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6303 课程名称:统计学 英文名称:Statist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统计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方面的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 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推断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现 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内容包括统计描 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介绍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经典理论、学派、代 表人物:阐述了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二十世纪后期发展出的新统计理论与方法 的介绍使学生能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The statistics is carries on the calcula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quantity aspect of the objective things,also is one kind of measurement that the people describe,infer and analyze the quantity performance,stoichiometric relation and quantity change of objective things.The statistic,as a methodology science, takes research on ob jective phenomenon overall quantity characteristic,has the comprehensive nature,the application and the quantity characteristic.The content includes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methods,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tatistical theory and method and its classical theory,the school of thought,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elaborates the statistical elementary theory and the essential method. Introducing the new statistical theories and the methods develope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statistic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系统论述
1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6303 课程名称:统计学 英文名称:Statist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统计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方面的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 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推断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客观现 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内容包括统计描 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介绍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经典理论、学派、代 表人物;阐述了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二十世纪后期发展出的新统计理论与方法 的介绍使学生能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The statistics is carries on the calcula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quantity aspect of the objective things, also is one kind of measurement that the people describe, infer and analyze the quantity performance, stoichiometric relation and quantity change of objective things. The statistic, as a methodology science, takes research on objective phenomenon overall quantity characteristic, has the comprehensive nature,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quantity characteristic. The content includes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methods,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tatistical theory and method and its classical theory, the school of thought, 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elaborates the statistical elementary theory and the essential method. Introducing the new statistical theories and the methods developed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statistic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中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系统论述
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领域的应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核心性课 程,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提供了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 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从实际应用着手,在统计理论基 础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不同实际应用方面的操作方法,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 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 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 畴:堂据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讲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练 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 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本章是全书的总纲。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2.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统计学的内容、研究对象、性质、应用范围及 基本方法,尤其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为提升国 民素质与厚植国力做准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学的含义与作用 1.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 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毛泽东即提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可见统计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的作用 是人们用数据发现规律、更好决策、更好改变世界的有力工具。 3.统计学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个提出问题 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 ③收集数据 ④处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 ⑤发现规律: ⑥更好决策。 不解决问题时,重复第②一⑥步 4.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2 了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领域的应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核心性课 程,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提供了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 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从实际应用着手,在统计理论基 础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不同实际应用方面的操作方法,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 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 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 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 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 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本章是全书的总纲。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2.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统计学的内容、研究对象、性质、应用范围及 基本方法,尤其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为提升国 民素质与厚植国力做准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学的含义与作用 1.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 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毛泽东即提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可见统计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的作用 是人们用数据发现规律、更好决策、更好改变世界的有力工具。 3.统计学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①提出问题; 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 ③收集数据; ④处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 ⑤发现规律; ⑥更好决策。 不解决问题时,重复第②—⑥步。 4.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5.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等实质性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1)统计学与数学 (2)练计学与经济学 (3)统计学与其他相关实质性学科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总体、单位和样本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日的确定的,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同质性的许 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样本是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 2. 标志、指标、参数和统计量 总体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称为标志。 统计总体具有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称为统计指标 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分布特征的数值,通常未知,但是唯一的。 统计量是样本观测量的一个已知函数。 3.数据 (1)变量与变量值 (2)数据的计量尺度 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 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 或分组。 定序尺度也称顺序尺度,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定比尺度也称比率尺度,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 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 (3)数据的类型 数据的类型可以区分为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 (三)思考与实践 1.统计一词有几种含义? 2。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3.怎样理解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在统计方法探索数量规律性方面的地位和 作用? 4. 统计学与数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5.怎样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统计学的发展是沿者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3 5.统计学与数学、经济学等实质性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1)统计学与数学 (2)统计学与经济学 (3)统计学与其他相关实质性学科 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 总体、单位和样本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同质性的许 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样本是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 2. 标志、指标、参数和统计量 总体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称为标志。 统计总体具有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称为统计指标。 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分布特征的数值,通常未知,但是唯一的。 统计量是样本观测量的一个已知函数。 3. 数据 (1)变量与变量值 (2)数据的计量尺度 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 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 或分组。 定序尺度也称顺序尺度,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定比尺度也称比率尺度,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 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 (3)数据的类型 数据的类型可以区分为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 (三)思考与实践 1. 统计一词有几种含义? 2. 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3. 怎样理解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在统计方法探索数量规律性方面的地位和 作用? 4. 统计学与数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5. 怎样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 统计学的发展是沿着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课堂讨论/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收集数据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 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2.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数据搜集的方式方法,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 打下基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调查方案设计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调查方法 4.设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5.确定调查时间 6.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来源 1.统计数据的来源 通过统计调查所收集的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种, 2.二手数据的收集 (1)一手数据的来源 二手数据有几千种潜在的来源,但大致可以划分为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 (2)二手数据的特点 优点:快捷、成本低、易获取。 缺点:相关性差、时效性差和可靠性低 (3)二手数据收集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原始数据的收集 1.数据收集的分类 (1)按数据收集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数据收集对象包括范围的大小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数据收集的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数据收集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 2. 数据收集的调查方式 原始数据收集的调查方式,按照组织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等 3.数据收集的方法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统计调查,在取得统计数据时,都有一些具体的
4 课程讲授/课堂讨论/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收集数据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 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2.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数据搜集的方式方法,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 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调查方法 4. 设计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5. 确定调查时间 6. 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来源 1. 统计数据的来源 通过统计调查所收集的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种。 2. 二手数据的收集 (1)二手数据的来源 二手数据有几千种潜在的来源,但大致可以划分为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 (2)二手数据的特点 优点:快捷、成本低、易获取。 缺点:相关性差、时效性差和可靠性低。 (3)二手数据收集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原始数据的收集 1. 数据收集的分类 (1)按数据收集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数据收集对象包括范围的大小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数据收集的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数据收集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 2. 数据收集的调查方式 原始数据收集的调查方式,按照组织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等 3. 数据收集的方法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统计调查,在取得统计数据时,都有一些具体的
数据收集方法。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可分为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 法。 第四节问卷设计 1.问卷的作用与结构 作用: (1)实施方便,提高精度: (2)调查项目系统化、标准化 (3)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问卷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的不同目的,问卷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形式,但大致可归纳为 以下两类: (1)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 (2)结构型问卷和无结构型问卷。 问卷的一般结构: 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通常采取以下结构:问卷的标题;问卷说明:被访 者基本情况;调查主题内容:编码:作业证明的记载。 2.问卷设计的程序 问卷设计是由一系列相关工作过程所构成的,为使问卷具有科学性和可行 性,通常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准备阶段 (2)初步设计 (3)试答和修改 3.问卷设计的技巧 (1)问卷开头的设计技巧 (2)各种问答题的提问技巧 (3)答案设计技巧 第五节统计数据的质量 1.统计数据的误差 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主要有非抽 样误差和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认为因素所造成的 误 抽样误差是指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2.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三)思考与实践 1.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2.统计数据搜集方案包括哪几项内容 5
5 数据收集方法。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可分为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 法。 第四节 问卷设计 1.问卷的作用与结构 作用: (1)实施方便,提高精度; (2)调查项目系统化、标准化 (3)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问卷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的不同目的,问卷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形式,但大致可归纳为 以下两类: (1)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 (2)结构型问卷和无结构型问卷。 问卷的一般结构: 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通常采取以下结构:问卷的标题;问卷说明;被访 者基本情况;调查主题内容;编码;作业证明的记载。 2.问卷设计的程序 问卷设计是由一系列相关工作过程所构成的,为使问卷具有科学性和可行 性,通常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准备阶段 (2)初步设计 (3)试答和修改 3.问卷设计的技巧 (1)问卷开头的设计技巧 (2)各种问答题的提问技巧 (3)答案设计技巧 第五节 统计数据的质量 1. 统计数据的误差 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主要有非抽 样误差和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认为因素所造成的 误差。 抽样误差是指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2. 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三)思考与实践 1. 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2. 统计数据搜集方案包括哪几项内容?
3.比较几种非全面调查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4.实践:调查问卷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例介绍/调查研究 第三章整理与显示数据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 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 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2.要求掌握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原则,能实际地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1,数据的审核与谛洗 对于直接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对于通过 其他渠道取得的二手数据,除了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外,还要注重审核数据 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数据筛选包括:一是将某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或有明显错误的数据予以 剔除:二是将符合某种特定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对不符合特定条件的数据 予以剔除。 2.数据的排序 升序和降序 第二节定性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定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条形图与圆形图的绘制 2.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的两种方法:向上累积与向下累积 累积频数分布图与环形图的绘制 第三节定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数据的分组 单变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的情况 组距分组适合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等距分组与不等距分组 组数的确定、组距的确定、“不重不漏”原则、“上组限不在内”原则、组中 值、开口组与闭口组 2.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示 对于分组数据,有直方图和折线图:对于未分组数据,有茎叶图和箱线 图: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有线图:对于多变量数据,有雷达图 6
6 3. 比较几种非全面调查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4. 实践:调查问卷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例介绍/调查研究 第三章 整理与显示数据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 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 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2.要求掌握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原则,能实际地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 1.数据的审核与筛选 对于直接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对于通过 其他渠道取得的二手数据,除了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外,还要注重审核数据 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数据筛选包括:一是将某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或有明显错误的数据予以 剔除;二是将符合某种特定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对不符合特定条件的数据 予以剔除。 2.数据的排序 升序和降序 第二节 定性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 定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条形图与圆形图的绘制 2. 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的两种方法:向上累积与向下累积 累积频数分布图与环形图的绘制 第三节 定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数据的分组 单变量分组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的情况 组距分组适合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等距分组与不等距分组, 组数的确定、组距的确定、“不重不漏”原则、“上组限不在内”原则、组中 值、开口组与闭口组 2. 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示 对于分组数据,有直方图和折线图;对于未分组数据,有茎叶图和箱线 图;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有线图;对于多变量数据,有雷达图
3.频数分布的类型 常见的频数分布曲线主要有正态分布、偏态分布、J形分布、U形分布 等几种米刑。 第四节图表的合理使用 1.鉴别图表优劣的淮则 2.统计表的构成 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 时统计表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3.统计表的设计 (三)思考与实践 练习组距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及相应统计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相应 的统计指标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说明。 2.熟练掌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测度 1,定类数据:众数 集中趋势的含义,低层次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适用于高层次的测量数 据,高层次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并不适用于低层次的测量数据。 众数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众数的计算 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2.定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中位数的计算 分位数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四分位数的计算 3.定距和定比数据:均值 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与简单算术平均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只适用于 定比数据。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主要用于计算比 率或速度的平均。在实际应用中,几何平均数主要计算社会经济现象的年平 均发展速度。 4.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
7 3. 频数分布的类型 常见的频数分布曲线主要有正态分布、偏态分布、J 形分布、U 形分布 等几种类型。 第四节 图表的合理使用 1. 鉴别图表优劣的准则 2.统计表的构成 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 时统计表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3. 统计表的设计 (三)思考与实践 练习组距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及相应统计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四章 数据分布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相应 的统计指标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说明。 2.熟练掌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集中趋势的测度 1.定类数据:众数 集中趋势的含义,低层次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适用于高层次的测量数 据,高层次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值并不适用于低层次的测量数据。 众数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众数的计算 众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2.定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中位数的计算 分位数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四分位数的计算 3. 定距和定比数据:均值 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与简单算术平均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只适用于 定比数据。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主要用于计算比 率或速度的平均。在实际应用中,几何平均数主要计算社会经济现象的年平 均发展速度 。 4.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
对同一组数据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均值,三者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在单 峰分布条件下,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则M。=M,=下;如果数据是 左偏分布,则M,>M>X:如果数据是右偏分布,则M<M,<又。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 1.定类数据:异众比率 离中趋势的含义,离中趋势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 性就越差:离中趋势越小,集中趋势的代表性就越好。 异众比率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2。定序数据:四分位差 四分位差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定距和定比数据:极差、平均差、方差及标准差 极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 平均差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的计算 方差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总体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未分组 数据与分组数据样本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4.相对离散程度:离散系数 总体离散系数与样本离散系数的计算 第三节偏态与峰度的测度(参考教学内容,只做一般介绍) 1.偏态及其测度 偏态的含义与偏态系数的计算方法 2.峰度及其测度 峰度的含义与峰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练习众数、中位数和分位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 计算: 2.练习方差及标准差的计算: 3.练习离散系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概率基础与抽样分布(先修课程已经学习概率基础,此课程不再重复)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抽样基本理论。 2.要求掌握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与抽样分布的概念 3.补充贝叶斯定理,使学生充分了解政府大规模多次核酸检测以辨别出确 实感染者的理论依据。并以欧美日各国疫情扩散无力阻止做对比,足见 政府决策果断与良好成效
8 对同一组数据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均值,三者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在单 峰分布条件下,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则 M o = M e = X ;如果数据是 左偏分布,则 M o M e X ;如果数据是右偏分布,则 Mo Me X 。 第二节 离散程度的测度 1. 定类数据:异众比率 离中趋势的含义,离中趋势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 性就越差;离中趋势越小,集中趋势的代表性就越好。 异众比率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2. 定序数据:四分位差 四分位差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3. 定距和定比数据:极差、平均差、方差及标准差 极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 平均差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的计算 方差的概念,未分组数据与分组数据总体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未分组 数据与分组数据样本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4. 相对离散程度:离散系数 总体离散系数与样本离散系数的计算 第三节 偏态与峰度的测度(参考教学内容,只做一般介绍) 1.偏态及其测度 偏态的含义与偏态系数的计算方法 2.峰度及其测度 峰度的含义与峰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 练习众数、中位数和分位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 计算; 2. 练习方差及标准差的计算; 3. 练习离散系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 概率基础与抽样分布(先修课程已经学习概率基础,此课程不再重复)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抽样基本理论。 2.要求掌握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与抽样分布的概念。 3.补充贝叶斯定理,使学生充分了解政府大规模多次核酸检测以辨别出确 实感染者的理论依据。并以欧美日各国疫情扩散无力阻止做对比,足见 政府决策果断与良好成效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与抽样分布 1.总体、个体和样本 总体、个体及总体容量:抽样、样本及样本容量:参数及统计量 2.关于抽样方法 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 非概率抽样:调查人员的非随机选择、判断抽样、座谈会等 配额抽样 3.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4.样本方差的分布 5.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 6.T统计量的分布 7.贝叶斯定理 (三)思考与实践 1.总体与个体的识别 2.总体与样本的识别: 3. 参数与统计量的识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调查研究 第六章参数估计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参数的估计方法,学会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 2.要求掌握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学会样本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并能对总 体参数进行估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点估计 1.矩估计法:原点矩、中心矩估计的方法 2.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与方法 3. 点估计的优良性准则: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 第二节区间估计 1.区间估计的含义 2.置信度 3.显着性水平 4.置信区间的构造 第三节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本节建议按照“抽样误差、抽样 实际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的思路来讲授)
9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分布 1.总体、个体和样本 总体、个体及总体容量;抽样、样本及样本容量;参数及统计量 2.关于抽样方法 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 非概率抽样:调查人员的非随机选择、判断抽样、座谈会等 配额抽样 3. 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4. 样本方差的分布 5. 两个样本方差比的分布 6. T 统计量的分布 7. 贝叶斯定理 (三)思考与实践 1. 总体与个体的识别; 2. 总体与样本的识别; 3. 参数与统计量的识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调查研究 第六章 参数估计 (一) 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参数的估计方法,学会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 2.要求掌握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学会样本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并能对总 体参数进行估计。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点估计 1. 矩估计法:原点矩、中心矩估计的方法 2. 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与方法 3. 点估计的优良性准则: 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 第二节 区间估计 1. 区间估计的含义 2. 置信度 3. 显着性水平 4. 置信区间的构造 第三节 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本节建议按照“抽样误差、抽样 实际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的思路来讲授)
1.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总体方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区 间估计 2.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总体比例、样本比例的含义 3.样本容量的确定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 样本容量与总体方差、允许误差、可靠性系数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参考教学内容,只做 般介绍) 1.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估计 两个总体的方差已知情况下的估计 两个总体方差未知情况下的估计 2.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正态总体方差及两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参考教学内容,做 一般介绍) 1. 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2.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三)思考与实践 1.总体与个体、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的识别: 2.练习点估计量的计算: 3.练习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4.练习样本容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调查研究 第七章假设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假设检验是抽样推断的继续和必要补充,在推断统计中起重要作用。了 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检验的步骤,学会对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 的假设检验。 2.要求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区分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学会对总 体参数进行假设检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假设检验的概念 2.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
10 1.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 的区间估计,总体方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区 间估计 2.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总体比例、样本比例的含义 3. 样本容量的确定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 样本容量与总体方差、允许误差、可靠性系数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参考教学内容,只做一 般介绍) 1. 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估计 两个总体的方差已知情况下的估计 两个总体方差未知情况下的估计 2. 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 正态总体方差及两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参考教学内容,做 一般介绍) 1. 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2.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区间估计 (三) 思考与实践 1.总体与个体、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的识别; 2.练习点估计量的计算; 3.练习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4.练习样本容量的计算;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讲授/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调查研究 第七章 假设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1.假设检验是抽样推断的继续和必要补充,在推断统计中起重要作用。了 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检验的步骤,学会对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 的假设检验。 2.要求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区分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学会对总 体参数进行假设检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假设检验的概念 2.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