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十一中2011届初三年级月考(12月)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 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写(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旁骛(w) 伫立(zh) 脚踝(huai)煞白(sha) B庸碌(10) 扶掖(y) 栈桥(zhan) 汲取(j) C舐犊(tian)阴晦(hui) 嗤笑(chi) 抽噎(ye D骈进(pian) 亵渎(xie) 李纨(zhi) 瑟索(se) 2.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玄虚潮汛歇斯底里 B.傅彩鄙夷与日具增 C.仓皇推敲格物致知 D.激变渺茫不求甚解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怒不可遏(阻止,禁止)汲取(从下往上打水) B.恪尽职守(谨慎而恭敬)孜孜不倦(勤勉) C.强聒不舍(大声说话)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D.面面相觑(看)诺诺连声(答应的声音) 4.下面是某报上的一则药品广告,根据文后要求加以修改。(3分) ①由中国医科院、北京联合中医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硏单位,经八年临床病例跟踪治疗, 研发出新一代绿色国药——“凊心安神″颗粒。②该药优质、安全,对顽固性失眠、忧郁 症、神经官能症等各种精神疾病取得了100%的疗效,特别是对长期服西药产生药物依赖 的患者,可摆脱药物的依赖,医学界人土把此药誉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星,是目前居国际 领先水平的新型药物,患者服用2至3个疗程即可基本恢复 要求:(1)句①有语病,须删去一个字。(1分) (2)句②在标点和表达上有很多处错误,请各选一处加以修改。(2分) 5综合性学习(6分) (1)在课文《隆中对》和《出师表》中,都提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 正是在这件事后,诸葛亮才追随刘备辗转征战,最终确立了 的局面,他为蜀 汉效劳的一生可用他《后出师表》中的一个成语 来概括。(3分) (2)他的武器是两只板斧,听说殷天锡强势占柴进宅舍,便怒不可和。要叫他吃板斧。他干 净利落,只用拳头就结束了恶霸的性命。后来听说朝廷要招安,她便踢桌子,大叫:“招 2011届初三月考(12月)语文试卷
2011 届初三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1 兰州十一中 2011 届初三年级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 置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写(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旁骛.(wù) 伫.立(zhù) 脚踝.(huái) 煞.白(shà) B 庸碌.(lǜ) 扶掖.(yē) 栈.桥(zhàn) 汲.取(jī) C 舐.犊(tiǎn) 阴晦.(huì) 嗤.笑(chī) 抽噎.(yē) D 骈.进(pián) 亵.渎(xiè) 李纨.(zhí) 瑟.索(sè) 2.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玄虚 潮汛 歇斯底里 B.傅彩 鄙夷 与日具增 C.仓皇 推敲 格物致知 D.激变 渺茫 不求甚解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怒不可遏.(阻止,禁止) 汲.取(从下往上打水) B.恪.尽职守(谨慎而恭敬) 孜孜..不倦(勤勉) C.强聒..不舍(大声说话)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D.面面相觑.(看) 诺诺..连声(答应的声音) 4.下面是某报上的一则药品广告,根据文后要求加以修改。(3 分) ①由中国医科院、北京联合中医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经八年临床病例跟踪治疗, 研发出新一代绿色国药——“清心安神”颗粒。②该药优质、安全,对顽固性失眠、忧郁 症、神经官能症等各种精神疾病取得了 100%的疗效,特别是对长期服西药产生药物依赖 的患者,可摆脱药物的依赖,医学界人士把此药誉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星,是目前居国际 领先水平的新型药物,患者服用 2 至 3 个疗程即可基本恢复。 要求:(1)句①有语病,须删去一个字。(1 分) (2)句②在标点和表达上有很多处错误,请各选一处加以修改。(2 分) 5.综合性学习(6 分) (1)在课文《隆中对》和《出师表》中,都提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 , 正是在这件事后,诸葛亮才追随刘备辗转征战,最终确立了 的局面,他为蜀 汉效劳的一生可用他《后出师表》中的一个成语 来概括。(3 分) (2)他的武器是两只板斧,听说殷天锡强势占柴进宅舍,便怒不可和。要叫他吃板斧。他干 净利落,只用拳头就结束了恶霸的性命。后来听说朝廷要招安,她便踢桌子,大叫:“招
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将朝廷的圣旨撕了个粉碎。 《水浒传》这一情节描写的人物是 (1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是 (2分) 6.默写。(8分) (1)《沁园春·雪》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作者最高理想的句子 (3)《月夜》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人感到春已经来临的句子 (4)《朝天子·咏喇叭》曲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阅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9分)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晩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望江南》中“独”字和“倚”字的使用各写出思妇的哪些方面。(3分) 8.《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 什么?(3分) 9.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望江南》中的女子是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的孤寂与落寞 B.《武陵春》中的女子是流落异乡,无依无靠的悲苦 C.两个女子相比,《望江南》中的女子起码有个可等可念的人,即使遥遥无期,也有 遥可望 D.《武陵春》中的女子虽面对的是国破家亡,而于乱世之中尚有孑然一身豁达与洒脱, 所以并不比《武陵春》中的女子哀愁。 二)《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22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011届初三月考(12月)语文试卷
2011 届初三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2 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将朝廷的圣旨撕了个粉碎。 《水浒传》这一情节描写的人物是 ,(1 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是 。(2 分) 6.默写。(8 分) (1)《沁园春·雪》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 ( 2 )《 破阵子 · 为 陈 同 甫 赋 壮 词 以 寄 之 》 中 表 达 作 者 最 高 理 想 的 句 子 是: , 。 (3) 《月夜》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人感到春已经来临的句子 是: , 。 (4) 《 朝天 子· 咏喇 叭》 曲中 运用 拟人 手法 ,刻 画 狐假 虎威 的宦 官形 象的 句 子 是: ,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二、古诗文阅读(31 分) (一)阅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9 分)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望江南》中“独”字和“倚”字的使用各写出思妇的哪些方面。(3 分) 8.《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 什么?(3 分) 9.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3 分) A.《望江南》中的女子是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的孤寂与落寞。 B.《武陵春》中的女子是流落异乡,无依无靠的悲苦。 C.两个女子相比,《望江南》中的女子起码有个可等可念的人,即使遥遥无期,也有 遥可望。 D.《武陵春》中的女子虽面对的是国破家亡,而于乱世之中尚有孑然一身豁达与洒脱, 所以并不比《武陵春》中的女子哀愁。 ( 二 )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22 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 安出?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 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巨不胜受恩感激。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因屏人曰 ②猥自枉屈 ③以彰其咎( ④凡三往 11.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2.乙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13.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2分) 14.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3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干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2011届初三月考(12月)语文试卷
2011 届初三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3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 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 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 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 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 分) ①因.屏人曰 ( ) ②猥.自枉屈 ( ) ③以彰.其咎( ) ④凡.三往 ( ) 11.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2.乙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 分) 13.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2 分) 14.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3 分)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和 ,“一对”指的是
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 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 是 2分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分) 17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 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 只要共写出三个即可)(2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8分) 点名的尴尬 大二的时侯,上法律课。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 复一遍问题。有一次正在上《民法通则》,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 都恐惧地盯着老师,惟恐被喊到。因为老师以提问来代替点名,是看着点名册提问 的,所以大家都不必低下头 “1班25号!"老师点道 片沉默(李明正在发呆中)… 25号——李明!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唰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李明。 没来!”李明大叫。全班人都愣了!不过很快又开始佩服李明的勇气了 为什么没来?”老师又问 他病了!”李明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他是你宿舍的吗?′莫名其妙的大笑,把老师也搞糊涂了。 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李明脸都绿了。 太不像话。回去告诉他,让他下午到办公室来找我!”全班同学又是一场大笑。 啊?:好。”李明头皮都开始发麻了,下午找谁替我去挨骂呢?就李四吧,唉,又 得请那小子吃一顿了。 李明正在为逃过一个问题而庆幸,老师又补充道:“那这个问题你替他回答吧? 啊?!”李明极不情愿地站起来,郁闷之情可想而知,教室里已经有人笑痛肚子 老师,能不能重复一下您问的问题 啊?这个问题我已经重复三遍了,你怎么上课的? 不好意思,我没听清!李明额头上已经有汘珠了。 2011届初三月考(12月)语文试卷
2011 届初三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4 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 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 是 。(2 分) 16.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是: 。(3 分) 17.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 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 只要共写出三个即可)(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8-22 题。(18 分) 点名的尴尬 大二的时侯,上法律课。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 复一遍问题。有一次正在上《民法通则》,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 都恐惧地盯着老师,惟恐被喊到。因为老师以提问来代替点名,是看着点名册提问 的,所以大家都不必低下头。 “1 班 25 号!”老师点道。 一片沉默(李明正在发呆中)…… “25 号——李明!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唰!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李明。 “没来!”李明大叫。全班人都愣了!不过很快又开始佩服李明的勇气了。 “为什么没来?”老师又问。 “他病了!”李明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他是你宿舍的吗?’’莫名其妙的大笑,把老师也搞糊涂了。 “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李明脸都绿了。 . “太不像话。回去告诉他,让他下午到办公室来找我!”全班同学又是一场大笑。 “啊?!好。”李明头皮都开始发麻了,下午找谁替我去挨骂呢?就李四吧,唉,又 得请那小子吃一顿了。 李明正在为逃过一个问题而庆幸,老师又补充道:“那这个问题你替他回答吧?" “啊?!”李明极不情愿地站起来,郁闷之情可想而知,教室里已经有人笑痛肚子 了。 “老师,能不能重复一下您问的问题?" “啊?!这个问题我已经重复三遍了,你怎么上课的?" “不好意思,我没听清!”李明额头上已经有汗珠了
那好我再重复一遍…… 报告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李明想反正是一死,何必死得那么窝囊呢 于是理直气壮起来 那好,下午两点和李明一起到办公室来!所有同学都笑到喷血 从此,法律课无一人敢说某某没来 18.阅读全文,根据事情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的表现,给这篇小小说理清情节。(3分) 老师提问李明→李明( )→老师( )→李明( 同学不敢不来上课 .根据人物的表现体现人物的性格。(2分) 老师是个 的人;李明是个 的人 20.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4分) “面对老师的盘问,李明脸都绿了”中的“绿”有什么表达效果 1.文中同学们的四次“笑”的描写在结构上 作用(1分),同时也揭 示了当今大学生 的社会现象(1分):在《范进中举》 中也有“笑”的描写,作者写道: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 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 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 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 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 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 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 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 你对胡屠户“哈哈大笑”和“众人都笑起来”各有什么看法?(3分) 22.展开联想,设想一下下午李明到了老师办公室后两人的对话,50个字。(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8分)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 A对于读书,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 学到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 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 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 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有限,生命无限;以有 限应无限,只能采取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 2011届初三月考(12月)语文试卷
2011 届初三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5 “那好我再重复一遍……” “报告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李明想反正是一死,何必死得那么窝囊呢, 于是理直气壮起来。 “那好,下午两点和李明一起到办公室来!"所有同学都笑到喷血。 从此,法律课无一人敢说某某没来。 18.阅读全文,根据事情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的表现,给这篇小小说理清情节。(3 分) 老师提问李明→李明( )→老师( )→李明( ) →同学不敢不来上课。 19.根据人物的表现体现人物的性格。(2 分) 老师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李明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0.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4 分) “面对老师的盘问,李明脸都绿.了”中的“绿”有什么表达效果? 21.文中同学们的四次“笑”的描写在结构上_______________作用(1 分),同时也揭 示了当今大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1 分);在《范进中举》 中也有“笑”的描写,作者写道: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 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 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 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 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 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 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 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众人都笑起来 ......。 你对胡屠户“哈哈大笑”和“众人都笑起来”各有什么看法? (3 分) 22.展开联想,设想一下下午李明到了老师办公室后两人的对话,50 个字。(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8-22 题。(18 分)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 A 对于读书,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 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 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 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 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有限,生命无限;以有 限应无限,只能采取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
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 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拿到货真价实的 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B因 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了。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 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自己对这本 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C用“心 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 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的情节变化而起伏,思想沿 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 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D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 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 而要有主见。理性的读书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23.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4.文章围绕观点主要阐述了哪三个方面问题?(3分) 2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正确 位置应在A?B?C?D?(3分) 26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 别指什么?并为“进”和“出”各举一个事实论据。(4分) ①“进”是指: ②事实论据 ③“出”是指: ④事实论据: 27.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你赞同否?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5分) 四.作文(6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 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_”为题, 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 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2011届初三月考(12月)语文试卷
2011 届初三月考(12 月)语文试卷 6 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 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拿到货真价实的 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B 因 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了。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 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自己对这本 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 C 用“心” 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 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的情节变化而起伏,思想沿 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 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D 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 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 而要有主见。理性的读书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23.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分) 24.文章围绕观点主要阐述了哪三个方面问题?(3 分) 2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正确 位置应在 A?B?C?D?(3 分) 26 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 别指什么?并为“进”和“出”各举一个事实论据。(4 分) ①“进”是指:____________ ②事实论据:____________ ③“出”是指:____________ ④事实论据:____________ 27.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你赞同否?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5 分) 四.作文(60 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 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 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 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