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一一柳永《八声甘州》 自古逢秋悲寂客,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3、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 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4、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 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5、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 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 共韶山支部
1、课题: 2、(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3、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 1913——1918 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 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 1917 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4、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 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5、1920 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 中共一大。 ➢ 1925 年 1 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 共韶山支部
6、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 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 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7、不止有一个毛泽东。 梁漱溟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8、三十年代的毛泽东 9、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10、毛泽东和蒋介石 11、二、篇名解释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12、三、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观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3、(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14、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6、1925 年 10 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 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 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7、不止有一个毛泽东。 ——梁漱溟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8、三十年代的毛泽东 9、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10、毛泽东和蒋介石 11、二、篇名解释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12、三、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观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3、(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14、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 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 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15、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 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语调溦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 16、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 勃的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讨论: 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 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 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 俯瞰:鱼翔浅底(动、低、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 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 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15、4—10 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 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 16、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 勃的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讨论: 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 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近) 仰视:鹰击长空 (动、高、远) 俯瞰:鱼翔浅底 (动、低、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18、“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19、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回答 (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2)“寥廓”指什么?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20、(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 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字宙,俯视万物, 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 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21、上阕小结
18、“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19、11—13 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回答: (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2)“寥廓”指什么?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20、(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 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 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 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21、上阕小结
22、独立寒秋 23、湘江北去 24、橘子洲头 25、看万山红遍 26、层林尽染 27、漫江碧透 28、百舸争流 29、鹰击长空 30、鱼翔浅底 31、万类霜天竞自由 32、2、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 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 1)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百侣”指什么?(3)“峥嵘岁月”指什么? (4)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3、语速缓慢,感情欢快。 “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 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 “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 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2、独立寒秋 23、湘江北去 24、橘子洲头 25、看万山红遍 26、层林尽染 27、漫江碧透 28、百舸争流 29、鹰击长空 30、鱼翔浅底 31、万类霜天竞自由 32、2、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 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 (1)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百侣”指什么?(3)“峥嵘岁月”指什么? (4)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3、语速缓慢,感情欢快。 “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 “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 “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 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4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体朗读并讨论 (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 (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5、(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 气势越来越磅礴, (2)“恰”字。 (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 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36、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 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7、(1)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 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 主沉浮”的问题
34、3—9 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体朗读并讨论: (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 (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5、(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 气势越来越磅礴。 (2)“恰”字。 (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 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36、10—12 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 (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7、(1)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 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 主沉浮”的问题
38、下阕小结: 39、3、全词总结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 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40、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 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41、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 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 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38、下阕小结: 39、3、全词总结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 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40、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 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41、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 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 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42、写法技巧: 1、容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一一看一一问一一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忧思之情一一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43、2、对比手法
42、写法技巧: 1、容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43、2、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