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40.0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16502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2 学 分:2 适用对象:经济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后续课程:产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发展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它以发达国家的经 济情况为出发点,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途径 本课程为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重点讲述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特殊 的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现存问题及 相关解决办法。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 展道路。学习发展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同时借鉴和 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来更好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Introduction: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conomic theory.It take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udy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rder to fi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s for those countries.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economics major in the Economics institution.It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spe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Nowadays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has taken a path of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earn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must be guided by Marxism,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and draw lessons from and absorb useful elements in wester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o better stud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学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发

1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16502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2 学 分:2 适用对象: 经济学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后续课程:产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发展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它以发达国家的经 济情况为出发点,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途径。 本课程为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重点讲述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特殊 的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现存问题及 相关解决办法。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 展道路。学习发展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同时借鉴和 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来更好地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Introduction: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economic theory. It take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udy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rder to fi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s for those countries. 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economics major in the Economics institution. It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spe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Nowadays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has taken a path of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must be guided by Marxism,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draw lessons from and absorb useful elements in wester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o better stud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掌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发

展状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资本、 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外贸、外资、外债及国 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主要政 策工具。 发展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同时 借鉴和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有用的成分,联系中国实际,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问 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令学生们对我国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与分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区别、衡量发展的指标、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等问题。联系中国实际情况,讨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经济 学的演变阶段。 2基木概令和知识占 发展经济学的独特性、发展中经济、中等收入、大国经济、转型经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内向发展战略、结构主义经济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背景:通过各项数据,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发展经济学经历的每个阶段中,理论观点的差别。 (三)思考与实践: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课堂讨论。 第二章发展的概念与度量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张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发展的度量, 熟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模型,了解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情况。结合中国实 2

2 展状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资本、 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外贸、外资、外债及国 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主要政 策工具。 发展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同时 借鉴和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有用的成分,联系中国实际,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问 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令学生们对我国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与分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区别、衡量发展的指标、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等问题。联系中国实际情况,讨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经济 学的演变阶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发展经济学的独特性、发展中经济、中等收入、大国经济、转型经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内向发展战略、结构主义经济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背景;通过各项数据,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发展经济学经历的每个阶段中,理论观点的差别。 (三)思考与实践: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课堂讨论。 第二章 发展的概念与度量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张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发展的度量。 熟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模型,了解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情况。结合中国实

际,了解我国对于千年发展目标实现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发展中的各项“自由”、增长与发展的度量方式、千年发 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自由、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购买力平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何理解自由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指标与增长 指标的差别有哪些?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情况如何?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按照古雷特的观点,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3.什么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4.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 5.我国对于千年发展目标实现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时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 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掌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的新发展理论的构成及内涵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论与全面发展观、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发展方法以及新时期的 发展新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想、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小康之后的“两步走”战略、发展战略转换、 四化同步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观开始后的不同发展战略,了解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 思想。 (三)思考与实践: 3

3 际,了解我国对于千年发展目标实现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发展中的各项“自由”、增长与发展的度量方式、千年发 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自由、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购买力平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何理解自由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指标与增长 指标的差别有哪些?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情况如何?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按照古雷特的观点,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3.什么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4.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 5.我国对于千年发展目标实现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时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 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掌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的新发展理论的构成及内涵。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论与全面发展观、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发展方法以及新时期的 发展新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想、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小康之后的“两步走”战略、发展战略转换、 四化同步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观开始后的不同发展战略,了解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 思想。 (三)思考与实践:

1.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每个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表现? 3.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经济战略分别有怎样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的促进 起到了怎样的推进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 第四章经济增长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索洛模型、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熟悉罗默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 论,了解新古典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方法、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动力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罗默增长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 特征、经济增长阶段与起飞理论、后发优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理解罗默模型中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直接关系的说明?如何理解起飞 理论的阶段划分?中国的后发优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后发优势? 2.当今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后发优势? 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 第五章公平、分配与贫困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库兹涅茨倒U假说,熟悉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基本测度方法,了解收 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了解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历程及成果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公平的含义与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收入分配的度量方式、经 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及 原因、反贫闲的途径、我国减贫取得的成就和未来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公平、功能性收入分配、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贫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4 1.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每个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表现? 3.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经济战略分别有怎样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的促进 起到了怎样的推进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 第四章 经济增长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索洛模型、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熟悉罗默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 论,了解新古典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方法、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动力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罗默增长模型、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 特征、经济增长阶段与起飞理论、后发优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如何理解罗默模型中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直接关系的说明?如何理解起飞 理论的阶段划分?中国的后发优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后发优势? 2.当今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后发优势? 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 第五章 公平、分配与贫困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库兹涅茨倒 U 假说,熟悉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基本测度方法,了解收 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了解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历程及成果。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公平的含义与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收入分配的度量方式、经 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及 原因、反贫困的途径、我国减贫取得的成就和未来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公平、功能性收入分配、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贫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公平发展的概念与内涵、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困现象、 掌握收入分配的测度方法与改善收入分配的机制、掌握贫困的测度方法与消除贫困的 途径、掌握发展中因家实现公平发展的战略、如何理解中因农村的贫困状况与减贫成 就。 (三)思考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讨论。 第六章二元经济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呈现出明显区别于发达国 家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口流动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和 托达罗模型。进一步的,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分析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发展问题, 时论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现象。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乡-城人口流动模型、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托达罗模型、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个模型对于现实中的劳动力流动进行了怎样的解释。 (三)思考与实践: 1.三个人口流动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背景以及演变过程。 3.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决定,以及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4.“民工潮”与“民工荒”现象说明什么?试用人口流动模型加以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第七章工业化与信息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学握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熟悉工业化的 发展阶段及信息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的含义与作用及工业化中的微观 企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产 业结构的演变及转型升级

5 理解公平发展的概念与内涵、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困现象、 掌握收入分配的测度方法与改善收入分配的机制、掌握贫困的测度方法与消除贫困的 途径、掌握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发展的战略、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与减贫成 就。 (三)思考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讨论。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目前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呈现出明显区别于发达国 家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口流动的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和 托达罗模型。进一步的,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分析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发展问题, 讨论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现象。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乡-城人口流动模型、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托达罗模型、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三个模型对于现实中的劳动力流动进行了怎样的解释。 (三)思考与实践: 1.三个人口流动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背景以及演变过程。 3.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决定,以及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4.“民工潮”与“民工荒”现象说明什么?试用人口流动模型加以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熟悉工业化的 发展阶段及信息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的含义与作用及工业化中的微观 企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产 业结构的演变及转型升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业结构、工业化、配弟-克拉克定理、平衡增长理论、大推进、引致投资最大 化、联系效应、主导部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转换、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如何相互影响、平衡发展战 略与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的不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 (三)思老与实我: 1.信息化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 2.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3.中因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的选择。 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期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路径与面临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小组讨论。 第八章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一)月的与要求 掌握农业的技术变革及土地制度与政府政策,熟悉传统农业及其转变和农村金 融制度,了解农业在经济发展在的作用及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联系中国实际,掌握中 国土地制度变革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农业与工业化之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共献、农业的发 展道路与转变、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政策、中国的农业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韦茨(Weize,R)农业发展三个阶段、诱导型技术、绿色 革命、土地制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马克思主义以及发展经济学对于工农关系的阐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及存在 那些问题、绿色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影响体现在哪里、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工农相互关系的演变有怎样的特点。 2.中国的农业发展与现代化的特点。 3.为什么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比正规金融制度更有效率?中国的金融体制应该 如何改革和创新?你认为格莱明乡村银行在中国可行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讨论。 第九章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6

6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业结构、工业化、配弟-克拉克定理、平衡增长理论、大推进、引致投资最大 化、联系效应、主导部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转换、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如何相互影响、平衡发展战 略与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的不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信息化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 2.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3.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的选择。 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期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路径与面临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小组讨论。 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农业的技术变革及土地制度与政府政策,熟悉传统农业及其转变和农村金 融制度,了解农业在经济发展在的作用及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联系中国实际,掌握中 国土地制度变革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农业与工业化之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共献、农业的发 展道路与转变、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政策、中国的农业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韦茨(Weize,R)农业发展三个阶段、诱导型技术、绿色 革命、土地制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马克思主义以及发展经济学对于工农关系的阐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及存在 那些问题、绿色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影响体现在哪里、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工农相互关系的演变有怎样的特点。 2.中国的农业发展与现代化的特点。 3.为什么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比正规金融制度更有效率?中国的金融体制应该 如何改革和创新?你认为格莱明乡村银行在中国可行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讨论。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化与工业化发 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农村发 展的促进,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此外,结合中国实际,了解中 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发展的演变,明白中国城镇化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征,又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 题、中国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各种表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诺瑟姻曲线、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的机理与不平衡、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 相互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城市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与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趋势、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制衡、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城市化的含义和城市化过程曲线。 2.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什么?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4.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5.中国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地区间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而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本章介绍区域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解释,并联系实际,掌握我国 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过程,清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风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国风域发展时程和战路的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空间经济学、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7 (一)目的与要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化与工业化发 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农村发 展的促进,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此外,结合中国实际,了解中 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发展的演变,明白中国城镇化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征,又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 题、中国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各种表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诺瑟姆曲线、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的机理与不平衡、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 相互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城市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与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趋势、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制衡、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城市化的含义和城市化过程曲线。 2.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什么?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4.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5.中国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地区间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而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本章介绍区域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解释,并联系实际,掌握我国 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过程,清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空间经济学、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不同的经济理论对于区域不平衡原因的解释、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过程 及原因、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 (三)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发展论?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试述这 理论的现实意义。 2.试述增长极理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梯度转移理论?联系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谈谈你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中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月的与要求 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口数量对于经济发展 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熟悉人口质量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济学。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转型、人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模型、隐蔽的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与失业、人力资本形成、发展中国 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口转型、人口增长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伊斯特林的供求假说、马尔萨斯的人 口陷阱理论、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失业的多样性、力资本的概念、舒尔茨人力资 本理论、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 发展的贡献、教育的形式与功能、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家庭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国家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教育投资的方式及作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非正规部门对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本的 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并未达到预想效果的原因、关于失业结构学派和新古典 学派争论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调整 (三)思考与实践: 1.试分析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与中国老龄化的差别和问题。 2.什么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 3.结合中国实际,讨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8

8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不同的经济理论对于区域不平衡原因的解释、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过程 及原因、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 (三)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发展论?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试述这 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2.试述增长极理论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梯度转移理论?联系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谈谈你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演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一章 人口与人力资源 (一)目的与要求 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人口数量对于经济发展 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熟悉人口质量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济学。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转型、人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模型、隐蔽的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与失业、人力资本形成、发展中国 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口转型、人口增长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伊斯特林的供求假说、马尔萨斯的人 口陷阱理论、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失业的多样性、力资本的概念、舒尔茨人力资 本理论、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 发展的贡献、教育的形式与功能、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家庭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国家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教育投资的方式及作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非正规部门对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本的 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并未达到预想效果的原因、关于失业结构学派和新古典 学派争论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调整。 (三)思考与实践: 1.试分析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与中国老龄化的差别和问题。 2.什么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 3.结合中国实际,讨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4.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特征是什么?存在哪些类型的失业? 5.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 6.试述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 第十二章资本形成与金融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本章教学使学生掌 握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熟悉资本使用效率的评估方法,掌握资本形成的途径, 并了解在有效的金融体系内筹集发展所需要资本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概念的界定、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 展中国家的生产函数研究、资本形成的来源与途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本的概念、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大推进理论、临界最 小努力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的金融发展理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金融 自由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资本积累如何促进了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共 献、发展中国家筹措储蓄资金的途径、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以 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资本收益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形成概况。 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中家庭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公司储蓄占比 却逐渐上升? 4.中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是相当高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5.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三章技术进步与创新 (一)目的与要求 通讨本竞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中国家讯速提高利转水准的战路模式以及国际 间技术转移的类别、障碍、成本和途径,熟悉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了解掌握技术引 进的定义、引进技术的选择标准。 (二)教学内容

9 4.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特征是什么?存在哪些类型的失业? 5.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 6.试述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 第十二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本章教学使学生掌 握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熟悉资本使用效率的评估方法,掌握资本形成的途径, 并了解在有效的金融体系内筹集发展所需要资本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概念的界定、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 展中国家的生产函数研究、资本形成的来源与途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本的概念、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大推进理论、临界最 小努力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的金融发展理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金融 自由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资本积累如何促进了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共 献、发展中国家筹措储蓄资金的途径、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以 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资本收益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形成概况。 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中家庭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公司储蓄占比 却逐渐上升? 4.中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是相当高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5.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中国家迅速提高科技水准的战略模式以及国际 间技术转移的类别、障碍、成本和途径,熟悉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了解掌握技术引 进的定义、引进技术的选择标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进步的分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量、发展中 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技术进步、要素比例法、边际产品比例法、全要素生产率、熊彼特创新理论、 熊彼特模型、国家创新体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素比例法与边际产品比例法区分的意义、中国技术引进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 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国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选择。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技术进步?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2.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3.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哪些? 4.如何理解中国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四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政策和实现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熟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了解掌握资源的概 念与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资源与 环境的主要政策、可持续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荷兰病”、资源诅咒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公地悲剧、产权虚置化、外部 成本内部化、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荷兰病”产生的原因、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展中国家资源过度使用与 环境恶化的原因、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举措、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2.什么是资源诅咒?如何解释? 3.讨论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节能减排机制的有效性 4.中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10

10 1.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进步的分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量、发展中 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技术进步、要素比例法、边际产品比例法、全要素生产率、熊彼特创新理论、 熊彼特模型、 国家创新体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素比例法与边际产品比例法区分的意义、中国技术引进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 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国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选择。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技术进步?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2.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3.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哪些? 4.如何理解中国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讨论。 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政策和实现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熟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了解掌握资源的概 念与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资源与 环境的主要政策、可持续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荷兰病”、资源诅咒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公地悲剧、产权虚置化、外部 成本内部化、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荷兰病”产生的原因、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展中国家资源过度使用与 环境恶化的原因、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举措、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2.什么是资源诅咒?如何解释? 3.讨论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节能减排机制的有效性。 4.中国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