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探索性改革预示着改革进程的艰 矛盾的激化,都有可能引起社会矛盾的爆发, 巨性。一切变革与发展在效率、公平与稳定 导致社会动荡。 的三维空间里,探索着自己前行的合理轨迹。 社会风险的长期积累,形成了不利于改 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改革需 革的三方面因素:一是社会成员的危机感有 要稳定,另一方面,虽然改革在不断地孕育新 所提高并呈普遍化倾向。随着中国改革的不 的稳定,但也更直接地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社 断深化,改革所形成的压力己经明显地传递 会稳定,而产生着不安定因素。特别是探索 到每个家庭,而老百姓却对此缺乏足够的认 性改革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风险 识和心理准备。据有关部门的统 甚至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计,城市职工家庭有40%以上曾经 和破坏。换言之,改革往往要以牺 经历或现在正面临着其成员的下岗 牲社会稳定为代价。从长远发展角 改 和失业。这也表现为,政府采取了 度看,改革与发展是社会稳定最根 本的动力,没有改革与发展,就不会 革 多项宏观调控的政策,包括连续几 次调低人民币的储蓄利率,以刺激 有社会长久的稳定。但从现阶段改 中 社会有效需求上升,从而拉动经济 革进程而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 增长。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其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前 的 效,但离预期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 社会稳定的存量及其可支付的社会 社 离,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保障 稳定成本,是否能够承担和消化由 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能力弱。面 此产生的社会风险。因此,中国改 会 对来自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增大的生 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发 风 活风险,老百姓把自己的那部分“储 展,对社会保障有着更大的依赖。 蓄”看作是自己的“保命钱”,不愿意 一、改革中的社会 险 拿出来消费。 风险积累 与 梁 二是社会不满情绪有所滋长。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因改革措施 时下,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句 社 鸿 不完善、不配套而导致的一些社会 流行的口号:“稳定压倒一切”。提 问题日益显性化,逐步成为社会问 出并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是因为 会 题的焦点,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 在当前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冲突中 保 题。这些焦点问题恰恰是一个社会 社会稳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通 所最无法容忍的,结果必然导致社 过多年来的改革,社会稳定存量有 障 会不满情绪的滋长。更为影响严重 所下降,社会动荡风险在提高。当 的是,这种焦点问题往往是一种近 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 距离事件或近距离感受,如对“穷庙 键时期,提高社会稳定存量变得极其重要。 富方丈”腐败现象的感受并非来自于舆论的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获 传播,很可能来自于其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 得了高速发展,其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和惊叹。 的亲身感受。同样,贫富差距感受也主要不 然而,在高速社会经济发展中社会矛盾和社 是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而往往 会风险也逐步地积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 或是同学或是同事、或是邻居、或是亲友,发 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凸现,社会风险出 生近距离比较而形成的强烈的生活反差,产 现了广泛性和联动性的特征,任何一种社会 生了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48 《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梁 鸿 改 革 中 的 社 会 风 险 与 社 会 保 障 中国的探索性改革预示着改革进程的艰 巨性。一切变革与发展在效率、公平与稳定 的三维空间里 ,探索着自己前行的合理轨迹。 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在于 ,一方面改革需 要稳定 ,另一方面 ,虽然改革在不断地孕育新 的稳定 ,但也更直接地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社 会稳定 ,而产生着不安定因素。特别是探索 性改革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风险 , 甚至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和破坏。换言之 ,改革往往要以牺 牲社会稳定为代价。从长远发展角 度看 ,改革与发展是社会稳定最根 本的动力 ,没有改革与发展 ,就不会 有社会长久的稳定。但从现阶段改 革进程而言 ,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 其力度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前 社会稳定的存量及其可支付的社会 稳定成本 ,是否能够承担和消化由 此产生的社会风险。因此 ,中国改 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发 展 ,对社会保障有着更大的依赖。 一、改革中的社会 风险积累 时下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句 流行的口号 “: 稳定压倒一切”。提 出并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是因为 在当前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冲突中 , 社会稳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通 过多年来的改革 ,社会稳定存量有 所下降 ,社会动荡风险在提高。当 前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发展到了关 键时期 ,提高社会稳定存量变得极其重要。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使中国社会经济获 得了高速发展 ,其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和惊叹。 然而 ,在高速社会经济发展中 ,社会矛盾和社 会风险也逐步地积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 化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凸现 ,社会风险出 现了广泛性和联动性的特征 ,任何一种社会 矛盾的激化 ,都有可能引起社会矛盾的爆发 , 导致社会动荡。 社会风险的长期积累 ,形成了不利于改 革的三方面因素 :一是社会成员的危机感有 所提高并呈普遍化倾向。随着中国改革的不 断深化 ,改革所形成的压力已经明显地传递 到每个家庭 ,而老百姓却对此缺乏足够的认 识和心理准备。据有关部门的统 计 ,城市职工家庭有 40 %以上曾经 经历或现在正面临着其成员的下岗 和失业。这也表现为 ,政府采取了 多项宏观调控的政策 ,包括连续几 次调低人民币的储蓄利率 ,以刺激 社会有效需求上升 ,从而拉动经济 增长。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效 ,但离预期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 离 ,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保障 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障能力弱。面 对来自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增大的生 活风险 ,老百姓把自己的那部分“储 蓄”看作是自己的“保命钱”,不愿意 拿出来消费。 二是社会不满情绪有所滋长。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 ,因改革措施 不完善、不配套而导致的一些社会 问题日益显性化 ,逐步成为社会问 题的焦点 ,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 题。这些焦点问题恰恰是一个社会 所最无法容忍的 ,结果必然导致社 会不满情绪的滋长。更为影响严重 的是 ,这种焦点问题往往是一种近 距离事件或近距离感受 ,如对“穷庙 富方丈”腐败现象的感受并非来自于舆论的 传播 ,很可能来自于其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 的亲身感受。同样 ,贫富差距感受也主要不 是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 ,而往往 或是同学、或是同事、或是邻居、或是亲友 ,发 生近距离比较而形成的强烈的生活反差 ,产 生了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 48 — ü《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 þ
三是对改革的分歧有所增大。改革使中 二、社会保障成为稳定社会的 国社会由过去的绝对平等社会转变为适度平 等社会。若用社会经济发展和平等的二维坐 “支柱性”力量 标来刻画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可以看 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主观 到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发展低水平向发展高 意识。人们从过去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步入 水平的社会演进,从一个不合理的过度平等 缺乏适时有效的价值规范依托的处境,无所 的社会向一个合理的相对平等社会发展。从 适从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易于让人们更加向 某种程度上讲,改革就是风险和利益分配的 往和追求原有的稳定与有序感。社会面临着 重新调整。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人实际所 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一是对旧有发展 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利益通常会有较大的 状况下稳定与秩序的依恋,从而产生宁愿放 差异,职工下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过去 弃发展机遇而寻求回归的社会心态,另一是 的形式上的过度平等常常唤起人们的回忆和 客观上不可阻挡的向新的、更高的社会平衡 留恋,并且夸大了对现实社会不平等的主观 渐进的趋势。这一对矛盾的出现,使得转型 感受。而社会上存在的包括以权谋私、拉关 社会的发展成就虽然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经济 系、走后门等各种违法违纪的谋取私利现象, 的增长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发展 无疑使人们对改革产生一定的误解,导致人 不平衡现象引发的个人不稳定感和不安全 们对改革的认识分歧增大。 感,会降低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心理评价,所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强调“稳定压倒一 以,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如何重建社会成员的 切”是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作一次必要 社会秩序感,以新的规范把人们整合进发展 的蓄势调整,是一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调整 了的社会中来。 策略,可以使社会风险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 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是人们心目中的 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逐步释放,避免因社 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创造者和供给者。在 会风险短时间集中释放而引起社会动荡;同 孤独无助、无依无靠的个人眼中,政府是变动 时积极采到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和缓和社 不定的社会中一个可靠的保护者和引路人; 会矛盾冲突,并给予各种措施有一定的时间 只有政府才有能力重新使社会有序化、稳定 参数,即作用等待时间。在现有社会稳定体 化和协调化,从而满足人们对社会稳定和社 制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即意味着现有的社会 会秩序感的要求。因此,政府在转型社会中 稳定结构将受到进一步冲击。在这种形势 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要推动社会改革的顺 下,如果社会稳定不能够从旧的稳定体制和 利进行并平衡其发展,又要作为一种社会稳 机制过渡到新的稳定体制和机制,那么,改革 定和社会秩序的标志来给予关注它的社会成 与稳定的矛盾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或者说, 员以信心、力量和安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 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和阻力将变得越来越大。 说,政府就是平衡、和谐,就是稳定和秩序,它 所以,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段时间调整,构建起 是保证转型社会不迷失方向的舵手。 新的社会稳定体制和机制,从而提高社会稳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也是 定的资本,达到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进 社会不断经历分化、动荡、整合与稳定发展的 取、深化改革的目的。可以预料,当一个新的 变化过程。相应地,政府干预这一社会发展 社会稳定体制和机制建立起来,并积累了足 过程的作用和意义也是相当突出的。社会要 够的社会稳定资本后,更深刻、更彻底、更全 实现从分化、失序到整合与稳定的平稳过渡, 面的改革将随之来临。 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 4《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是对改革的分歧有所增大。改革使中 国社会由过去的绝对平等社会转变为适度平 等社会。若用社会经济发展和平等的二维坐 标来刻画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可以看 到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发展低水平向发展高 水平的社会演进 ,从一个不合理的过度平等 的社会向一个合理的相对平等社会发展。从 某种程度上讲 ,改革就是风险和利益分配的 重新调整。在改革过程中 ,每一个人实际所 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得的利益通常会有较大的 差异 ,职工下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过去 的形式上的过度平等常常唤起人们的回忆和 留恋 ,并且夸大了对现实社会不平等的主观 感受。而社会上存在的包括以权谋私、拉关 系、走后门等各种违法违纪的谋取私利现象 , 无疑使人们对改革产生一定的误解 ,导致人 们对改革的认识分歧增大。 因此 ,笔者认为 ,当前强调“稳定压倒一 切”是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作一次必要 的蓄势调整 ,是一种以时间换取空间的调整 策略 ,可以使社会风险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 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逐步释放 ,避免因社 会风险短时间集中释放而引起社会动荡 ;同 时 ,积极采到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和缓和社 会矛盾冲突 ,并给予各种措施有一定的时间 参数 ,即作用等待时间。在现有社会稳定体 制下 ,进一步深化改革即意味着现有的社会 稳定结构将受到进一步冲击。在这种形势 下 ,如果社会稳定不能够从旧的稳定体制和 机制过渡到新的稳定体制和机制 ,那么 ,改革 与稳定的矛盾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或者说 , 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和阻力将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 ,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段时间调整 ,构建起 新的社会稳定体制和机制 ,从而提高社会稳 定的资本 ,达到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进 取、深化改革的目的。可以预料 ,当一个新的 社会稳定体制和机制建立起来 ,并积累了足 够的社会稳定资本后 ,更深刻、更彻底、更全 面的改革将随之来临。 二、社会保障成为稳定社会的 “支柱性”力量 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主观 意识。人们从过去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步入 缺乏适时有效的价值规范依托的处境 ,无所 适从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易于让人们更加向 往和追求原有的稳定与有序感。社会面临着 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一是对旧有发展 状况下稳定与秩序的依恋 ,从而产生宁愿放 弃发展机遇而寻求回归的社会心态 ,另一是 客观上不可阻挡的向新的、更高的社会平衡 渐进的趋势。这一对矛盾的出现 ,使得转型 社会的发展成就虽然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经济 的增长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发展 不平衡现象引发的个人不稳定感和不安全 感 ,会降低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心理评价 ,所 以 ,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如何重建社会成员的 社会秩序感 ,以新的规范把人们整合进发展 了的社会中来。 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 ,是人们心目中的 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创造者和供给者。在 孤独无助、无依无靠的个人眼中 ,政府是变动 不定的社会中一个可靠的保护者和引路人 ; 只有政府才有能力重新使社会有序化、稳定 化和协调化 ,从而满足人们对社会稳定和社 会秩序感的要求。因此 ,政府在转型社会中 扮演着双重角色 :它既要推动社会改革的顺 利进行并平衡其发展 ,又要作为一种社会稳 定和社会秩序的标志来给予关注它的社会成 员以信心、力量和安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 说 ,政府就是平衡、和谐 ,就是稳定和秩序 ,它 是保证转型社会不迷失方向的舵手。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质上也是 社会不断经历分化、动荡、整合与稳定发展的 变化过程。相应地 ,政府干预这一社会发展 过程的作用和意义也是相当突出的。社会要 实现从分化、失序到整合与稳定的平稳过渡 , 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 ü《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 þ — 49 —
有效的政府干预。有效的政府干预可以避免 可以这样理解,市场经济是一种向社会 社会分化的加剧,延缓社会分化与动荡的过 强势人群倾斜的体制,因而社会整体发展需 程和时间。政府通过建立新的机制和制定过 要一种向社会弱势人群倾斜的体制来加以平 渡时期的有关政策、寻求其它替代途径和手 衡。社会保障就是这种向弱势人群倾斜的制 段等来使得社会的分化和动荡过程温和化, 度。社会保障通过贫困救助和社会收益的改 减小社会的振荡幅度,让社会在相对稳定中 变,有效地实现了收入转移达到缩小收入分 前进。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在社会整体稳定 配差距,增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性,减少社 的前提下,应允许社会局部的不稳定和不平 会贫困现象的功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衡,并在逐步建立新的局部平衡的基础上,最 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从而大大缓解社会矛 终寻求新的、更高的社会整体平衡。 盾,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通过道德、价值、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 仰来体现,但也有很大一分是以政治和法 障成为政府主要的、责无旁贷的责任。社会 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建立社会秩序,其根 保障与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中二种相互支 本在于提供一整套人们能够达成共识并能自 撑、相互作用的重要体制。任何一种体制的 愿服从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这 不完善与薄弱,都将导致失衡现象,其结果是 种集体性的社会现实能够消除社会成员的分 或缺乏效率或损害稳定,从而阻碍发展。 歧,使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感的重建成为可 因此,政府需要有“二手”,以市场这只看 能。而依靠国家和政府力量建立完善的社会 不见的手来实现效率的提高,以社会保障这 保障制度是重构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 只看得见的手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 体制和机制,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最有效的 实现。 制度。自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仿效 三、完善社会保障, 英国实行国民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极大地缓 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稳定 即使在70年代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1.建立起一个“人人共享”的市民保障 西方国家也没有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社会 体制 保障由此被认为是稳定社会的“支柱性”力 长期以来,城市的保障体系是由社会、单 量。 位和家庭三方面组合而成的。随着经济体制 以效率为中心,按生产要素及其贡献率 改革的推进,单位保障从整个保障体系中退 进行收入分配的市场经济,除了达到资源的 出,城市保障体系由社会、家庭和商业性保险 优化配置以外,还导出了一个社会人群的收 的新组合所替代。单位保障退出所存留的空 入梯度以及工资收入梯度,并以此形成一种 白,主要通过强化社会保障来弥补。尽管这 个人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迫使每一 几年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了很大的 个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努力工作。但市场经 发展。但是,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以 济所导致的收入不公平是其固有的缺陷,如 及新形势的要求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 果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将出现穷者愈穷,富 相对较为薄弱的地位。 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不仅与社会普遍接受 社会保障制度薄弱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 的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准则相去甚远,还可能 的建设不是从整体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而 因此导致严重社会问题,并进而影响到整个 是更多地从单位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过渡着 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 手,带有过多的单位保障的痕迹。或者讲,社 —50 《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D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p:/六np.cn.2e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有效的政府干预。有效的政府干预可以避免 社会分化的加剧 ,延缓社会分化与动荡的过 程和时间。政府通过建立新的机制和制定过 渡时期的有关政策、寻求其它替代途径和手 段等来使得社会的分化和动荡过程温和化 , 减小社会的振荡幅度 ,让社会在相对稳定中 前进。以政府干预为主导 ,在社会整体稳定 的前提下 ,应允许社会局部的不稳定和不平 衡 ,并在逐步建立新的局部平衡的基础上 ,最 终寻求新的、更高的社会整体平衡。 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通过道德、价值、信 仰来体现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政治和法 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建立社会秩序 ,其根 本在于提供一整套人们能够达成共识并能自 愿服从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这 种集体性的社会现实能够消除社会成员的分 歧 ,使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感的重建成为可 能。而依靠国家和政府力量建立完善的社会 保障制度是重构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 体制和机制 ,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最有效的 制度。自二战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仿效 英国实行国民社会保障制度 ,从而极大地缓 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促进了社会稳定。 即使在 70 年代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 西方国家也没有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社会 保障由此被认为是稳定社会的“支柱性”力 量。 以效率为中心 ,按生产要素及其贡献率 进行收入分配的市场经济 ,除了达到资源的 优化配置以外 ,还导出了一个社会人群的收 入梯度以及工资收入梯度 ,并以此形成一种 个人或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迫使每一 个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努力工作。但市场经 济所导致的收入不公平是其固有的缺陷 ,如 果任其自由发展 ,其结果将出现穷者愈穷 ,富 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不仅与社会普遍接受 的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准则相去甚远 ,还可能 因此导致严重社会问题 ,并进而影响到整个 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 可以这样理解 ,市场经济是一种向社会 强势人群倾斜的体制 ,因而社会整体发展需 要一种向社会弱势人群倾斜的体制来加以平 衡。社会保障就是这种向弱势人群倾斜的制 度。社会保障通过贫困救助和社会收益的改 变 ,有效地实现了收入转移 ,达到缩小收入分 配差距 ,增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性 ,减少社 会贫困现象的功效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 ,从而大大缓解社会矛 盾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 障成为政府主要的、责无旁贷的责任。社会 保障与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中二种相互支 撑、相互作用的重要体制。任何一种体制的 不完善与薄弱 ,都将导致失衡现象 ,其结果是 或缺乏效率或损害稳定 ,从而阻碍发展。 因此 ,政府需要有“二手”,以市场这只看 不见的手来实现效率的提高 ,以社会保障这 只看得见的手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 实现。 三、完善社会保障 , 促进社会稳定 11 建立起一个“人人共享”的市民保障 体制 长期以来 ,城市的保障体系是由社会、单 位和家庭三方面组合而成的。随着经济体制 改革的推进 ,单位保障从整个保障体系中退 出 ,城市保障体系由社会、家庭和商业性保险 的新组合所替代。单位保障退出所存留的空 白 ,主要通过强化社会保障来弥补。尽管这 几年来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了很大的 发展。但是 ,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以 及新形势的要求而言 ,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 相对较为薄弱的地位。 社会保障制度薄弱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 的建设不是从整体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 ,而 是更多地从单位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过渡着 手 ,带有过多的单位保障的痕迹。或者讲 ,社 — 50 — ü《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 þ
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附于企业单位, 贫困人口更需要获得社会同情和关注。如果 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制度体系,从而导 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就容易引发社会 致社会保障功能的错位,即现行社会保障对 不满情绪的蔓延和滋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 象的主体与需要现实保障的人群发生了错 社会稳定的危害更大。因而,应从有利于社 位,有相当一部份迫切需要保障救助的市民 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以“以人为 因各种原因而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本”的社会发展观念,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生活 利。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效出发,社会不仅 水平,从而使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社会 应该包容社会弱势人群,而且需要向弱势人 发展的成就,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 群倾斜。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 3.保障的社会化与社区化 “稳定”功能,就必须注重社会保障的制度性 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看,管理层次和 和整体性的建设,使之包容全体市民,建立起 操作方式是决定社会保障工作效率,保持社 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 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而完善 障与企业单位彻底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社 社会保障管理运作方式显得极其重要。一方 会制度体系。任何职业分层和社会分层都不 面,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与统筹管理运作方 应该成为社会保障实施和功能开发的阻碍与 式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切实要 局限的标识。 求。任何对社会保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割 2.完善“最后一道防线” 裂和侵害,都是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 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层是现代 要求相违背的。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勇于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克服部门利益的阻挠,而且还要做大量艰苦 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 细致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社 生活需要为其出发点,而社会救助则以满足 区是社会保障实施的载体,尤其是最低生活 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最低生活保 保障的实施,必须以社区为依托。居民传统 障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基本的实施原 的单位所属观念也容易为社区所属观念所替 则是“只识结果,不看原因”因而被称为社会 代。此外,应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工作的着力 的“最后一道防线”。 点不是钱,而是人。即通过社会保障工作,宏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观上应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多头管理”模 社会稳定。微观上,有助于缓减或消除各种 式下,社会救助工作的“交叉”与“遗漏”:社会 社会不满情绪、不稳定因素,防止恶性事件的 救助中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即申领的机会 发生;应充分体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保障公 与结果不平等、实际救助效用不平等、救助程 民基本生活权力,使之得到温暖和情感慰藉, 度不平等,社区间的不平等,以及在“必须管 增强其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顺从度及亲 却又管不了”的双重压力下,社会救助经常性 和力。 地扭曲为有限的救助资源不得不在众多的救 因此,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理念 助申请上“洒胡椒面”,等等,从而大大地降低 出发,并结合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 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用。为此,应采取 社会保障不仅需要社会化,而且需要社区化。 “边际调整、逐步优化”的策略,完善“最后一 保障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有助于建立一个更符 道防线”。 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社会保障的体系与网络。 在以健康和生命为基本核心的社会中 (下转第47页) 4《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5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附于企业单位 , 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制度体系 ,从而导 致社会保障功能的错位 ,即现行社会保障对 象的主体与需要现实保障的人群发生了错 位 ,有相当一部份迫切需要保障救助的市民 因各种原因而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 利。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效出发 ,社会不仅 应该包容社会弱势人群 ,而且需要向弱势人 群倾斜。因此 ,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 “稳定”功能 ,就必须注重社会保障的制度性 和整体性的建设 ,使之包容全体市民 ,建立起 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社会保 障与企业单位彻底剥离 ,成为一个独立的社 会制度体系。任何职业分层和社会分层都不 应该成为社会保障实施和功能开发的阻碍与 局限的标识。 21 完善“最后一道防线” 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层是现代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理论上讲 ,社会保障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 生活需要为其出发点 ,而社会救助则以满足 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最低生活保 障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其基本的实施原 则是“只识结果 ,不看原因”,因而被称为社会 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 ,由于种种因素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在“多头管理”模 式下 ,社会救助工作的“交叉”与“遗漏”;社会 救助中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 ,即申领的机会 与结果不平等、实际救助效用不平等、救助程 度不平等 ,社区间的不平等 ,以及在“必须管 却又管不了”的双重压力下 ,社会救助经常性 地扭曲为有限的救助资源不得不在众多的救 助申请上“洒胡椒面”,等等 ,从而大大地降低 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用。为此 ,应采取 “边际调整、逐步优化”的策略 ,完善“最后一 道防线”。 在以健康和生命为基本核心的社会中 , 贫困人口更需要获得社会同情和关注。如果 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 ,就容易引发社会 不满情绪的蔓延和滋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 社会稳定的危害更大。因而 ,应从有利于社 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 ,以“以人为 本”的社会发展观念 ,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生活 水平 ,从而使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社会 发展的成就 ,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 31 保障的社会化与社区化 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看 ,管理层次和 操作方式是决定社会保障工作效率 ,保持社 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而完善 社会保障管理运作方式显得极其重要。一方 面 ,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与统筹管理运作方 式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切实要 求。任何对社会保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割 裂和侵害 ,都是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 要求相违背的。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勇于 克服部门利益的阻挠 ,而且还要做大量艰苦 细致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另一方面 ,社 区是社会保障实施的载体 ,尤其是最低生活 保障的实施 ,必须以社区为依托。居民传统 的单位所属观念也容易为社区所属观念所替 代。此外 ,应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工作的着力 点不是钱 ,而是人。即通过社会保障工作 ,宏 观上应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 社会稳定。微观上 ,有助于缓减或消除各种 社会不满情绪、不稳定因素 ,防止恶性事件的 发生 ;应充分体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 ,保障公 民基本生活权力 ,使之得到温暖和情感慰藉 , 增强其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顺从度及亲 和力。 因此 ,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理念 出发 ,并结合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 , 社会保障不仅需要社会化 ,而且需要社区化。 保障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有助于建立一个更符 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社会保障的体系与网络。 (下转第 47 页) ü《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 þ — 51 —
尚,感到自己的善良和美好。”志愿者一方面适应生活需要,在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追求实际 利益:另一方面坚持健康人性,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追求精神的神圣、感情的崇高。这样,现 代人文精神就在不否定实际利益的同时得到人性的升化,实现世俗和崇高的统一。 我们认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志愿服务的发展不仅对人文精神要素的丰富具有积极作 用,而且人文精神的倡扬对志愿服务的兴旺也有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推动志愿服务参 与的广泛性。随着人文精神的振兴,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超越世俗利益,追求精神完善,就更加 积极地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二是推动志愿服务热情的持久性。有些志愿者是在一时冲动状 况下参与志愿服务的,缺乏持久热情,但经过人文精神的陶治,更加了解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珍 贵价值,从而逐渐确立长期从事服务的意识。三是增强志愿服务动机的纯洁性。由于志愿服 务的社会影响扩大,一些人带着各种利己目的参加志愿者队伍,如希望借此出名、希望建立推 销网络、希望交朋友等。通过一边服务一边接受人文精神的薰陶,人们往往减少或消除利己性 的考虑,增加利他性的考虑,使自己的服务目的越来越纯洁。四是增强志愿服务影响的长远 性。随着人文精神号召力的日益增大,人们对自我完善的认识日趋深刻,对于志愿服务的意 义、价值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从而使志愿服务具有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过程中,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因素都会对它发生影响。所以,志 愿服务一方面支持人文精神的振兴,另一方面又促使人文精神世俗化。这种二重作用造成的 效果和影响是复杂的,需要专文论述,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注: ①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②⑤参阅徐中振主编《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6页。 ③浒纪霖著《得求意义一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5页。 ④漕卫洲主编:《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中国青年出版1998年版,第13.14页。 (作者单位: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责任编辑:许宏海) (上接第51页) 老方式,而且是一种适宜的养老方式。这种 4.维护家庭稳定,合理提倡家庭保障 养老方式对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起到了十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老年人主要是居家养 直接关联到社会的稳定。家庭保障是化解家 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种 庭成员生活风险的最直接、最基本和“最前 家庭养老模式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并且在一 沿”的保障力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生 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养老危机”发生的重要 活保障,是中国的社会传统,也是维护社会稳 安全屏障作用。 定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得天 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独厚的优势。同时,家庭保障因其低成本、高 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增进和维护家庭稳定,提 效率和全方位功能,是一种经济的保障方式。 高并充分发挥家庭保障作用,从而最大限度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程 地实现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稳定的存量,为改 度,社会保障资源依然紧缺的状况下,合理提 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倡家庭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尤其是,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养 责任编辑:言平) 4《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尚 ,感到自己的善良和美好。”志愿者一方面适应生活需要 ,在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追求实际 利益 ;另一方面坚持健康人性 ,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追求精神的神圣、感情的崇高。这样 ,现 代人文精神就在不否定实际利益的同时得到人性的升化 ,实现世俗和崇高的统一。 我们认为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 ,志愿服务的发展不仅对人文精神要素的丰富具有积极作 用 ,而且人文精神的倡扬对志愿服务的兴旺也有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推动志愿服务参 与的广泛性。随着人文精神的振兴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超越世俗利益 ,追求精神完善 ,就更加 积极地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二是推动志愿服务热情的持久性。有些志愿者是在一时冲动状 况下参与志愿服务的 ,缺乏持久热情 ,但经过人文精神的陶冶 ,更加了解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珍 贵价值 ,从而逐渐确立长期从事服务的意识。三是增强志愿服务动机的纯洁性。由于志愿服 务的社会影响扩大 ,一些人带着各种利己目的参加志愿者队伍 ,如希望借此出名、希望建立推 销网络、希望交朋友等。通过一边服务一边接受人文精神的薰陶 ,人们往往减少或消除利己性 的考虑 ,增加利他性的考虑 ,使自己的服务目的越来越纯洁。四是增强志愿服务影响的长远 性。随着人文精神号召力的日益增大 ,人们对自我完善的认识日趋深刻 ,对于志愿服务的意 义、价值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从而使志愿服务具有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 ,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过程中 ,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因素都会对它发生影响。所以 ,志 愿服务一方面支持人文精神的振兴 ,另一方面又促使人文精神世俗化。这种二重作用造成的 效果和影响是复杂的 ,需要专文论述 ,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注 : ①[德]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56 页。 ②⑤参阅徐中振主编《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第 276 页。 ③许纪霖著《寻求意义 ———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第 235 页。 ④曹卫洲主编《: 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中国青年出版 1998 年版 ,第 13 - 14 页。 (作者单位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 :许宏海) (上接第 51 页) 41 维护家庭稳定 ,合理提倡家庭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直接关联到社会的稳定。家庭保障是化解家 庭成员生活风险的最直接、最基本和“最前 沿”的保障力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生 活保障 ,是中国的社会传统 ,也是维护社会稳 定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得天 独厚的优势。同时 ,家庭保障因其低成本、高 效率和全方位功能 ,是一种经济的保障方式。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程 度 ,社会保障资源依然紧缺的状况下 ,合理提 倡家庭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 ,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养 老方式 ,而且是一种适宜的养老方式。这种 养老方式对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老年人主要是居家养 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这种 家庭养老模式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养老危机”发生的重要 安全屏障作用。 因此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 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增进和维护家庭稳定 ,提 高并充分发挥家庭保障作用 ,从而最大限度 地实现社会稳定 ,提高社会稳定的存量 ,为改 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责任编辑 :言 平) ü《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 þ —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