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 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一一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 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 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 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 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 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 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 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 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 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 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 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 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 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 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 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 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 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 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 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 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 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 5 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 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 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 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 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 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 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 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 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 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 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 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 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 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 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 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 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 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 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 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 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 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 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 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 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 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 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培养探究能力: 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 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 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 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 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 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 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 年 6 月 9 日——757 年 9 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 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 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 年 6 月 9 日潼关失 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 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 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 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 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 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 年 11 月——758 年 6 月;758 年 7 月——759 年 7 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 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 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 年 6 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 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 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 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 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 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三、培养探究能力: 1、 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 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
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 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 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 写,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 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 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 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 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 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 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 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 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 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 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 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 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 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 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 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 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 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 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 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 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 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 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 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 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
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 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 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 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 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 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 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 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 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 50 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 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 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 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 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 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 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 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 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 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 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 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 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 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 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 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 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 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 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 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 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
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 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 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可上网搜索) 第二课时 能力培养(一):文言传记的阅读 [20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 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 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 “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 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 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 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 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輿马僭法度,臣请先 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 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 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 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 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 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 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 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 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斜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 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 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 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可上网搜索) 第二课时 能力培养(一):文言传记的阅读 [2008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 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 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 “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 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 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 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 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 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 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 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 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 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 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 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 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 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斜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 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 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 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 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能力培养(二):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8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 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 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 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 “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 展。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 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 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 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 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 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 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 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 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 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 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 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 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一一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 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 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 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 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 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 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能力培养(二):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8 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18 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 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 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 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 “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 展。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 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 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 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 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 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 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 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 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 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 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 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 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 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 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 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
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 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 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 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 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 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 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 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 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 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 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 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 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 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 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 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 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 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 教育说明。 (6分)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 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 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 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能力培养(三):同时代诗歌鉴赏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 使,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 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 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
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 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 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 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 60 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 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 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 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 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 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 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 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 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 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 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 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 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 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 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 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 教育说明。 (6 分)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 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 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 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 分) 能力培养(三):同时代诗歌鉴赏 (2009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 使,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 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 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
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 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 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附 (一)参考答案 8、D9、A10、C 11、(10分) (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走心 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 所甘心焉”译 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能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 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为“大奸”也算对。) (二)参考答案: 15.(5分)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6.(6分) 第一问(4分): 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鹜,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 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问(2分) 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17.(6分) 第一问(4分) 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 第二问(2分): 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8.(8分) 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 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 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三)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 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 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解析】第一题考査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 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 示作用。第二题考査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
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 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 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附: (一)参考答案: 8、D 9、A 10、C 11、(10 分) ( l )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走心 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 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能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 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为“大奸”也算对。) (二)参考答案: 15.(5 分)B C。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16. (6 分) 第一问(4 分): 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鹜,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 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问(2 分): 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17. (6 分) 第一问(4 分): 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 第二问(2 分): 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8.(8 分) 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 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 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三)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 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 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 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 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 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
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 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 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 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 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 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三课时 、能力拓展: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 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请同学们就上述课题思考、交流、合作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 点评 2、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 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杜甫忧 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P9杜甫不愿 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 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论据:Pl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 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论据:杜甫的 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 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 时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转变, 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3、相关优秀作文欣赏: 多难成就多彩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经“长夜沾湿”的困境, 代诗圣成就了忧国忧民的形象;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 诗仙,停杯投著,成就了长风破浪的伟业;历经仕途坎坷的范文正发出了“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志愿--此可见,多难成就多彩 忍重辱,抒绝唱,细草微岸,在清澈的流水声中,他正在默默编写;奇山峻峰, 他正在不懈考证;千村万落,他正在细心询问……他忍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之重 辱,经众人所不知的艰辛,用毕生之精力创中华之辉煌。可谁知,一个忍宫刑之 辱之臣竟能创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史记》?多彩的巨著, 所言非虚;多彩的人生,当之无愧
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 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 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 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 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 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三课时 一、能力拓展: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 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请同学们就上述课题思考、交流、合作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 点评; 2、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 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杜甫忧 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P9 杜甫不愿 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 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论据:P14 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 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论据:杜甫的 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 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 时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转变, 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3、相关优秀作文欣赏: 多难成就多彩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经“长夜沾湿”的困境, 一代诗圣成就了忧国忧民的形象;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 诗仙,停杯投著,成就了长风破浪的伟业;历经仕途坎坷的范文正发出了“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志愿┄┄由此可见,多难成就多彩! 忍重辱,抒绝唱,细草微岸,在清澈的流水声中,他正在默默编写;奇山峻峰, 他正在不懈考证;千村万落,他正在细心询问……他忍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之重 辱,经众人所不知的艰辛,用毕生之精力创中华之辉煌。可谁知,一个忍宫刑之 辱之臣竟能创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史记》?多彩的巨著, 所言非虚;多彩的人生,当之无愧
经千次,创光明,怀着满腹信心的他,正在尝试第一千多种灯丝。他脸上晶莹的 汗水是他“天才就是出汘”的最好例证。他疲惫的充满血丝的眼珠是他彻夜未眠 的最好体现。“啊!这个不行,我又得到了经验”。对此次失败的总结,使他曾 经的辛苦化作了一种阅历。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他就是为 我们带来了光明的伟大发明家一一爱迪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书写了我们现在 多彩的世界。他,将永存在光明之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司马迁忍重辱,创造了千古名篇;爱迪生试验千次,实现了光明未来。只有多难 的人生才能成就不凡。成功往往蕴藏在失败之中,躲在磨难之后 朋友,莫等闲,我们应勇于在磨难中奋进,从而成就多彩人生 二、写作训练:以“一一读〈杜甫传〉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写作范例: 真一一读《杜甫传》有感 许顺娟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 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 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 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 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 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 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 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 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 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 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 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使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 他的自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 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 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 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真”一一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 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 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 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一一梦的追 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 体验社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 首首爱国诗歌,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 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 的顽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 《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
经千次,创光明,怀着满腹信心的他,正在尝试第一千多种灯丝。他脸上晶莹的 汗水是他“天才就是出汗”的最好例证。他疲惫的充满血丝的眼珠是他彻夜未眠 的最好体现。“啊!这个不行,我又得到了经验”。对此次失败的总结,使他曾 经的辛苦化作了一种阅历。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他就是为 我们带来了光明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书写了我们现在 多彩的世界。他,将永存在光明之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司马迁忍重辱,创造了千古名篇;爱迪生试验千次,实现了光明未来。只有多难 的人生才能成就不凡。成功往往蕴藏在失败之中,躲在磨难之后。 朋友,莫等闲,我们应勇于在磨难中奋进,从而成就多彩人生。 二、写作训练:以“ ——读〈杜甫传〉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写作范例: 真——读《杜甫传》有感 许顺娟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公元 712 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 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 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 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 。 公元 747 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 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 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 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 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 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 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 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 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使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 他的自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 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 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 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真”——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 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 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 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 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 体验社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 一首首爱国诗歌,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 一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 的顽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 《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
生活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 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 种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真情” 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
生活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 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 一种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真情”。 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