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北师范大学:伦理学_老子简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4,文件大小:17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 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 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 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 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 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 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 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 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晢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 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 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 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 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其人在民间 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 人。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 间曾做 过周朝的 守藏 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 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 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 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 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 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 间 曾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 视为古代哲学 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 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 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 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 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 "太上老君"。老子其人在民间 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

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 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 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 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 剑,从黄黄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 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 仙泾也″。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为圣者作师"。到 晋葛洪写《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伏羲时为 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 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 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 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 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 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 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 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 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 于是,民间传记中,在天上己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就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之 丹。《西游记》中就有生动的描述。《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 诸神捉怪"中大圣所偷之丹就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神丹。书中描述,大圣到了太上 老君的兜率天宫之后,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 之处。"当他闯进去之后,未发现老君 原来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吏都侍 立左右听讲。大圣直至丹房,丹灶旁边的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 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孙悟空知道,丹乃仙家之至宝,于是他就把葫芦里的丹郡

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 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 "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 "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 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 剑,从黄黄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 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 仙泾也"。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 《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 "为圣者作师"。到 晋葛洪写 《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 "伏羲时为 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 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 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 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 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 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 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 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 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 于是,民间传记中,在天上己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就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之 丹。《西游记》中就有生动的描述。《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 诸神捉怪"中大圣所偷之丹就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神丹。书中描述,大圣到了太上 老君的兜率天宫之后,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 之处。"当他闯进去之后,未发现老君。 原来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吏都侍 立左右听讲。大圣直至丹房,丹灶旁边的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 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孙悟空知道,丹乃仙家之至宝,于是他就把葫芦里的丹郡

倒出来像吃豆似的全都吃了。吃完以后他反应过来了,"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 动玉帝,性命难存"。孙悟空为何如此惊慌?可见这丹珍贵得很,只有天上的神仙 首领可以食用,旁人是碰不得的。 关于炼丹,其实我国先秦时期即有。老子炼丹虽无史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 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老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 何故?以其先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咒天所投 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大意是:长 寿的、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为什么 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讲,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 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归根到底,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 真自然。 老子对养生之道推崇有加,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子》第六十七章中 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取为天下先"的记载。但是老子 的养生之道,到了神话里,便是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一律变为炼丹,或是吸 取采纳容天地之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踏桃、人参果等。《西游记》?quot;偷吃人参 果"一回中,人参果被喧染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可以治病,可以长生,而这人参 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的当家道长一—个得道的道人。道教是对道家养生思想 的继承还是变异就不言自明了。 仅以《西游记》一书为例,太上老君的炼丹就衍生出很多故事,大圣偷丹不 算,还有太上老君将孙悟空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个火眼金睛的"人丹"。 等到孙悟空一气之下踢倒了炼丹炉之后,便有了火焰山的干旱似火。就连兜率天 宫太上老君平时乘的青牛,也因为整天闻着丹味,渐渐得道,来到人间兴风作怪 看来这个太上老君,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炼的丹居然可以扭转乾坤。 太上老君真的被封建统治阶级捧到颠峰地位,应该是始于唐朝。唐帝室姓李, 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帝至毫州老君庙祭拜,追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记下》)。高宗仪风三年,诏《道德经》 为上经。天宝元年,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太上圣(《旧唐书·礼仪志 四》)。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到了南宋,据《太上老君金书

倒出来像吃豆似的全都吃了。吃完以后他反应过来了,"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 动玉帝,性命难存"。孙悟空为何如此惊慌?可见这丹珍贵得很,只有天上的神仙 首领可以食用,旁人是碰不得的。 关于炼丹,其实我国先秦时期即有。老子炼丹虽无史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 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老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 何故?以其先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咒天所投 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大意是:长 寿的、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为什么 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讲,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 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归根到底,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 真自然。 老子对养生之道推崇有加,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子》第六十七章中 有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取为天下先"的记载。但是老子 的养生之道,到了神话里,便是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一律变为炼丹,或是吸 取采纳容天地之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踏桃、人参果等。《西游记》?quot;偷吃人参 果"一回中,人参果被喧染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可以治病,可以长生,而这人参 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的当家道长 —— 个得道的道人。道教是对道家养生思想 的继承还是变异就不言自明了。 仅以 《西游记》一书为例,太上老君的炼丹就衍生出很多故事,大圣偷丹不 算,还有太上老君将孙悟空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个火眼金睛的 "人丹"。 等到孙悟空一气之下踢倒了炼丹炉之后,便有了火焰山的干旱似火。就连兜率天 宫太上老君平时乘的青牛,也因为整天闻着丹味,渐渐得道,来到人间兴风作怪。 看来这个太上老君,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炼的丹居然可以扭转乾坤。 太上老君真的被封建统治阶级捧到颠峰地位,应该是始于唐朝。唐帝室姓李, 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帝至毫州老君庙祭拜,追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记下》)。高宗仪凤三年,诏 《道德经》 为上经。天宝元年,诏 《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太上圣(《旧唐书·礼仪志 四》)。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到了南宋,据《太上老君金书

内序》称,太上老君"从开辟至虞舜间,世为师不绝,经二百七十五万八千四百 余 老子传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末年,他堪称中国古 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 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 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 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 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 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 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 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 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

内序》称,太上老君 "从开辟至虞舜间,世为师不绝,经二百七十五万八千四百 余 老子传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末年,他堪称中国古 代思想先哲第一人。 老子降生 公元前 576 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 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 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 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 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 573 年夏六月,楚 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 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 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 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

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 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 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 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 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 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 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 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 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 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 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 将问:“左师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 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 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 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 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 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 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 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 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 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 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 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蓬车之内响起 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 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 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 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 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 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 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 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

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 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 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 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 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 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 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 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 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 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 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 将问:“左师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 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 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 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 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 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 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 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 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 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 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 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蓬车之内响起 “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 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 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 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 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 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 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 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 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

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 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 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 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 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 “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淸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淸者穷尽处 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 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 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 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 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 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 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 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 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晩,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 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 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 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 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 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 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 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 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 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 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

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 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 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 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 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 “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 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 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 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 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 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 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 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 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 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 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 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 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 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 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 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 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 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 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 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

言。”夜晩,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 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 授尽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 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 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 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 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 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 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 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 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 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 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 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 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 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 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 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 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仼鸟飞。 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 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教授孔丘

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 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 授尽。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 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 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 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 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 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 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 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 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 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 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 “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 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 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 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 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 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 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 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 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 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 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 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 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 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 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 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 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 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 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 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 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 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 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 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 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 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 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 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 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 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 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 538 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 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 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 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 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 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 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 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 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 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 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 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 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 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 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 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 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 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 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 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 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 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

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 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 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 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 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 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 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 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 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 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 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 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 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 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 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 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 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 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 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 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 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 皆豁然旷达。 函谷著书

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 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 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 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 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 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 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 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 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 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 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 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 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 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 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 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 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 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 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 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 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 皆豁然旷达。 函谷著书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K6年) 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 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 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 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 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 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 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 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晩,独 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 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 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 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 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 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 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 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 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 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 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 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 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 “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 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 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 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 518 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 5l6 年), 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 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 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 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 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 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 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 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 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 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 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 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 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 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 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 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 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 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 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 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 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 “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 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 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 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