的新类型是怎样产生的呢?
连锁遗传同独立遗传一样,也可以进行基因重组,成为变异的来源之一, 也就是新类型出现的原因之一。只是重组的原因有所不同而已。 当两对非等位基因为不完全连锁时,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在连锁基因相连的区段内发生了交换。它上面的基因也随之交换。从而 才产生重组型的配子。现在已知除着丝点而外,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任何的位点 上都可发生交换,这种交换若是发生在连锁基因的区段之内,必然会产生重组 型的配子。而独立分配新类型配子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 由组合的结果,那么必然也载荷着它上面的基因一起移动,从而产生了新类型 的配子 P17页图 2.为什么F1形成的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不等?并且总是重组型配子数比 亲本型配子数目要少?即重组型配子少于50%的比例呢? 因为任何F植株的小孢母细胞和大孢母细胞的数量是相当大量的,即使在 100%的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都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 段之内,最后产生的重组型的配子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50%,但是这种百 分之百的发生交换是很难发生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通常的情况之下只是 在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 锁区段之内,而在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之内不发生 交换。由于交换必然产生四种配子,其比例各为1:1:1:1,而未交换者只产生 两种亲本型配子,所以全部性母细胞总和的结果。必然是四种配子的比例不相 等,并且重组型少于50%。 例:AB两对基因连锁,在小孢子母细胞中只有40%发生交换,另外60% 没有发生交换,那么没有发生交换的小孢子母细胞产生出来的配子仍和原来
连锁遗传同独立遗传一样,也可以进行基因重组,成为变异的来源之一, 也就是新类型出现的原因之一。只是重组的原因有所不同而已。 当两对非等位基因为不完全连锁时,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在连锁基因相连的区段内发生了交换。它上面的基因也随之交换。从而 才产生重组型的配子。现在已知除着丝点而外,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任何的位点 上都可发生交换,这种交换若是发生在连锁基因的区段之内,必然会产生重组 型的配子。而独立分配新类型配子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自 由组合的结果,那么必然也载荷着它上面的基因一起移动,从而产生了新类型 的配子 P17 页图 2.为什么 F1形成的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不等?并且总是重组型配子数比 亲本型配子数目要少?即重组型配子少于 50%的比例呢? 因为任何 F1植株的小孢母细胞和大孢母细胞的数量是相当大量的,即使在 100%的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都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 段之内,最后产生的重组型的配子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 50%,但是这种百 分之百的发生交换是很难发生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通常的情况之下只是 在一部分孢母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发生在某两对连锁基因相连 锁区段之内,而在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内,该两对连锁基因相连区段之内不发生 交换。由于交换必然产生四种配子,其比例各为 1:1:1:1,而未交换者只产生 两种亲本型配子,所以全部性母细胞总和的结果。必然是四种配子的比例不相 等,并且重组型少于 50%。 例:A B 两对基因连锁,在小孢子母细胞中只有 40%发生交换,另外 60% 没有发生交换,那么没有发生交换的小孢子母细胞产生出来的配子仍和原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