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白居易《观刈麦》 教学教师:林天明 教学时间:200911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句意理解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小黑板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 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一一字乐天……(见板书) 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播放录音正音 )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 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a作者都“观”到些什么 b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 惜”夏日长? c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1 教学课题:白居易《观刈麦》 教学教师:林天明 教学时间:2009.11.11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句意理解 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 录音机 小黑板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 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播放录音正音 刈 ( )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 吏禄( )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a.作者都“观”到些什么? b.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 “惜”夏日长? c.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
d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3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出思考题答案 、学生探究,教师讲解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 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 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 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 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 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 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 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 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 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 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 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 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 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 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 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 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 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 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 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 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 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 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 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 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2 d.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3.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出思考题答案. 三、学生探究,教师讲解。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 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 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 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 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 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 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 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 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 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 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 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 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 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 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 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 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 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 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 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 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 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 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 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 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 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 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 再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借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作业.改写《观刈麦》以第一人称将原文写成记叙文,课文中的情节不可少 再赏白居易的讽谕诗 卖炭翁 (唐)白居易《新乐府》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髙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 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 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 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 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 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二.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3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 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 再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作业.改写《观刈麦》 以第一人称将原文写成记叙文,课文中的情节不可少. 再赏白居易的讽谕诗 卖 炭 翁 (唐)白居易《新乐府》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题 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 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 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 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 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 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二.句 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 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 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 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 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二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 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 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 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 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 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 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 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 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 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 “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 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 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 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 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 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 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 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 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 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 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 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 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 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4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 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 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 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 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 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 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 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 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 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 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 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 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 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 “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 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 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 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 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 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 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 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 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 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 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 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 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 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 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 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 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 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三.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 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 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5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 “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 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 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 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 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三.评 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 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 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