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 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 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 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 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2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 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一)孟子生平 •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 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 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 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 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 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 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 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 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 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 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 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 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 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 之”。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 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公元前329年左右, 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 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 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 “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只要 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 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 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 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 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
•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 • 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 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 之”③。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 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公元前329年左右, 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 • 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 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舜。”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 “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说,只要 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 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 • 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 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 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 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 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 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 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 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 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 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 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 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 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 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 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 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 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 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 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 • 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 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 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 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 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 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 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 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 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 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 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 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 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 级压迫的“合理性”。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 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 十五年(公元前320年), 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 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 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 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 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 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 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 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 级压迫的“合理性”。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 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 十五年(公元前320年), • 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 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 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 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 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 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 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 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 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 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 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 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 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 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 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 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 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 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 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 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 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 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 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 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 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 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 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 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 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 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 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 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 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 “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 不知世务
•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 受到礼遇。 •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①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 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 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 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 “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 不知世务”①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 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宣王不听,“燕人 畔”。王曰:“吾甚暫于孟子。”孟子对齐宣王的进 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 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 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 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 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 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②宣王不听,“燕人 畔”。王曰:“吾甚慙于孟子。”③孟子对齐宣王的进 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 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 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 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④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 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 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 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 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又有人说, “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 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 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 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 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 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 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 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 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 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又有人说, “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 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 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 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 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 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