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二模)(4月) 命题:岳阳市一中柳彩萍、唐焱、蒋世平、李辉平 审题:苏朝栋、李大江、唐焱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哈佛一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北京时间 2014年3月18日宣布,他们发现了被爱因斯坦称之为“时空涟漪”的宇宙原初 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进而可以有力证明暴涨理论的可靠性。早在几年前,就有 科学家预言,由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可能会作用于宇宙微波背景,并且留 下暴涨的证据。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宇宙大爆炸理论早已站稳了脚跟,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 可靠性。宇宙是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原初宇宙的直径只有10-35 米,经过138亿年的膨胀,直径已有800多亿光年。然而,从无穷小的尺度到无穷 大的尺度变换,如果以目前宇宙膨胀的速度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物理学家 阿兰·古斯最早提出了宇宙暴涨的假设,从大爆炸之后的10-36秒开始持续到 10-33秒到10-32秒之间,宇宙空间膨胀了至少1078倍,可见这次瞬间的膨胀有 多么剧烈 暴涨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主导理论,理由远不止于 此。宇宙自其诞生后大约38万年以来便充满辐射,这种粒子背景被称作“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CMB)”,在对CMB的测量中,科学家发现原始光温度几乎是均匀的 在非暴涨模型下,宇宙不同部分的温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才达到均衡。然而,目前宇宙的年龄被锁定在138亿年,在宇宙学中,这个年龄实 在太年轻了。因此,目前为止宇宙空间是无法达到光温度的均衡的。暴涨理论给 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所有的物质最初都从相同的地方以相同的温度开始,由于 突然加速膨胀,因此不同部分之间只有微小的温度差异。 根据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宇宙从一个很高的温度下降之后,应该有大量的磁 单极子,然而我们始终没有观测到它们的身影,即便存在,也可以想象它们非常稀 少,这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可同样,暴涨提供了一种说法,因为暴涨可以把原本存 在的磁单极子稀释掉了。 此外,暴涨理论还能表明,为什么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近乎平直的。想象一下,宇 宙就像一个被吹得无穷大的气球,它的表面看上去就像一个非常平坦的平面。甚 至宇宙形成的内部结构也可以用暴涨理论来解释。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来源 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那个微小到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涨落后来被万有引力放大, 从而出现了恒星和星系。 早在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他同时指 出这种现象将极其微弱,人类恐将永远也无法探测到它。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 光子具有偏振性,它分为两类,一类就好像有源,比如一个电荷引起的电场,是向 外发散的,也叫E模式;另一类则没有源,呈旋涡状,这也被称为B模式。而暴涨时
湖南省岳阳市 2016 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二模)(4 月)_ 命题:岳阳市一中柳彩萍、唐焱、蒋世平、李辉平 审题:苏朝栋、李大江、唐焱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北京时间 2014 年 3 月 18 日宣布,他们发现了被爱因斯坦称之为“时空涟漪”的宇宙原初 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进而可以有力证明暴涨理论的可靠性。早在几年前,就有 科学家预言,由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可能会作用于宇宙微波背景,并且留 下暴涨的证据。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宇宙大爆炸理论早已站稳了脚跟,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 可靠性。宇宙是起源于大约 138 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原初宇宙的直径只有 10-35 米,经过 138 亿年的膨胀,直径已有 800 多亿光年。然而,从无穷小的尺度到无穷 大的尺度变换,如果以目前宇宙膨胀的速度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物理学家 阿兰·古斯最早提出了宇宙暴涨的假设,从大爆炸之后的 10-36 秒开始持续到 10-33 秒到 10-32 秒之间,宇宙空间膨胀了至少 1078 倍,可见这次瞬间的膨胀有 多么剧烈。 暴涨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主导理论,理由远不止于 此。宇宙自其诞生后大约 38 万年以来便充满辐射,这种粒子背景被称作“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CMB)”,在对 CMB 的测量中,科学家发现原始光温度几乎是均匀的。 在非暴涨模型下,宇宙不同部分的温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才达到均衡。然而,目前宇宙的年龄被锁定在 138 亿年,在宇宙学中,这个年龄实 在太年轻了。因此,目前为止宇宙空间是无法达到光温度的均衡的。暴涨理论给 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所有的物质最初都从相同的地方以相同的温度开始,由于 突然加速膨胀,因此不同部分之间只有微小的温度差异。 根据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宇宙从一个很高的温度下降之后,应该有大量的磁 单极子,然而我们始终没有观测到它们的身影,即便存在,也可以想象它们非常稀 少,这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可同样,暴涨提供了一种说法,因为暴涨可以把原本存 在的磁单极子稀释掉了。 此外,暴涨理论还能表明,为什么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近乎平直的。想象一下,宇 宙就像一个被吹得无穷大的气球,它的表面看上去就像一个非常平坦的平面。甚 至宇宙形成的内部结构也可以用暴涨理论来解释。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来源 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那个微小到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涨落后来被万有引力放大, 从而出现了恒星和星系。 早在 100 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他同时指 出这种现象将极其微弱,人类恐将永远也无法探测到它。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 光子具有偏振性,它分为两类,一类就好像有源,比如一个电荷引起的电场,是向 外发散的,也叫 E 模式;另一类则没有源,呈旋涡状,这也被称为 B 模式。而暴涨时
期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旋涡,也就是B模式的特殊偏振。因此, 只要找到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特殊印迹,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暴涨理论 存在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在适合观测宇宙大爆炸微弱余波的南极,发现了比预 期中要强烈得多的一个B模式极化信号。用三年多的时间检验这些数据,排除了 其他可能的来源,证实是由引力波留下的。 仅仅看到暴涨理论的优势,也就不存在物理学家对此的争论。事实上,暴涨理论自 身还存在重要的谜团没有解开。 (选自胡珉琦《“时空涟漪”力证宇宙暴涨》 1.下列对“时空涟漪”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时空涟漪”指的是宇宙原初引力波,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它的存 在是为了证明宇宙暴涨理论的可靠性。 B.100多年前,爱因斯坦预言“时空涟漪”现象将极其微弱,人类将永远也无 法探测到它。 C.科学家基于爱因斯坦的假设,最终在南极发现“时空涟漪”的存在,只是其存 在的强烈程 度远不如预期。 D.科学家预言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有作用于宇宙微波背景的可能并留下暴 涨的证据,这为人们寻找“时空涟漪”提供了便利。 2.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暴涨理论“能成为字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主导 理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A.原初宇宙的直径只有10-35米,而现在宇宙的直径已有800多亿光年,以目前 宇宙膨胀的速度来看,138亿年的膨胀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而宇宙暴涨的假设 能解释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宇宙膨胀是多么剧烈。 B.在非暴涨模型下,宇宙不同部分的温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而目前年轻的宇 宙空间是无法达到光温度的均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暴涨理论给出了不同部分 温度差异很小的解释。 C.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光子具有偏振性,暴涨时期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微波背 景辐射上留下漩涡。 D.宇宙从一个很高的温度下降之后应该产生大量的磁单极子,但是科学家始终 没有观测到,暴涨理论认为这些磁单极子在暴涨过程中被稀释掉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暴涨的假设增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可靠性,而“时空涟漪”的发现又 有力地证明了暴涨理论的可靠性 B.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来源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这样的涨落后来被万 有引力放大,从而出现了恒星和星系。 C.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近乎平直的,因为暴涨使得宇宙像一个被吹得无穷大的 气球,使它的表面看上去非常平坦。 D.微波背景辐射具有偏振性,因此找到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特殊印 迹,就可以找到暴涨理论存在的直接证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 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鄂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
期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旋涡,也就是 B 模式的特殊偏振。因此, 只要找到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特殊印迹,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暴涨理论 存在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在适合观测宇宙大爆炸微弱余波的南极,发现了比预 期中要强烈得多的一个 B 模式极化信号。用三年多的时间检验这些数据,排除了 其他可能的来源,证实是由引力波留下的。 仅仅看到暴涨理论的优势,也就不存在物理学家对此的争论。事实上,暴涨理论自 身还存在重要的谜团没有解开。 (选自胡珉琦《“时空涟漪”力证宇宙暴涨》) 1. 下列对“时空涟漪”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空涟漪”指的是宇宙原初引力波,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它的存 在是为了证明宇宙暴涨理论的可靠性。 B. 100 多年前,爱因斯坦预言 “时空涟漪”现象将极其微弱,人类将永远也无 法探测到它。 C. 科学家基于爱因斯坦的假设,最终在南极发现“时空涟漪”的存在,只是其存 在的强烈程 度远不如预期。 D. 科学家预言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有作用于宇宙微波背景的可能并留下暴 涨的证据,这为人们寻找“时空涟漪”提供了便利。 2. 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暴涨理论“能成为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主导 理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 A. 原初宇宙的直径只有 10-35 米,而现在宇宙的直径已有 800 多亿光年,以目前 宇宙膨胀的速度来看,138 亿年的膨胀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而宇宙暴涨的假设 能解释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宇宙膨胀是多么剧烈。 B. 在非暴涨模型下,宇宙不同部分的温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而目前年轻的宇 宙空间是无法达到光温度的均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暴涨理论给出了不同部分 温度差异很小的解释。 C. 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光子具有偏振性,暴涨时期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微波背 景辐射上留下漩涡。 D. 宇宙从一个很高的温度下降之后应该产生大量的磁单极子,但是科学家始终 没有观测到,暴涨理论认为这些磁单极子在暴涨过程中被稀释掉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宙暴涨的假设增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可靠性,而“时空涟漪”的发现又 有力地证明了暴涨理论的可靠性。 B. 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来源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这样的涨落后来被万 有引力放大,从而出现了恒星和星系。 C. 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近乎平直的,因为暴涨使得宇宙像一个被吹得无穷大的 气球,使它的表面看上去非常平坦。 D. 微波背景辐射具有偏振性,因此找到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特殊印 迹,就可以找到暴涨理论存在的直接证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 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
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①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转 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 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 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 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 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 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 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 诏褒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 部侍郎,加承旨。雍煕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 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 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 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 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 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 集》行于世 注①供给:提供给养物资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有节 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 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 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①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转 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 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 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 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 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 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 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 诏褒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 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 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 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 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 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 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 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 集》行于世。 注①供给:提供给养物资 ( 《宋史 列传第二十八》 有节 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 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 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 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 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 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 之礼也 6.下列对原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鄂县主簿;但此 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 义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 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出 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 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 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 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5分)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咏柳的古诗,完成8-9题 杨柳枝 固树春风周物,于金色软于,水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国阿谁 柳 (宋)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①家, 注①苏小:苏小小,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 8.这两首诗描写的柳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概括。(6分) 9.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寓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作者通过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烘托客人的箫声非常具 有感染力的两句 是 (2分)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 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 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 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 之礼也。” 6.下列对原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但此 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 义。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 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出 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 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 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 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5 分)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咏柳的古诗,完成 8—9 题。 杨柳枝 (唐)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 (宋) 寇 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①家。 注①苏小:苏小小,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 8.这两首诗描写的柳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概括。 (6 分) 9.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寓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赤壁赋》中,作者通过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烘托客人的箫声非常具 有感染力的两句 是: , 。 (2 分)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2分) (3)《次北固山下》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 物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2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白色的塔 程玮 还记得那座塔吗,白色的塔? 那时候,我们樱桃沟还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通向外 面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儿的?我们不知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那重重叠叠 的绿色的山峦后,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像一座塔似地高高矗立着。 远远看去,那白塔般的影子就像大海里的一片白帆 要是能去那白色的塔影前亲眼看一看,该多好呵!于是,我们壮着胆子,站在路 边,远远地见汽车来了,便招招手。可汽车像没长眼睛一样,径直开了过去。 终于有一次,一辆卡车吭哧吭哧地爬上坡来,就自儿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个 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叔跳了出来,“妈的,这老爷车!”他骂骂咧咧地打开了车盖。 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地悄悄围了上去。等他拾掇好汽车,便壮着胆子开口了,“大 叔,捎我们一段路吧!”络腮胡子转过脸来,不耐烦地问:“捎你们?你们干吗 去?”“去看,白塔!”“白塔,哪来的白塔,去去!”他朝我们扬扬结实的 拳头,钻进汽车,一溜烟地开走了 看来,搭车是没指望了。我们决定扒车 没几天,我们就发现经常过往的汽车中,有辆卡车开得特别慢,上坡时喘得几乎 要断气。车上的油漆一点儿都没有亮光了。更妙的是,它后面没有挡板,而且居 然还有一截脚踏梯子。这简直是为我们特意安排的。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坡坎上。日头正中了,那辆车才在转弯处出现。我们躲 在路旁的树丛里,瞅着那车头喘着气刚刚从我们面前爬过,我们便蹿出来,终于 爬了上去。我们真快活呀,白塔的梦终于要实现了。突然车停了。一个人已经恶 狠狠地跳上车,把我们像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 再扒车,看我压死你们!”正是那个络腮胡子,他从车窗里伸出头,炸雷 似地吼了一声,便开着车走了。真是冤家路窄!我们气得在后面追着汽车喊:“叫 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骂是这样骂了,可总觉得不解恨。 我们立下誓言,非乘乘他那辆破车不可! 从此,我们一有机会就去公路边溜达。而络腮胡子仿佛看透了我们,一到这 段路,就拼命地把车开得快一些,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扬起一溜烟尘远远 而去。有一回他在一个拐弯处撞上我们,甚至刹住车,探出头骂:“免崽子,滚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 , ” 的观点是相同的。(2 分) (3)《次北固山下》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 物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2 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白色的塔 程玮 还记得那座塔吗,白色的塔? 那时候,我们樱桃沟还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通向外 面的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儿的?我们不知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那重重叠叠 的绿色的山峦后,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像一座塔似地高高矗立着。 远远看去,那白塔般的影子就像大海里的一片白帆。 要是能去那白色的塔影前亲眼看一看,该多好呵!于是,我们壮着胆子,站在路 边,远远地见汽车来了,便招招手。可汽车像没长眼睛一样,径直开了过去。 终于有一次,一辆卡车吭哧吭哧地爬上坡来,就自儿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个 满脸络腮胡子的大叔跳了出来,“妈的,这老爷车!”他骂骂咧咧地打开了车盖。 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地悄悄围了上去。等他拾掇好汽车,便壮着胆子开口了,“大 叔,捎我们一段路吧!”络腮胡子转过脸来,不耐烦地问:“捎你们?你们干吗 去?” “去看,白塔!” “白塔,哪来的白塔,去去!”他朝我们扬扬结实的 拳头,钻进汽车,一溜烟地开走了。 看来,搭车是没指望了。我们决定扒车。 没几天,我们就发现经常过往的汽车中,有辆卡车开得特别慢,上坡时喘得几乎 要断气。车上的油漆一点儿都没有亮光了。更妙的是,它后面没有挡板,而且居 然还有一截脚踏梯子。这简直是为我们特意安排的。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坡坎上。日头正中了,那辆车才在转弯处出现。我们躲 在路旁的树丛里,瞅着那车头喘着气刚刚从我们面前爬过,我们便蹿出来,终于 爬了上去。我们真快活呀,白塔的梦终于要实现了。突然车停了。一个人已经恶 狠狠地跳上车,把我们像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 “再扒车,看我压死你们!”正是那个络腮胡子,他从车窗里伸出头,炸雷 似地吼了一声,便开着车走了。真是冤家路窄!我们气得在后面追着汽车喊:“叫 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骂是这样骂了,可总觉得不解恨。 我们立下誓言,非乘乘他那辆破车不可! 从此,我们一有机会就去公路边溜达。而络腮胡子仿佛看透了我们,一到这 段路,就拼命地把车开得快一些,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扬起一溜烟尘远远 而去。有一回他在一个拐弯处撞上我们,甚至刹住车,探出头骂:“免崽子,滚
远一点!”“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我们一迭声地追 着他的车子喊 我们准备了一大堆烂泥、石块,要给他一点儿厉害看看。可是一连几天,我们都 没发现络腮胡子的踪影,好像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阴谋,突然偷偷摸摸地上天入 地了 又过了几天。络腮胡子的车终于又出现了。没想到那车这回却停了下来。车 上跳下一个圆头圆脑的小伙子。他冲着傻愣在一边的我们笑嘻嘻地吆喝着: “喂,小兄弟们,干吗呢?”我们相互看看,又看看小伙子身后的车,一点儿没 错,正是络腮胡子的那辆破车。“哦,你们想搭车,是不是?这好办,上来吧!” “真的?”我们喜出望外。“当然,”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发动了汽车,“去 哪儿?”“白塔。”我们一齐指着远处那白色的塔影解释说,“喏,就是那儿, 那不是白色的塔吗?”小伙子笑了:“那是什么白塔?走近了你们就知道 了!” 汽车开动了。那连绵不尽的山峦第一次在我们眼里像有灵性似地活动了起 来。白塔也开始在一道道山脊后时隐时现地移动着,真的像白帆一样慢慢地浮动 起来了。在一个岔路口,汽车停住了。“到了,小兄弟们,看你们的白塔去 吧!”我们扑通扑通跳下车,想到了什么,终于忍不住打听:“叔叔,那个满 脸胡子的,也开这辆汽车的,怎么不开了?”小伙子不笑了,他抚摸着方向盘 “你们认识他?”“对,他老不让我们乘车,他没你好!”小伙子慢慢地摇下挡 风玻璃,看着远处,低声说:“他已经不在了。 哪里去了?”“就是不在 了。”我们突然明白过来,浑身打了个冷战:“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听 人说,他的车正路过这儿,有辆车油箱着了火。喏,就在那边,油箱若是一爆炸 整个井场,还有你们的白塔就完了。于是他跳上那辆着火的车,把车开走 了。”“那后来呢?”“后来?又不是讲故事,还有什么后来呢。………”小伙 子说了句什么,但我们谁也没听清。因为发动机又响起来了。 我们慢慢地沿着岔路走进去。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只小鸟在悄声悄气地鸣啭着。 唉,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 两旁的树越来越稀了。接着,又出现一个个黄帆布的房子。不会儿,那座白色的 塔无遮无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呵,这原来是一座蒙着帆布的铁架子。有许多人 戴着奇怪的铁帽子在围着它忙碌着。 哦,是钻井。哪里地下有宝物,哪里就有它。它也不是白色的。它上面有很 多泥,还有很多油迹。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洁白、神秘。它不是塔,不是白色的塔 淡淡的雾从周围的树林里升起来,我们踏着车辙一步步往回走,不知怎么,我们 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井架高高地、庄 严地矗立在树林中。衬着玫瑰色的天空,它又成了一座白色的塔。 它是塔。它真的是白色的塔 白色的塔在大山深处矗立着。唉,那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可我们都还 记着它。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多处巧设伏笔,如“哪来的白塔?”“那是什么白塔?”等语句,从而 让读者领悟只有真英雄而没有虚幻的白塔的构思
远一点!” “叫你翻车,叫你翻车,叫你四个轱辘朝天转!”我们一迭声地追 着他的车子喊。 我们准备了一大堆烂泥、石块,要给他一点儿厉害看看。可是一连几天,我们都 没发现络腮胡子的踪影,好像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阴谋,突然偷偷摸摸地上天入 地了。 又过了几天。络腮胡子的车终于又出现了。没想到那车这回却停了下来。车 上跳下一个圆头圆脑的小伙子。他冲着傻愣在一边的我们笑嘻嘻地吆喝着: “喂,小兄弟们,干吗呢?”我们相互看看,又看看小伙子身后的车,一点儿没 错,正是络腮胡子的那辆破车。“哦,你们想搭车,是不是?这好办,上来吧!” “真的?”我们喜出望外。“当然,”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发动了汽车,“去 哪儿?” “白塔。”我们一齐指着远处那白色的塔影解释说,“喏,就是那儿, 那不是白色的塔吗?”小伙子笑了:“那是什么白塔?走近了你们就知道 了!” 汽车开动了。那连绵不尽的山峦第一次在我们眼里像有灵性似地活动了起 来。白塔也开始在一道道山脊后时隐时现地移动着,真的像白帆一样慢慢地浮动 起来了。在一个岔路口,汽车停住了。“到了,小兄弟们,看你们的白塔去 吧!” 我们扑通扑通跳下车,想到了什么,终于忍不住打听:“叔叔,那个满 脸胡子的,也开这辆汽车的,怎么不开了?”小伙子不笑了,他抚摸着方向盘: “你们认识他?”“对,他老不让我们乘车,他没你好!”小伙子慢慢地摇下挡 风玻璃,看着远处,低声说:“他已经不在了。” “哪里去了?”“就是不在 了。”我们突然明白过来,浑身打了个冷战:“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听 人说,他的车正路过这儿,有辆车油箱着了火。喏,就在那边,油箱若是一爆炸, 整个井场,还有你们的白塔就完了。于是他跳上那辆着火的车,把车开走 了。”“那后来呢?” “后来?又不是讲故事,还有什么后来呢。……”小伙 子说了句什么,但我们谁也没听清。因为发动机又响起来了。 我们慢慢地沿着岔路走进去。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只小鸟在悄声悄气地鸣啭着。 唉,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 两旁的树越来越稀了。接着,又出现一个个黄帆布的房子。不会儿,那座白色的 塔无遮无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呵,这原来是一座蒙着帆布的铁架子。有许多人 戴着奇怪的铁帽子在围着它忙碌着。 哦,是钻井。哪里地下有宝物,哪里就有它。它也不是白色的。它上面有很 多泥,还有很多油迹。不如我们所想象的洁白、神秘。它不是塔,不是白色的塔。 淡淡的雾从周围的树林里升起来,我们踏着车辙一步步往回走,不知怎么,我们 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井架高高地、庄 严地矗立在树林中。衬着玫瑰色的天空,它又成了一座白色的塔。 它是塔。它真的是白色的塔。 白色的塔在大山深处矗立着。唉,那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可我们都还 记着它。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多处巧设伏笔,如“哪来的白塔?” “那是什么白塔?”等语句,从而 让读者领悟只有真英雄而没有虚幻的白塔的构思
B.小说先写“络腮胡子”粗鲁、不肯帮助“我们”,后写他危急时刻舍身忘我, 欲扬先抑, 成功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C.“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以自责的语气,表现“我们”追悔莫及的心 理,同时显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D.“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一句,说明了英雄的故事 在孩子们内心深处引起了震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E.小说语言讲究,如“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的“塞”准确表现了驾驶室的 狭窄,“他已经不在了”中“不在”切合司机的口吻。 (2)“络腮胡子”两次都不允许我们搭乘他的车,有哪些原因?从中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3)“小伙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分) (4)文章中“白色的塔”的含意前后有变化,请简单概括。(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 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并不广为人知,日子过得非 常困顿。尽管23岁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但他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找到第一个出 版商。 1954年,做记者的马尔克斯被派驻巴黎,其后长时间住在国外。 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 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 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塞德 斯说:“请给我10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 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一一他的“魔巢”,开始了他每天“仅 与六包香烟为伴”的创作。 “当年,面对空白稿纸,我还不知道读者会在何方。”“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想 说什么,这句话从哪儿来,将到哪儿去。”若干年后,马尔克斯回忆这一段“孤 独的旅程”如是说。 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 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都交给了梅塞德斯说:“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塞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 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其时,梅塞德 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 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末了东赊西借,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的街头,当他们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 “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 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B.小说先写“络腮胡子”粗鲁、不肯帮助“我们”,后写他危急时刻舍身忘我, 欲扬先抑, 成功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C.“什么话不能骂,偏骂那两句”以自责的语气,表现“我们”追悔莫及的心 理,同时显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D.“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面严肃地注视着我们”一句,说明了英雄的故事 在孩子们内心深处引起了震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E.小说语言讲究,如“他把我们塞进驾驶室里”的“塞”准确表现了驾驶室的 狭窄,“他已经不在了”中“不在”切合司机的口吻。 (2)“络腮胡子”两次都不允许我们搭乘他的车,有哪些原因?从中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6 分) (3)“小伙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 分) (4)文章中“白色的塔”的含意前后有变化,请简单概括。(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 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并不广为人知,日子过得非 常困顿。尽管 23 岁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但他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找到第一个出 版商。 1954 年,做记者的马尔克斯被派驻巴黎,其后长时间住在国外。 1965 年 10 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 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 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塞德 斯说:“请给我 10 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 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开始了他每天“仅 与六包香烟为伴”的创作。 “当年,面对空白稿纸,我还不知道读者会在何方。”“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想 说什么,这句话从哪儿来,将到哪儿去。”若干年后,马尔克斯回忆这一段“孤 独的旅程”如是说。 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 18 个月。稿 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都交给了梅塞德斯说:“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塞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 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其时,梅塞德 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 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末了东赊西借,咬牙坚持了漫长的 18 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的街头,当他们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 “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 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坐在临街的位置上,马尔克斯 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 本《百年孤独》。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梅塞 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 他们明白,《百年孤独》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视为生命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 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 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 甚至还有好心的读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 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有人甚至寄给他求爱信,弄得他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 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 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 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 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 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 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 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对马 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客观上 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 励,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 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 就不会写小说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 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 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 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 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3.6-2014.4.17),哥伦比亚作家、 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 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 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 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百年孤独》,实际用了18个月,因为多 出了8个月,造成梅塞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 B.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摆着一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夫妻俩都很激 动,他们意识到《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坐在临街的位置上,马尔克斯 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一 本《百年孤独》。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梅塞 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 他们明白,《百年孤独》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视为生命。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 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 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 甚至还有好心的读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 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有人甚至寄给他求爱信,弄得他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在他 1982 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 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 年初至 1985 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 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 8 点到下午 3 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 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马尔克斯从文 60 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 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 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 的。首先,上世纪 80 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对马 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客观上 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 励,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 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 就不会写小说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 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 90 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 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 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 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3.6-2014.4.17),哥伦比亚作家、 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 世纪最有影响 力的作家之一,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 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 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 年)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 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马尔克斯原计划 10 个月创作完成《百年孤独》,实际用了 18 个月,因为多 出了 8 个月,造成梅塞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 B.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摆着一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夫妻俩都很激 动,他们意识到《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C.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 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开始的 时候关注他作 品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精神诉求 E.作为被全世界认可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 《百年孤独》 而举世闻名,获得诺贝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显示其创 作生命依 旧旺盛。 (2)马尔克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百年孤独》诞生的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 (4)马尔克斯的“孤独”与“不孤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 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8分)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年岁愈老,乡愁愈重,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早已白发斑斑,老人渐渐淡忘 了岁月流转中的诸多苦难悲欢,唯独那令人 的故园却从未 在他记忆的长河里黯淡。 ②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设立国家公祭日,既为凭吊惨遭杀戮的同胞, 更为警示当今的国人勿忘这惨绝人寰的屠戮和 的伤痛,居安 思危,锐意进取,让历史真正一去不返。 ③想当年,老师慧眼识英才,为自助他这个贫寒弟子,还差点耽搁了自己的儿子 出国深造,这样的恩德,他自然 A.刻骨铭心魂牵梦绕 没齿不忘 魂牵梦 绕C忘 刻骨铭心没齿不忘 魂牵梦绕没齿不忘 刻骨铭心 没齿不 刻骨铭心魂牵梦绕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几年,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优美景观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等资源,开拓了 会务休假、田园休闲、自然观景、农业生产情境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正 慢慢变成都市人的精神后花园。 B.“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己有八年,不过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我市的超市、菜场 地摊等场所依然存在大量使用塑料袋的现象,市质监部门上周对劣质塑料袋生 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突击展开检查,共查获劣质塑料袋上百万个 C.3月19日晚,一辆疑似装载易燃易爆品的甘肃牌照大货车,驶至京港澳髙速 湖南汨罗大荆路段时发生爆炸,波及附近的五台小车、四台货车和数栋民房
C.198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色不 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开始的 时候关注他作 品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精神诉求。 E.作为被全世界认可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 《百年孤独》 而举世闻名,获得诺贝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显示其创 作生命依 旧旺盛。 (2)马尔克斯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百年孤独》诞生的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 分) (4)马尔克斯的“孤独”与“不孤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 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 ①年岁愈老,乡愁愈重,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早已白发斑斑,老人渐渐淡忘 了岁月流转中的诸多苦难悲欢,唯独那令人 的故园却从未 在他记忆的长河里黯淡。 ②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设立国家公祭日,既为凭吊惨遭杀戮的同胞, 更为警示当今的国人勿忘这惨绝人寰的屠戮和 的伤痛,居安 思危,锐意进取,让历史真正一去不返。 ③想当年,老师慧眼识英才,为自助他这个贫寒弟子,还差点耽搁了自己的儿子 出国深造,这样的恩德,他自然 。 A.刻骨铭心 魂牵梦绕 没齿不忘 B. 魂牵梦 绕 刻骨铭心 没齿不忘 C.魂牵梦绕 没齿不忘 刻骨铭心 D. 没齿不 忘 刻骨铭心 魂牵梦绕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近几年,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优美景观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等资源,开拓了 会务休假、田园休闲、自然观景、农业生产情境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正 慢慢变成都市人的精神后花园。 B.“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已有八年,不过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我市的超市、菜场、 地摊等场所依然存在大量使用塑料袋的现象,市质监部门上周对劣质塑料袋生 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突击展开检查,共查获劣质塑料袋上百万个。 C.3 月 19 日晚,一辆疑似装载易燃易爆品的甘肃牌照大货车,驶至京港澳高速 湖南汨罗大荆路段时发生爆炸,波及附近的五台小车、四台货车和数栋民房
D.网络公众筹款是一种“圈圈转播”、“聚腋成裘”的公益筹款方式,具有筹 款方便快捷、简单轻松的优点,不过如果运营不当或筹款过于频繁,就难免让公 众产生“筹款疲惫感”。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组合,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无论今古,节日都有一个调节民众生活的文化功能。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 我们不仅 要 我们要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 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 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 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A.①⑤③⑦②⑥④ B.③②①⑥⑤⑦④C.③①⑥⑦②④⑤D ①②③⑤④⑥⑦ ①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 ②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有一个正确的估计 ③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 ④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 生命意识的体验 ⑤赋予它新的意 义 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 ⑦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 16.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月的月底,蟋蟀开始唱歌, 不久,就合成在一起形成美妙的奏乐,每块泥土都夸赞它是非常善于演奏动听的 音乐的乐者。与穿梭在百里香和欧薄荷的繁花绿叶中的百灵鸟的优美歌声相 比 但这正与它们生命复苏的 单调喜悦相协调,是一种警醒的歌颂,为萌芽的种子和初生的叶片所了解、所体 味。在合奏这春天美妙乐曲的两者 中 。没错,我乐意将它置于春 天的歌唱者之魁首。 17.下面是我市符合二胎政策的夫妇关于二胎意向及其原因的调查图表,请认真 阅读图表数据,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 超过75个字。(6分) 图表一:生育二胎意愿 ①愿意 ②犹豫 ③不愿意 图表二:二胎意愿者的年龄阶层分布①18-26周岁②26-34周 岁③34岁-42周岁 图表三:想生育二胎的原因 ①害怕子女成长孤单 ②减 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 ③抵御失独风险 ④其他原因
D.网络公众筹款是一种“圈圈转播”、“聚腋成裘”的公益筹款方式,具有筹 款方便快捷、简单轻松的优点,不过如果运营不当或筹款过于频繁,就难免让公 众产生“筹款疲惫感”。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组合,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 无论今古,节日都有一个调节民众生活的文化功能。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 我们不仅 要 , , , , 。 我们要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 心, ,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 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 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 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A.①⑤③⑦②⑥④ B.③②①⑥⑤⑦④ C.③①⑥⑦②④⑤ D .①②③⑤④⑥⑦ ①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 ②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有一个正确的估计 ③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 ④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 生命意识的体验 ⑤赋予它新的意 义 ⑥ 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 ⑦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 16.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四月的月底,蟋蟀开始唱歌, , 不久,就合成在一起形成美妙的奏乐,每块泥土都夸赞它是非常善于演奏动听的 音乐的乐者。与穿梭在百里香和欧薄荷的繁花绿叶中的百灵鸟的优美歌声相 比, ,但这正与它们生命复苏的 单调喜悦相协调,是一种警醒的歌颂,为萌芽的种子和初生的叶片所了解、所体 味。在合奏这春天美妙乐曲的两者 中, 。没错,我乐意将它置于春 天的歌唱者之魁首。 17.下面是我市符合二胎政策的夫妇关于二胎意向及其原因的调查图表,请认真 阅读图表数据,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 超过 75 个字。(6 分) 图表一:生育二胎意愿 ①愿意 ②犹豫 ③ 不愿意 图表二:二胎意愿者的年龄阶层分布 ①18—26 周岁 ② 26—34 周 岁 ③34 岁—42 周岁 图表三:想生育二胎的原因 ①害怕子女成长孤单 ②减 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 ③抵御失独风险 ④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