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 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 〔德) 著 汉斯一尤格·施密特 彭利贞 许国萍 赵微译 西·方·语·言·学·经·典·教·材 仅供个人阅读研究所用,不得用于商业或其他非法目的。切勿在他处转发! 本电子书制作者 復日人多出版社
认知语言学导论 第二版 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 (他 著 汉斯一尤格·施密特 彭利贞 许国萍 赵微 译 熊学亮 刘翼斌 赵旻燕 审校 西方·语言·学经”典“教 復人琴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 尤格·施密特著;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4 书名原文: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Second Edition ISBN978-7-309-06314-1 I.认…Ⅱ.①温…②汉…③彭…④许…⑤赵…Ⅲ.认知科学: 语言学V.H0-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153986号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6 This translation of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Second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09-2009-148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 〔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德〕汉斯-尤格·施密特 著 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 出版发行 復旦大墨出版社 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86-2165642857(门市零售) 86-2165100562(团体订购) 86-2165109143(外埠邮购) fupnet@fudanpress.com http://www.fudanpress.com 责任编辑 韩结根 出品人贺圣遂 印 刷 常熟市华顺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1/32 印 张14.125 字 数393千 版 次200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978-7-30906314-1/H·1251 定 价32.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部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序 PREFACE 戴耀晶 大概从2002年开始,我们用温格瑞尔和施密特的《认知语言学 导论》(第一版,1996)给博士生做“语言学名著选读”这门课程的阅读 材料。在准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2002级听课的几位博士研究生非 常认真,有些同学几乎把整章逐字逐句对译过来进行介绍,因此也就 提议把全书翻译过来。后来恰好复旦大学出版社有一个出版“西方 语言学经典教材系列”丛书的计划,我把本书的译稿推荐给丛书编辑 委员会,纳入了出版计划。几位主要译者把第一版译稿交给出版社 后,出版社因该书的第二版即将面世,要求译者根据第二版重译。历 时数载,几易其稿,好事多磨,便有了现在读者见到的这个《认知语言 学导论》(第二版,2006)中文译本。 《认知语言学导论》是认知语言学教科书中较早出现、流行较广 的一种,该书的第一版2001年在中国大陆就有了由陈治安先生和文 旭先生导读、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引进的原版;与第一版时隔整 整10年的第二版,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不只是内容和参考文献的 一般意义上的更新”,而是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在第一版 的基础上,第二版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篇幅从原来的6章扩大到 7章。明显的政变有:增加了现在的第六章“整合和关联”,主要讨论 1
学导论 以整合为主要机制的语言在线处理和关联理论;第五章增加了第四 节“构式语法”,介绍了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进展,题目也由原来的“框 架和注意理论”变成了现在的“框架及构式”;第二章的内容也作了较 多的调整,对概念层级中的整体-部分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第七 章(第一版的第六章)的篇幅几乎增加了一倍,特别是讨论象似性和 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部分,增加了很多新材料和新见解。 与第一版相比,现在译出的第二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 各个方面,是现在能见到的比较全面的认知语言学教科书。两位作 者本身就多年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本书不但全面地反映了认知语 言学研究的最新概貌,而且不乏自已的研究成果与创见。 本书的作者认为,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这三种互锁的研究方 法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区域,在新版中加入以整合为主的语言 在线处理和关联理论,是为了把认知语言学跟认知心理学和语用理 论联系起来。本书从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这个总体框架来安排 全书内容: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在经验观的框架下讨论了认知范畴、 原型、范畴层次、概念隐喻与转喻等重要概念;第四章在凸显观的范 围内讨论框架及与之相关的构式,第五章讨论了注意观的解释潜力; 第六章讨论了以整合为核心的语言在线(或日“即时”)处理,并与关 联理论的一些信条联系起来。第七章讨论认知理论在象似性、语法 化、词汇演变中的解释力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如果要问最后 两章与三种研究方法的关系,大概可以认为是对经验观、凸显观和注 意观的综合运用。下面是本书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讨论了认知范畴的特点。作者认为,早期对认知范畴的 心理学研究产生了范畴化的原型模式,所有范畴都定位于在概念上 凸出的原型,原型在范畴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认知范畴边界模糊, 2
preface 序 而在原型和边界之间,认知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典型性等级差异。 与范畴内部结构有关的是属性、家族相似性和完形这几个概念:认知 范畴的原型成员拥有最多范畴中其他成员的共有属性,而拥有最少 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同现的属性;认知范畴的原型成员与差样本之间 靠家族相似性相联系;而完形感知在范畴化和合格性等级划分中也 起着重要作用。原型与认知范畴不是静态的,它们会因语境的不同 而产生变化,而且受制于我们储存于头脑中的文化模式之类的认知 模式。 第二章讨论了范畴化中的物体、行为、事件和关系范畴的基本层 次、上位、下位范畴及概念层级。作者认为,民间分类法、心理学背 景、实验证据、与原型范畴的共生关系诸方面都能证明基本层次范畴 的重要地位,基本层次范畴是分类层级的基点。上位范畴的功能在 于汇集,下位范畴的功能在于突出。基本层次、下位范畴和上位范畴 组成了类属层级这种概念层级,这种概念层级是科学分类的基础,但 认知语言学更关注的类属层级则源自日常生活中的范畴化的经验, 这种允许缺层和可选的层级路径存在的层级既不完整也不缺乏一致 性。部分一整体层级(或分体层级)以我们的基本体验为基础,从这种 意义上说,部分-整体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类属关系和部分- 整体关系这两种层级在语言的复合词构词中都有反映。 在物体范畴之外,本书还讨论了行为、事件、特征和关系范畴。 作者认为,行为范畴可处理为原型范畴,它也存在基本层次和层级, 但其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没有基本层次范畴发展得那么完全,而其 下位范畴也常表现为行为的不同组成部分,而不是行为的次类。事 件范畴虽然是从属的,但许多事件还是表现出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 而在事件范畴的范畴化中,部分(或阶段)与整体关系则显得更为重 3
认 学导论 要;至于特征、位置关系和静态关系,虽然有按原型范畴分析的可能, 但以意象图式概念来解释似更为合理。 第三章讨论了隐喻与转喻这两个重要概念。在认知语言学家那 里,隐喻和转喻不只是修辞手段,而是重要的概念工具和认知过程。 隐喻是概念映射范围之内的从源概念到目标概念的映射,转喻则是 单个认知模型内的映射,它们对抽象范畴特别是情感范畴的认知内 容和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思维方式,隐喻和转喻除了构 造某些抽象词语的概念外,在处理更复杂的、更普遍的问题上也发挥 作用。隐喻的范畴结构能力不限于词汇范畴,它还同样影响我们对 复杂的科学、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理解;转喻也是这样,人们已经逐渐 认识到它对于人类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章集中讨论了心理学上的主体与背景原则在介词、小句及 言语事件分析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按照主体与背景分离原则,可以 用“射体”、“界标”、“路径”、“中心图式”和“扩展”这些术语来对介词 进行描写;在一个动词性关系中,动作链和心理互动中包括的施事、 受事、工具、感事与被感这些原型角色,也都可以并且通常被选作主 体或背景;Langacker用认知域、侧面与基底、侧显、舞台隐喻、总括 扫描与火第扫描、互动网络、视角配置等概念对词类的选择和联系、 小句及言语事件中分析,其基础也是对图像与背景对比的多重运用。 第五章讨论的是框架和构式。根据Fillmore、Talmy和Slobin 等人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是我们所具有的关 于某一情境(如买、卖)的知识的集合。加入顺序视角,就从筒单框架 得到所谓的脚本,也就是为经常发生的事件序列所特别设计的知识 结构。作者认为,我们说话或听话时,无意识地填入了取自框架和脚 本的大量信息。不提供这些信息,我们肯定连最简单的话语片断也 4
preface 序 无法理解。脚本(还有框架)确保我们做出正确推理,这在面对面的 交谈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说话双方在描述一个事件而省略一些细 节或整个过程时,说话人常常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听话人的脚本知识。 对位移事件和致使(或因果)事件框架的分析表明,根据我们的 注意指向,我们可以选择并突出框架不同的方面,并因而形成不同的 语言表达方式。尽管框架的基本类型可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但对 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例子分析表明,框架的成分在不同语 言中会用不同手段表达。 与事件框架有密切联系的是构式这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作者 主要介绍了Fillmore和Goldberg的观点,以动词、名词构式及句法 习语为例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构式基于经验,有自身的意义,是 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构式像框架、甚至像单个概念一样,储存于长期 记忆中,或者也可以说,构式是框架的具体化的变体、或者甚至是框 架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讨论整合与关联。作者先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 念整合理论为代表,讨论了在线认知处理的分析。在语言动态的在 线(或“即时”)处理中,隐喻及转喻存在不足之处,而概念整合则可弥 补这些方面的不足。整合与在即时处理时建立的心理空间一起运 作,典型的概念整合涉及从两个输入空间向第三个空间(即整合空 间)的投射。这个运作包括了组合、完善和细化这三个认知过程。它 的核心是压缩。压缩的过程一般会涉及几种重要关系,包括意象图 式(部分一整体),基本的相互关系(原因-结果),时空以及其他一些关 系。这个过程也被一组原则所控制,包括拓扑学原则、融合原则、开 包原则、关联原则和人文尺度原则。概念整合理论的多功能性,不仅 / 表现为可用它来分析大量的词汇、语法和语用现象,还可以用来分析 5
认 知 学导论 广告、谜语和笑话。 作者花了一节的篇幅有选择地或者说简化地介绍了Sperber和 Wilson的关联理论中“看似与认知语言学思想类似的及作者认为认 知语言学可能从中获益的一些方面”。他们把整合理论和其他一些 认知原理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一些信条联系起来进 行了对比分析,例如就概念整合与关联而言,作者认为关联理论偏向 于逻辑推断,是典型的哲学取向的语用学成果,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拥 有更丰富、更多元的认知观,但也更朦胧、更直观;概念整合赞成认知 的整体观,而关联理论则提出了一个独立的推论模块。作者最后提 出了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是否能从一种彼此更密切合作中得益” 的问题,留给读者思考,但作者在结语部分相信“有认知头脑的语用 学和认知思维之间观念上的交流将会产生丰富的成果”。 第七章首先讨论了象似性、词汇演变和语法化,然后讨论了认知 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作者指出,认知语言学把象似性理解 为语言(还有视觉的、听觉的)层面和概念化层面之间的关系,许多形 态现象、句法结构甚至文本,都可利用象似顺序、象似邻近、象似量原 则进行解释。在讨论词汇演变时,作者认为,认知理论对词汇演变提 出了新的解释。作者在讨论语法化时认为,认知理论不仅有助于解 释个别语法形式的发展,而且似乎也能为全部的语法化过程提供一 个统一的框架。例如,利用隐喻和转喻可解释英语实义动词g0如何 演变成表达将来时的助动词,又如,利用命题图式也可给时、体成分 的语法化提供一个解释框架。· 一种语言学理论是否“有用”,语言教学的检验常常是一个方面。 大概也因为这个,本章最后一节也讨论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作者认为,注重认知语言学成果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可以从三个方 6
preface 序 面来建立富有成效的学习范式,即以交际的,最终是跨文化的能力为 学习目标,以行为取向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及策略,经由原 型、基本层次、主体和背景、完形等习得外语的认知体验途径。例如, 原型、基本层次、概念层级、隐喻等证明了外语学习中词汇场的使用 的正确性,完形法对一些语法领域的教学很有用,如名词小类划分、 不定式补足语和动名词补足语的意义描写,等等。 作者在结语部分作了一些“展望”式的讨论,概述了把语言学理 论建设置于更稳固的心理学及神经学的基础之上的一些新的尝试。 从以上的内容概述可以看出,本书的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认知 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它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般介绍,也有对 一些重要专题的深入探讨,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作者自己的研究心 得与创见,是一本内容广泛面又不乏深度的认知语言学著作。每一 节后都配有练习、每一章后都有针对讨论中涉及的问题的延伸阅读 的建议,使得这部著作更具有教材的实用性。 如果以1989年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作为认知语言学 成熟的标志,到现在还不到20年。而从最早的认知语言学经典著作 出版到现在,也还不到30年的时间。说到认知语言学出现的意义, 本书作者在第一版的结语里说,“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并 非都是新的,因为新的理论发展起来时,语言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语 言本身,并没有产生变化。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可能为语言学 家一直在追问的许多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前途无量的新视角”;在第 二版的结语里,本书作者更进一步说,“语言的认知理论正得到广泛 运用、并将一直影响语言学家的语言理论建设”。这些年认知语言学 理论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似乎成了本书作者这些话最好的脚注。 几位译者对认知语言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