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5、遨游建筑天地间 费慰梅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费慰梅(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 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初,费正清和费慰梅伉俪来到中国。由于他们与梁思成 住在同一条胡同,所以很快便成为最好的朋友。费正清说,他的名字就是梁思成 起的。谈到他们的相识,费慰梅曾说“……我存林徽因生活中的地位就从这狭窄 的条件中产生。她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同情者来倾听她的诉说。她发现有机会使 用她的英语技能来说出她日常生活中的奇想很有意思。在我这方面,我那时刚刚 跨过生活的门槛,她的生动的故事迷住了我,引导我登堂入室。”费慰梅临终前 为了却她与费正清的中国缘,孤身一人写成了怀念亡友梁思成夫妇的著作《中国 建筑之魂 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2)基本解读。 本文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在费 慰梅的笔下,既能感觉到梁思成和林徽因隽永的爱情,也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学者 的严谨,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建筑系一位年轻讲师、曰 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经夸奖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描 述梁思成与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止匕情况。第二部分,从“上大学的 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竞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 们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到“因此 思成警据波胥曼的中国特色建筑类型摄影集,做了几次中国建筑的习题”,讲述 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瓮竺与妥协。第三部分,从“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不到几年,包豪斯崛起”到最后,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的 学业收获。 在本文中,费慰梅注意到梁思成与林徽因个性的不同,从性格的差异与互 补中为他们立传。作者没有回避两个人之间因为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但作者 更重视两个人解决矛盾时的和谐。作者一7面说,“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 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竞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俩的个性和脾气南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5、遨游建筑天地间 费慰梅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费慰梅(1909—200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 的学者。20 世纪 30 年代初,费正清和费慰梅伉俪来到中国。由于他们与梁思成 住在同一条胡同,所以很快便成为最好的朋友。费正清说,他的名字就是梁思成 起的。谈到他们的相识,费慰梅曾说“……我存林徽因生活中的地位就从这狭窄 的条件中产生。她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同情者来倾听她的诉说。她发现有机会使 用她的英语技能来说出她日常生活中的奇想很有意思。在我这方面,我那时刚刚 跨过生活的门槛,她的生动的故事迷住了我,引导我登堂入室。”费慰梅临终前 为了却她与费正清的中国缘,孤身一人写成了怀念亡友梁思成夫妇的著作《中国 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2)基本解读。 本文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在费 慰梅的笔下,既能感觉到梁思成和林徽因隽永的爱情,也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学者 的严谨,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建筑系一位年轻讲师、曰 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经夸奖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描 述梁思成与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止匕情况。第二部分,从“上大学的 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竞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 们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到“因此' 思成警据波胥曼的中国特色建筑类型摄影集,做了几次中国建筑的习题”,讲述 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瓮竺与妥协。第三部分,从“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不到几年,包豪斯崛起”到最后,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的 学业收获。 在本文中,费慰梅注意到梁思成与林徽因个性的不同,从性格的差异与互 补中为他们立传。作者没有回避两个人之间因为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但作者 更重视两个人解决矛盾时的和谐。作者一 7 面说,“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 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竞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俩的个性和脾气南
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另一方面又认为,“不过,他 们迟早会在不委屈自己和压抑脾气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从作者的描述 看,他们的生活管竺墨互补的。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宾大建筑系 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别出心裁的作业,他们有时让学生为毁损的建筑做修复设计, 有时让学生重新设计凯旋门,纪念柱。每当此时,林徽因姜母霉快就画出草图 然后,又会因为采纳不同的修改意见而丢弃这张草图。灵感不断,反反复复。就 在警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设计时,梁思成来到她的身边,以令人惊叹的绘图 功夫,迅速、清晰而准确地把林徽因富于创造性的图纸变成精彩的设计作品。他 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合作,在以后共同从事的事业中,保持了一生。 本文的长处主要表现在:善于使用各种资料。本传记较多地引用了传主的 书信、笔记、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的回忆等材料,这些材料 的观察角度各异,但都能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增强作品历史深度与情感 力度的作用。其要者有: “梁启超把这种相互斗争的情况,用强烈的措辞描绘给大姊听‘今年思成 和徽因已在佛家的地狱里待了好几个月。他们要闯过刀山剑林,这种人间地狱比 真正地狱里的十三拷问室还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过自新,惩罚之后便是天堂 他又评道:‘其实我们大家都是在不断再生的循环之中。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 生中要经过几次天堂和几次地狱。’(引自梁启超《年谱》)” 至于徽因,我们可以从1926年她的一个美国同学为家乡报纸写的一篇访 问记中,窥知一些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生活的情况 她在绘图室临窗的-张椅子上坐下,身子倚着绘图桌,窗外望去是校园的 一条小径,她那娇小的身影弯下腰画那巨大的建筑图。每次三十到四十张图一起 挂在巨大的评分室墙上时,她总是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 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数,偶或拿第二。她文文静静,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 的好成绩挂在嘴边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旅途中,我第一次有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 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我有想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 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
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另一方面又认为,“不过,他 们迟早会在不委屈自己和压抑脾气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从作者的描述 看,他们的生活管竺墨互补的。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宾大建筑系 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别出心裁的作业,他们有时让学生为毁损的建筑做修复设计, 有时让学生重新设计凯旋门,纪念柱。每当此时,林徽因姜母霉快就画出草图, 然后,又会因为采纳不同的修改意见而丢弃这张草图。灵感不断,反反复复。就 在警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设计时,梁思成来到她的身边,以令人惊叹的绘图 功夫,迅速、清晰而准确地把林徽因富于创造性的图纸变成精彩的设计作品。他 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合作,在以后共同从事的事业中,保持了一生。 本文的长处主要表现在:善于使用各种资料。本传记较多地引用了传主的 书信、笔记、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的回忆等材料,这些材料 的观察角度各异,但都能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增强作品历史深度与情感 力度的作用。其要者有: “梁启超把这种相互斗争的情况,用强烈的措辞描绘给大姊听‘今年思成 和徽因已在佛家的地狱里待了好几个月。他们要闯过刀山剑林,这种人间地狱比 真正地狱里的十三拷问室还要可怕。但是如果能改过自新,惩罚之后便是天堂。’ 他又评道:‘其实我们大家都是在不断再生的循环之中。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一 生中要经过几次天堂和几次地狱。’(引自梁启超《年谱》)” “至于徽因,我们可以从 1926 年她的一个美国同学为家乡报纸写的一篇访 问记中,窥知一些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生活的情况: 她在绘图室临窗的一张椅子上坐下,身子倚着绘图桌,窗外望去是校园的 一条小径,她那娇小的身影弯下腰画那巨大的建筑图。每次三十到四十张图一起 挂在巨大的评分室墙上时,她总是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 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数,偶或拿第二。她文文静静,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 的好成绩挂在嘴边。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旅途中,我第一次有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 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我有想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 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
然后我在英国上中学。英国女孩子不像美国女孩子一下子就很友好。她 们的传统似乎使她们变得做作矜持 你对美国女孩有什么看法?——小野鸭子。 她总是轻轻笑,脸颊上出现一对柔美的、浅浅的梨窝。细细的眉毛向她 那严格按照女大学生式样梳成的云鬓扬起。 开始,我的姑姑阿姨们不肯让我到美国来。她们怕那些小野鸭子,也 怕我受她们的影响,变成像她们一样。我得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她们很愚 蠢,但是熟悉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她们是世上最好的朋友。在中国,一个女孩子 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而在这里,有一种我所喜欢的民主精神。” 还有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等,见课文第39页。 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了解梁思成与林徽因各自的性格特点,无疑具有重要的 参考作用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细致体会文本内涵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 困难 参考答案: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收男生,因 为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面对难题,她“不肯 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学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 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费慰梅在课文是这 样叙说的,“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 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
“然后我在英国上中学。英国女孩子不像美国女孩子一下子就很友好。她 们的传统似乎使她们变得做作矜持。” “你对美国女孩有什么看法?——小野鸭子。” 她总是轻轻一笑,脸颊上出现一对柔美的、浅浅的梨窝。细细的眉毛向她 那严格按照女大学生式样梳成的云鬓扬起。 “一开始,我的姑姑阿姨们不肯让我到美国来。她们怕那些小野鸭子,也 怕我受她们的影响,变成像她们一样。我得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她们很愚 蠢,但是熟悉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她们是世上最好的朋友。在中国,一个女孩子 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而在这里,有一种我所喜欢的民主精神。” 还有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等,见课文第 39 页。 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了解梁思成与林徽因各自的性格特点,无疑具有重要的 参考作用。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细致体会文本内涵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 困难。 参考答案: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收男生,因 为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面对难题,她“不肯 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 1926 学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 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费慰梅在课文是这 样叙说的,“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 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
此外,两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 但在工作方面,却达到了很好的和谐。“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 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们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 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猝然去世,对 她也是一个考验。 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 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査学生探究人生相关问题的能力,领悟文本的内蕴。 参考答案: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里提到的情形,正是所有人在追求学问 和事业当中会遇到的疑问。任何人的学问都不可能仅靠天赋一蹴而就,做学问离 不开勤奋严谨的精神。勤奋有时候就表现在重复练习,耐心探究上。这个过程表 面上似乎是磨损人的兴趣和灵感,但实际上它却是天分的必要补充,学问的进步 必须扎根于这种反复甚至枯燥的练习中。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掌握有关资料、理解有关资料的能力 参考答案: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 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 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 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的性 3.相关资料。 (1)《中国建筑之魂一—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中文译本 序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能够出版.得以和中国读者见面,我非常高兴。 美国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给我写信,说这本书带他们走进一个从来就不 知道的中国,怛这个故事的发展叉使他们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
此外,两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 但在工作方面,却达到了很好的和谐。“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 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们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 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猝然去世,对 她也是一个考验。 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 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探究人生相关问题的能力,领悟文本的内蕴。 参考答案: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里提到的情形,正是所有人在追求学问 和事业当中会遇到的疑问。任何人的学问都不可能仅靠天赋一蹴而就,做学问离 不开勤奋严谨的精神。勤奋有时候就表现在重复练习,耐心探究上。这个过程表 面上似乎是磨损人的兴趣和灵感,但实际上它却是天分的必要补充,学问的进步 必须扎根于这种反复甚至枯燥的练习中。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掌握有关资料、理解有关资料的能力 参考答案: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 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 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 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的性 格。 3.相关资料。 (1)《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中文译本 序。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能够出版.得以和中国读者见面,我非常高兴。 美国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给我写信,说这本书带他们走进一个从来就不 知道的中国,怛这个故事的发展叉使他们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
感动,甚至有的朋友感动得流泪。这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 代中,历尽磨难,处处受到生存的威胁,但仍能坚持下去,为中国建筑研究作出 伟大的贡献,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用英文写出我们夫妇和他们二人多年的友谊,也可以代表中美两国人民 的友谊的一面。这本书之能够感动美国读者,主要得力于林徽因多年来写给我们 的英文书信,她的英文那么生动,而且极有文采。我希望,译成中文后,也会同 样的生动,而且她所作的诗和林洙的故事(全书最后一章),也可以还其本来面目 了 对于这一代的中国读者,梁和林的那个时代可能也是陌生的,似乎故事发 生在遥远的过去,但是这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动人的。我 希望中国读者也能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重新了解那一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面 猊和心态 (选自《中国建筑之魂一一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2)梁从诫写林徽因、梁思成。 倏忽人间四月天一一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节选) 粱从诫 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年了。现在能为她出这么一本小小的文集—她唯一 的一本,使我欣慰,也使我感伤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30年代一位 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癯、削瘦的病
感动,甚至有的朋友感动得流泪。这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 代中,历尽磨难,处处受到生存的威胁,但仍能坚持下去,为中国建筑研究作出 伟大的贡献,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用英文写出我们夫妇和他们二人多年的友谊,也可以代表中美两国人民 的友谊的一面。这本书之能够感动美国读者,主要得力于林徽因多年来写给我们 的英文书信,她的英文那么生动,而且极有文采。我希望,译成中文后,也会同 样的生动,而且她所作的诗和林洙的故事(全书最后一章),也可以还其本来面目 了。 对于这一代的中国读者,梁和林的那个时代可能也是陌生的,似乎故事发 生在遥远的过去,但是这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动人的。我 希望中国读者也能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重新了解那一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面 貌和心态。 (选自《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2)梁从诫写林徽因、梁思成。 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节选) 粱从诫 母亲去世已经三十二年了。现在能为她出这么一本小小的文集——她唯一 的一本,使我欣慰,也使我感伤。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 30 年代一位 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癯、削瘦的病
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却 是脾气急躁)的母亲 30年代那位女诗人当然是有过的。可惜我并不认识,不记得。那个时代的 母亲,我只可能在后来逐步有所了解。当年的生活和往事,她在我和姐姐再冰长 大后曾经同我们谈起过,但也不常讲。母汞的后半生,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在 精神和事业上,她总有新的追求,极少以伤感的情绪单纯地缅怀过去。至今仍被 些文章提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某些文坛旧事,我没有资格评论。但我有责任把 母亲当年亲口讲过的,和我自己直接了解的一些情况告诉关心这段文学吏的人 们。或许它们会比那些传闻和臆测更有意义。 早年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 外祖父曾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 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个不幸的结合。外祖母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 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冢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 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 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 并未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着 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 困惑和悲伤 童年的境遇对母亲后来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 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 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
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却 是脾气急躁)的母亲。 30 年代那位女诗人当然是有过的。可惜我并不认识,不记得。那个时代的 母亲,我只可能在后来逐步有所了解。当年的生活和往事,她在我和姐姐再冰长 大后曾经同我们谈起过,但也不常讲。母汞的后半生,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在 精神和事业上,她总有新的追求,极少以伤感的情绪单纯地缅怀过去。至今仍被 一些文章提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某些文坛旧事,我没有资格评论。但我有责任把 母亲当年亲口讲过的,和我自己直接了解的一些情况告诉关心这段文学吏的人 们。或许它们会比那些传闻和臆测更有意义。 早年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 外祖父曾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 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外祖母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 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冢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 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 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 并未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着 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 困惑和悲伤。 童年的境遇对母亲后来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 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 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
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 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少女时期,母亲曾经和几位表姊妹道,在上海和北京的教会女子学校中 读过书,并跟着那里的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一九二。年,当外 祖父在北洋官场中受到排挤而被迫“岀国考察″时,决定携带十六岁的母亲同行。 关于这次欧洲之旅我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住在伦敦,同时曾到大陆一些国家游 历。母亲还考入了一所伦敦女子学校暂读 在去英国之前,母亲就已认识了当时刚刚入清华学堂的父亲。从英国回来, 他们的来往更多了。在我的祖父梁启超和外祖父看来,这门亲事是颇为相当的。 但是两个年轻人此时已经受到过相当多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不是顺从于父辈 的意愿,而确是凭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亲密的友谊的。他们之间在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的趣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 差异。父亲喜欢动手,擅长绘画和木工,又酷爱音乐和体育,他生性幽默,做事 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母亲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兴之所至,常 常可以不顾其他,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我的祖母一开始就对这位性格独立不 羁的新派的未来儿媳不大看得惯,而两位热恋中的年轻人当时也不懂得照顾和体 贴已身患重病的老人的心情,双方关系曾经搞得十分紧张,从而使母亲叉逐渐卷 入了另一组家庭矛盾之中。这种局面更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那种潜在的反抗意 识,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 父亲在清华学堂时代就表现出相当岀众的美术才能,曾经想致力于雕塑艺 术,后来决定出国学建筑。母亲则是在英国时就受到一位女同学的影响,早巳向
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 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少女时期,母亲曾经和几位表姊妹一道,在上海和北京的教会女子学校中 读过书,并跟着那里的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一九二。年,当外 祖父在北洋官场中受到排挤而被迫“出国考察”时,决定携带十六岁的母亲同行。 关于这次欧洲之旅我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住在伦敦,同时曾到大陆一些国家游 历。母亲还考入了一所伦敦女子学校暂读。 在去英国之前,母亲就已认识了当时刚刚入清华学堂的父亲。从英国回来, 他们的来往更多了。在我的祖父梁启超和外祖父看来,这门亲事是颇为相当的。 但是两个年轻人此时已经受到过相当多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不是顺从于父辈 的意愿,而确是凭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亲密的友谊的。他们之间在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的趣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 差异。父亲喜欢动手,擅长绘画和木工,又酷爱音乐和体育,他生性幽默,做事 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母亲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兴之所至,常 常可以不顾其他,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我的祖母一开始就对这位性格独立不 羁的新派的未来儿媳不大看得惯,而两位热恋中的年轻人当时也不懂得照顾和体 贴已身患重病的老人的心情,双方关系曾经搞得十分紧张,从而使母亲叉逐渐卷 入了另一组家庭矛盾之中。这种局面更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那种潜在的反抗意 识,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 父亲在清华学堂时代就表现出相当出众的美术才能,曾经想致力于雕塑艺 术,后来决定出国学建筑。母亲则是在英国时就受到一位女同学的影响,早巳向
往于这门当时在中国学校中还没有的专业。在这方面,她和父亲可以说早就志趣 相投了。一九二三年五月,正当父亲准备赴美留学的前夕,一次车祸使他左腿骨 折。这使他的出国推迟了一年,并使他的脊椎受到了影响终生的严重损伤。不久, 母亲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 九二四年,他们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父亲入建筑系,母亲则 因该系当时不收女生而改入美术学院,但选修的都是建筑系的课程,后来被该系 聘为辅导员。 一九二五年底,外祖父在一场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这使正在留学的母亲 精神受到很大打击 一九二七年,父亲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土学位,母亲获美术学院学 土学位。此后,他们曾一道在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过一段。不 久,父亲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母亲则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随贝克教授学舞 台美术。据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可惜她后来只把这 作为业余爱好,没有正式从事过舞台美术活动。母亲始终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一 九二四年,当印度著名诗翁泰戈尔应祖父和外祖父之邀到中国访问时,母亲就曾 用英语串演过泰翁名作齐德拉》;30年代,她也曾写过独幕和多幕话剧 关于父母的留学生活,我知道得很少。一九二八年三月,他们在加拿大渥 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我的太姑父在那里任中国总领事。母亲不愿意穿西式的白 纱婚礼服,怛叉没有中式“礼服″可雩,她便以构思舞台服装的想像力,自己设 计了一套“东方式”带头饰的结婚服装,据说曾使加拿七新闻摄记者大感兴趣
往于这门当时在中国学校中还没有的专业。在这方面,她和父亲可以说早就志趣 相投了。一九二三年五月,正当父亲准备赴美留学的前夕,一次车祸使他左腿骨 折。这使他的出国推迟了一年,并使他的脊椎受到了影响终生的严重损伤。不久, 母亲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 一九二四年,他们一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父亲入建筑系,母亲则 因该系当时不收女生而改入美术学院,但选修的都是建筑系的课程,后来被该系 聘为辅导员。 一九二五年底,外祖父在一场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这使正在留学的母亲 精神受到很大打击: 一九二七年,父亲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母亲获美术学院学 士学位。此后,他们曾一道在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过一段。不 久,父亲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母亲则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随贝克教授学舞 台美术。据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可惜她后来只把这 作为业余爱好,没有正式从事过舞台美术活动。母亲始终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一 九二四年,当印度著名诗翁泰戈尔应祖父和外祖父之邀到中国访问时,母亲就曾 用英语串演过泰翁名作齐德拉》;30 年代,她也曾写过独幕和多幕话剧。 关于父母的留学生活,我知道得很少。一九二八年三月,他们在加拿大渥 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我的太姑父在那里任中国总领事。母亲不愿意穿西式的白 纱婚礼服,怛叉没有中式“礼服”可雩,她便以构思舞台服装的想像力,自己设 计了一套“东方式”带头饰的结婚服装,据说曾使加拿七新闻摄记者大感兴趣
这可以说是她后来一生所执著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幼稚的刨作。婚舌她 们到欧洲度蜜月,实际也是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一次见习旅行。欧洲是母 亲少女时的旧游之地,婚后的重访使她感到亲切。后来曾写过一篇散文《贡纳达 之夜》,以纪念她在这个西班牙小蛾中的感受 九二八年八月,祖父在国内为父亲联系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 任教授兼系主任。工作要求他立即到职,同时祖父的肾病也日渐严重。为此,父 母中断了欧洲之游,取道西伯利亚赶回了国内。本来,祖父也为父亲联系了在清 华大学的工作,但后来却力主父亲去沈阳,他在信上说:“(东北那边建筑事业 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怛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 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父亲和母亲一道在东北大学 建筑系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可惜东北严寒的气候损害了母亲的健康。一九二九 年一月,祖父在北平不幸病逝。同年八月,我姐姐在沈阳出生。此后不久,母亲 年轻时曾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回到北京,在香山疗养。 (选自《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萧乾看林徽因 才女林徽音 萧乾 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沈从文先生在 《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 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
这可以说是她后来一生所执著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幼稚的刨作。婚舌.她 们到欧洲度蜜月,实际也是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一次见习旅行。欧洲是母 亲少女时的旧游之地,婚后的重访使她感到亲切。后来曾写过一篇散文《贡纳达 之夜》,以纪念她在这个西班牙小蛾中的感受。 一九二八年八月,祖父在国内为父亲联系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 任教授兼系主任。工作要求他立即到职,同时祖父的肾病也日渐严重。为此,父 母中断了欧洲之游,取道西伯利亚赶回了国内。本来,祖父也为父亲联系了在清 华大学的工作,但后来却力主父亲去沈阳,他在信上说:“(东北)那边建筑事业 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怛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 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父亲和母亲一道在东北大学 建筑系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可惜东北严寒的气候损害了母亲的健康。一九二九 年一月,祖父在北平不幸病逝。同年八月,我姐姐在沈阳出生。此后不久,母亲 年轻时曾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回到北京,在香山疗养。 (选自《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3)萧乾看林徽因。 才女林徽音 萧乾 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 1933 年 11 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沈从文先生在 《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 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 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患、。可她哪像个病人,穿 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 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 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 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 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 姐能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土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 机智,饶有风趣的话——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 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 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我每次由天津 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她热烈支持 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 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七 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 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患、。可她哪像个病人,穿 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 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 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 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 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 姐能像 18 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 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 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 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我每次由天津 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她热烈支持 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 选》。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 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七 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