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四市联考2017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 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 度创意 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 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 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度 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 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 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 意”。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 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 产业态创意一—“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 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 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 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 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 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 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 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 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 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 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 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 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 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 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 材等问题。 B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 入其中。 C.“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 现产业化
四川省四市联考 2017 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一些工 具性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 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文字态、文案态)的创意,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 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 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度 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 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广告、电影等)。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 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 意”。创意写作主张拓展文学领域,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纳入其中,这样,创 意写作学就将对“创意”的研究,拓展到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论之外,将其引申向 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 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 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 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 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过程本质是“一度创意” 向“二度创意”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 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 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 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 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二度创意”, 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创作,则会陷入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 如果过于强调“一度创意”而忽视“二度创意”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 观念里,我们普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 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给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 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高尔雅《从创意写作文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 材等问题。 B.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 入其中。 C.“一度创意”是将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而无法实 现产业化
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 进文学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 要求的创意形态。 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 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 度创意”的转化。 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 化的趋势相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 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 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哺 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 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作品呈现为原生态 而无法实现产业化”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 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 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意思是只有一部分 是无法实现产业化 2.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伊瑟尔认为文 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伊瑟尔认为作 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 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意思是创意作品需要在作者和读者填补空白后才算真正完成。 3.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填补了传统艺术 创作理论的空白”此句于文无据。 (二)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孝 的却是“父亲的儿子”。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 得陆谷孙自小就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
D.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作者在创作时要有市场意识,要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 进文学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度创意”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一度创意”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 要求的创意形态。 B.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 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没有文学的“一度创意”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二 度创意”的转化。 D.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 化的趋势相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第一,写作第二”,“创意”这一概念的提出,填补了 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空白。 B.在市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 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视频等各种形态。 C.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哺 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市场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强调“一度创意”和“二度创意”的结合,换言之, 要让文学和市场深度融合,两种“创意”不可偏废。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作品呈现为原生态 而无法实现产业化”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 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也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还有相 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意思是只有一部分 是无法实现产业化。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伊瑟尔认为文 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伊瑟尔认为作 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 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地完成。” 意思是创意作品需要在作者和读者填补空白后才算真正完成。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填补了传统艺术 创作理论的空白”此句于文无据。 (二)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复旦教授”,但陆谷孙引以为孝 的却是“父亲的儿子”。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 得陆谷孙自小就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
强调凡事“以学为先”。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 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 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布 姆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 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 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 文章。1970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 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 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 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 队伍中,《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1975年第Ⅰ版问世后,累计 共售出1000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 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 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 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1991年,长途跋 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 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 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 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 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2015年8月,这本耗去陆谷孙15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 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 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 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 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 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 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 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 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 二话不说就拿出1000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惠及多位学生;逢年过节 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 自己的“洞穴”一一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 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 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 ②“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 不烦你们。 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2012年的 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 作灵感的催化剂
强调凡事“以学为先”。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 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 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布 姆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 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 中,他被打成“逍遥派”。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 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托‘四人帮’的福”,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 文章。1970 年他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 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 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 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 队伍中,《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 1975 年第Ⅰ版问世后,累计 共售出 1000 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 1976 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 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 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 立下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 1991 年,长途跋 涉了 15 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 20 万,俨然一部英汉 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 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 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 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 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的修订工作。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 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 2015 年 8 月,这本耗去陆谷孙 15 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 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 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 30 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 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 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 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除了编 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 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 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 二话不说就拿出 1000 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惠及多位学生;逢年过节, 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 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待在家 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 (摘编自林金堂《陆谷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相关连接: ①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 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 ②“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 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陆老在 2012 年的 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上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 作灵感的催化剂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 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B.70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都面临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 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经过15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1991年出版,这是一部 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D.陆谷孙晩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 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 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C.陆谷孙能倾注30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 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 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E.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 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6.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身上有着生动体现,请结合 分析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5. AE 6.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 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 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 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不喜‘译者泰 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 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5.本题考査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A项,“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 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E项,“性格孤僻”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 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凡是过去,皆 为序章”的意思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已无需提及与记忆;在文中的意思是陆谷 孙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淡然处之,仍然继续安心做学问。如他已过花甲之年,仍 不愿停歇,2001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 的修订工作;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 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长途跋涉了15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 录词条达20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
(曹刚、刘建芳《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 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 B.70 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都面临诸多困难: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 失,资金的困乏,他都想尽办法克服。 C.经过 15 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 1991 年出版,这是一部 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 D.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消磨绚烂归平淡”两 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 5.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陆谷孙生性乐观,“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他却说“托四人帮” 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 B.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C.陆谷孙能倾注 30 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这与 他治学有恒、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 D.陆谷孙上课严谨认真,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 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E.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 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6.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身上有着生动体现,请结合 分析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4.A 5.AE 6.莎士比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要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过去的事。哲理就是 不管过去的事是好是坏都不要惦记,而是要坦然的面对未来。陆谷孙不管获得了 多大的成就,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 之一,他都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不喜‘译者泰 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 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 5.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A 项,“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 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E 项,“性格孤僻”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 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凡是过去,皆 为序章”的意思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已无需提及与记忆;在文中的意思是陆谷 孙对待自己取得的成就淡然处之,仍然继续安心做学问。如他已过花甲之年,仍 不愿停歇,2001 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 的修订工作;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 只能说明学术浅薄。”长途跋涉了 15 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 录词条达 20 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
,享誉国内外。“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 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 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三)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鹤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 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 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 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 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 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 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 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 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 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 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 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 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 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 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 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 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 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 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 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 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 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 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 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 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 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 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 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 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 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
一,享誉国内外。“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 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三)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鹤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 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 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 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 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 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 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 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 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 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 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 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 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 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 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 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 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 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 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 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 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 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 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 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 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 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 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 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 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 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
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 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 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 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 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 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 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 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 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 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 鹤。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 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 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 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比喻风吹庄稼的沙沙声,作者以此表现了田野间的 和谐安宁,烘托出李小龙走过庄稼地时内心的愉悦、轻松 D.“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 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E.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 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8.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 李小龙的鹤么?”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找价令找到 9.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 【答案】 7.B 8.李小龙是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文中通过对 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 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思的敏感细腻 9.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 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文中的李小龙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 过很多鹤,但是这都不是他少年时候看见的那只了,这足以说明一个少年的心理 成长历程。 【解析】 7.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对插秧人无细节 描写;C项,“田野的和谐安宁”理解有误
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 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 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 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 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 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 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 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 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 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 鹤。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 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 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 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比喻风吹庄稼的沙沙声,作者以此表现了田野间的 和谐安宁,烘托出李小龙走过庄稼地时内心的愉悦、轻松。 D.“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 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E.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 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8.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 9.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 李小龙的鹤么?”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 【答案】 7.BC 8.李小龙是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文中通过对 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 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思的敏感细腻。 9.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 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文中的李小龙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 过很多鹤,但是这都不是他少年时候看见的那只了,这足以说明一个少年的心理 成长历程。 【解析】 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对插秧人无细节 描写;C 项,“田野的和谐安宁”理解有误
8.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李小龙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可分析 出他的形象特点,如他看种菜的浇水,看菜地中青菜的长势,看见芝麻的好奇, 在石头路上看蛤蟆,看蝈蝈等,写出了他孩子般的好奇心,看到河水变红之后他 的思考,以及看到鹤后的惊奇,充分展示了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 9.本题考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李小龙的那只鹤” 写的是少年李小龙的心思和想法;“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那只 鹤么”意思是人们无法理解李小龙的心思,也体现了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思想隔 膜,也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历程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鄘延 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 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 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 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 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 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 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 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 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鄘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 挈家出城至马趔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 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 ″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 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 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 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 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 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趔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趔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趔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趔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 主
8.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李小龙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可分析 出他的形象特点,如他看种菜的浇水,看菜地中青菜的长势,看见芝麻的好奇, 在石头路上看蛤蟆,看蝈蝈等,写出了他孩子般的好奇心,看到河水变红之后他 的思考,以及看到鹤后的惊奇,充分展示了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 9.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李小龙的那只鹤” 写的是少年李小龙的心思和想法;“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那只 鹤么”意思是人们无法理解李小龙的心思,也体现了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思想隔 膜,也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历程。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 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 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 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 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 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 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 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 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 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 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 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 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 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 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 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 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 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 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 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 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 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 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 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 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答案】 10.B l1. B 12.D 13.(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 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 (2)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 么如此阻挠 【解析】 10.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 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 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语意,永奇携带家人 出城,到达马趔谷,所以在“出城”后停顿,排除AD;根据顶真句式,在“夏” 后断开;“父母妻子之亡”是“具言”的宾语,所以“具言”后不能断开,排除 11.本题考査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行陈,是巡行军阵的意思。 12.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与宏渊合力”说法 错误,原文是“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意思是李显忠 独自与部下苦战。 13.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 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密、无以、贰;(2)固志、平、 沮挠。 【备注】【参考译文】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十七岁时, 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行阵。金兵侵犯鄘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 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永奇說:“你没有经验,前去 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 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 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 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 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 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 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 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答案】 10.B 11.B 12.D 13.(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 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 (2)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 么如此阻挠!”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 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 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语意,永奇携带家人 出城,到达马趐谷,所以在“出城”后停顿,排除 AD;根据顶真句式,在“夏” 后断开;“父母妻子之亡”是“具言”的宾语,所以“具言”后不能断开,排除 C。 1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行陈,是巡行军阵的意思。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与宏渊合力”说法 错误,原文是“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意思是李显忠 独自与部下苦战。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 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密、无以、贰;(2)固志、平、 沮挠。 【备注】【参考译文】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十七岁时, 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奇出入行阵。金兵侵犯鄘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 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请求前往。永奇説:“你没有经验,前去 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 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
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对他非常看 重,补用他爲承信郎,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 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永奇聚众哭着說:“我是宋朝臣子,世 代蒙受国家恩典,哪能爲它所用呢?”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 奇秘密地告诫他說:“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爲我的缘故而 有贰心 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 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塬上休息,望见 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 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把他推下山崖,追兵争着救护得以不死。显忠带着老少聚 人一直向北,来到鄘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到达 马趔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仅仅带着二十六个人逃往夏 国。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說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 能立刻死去。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說:“忠义归朝,君爲第 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 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兀术 对韩常說:“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 于是火烧庐江而煺。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在早晨时靠近 城池,摆列下大阵。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孛撒大败,于 是逃跑。统制李福、统领李保各自带领部下煺避不前,都被斩首示众。第二天, 敌人增派军队前来。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自舆部下 甯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杀死金的左翼都统以及千户、万户,斩敌人首级五千多 不久金又增加军队前来攻城,显忠用克敌弓发箭射煺了他们。 显忠說:“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从城外袭击,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 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復了。”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而形势又不 可孤立,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塬吗?爲何如此阻挠呢!”乾道 更改年号,显忠纔返回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 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 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 承天门,令左右於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岀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对他非常看 重,补用他爲承信郎,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 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永奇聚众哭着説:“我是宋朝臣子,世 代蒙受国家恩典,哪能爲它所用呢?”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 奇秘密地告诫他説:“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爲我的缘故而 有贰心。” 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 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塬上休息,望见 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 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把他推下山崖,追兵争着救护得以不死。显忠带着老少衆 人一直向北,来到鄘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到达 马趐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仅仅带着二十六个人逃往夏 国。夏国人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説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 能立刻死去。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説:“忠义归朝,君爲第一。” 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 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兀术 对韩常説:“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 于是火烧庐江而煺。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在早晨时靠近 城池,摆列下大阵。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孛撒大败,于 是逃跑。统制李福、统领李保各自带领部下煺避不前,都被斩首示众。第二天, 敌人增派军队前来。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自舆部下 甯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杀死金的左翼都统以及千户、万户,斩敌人首级五千多。 不久金又增加军队前来攻城,显忠用克敌弓发箭射煺了他们。 显忠説:“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从城外袭击,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 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復了。”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而形势又不 可孤立,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塬吗?爲何如此阻挠呢!”乾道 更改年号,显忠纔返回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 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 年)暮春。杜甫 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 承天门,令左右於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5.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 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 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 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 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雨”是全诗的诗 眼,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 景生情:E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解错误,尾联写出了作者 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令人伤感 15.本题考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前三联写景, 作者借景抒情,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景物的特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 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 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 者的情感不言自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特立独行,粉身碎骨也不悔改的句子是: 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 正面表达了择师的标准。 【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本题考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对于理解型的默写,重在理解语 境的提示,如(2)中的提示是“粉身碎骨也不悔改”;(3)句中的提示是“择师的 标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校长的演讲极富感染力,演讲完毕后十几秒钟,台下观众才如梦初醒,经久 不息的掌声在学校这个不大的院子里回荡。 ②《程婴救孤》情节扑朔迷离、跌宕起伏、催人泪下,把悲剧的美宣泄的淋漓尽 致。今年10月,剧组第三次赴美演出,再次引起轰动 ③在到基层调研之前,王院长再三强调工作要求;专家团务必严守纪律,秋毫无 犯,用质朴的形象专业的精神展现科研人员的风貌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4.AE 15.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 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 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 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 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项,“雨”是全诗的诗 眼,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 景生情;E 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解错误,尾联写出了作者 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令人伤感。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前三联写景, 作者借景抒情,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景物的特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 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 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 者的情感不言自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特立独行,粉身碎骨也不悔改的句子是: “ , ”。 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 正面表达了择师的标准。 【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对于理解型的默写,重在理解语 境的提示,如(2)中的提示是“粉身碎骨也不悔改”;(3)句中的提示是“择师的 标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校长的演讲极富感染力,演讲完毕后十几秒钟,台下观众才如梦初醒,经久 不息的掌声在学校这个不大的院子里回荡。 ②《程婴救孤》情节扑朔迷离、跌宕起伏、催人泪下,把悲剧的美宣泄的淋漓尽 致。今年 10 月,剧组第三次赴美演出,再次引起轰动。 ③在到基层调研之前,王院长再三强调工作要求;专家团务必严守纪律,秋毫无 犯,用质朴的形象专业的精神展现科研人员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