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智能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4.74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12卷第3期 智能系统学报 Vol.12 No.3 2017年6月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Jun.2017 D0I:10.11992/tis.201606046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mki.ne/kcms/detail/23.1538.TP.20170404.1218.004.html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蒲兴成,李俊杰2,吴慧超2,张毅 (1.重庆邮电大学数理学院,重庆400065:2.重庆邮电大学智能系统及机器人研究所,重庆400065:3.重庆邮电大学 先进制造学院,重庆400065) 摘要:针对移动机器人遍历多个目标点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的路 径规划新方法。该方法将目标点的选择转化为旅行商问题,并利用蚁群算法进行优化,定义了每两个目标点之间的 路径规划目标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优化。针对粒子群算法存在的早熟现象,将反向学习策略引入粒子群 算法,并对粒子群算法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能有效避免粒子早 熟现象,提高粒子群算法的寻优能力及稳定性。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新方法能有效地实现机器人的多目标点无碰 撞路径规划。真实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新方法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实际应用中也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蚁群算法;改进粒子群算法;反向学习策略;惯性权重:学习因子 中图分类号:TP2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785(2017)03-0301-09 中文引用格式:蒲兴成,李俊杰,吴慧超,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J].智能系统学报,2017,12 (3):301-309. 英文引用格式:PU Xingcheng,LI Junjie,WU Huichao,ctal.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using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2017,12(3):301-309. 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using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U Xingcheng',LI Junjie2,WU Huichao2,ZHANG Yi3 (1.School of Scienc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Intelligent System and Robo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3.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for mobile robots that pass multiple goals,a new path planning method,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an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is proposed.In this new method,the first step is to use an improved PSO,which has high convergence,to optimize the path between two goals among a sequence of goals.The second step is to use the ACO to obtain the shortest path for all target points.The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improved PSO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avoid premature convergence and enhances search ability and stability.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PSO algorithm can make a mobile robot realize collision-free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effectively Experiments in a real environment demonstrate that this algorithm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Keywords:mobile robot;multi-goal path planning;ACO;improved PSO;opposition-based learning;inertia weight;learning factors 路径规划是研究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内容,按其规划范围,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 划。目前,针对这两种路径规划方式许多学者进行 收稿日期:2016-06-30.网络出版日期:2017-04-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4056),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 了深人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全局路径 (cstc2015 jcyBx(0066):重庆市数委项目(K1400432). 通信作者:李俊杰.E-mail:lijunjiel66@126.com. 规划方法有栅格法、可视图法和神经网络法等:局

第 12 卷第 3 期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Vol.12 №.3 2017 年 6 月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Jun. 2017 DOI:10.11992 / tis.201606046 网络出版地址:http: / / kns.cnki.net / kcms/ detail / 23.1538.TP.20170404.1218.004.html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蒲兴成1 ,李俊杰2 ,吴慧超2 ,张毅3 (1.重庆邮电大学 数理学院,重庆 400065;2.重庆邮电大学 智能系统及机器人研究所,重庆 400065;3.重庆邮电大学 先进制造学院,重庆 400065) 摘 要:针对移动机器人遍历多个目标点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的路 径规划新方法。 该方法将目标点的选择转化为旅行商问题,并利用蚁群算法进行优化,定义了每两个目标点之间的 路径规划目标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其进行优化。 针对粒子群算法存在的早熟现象,将反向学习策略引入粒子群 算法,并对粒子群算法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能有效避免粒子早 熟现象,提高粒子群算法的寻优能力及稳定性。 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新方法能有效地实现机器人的多目标点无碰 撞路径规划。 真实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新方法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实际应用中也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蚁群算法;改进粒子群算法;反向学习策略;惯性权重;学习因子 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785(2017)03-0301-09 中文引用格式:蒲兴成,李俊杰,吴慧超,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J]. 智能系统学报, 2017, 12 (3): 301-309. 英文引用格式:PU Xingcheng, LI Junjie, WU Huichao, et al. 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using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2017, 12(3): 301-309. 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using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U Xingcheng 1 , LI Junjie 2 , WU Huichao 2 , ZHANG Yi 3 (1. School of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Intelligent System and Robo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choo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for mobile robots that pass multiple goals, a new path 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n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 is proposed. In this new method, the first step is to use an improved PSO, which has high convergence, to optimize the path between two goals among a sequence of goals. The second step is to use the ACO to obtain the shortest path for all target points. The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improved PSO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avoid premature convergence and enhances search ability and stabilit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PSO algorithm can make a mobile robot realize collision⁃free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effectively . Experiments in a real environment demonstrate that this algorithm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Keywords: 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ACO; improved PSO;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inertia weight; learning factors 收稿日期:2016-06-30. 网络出版日期:2017-04-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4056),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 (cstc2015jcyBx0066);重庆市教委项目(KJ1400432). 通信作者:李俊杰. E⁃mail:lijunjie166@ 126.com. 路径规划是研究移动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内容, 按其规划范围,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 划。 目前,针对这两种路径规划方式许多学者进行 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全局路径 规划方法有栅格法、可视图法和神经网络法等;局

·302 智能系统学报 第12卷 部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人工势场法、A·算法、人工蜂 了避免PS0出现早熟现象,提高算法的效率,提出 群算法等)。虽然这些算法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 了具有快速收敛性的粒子群算法。实验结果验证 在一些缺点:栅格力度越小,栅格法对障碍物的描 了混合算法的有效性以及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优 述越精确,但环境信息的存储会占据大量的存储空 越性。 间,算法的搜索范围也将成指数增加):人工势场 1问题描述 法由于斥力的作用,机器人很难准确到达目标点。 A·算法对开放列表的维护是最耗时的,尤其是在地 1.1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图过大的情况下。 假设在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中含有n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是指在复杂的 个目标点,则移动机器人会产生n(n-1)/2条路径。 环境下找到一条从起始点开始经过所有目标点的 为了满足移动机器人行走路径最短的要求,机器人 无碰撞的最优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移动机器人多 需要从n(n-1)/2条路线中选择出一条经过所有点 目标点路径规划多应用于电厂巡检、医院查房等。 的最短路径。图1描述了在起始点和目标点位置已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3个 知的情况下,移动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从图1(a)中 方面:1)当前点或起始点以及目标点提前已知;2) 可知移动机器人的移动路线有很多条,且必须经过 任意时刻机器人都可以决定移动路线:3)机器人必 所有目标点才能完成路径规划:图1(b)表示移动机 须经过的所有目标点来完成路径规划。根据移动 器人运动的理想路线。 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特点,移动机器人多目 15 标点路径规划问题可以转化为旅行商(traveling saleman problem,TSP)问题。目前有很多算法用于 10 解决TSP问题),但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与TSP问题 相比更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 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用于解决移动机 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问题。 81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是一种 10 20 启发式进化算法,由蚂蚁觅食行为演化而来。在解 (a)所有路径 决TSP问题上,蚁群算法表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 15 种群体智能算法,由鸟群觅食行为演化而来。与 ~般的群体智能算法相比,PS0具有记忆特性,可 10 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方式获得更多的信 息。由于参数少,计算方便等优点,PS0广泛应用 在优化问题上,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移动机 器人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粒子群算法在移动 机器人路径规划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多机器人路 10 15 20 径规划s6,自由浮动机器人轨迹规划)以及其他 (b)理想路径 应用领域[8-。PS0在路径规划上应用广泛,ACO 图1多点之间的路径轨迹 善于解决TSP问题,因此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非常 Fig.1 The path trajectory of multi-goal 适合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目标点的选择规划 在一个包含障碍物的空间内,利用PS0算法对 为TSP问题的一个分支。目前,求解TSP问题最有 起始点到目标点及每个目标点与目标点之间进行 效的方法主要有郭涛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 路径规划。起始点、目标点以及障碍物位置已知, 法、蚁群算法等)。由于这些算法都有优缺点,因 但是哪一条路线会被选择是未知的。为了确定哪 此有些学者尝试结合两种或多种算法解决彼此算 一条路径会被选择,AC0被用于遍历起始点和所有 法上的缺点[]。蚁群算法作为一种自组织正反馈 目标点,以便得到一条经过所有点的最短路径。为 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而且

部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人工势场法、A ∗ 算法、人工蜂 群算法等[1] 。 虽然这些算法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 在一些缺点:栅格力度越小,栅格法对障碍物的描 述越精确,但环境信息的存储会占据大量的存储空 间,算法的搜索范围也将成指数增加[2] ;人工势场 法由于斥力的作用,机器人很难准确到达目标点。 A ∗算法对开放列表的维护是最耗时的,尤其是在地 图过大的情况下。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是指在复杂的 环境下找到一条从起始点开始经过所有目标点的 无碰撞的最优路径。 在实际应用中,移动机器人多 目标点路径规划多应用于电厂巡检、医院查房等。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3 个 方面:1)当前点或起始点以及目标点提前已知;2) 任意时刻机器人都可以决定移动路线;3)机器人必 须经过的所有目标点来完成路径规划。 根据移动 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特点,移动机器人多目 标点路径规划问题可以转化为旅行商 ( traveling saleman problem, TSP)问题。 目前有很多算法用于 解决 TSP 问题[3] ,但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与 TSP 问题 相比更复杂。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 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用于解决移动机 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问题。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种 启发式进化算法,由蚂蚁觅食行为演化而来。 在解 决 TSP 问题上,蚁群算法表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 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一 种群体智能算法,由鸟群觅食行为演化而来[4] 。 与 一般的群体智能算法相比,PSO 具有记忆特性,可 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方式获得更多的信 息。 由于参数少,计算方便等优点,PSO 广泛应用 在优化问题上,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移动机 器人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粒子群算法在移动 机器人路径规划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多机器人路 径规划[5-6] ,自由浮动机器人轨迹规划[7] 以及其他 应用领域[8-9] 。 PSO 在路径规划上应用广泛,ACO 善于解决 TSP 问题,因此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非常 适合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问题。 在一个包含障碍物的空间内,利用 PSO 算法对 起始点到目标点及每个目标点与目标点之间进行 路径规划。 起始点、目标点以及障碍物位置已知, 但是哪一条路线会被选择是未知的。 为了确定哪 一条路径会被选择,ACO 被用于遍历起始点和所有 目标点,以便得到一条经过所有点的最短路径。 为 了避免 PSO 出现早熟现象,提高算法的效率,提出 了具有快速收敛性的粒子群算法。 实验结果验证 了混合算法的有效性以及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优 越性。 1 问题描述 1.1 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假设在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中含有 n 个目标点,则移动机器人会产生 n(n-1) / 2 条路径。 为了满足移动机器人行走路径最短的要求,机器人 需要从 n(n-1) / 2 条路线中选择出一条经过所有点 的最短路径。 图 1 描述了在起始点和目标点位置已 知的情况下,移动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从图 1(a)中 可知移动机器人的移动路线有很多条,且必须经过 所有目标点才能完成路径规划;图 1(b)表示移动机 器人运动的理想路线。 (a)所有路径 (b)理想路径 图 1 多点之间的路径轨迹 Fig.1 The path trajectory of multi⁃goal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目标点的选择规划 为 TSP 问题的一个分支。 目前,求解 TSP 问题最有 效的方法主要有郭涛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 法、蚁群算法等[3] 。 由于这些算法都有优缺点,因 此有些学者尝试结合两种或多种算法解决彼此算 法上的缺点[10] 。 蚁群算法作为一种自组织正反馈 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而且 ·302·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2 卷

第3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3. 从本质上讲,蚁群算法的并行特性,强化了算法的 F= 可靠性。因此在解决多目标点选择的问题上,我们 将采用蚁群算法搜索能够遍历所有目标点的方法。 √x四-x)2+0-)下] 1.2粒子的适应度函数 式中,g是目标点的个数,S是粒子个数。 粒子的适应度函数是检验粒子群算法收敛性 移动机器人在向目标点移动过程中,除了要保 的重要函数。在路径规划中,移动距离最短是机器 证其最短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为此,将 人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是安全性。因此,将移动 障碍物对目标点的斥力场函数作为安全性的惩罚 机器人运动距离作为粒子的首要适应度函数。移 函数。斥力场函数定义如下: 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如图2所示。由图2可 1)2 d(xgxc),d(xgxo)d 知,移动机器人从起始位置开始避开障碍物,经过 d(xg,o)d 一系列目标点到达目标点n。 0 d(xR,xo)>d 式中:F2是障碍物对机器人的斥力:k,是斥力场系 日标点2 数;d(xR,xo)为机器人到障碍物的距离;d(xR,xc) 目标点1Q 是机器人到目标点的距离:d是障碍物的影响 障碍物 目标点n 范围。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问题可以抽象 起始点 为当前位置到目标点的最短距离的优化问题,而障 碍物对机器人的斥力作用是保证最短路径安全性 图2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示意图 的前提。因此,针对路径规划的目标函数可以定 Fig.2 The diagram of 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义为 为了便于理解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F=AF +uF, 可将图2中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分解为多个目标点 式中入和μ分别是最短路路径和约束条件的权重。 中的两两目标点之间路径规划。机器人在保证两 2 基本知识 点之间路径规划最短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多目标路 径规划最短。分解后如图3所示,机器人在当前点 2.1标准粒子群算法 需要选择下一个所经过点,然后到达目标点,在此 在PS0算法中,每个粒子通过自我学习及向 期间要避开障碍物。 “他人”学习向问题空间中的最佳位置移动,进而找 到最优解。V维空间内粒子的位置变量为x:= p目标点 (x1,x2,…,xn),=(,2,…,)为粒子的速度 下一个 变量。粒子迭代时,通过向两个“极值”学习来更新 经过点 自己:l)局部最优值pe;2)全局最优值gm。PS0 障碍物 充分利用局部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可使优秀粒子 6 的基因得到传承。粒子寻优的过程是粒子根据自 当前点 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逐 步获得最优解。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为 图3当前点到目标点避障描述 yt1=wv+c1,(pt-x)+c22(gm-)(1) Fig.3 The obstacle avoidance description of current x1=x+时 (2) point to goal 式中:w是粒子的惯性权重:C1c2是学习因子;r1'2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路径规划的最短性,下一 是[0,1]的随机数;x表示粒子t的位置且x∈ 个移动点的选取是保证移动机器人运动轨迹最短 [rin,r];速度∈[vmn,vr]。当粒子的位置超 的前提。因此,设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目标函数 出了[xm,xm]时,粒子被限制为xn或xr;若粒 F,F,决定了移动机器人行走路径长度。本文中, 子的速度超出了y时,粒子的速度被限制为最大 F,定义为 速度vmso

从本质上讲,蚁群算法的并行特性,强化了算法的 可靠性。 因此在解决多目标点选择的问题上,我们 将采用蚁群算法搜索能够遍历所有目标点的方法。 1.2 粒子的适应度函数 粒子的适应度函数是检验粒子群算法收敛性 的重要函数。 在路径规划中,移动距离最短是机器 人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是安全性。 因此,将移动 机器人运动距离作为粒子的首要适应度函数。 移 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 知,移动机器人从起始位置开始避开障碍物,经过 一系列目标点到达目标点 n。 图 2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示意图 Fig.2 The diagram of mobile robot multi⁃goal path planning 为了便于理解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可将图 2 中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分解为多个目标点 中的两两目标点之间路径规划。 机器人在保证两 点之间路径规划最短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多目标路 径规划最短。 分解后如图 3 所示,机器人在当前点 需要选择下一个所经过点,然后到达目标点,在此 期间要避开障碍物。 图 3 当前点到目标点避障描述 Fig.3 The obstacle avoidance description of current point to goal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路径规划的最短性,下一 个移动点的选取是保证移动机器人运动轨迹最短 的前提。 因此,设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目标函数 F1 ,F1 决定了移动机器人行走路径长度。 本文中, F1 定义为 F1 = ∑ g j = 1 ∑ S i = 1 x current i,j - x next i,j ( ) 2 + y current i,j - y next i,j ( ) 2 [ + x next i,j - x goal i,j ( ) 2 + y next i,j - y goal i,j ( ) 2 ] 式中,g 是目标点的个数,S 是粒子个数。 移动机器人在向目标点移动过程中,除了要保 证其最短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为此,将 障碍物对目标点的斥力场函数作为安全性的惩罚 函数。 斥力场函数定义如下: F2 = kr × 1 d(xR,xO) - 1 dm æ è ç ö ø ÷ 2 d 2 (xR,xG), d(xR,xO)≤dm 0, d(xR,xO)>dm ì î í ï ï ïï 式中:F2 是障碍物对机器人的斥力;kr 是斥力场系 数;d(xR ,xO )为机器人到障碍物的距离;d( xR ,xG ) 是机器人到目标点的距离; dm 是障碍物的影响 范围。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问题可以抽象 为当前位置到目标点的最短距离的优化问题,而障 碍物对机器人的斥力作用是保证最短路径安全性 的前提。 因此,针对路径规划的目标函数可以定 义为 F = λF1 + μF2 式中 λ 和 μ 分别是最短路路径和约束条件的权重。 2 基本知识 2.1 标准粒子群算法 在 PSO 算法中,每个粒子通过自我学习及向 “他人”学习向问题空间中的最佳位置移动,进而找 到最优解。 N 维空间内粒子的位置变量为 xi = xi1 ,xi2 ,…,xin ( ) ,vi = vi1 ,vi2 ,…,vin ( ) 为粒子的速度 变量。 粒子迭代时,通过向两个“极值”学习来更新 自己:1)局部最优值 pbest;2)全局最优值 gbest。 PSO 充分利用局部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可使优秀粒子 的基因得到传承。 粒子寻优的过程是粒子根据自 我学习和向他人学习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逐 步获得最优解。 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为 v t+1 i = ωv t i + c1 r1 pbest - x t i ( ) + c2 r2 gbest - x t i ( ) (1) x t+1 i = x t i + v t i (2) 式中:ω 是粒子的惯性权重;c1 、c2 是学习因子;r1 、r2 是[0,1] 的随机数; x t i 表示粒子 t 的位置且 x t i ∈ xmin ,xmax [ ] ;速度 v t i∈ vmin ,vmax [ ] 。 当粒子的位置超 出了 xmin ,xmax [ ] 时,粒子被限制为 xmin或 xmax;若粒 子的速度超出了 vmax时,粒子的速度被限制为最大 速度 vmax。 第 3 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3·

·304. 智能系统学报 第12卷 2.2反向学习策略 远的粒子要快。但是,粒子在问题空间中是随机分 Tizhoosh]在2005年基于相反数或对立点的 布的,每一个粒子相对于最优解的位置都是未知的。 概念提出了反向学习策略。在随后的发展中,该方 基于以上分析,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初始化时 法被应用于解决一些优化问题中[2]。反向坐标 引入反向学习策略有助于粒子寻找最优解。在初 定义如下。 始化时,首先,计算粒子的适应度值以及其反向粒 定义1)假设x在一维空间中的坐标是-5, 子适应度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选择适应度值较 目标点的坐标为10。那么x反向点x的坐标点为 好的粒子;其次,从种群中选择S个适应度值最好的 5,且点x到目标点的距离为15,点x到目标点的距 粒子作为初始种群。 离为5。比较可得,反向点靠近目标点。x的反向坐 3.2迭代进化过程 标点x的计算公式为 在标准PS0算法中,粒子在问题空间中选择另 x=a+b-x 一个粒子作为学习对象,根据式(1)、(2)进行移动。 式中x∈[a,b],且为实数。把上述定义应用到高维 但在粒子进化的过程中,粒子会发生早熟现象,导 空间可表示成定义2。 致算法无法得到最优解。由式(1)可知,粒子的速 定义2[)在N维空间中的一个点P可表示 度受到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的影响:惯性权重影响 为P(x1,x2,…,xn),其中x1,x2,…,xn∈R,且x:∈ 着粒子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能力,学习因子影响 粒子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找到问题最优解,粒子 [a,b],i={1,2,…,n}。则点P对应的反向点P 在进化的过程中,其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 可表示为P(元,x2,…,x),其中x表示为 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即从全局搜索渐变为局部搜 x:=a:+b:-x 索,保证粒子可以寻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同样,粒 将定义2应用到优化过程中,则反向机制的优 子也应该逐渐增强社交能力,由“自我”学习逐渐向 化过程如定义3。 “他人”学习过渡,以便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定义34)根据定义1和定义2,反向学习可 根据以上分析,粒子在寻优过程中,惯性权重 以描述为:假设f(x)是已知问题的函数方程,n维空 应该保持动态变化。ω取值较大时,粒子的全局搜 间中的点P(x1,x2,…,xn)是函数方程f(x)的一个 索能力较强:ω取值较小时,粒子的局部搜索能力较 解,且x∈[a:,b],i={1,2,…,n}。则P,的反向 强。由于粒子在寻优的过程中,会逐渐靠近最优 点,粒子的惯性权重应该随着寻优过程自适应变 点为P(元1,x2,…,元n)。计算P:和P:在函数f(x) 化。因此粒子的惯性权重更新公式为 中的函数值。如果f(P)>f(P),则反向点P代替 dist P,;否则保留P,。因此通过不断地计算点P,与反向 ω=0s-(0mx-wmn) max dist 点P,的f(x)值选择其中最优值。 式中:wms和wm分别是粒子惯性权重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dist:是第i个粒子到全局最优粒子的欧几 3 反向学习粒子群算法 里德距离;max_dist是粒子到全局最优粒子的最大 基于反向学习策略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改进 距离。dist,和max_dist表达式分别为[s 的粒子群算法(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improved PSO,OBLIPS0)。本文采用反向学习策略时,将反 dist=(∑8u-a)月 d=1 向学习策略应用到单个粒子中,而不是粒子群体 max_dist argmax(dist,) 中,以便减小粒子迭代过程中的计算量。性能测试 学习因子c,和c2控制粒子本身记忆与同伴记 结果证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能抑制粒子早熟现 忆之间的相对影响:c,的值较小时,表现为自我认 象,提高收敛效率。下面介绍改进算法的主要机制 知能力不足;C2的值较小时,表现为社交能力不足。 和流程。 为了保证在迭代过程中,粒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 3.1初始化种群 力能够因时而异,因此,粒子的学习因子更新公 粒子在问题空间中找到最优解的时间与粒子 式6]如下: 初始化时在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正比关系,距离最佳 位置近的粒子找到最优解的时间比距离最佳位置

2.2 反向学习策略 Tizhoosh [11]在 2005 年基于相反数或对立点的 概念提出了反向学习策略。 在随后的发展中,该方 法被应用于解决一些优化问题中[12-13] 。 反向坐标 定义如下。 定义 1 [14] 假设 x 在一维空间中的坐标是-5, 目标点的坐标为 10。 那么 x 反向点 x ~ 的坐标点为 5,且点 x 到目标点的距离为 15,点 x ~ 到目标点的距 离为 5。 比较可得,反向点靠近目标点。 x 的反向坐 标点 x ~ 的计算公式为 x ~ = a + b - x 式中 x∈[a,b],且为实数。 把上述定义应用到高维 空间可表示成定义 2。 定义 2 [14] 在 N 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P 可表示 为 P x1 ,x2 ,…,xn ( ) ,其中 x1 ,x2 ,…,xn ∈R,且 xi ∈ ai,bi [ ] ,∀i ={1,2,…,n} 。 则点 P 对应的反向点 P ~ 可表示为 P ~ (x ~ 1 ,x ~ 2 ,…,x ~ n ),其中xi ~ 表示为 x ~ i = ai + bi - xi 将定义 2 应用到优化过程中,则反向机制的优 化过程如定义 3。 定义 3 [14] 根据定义 1 和定义 2,反向学习可 以描述为:假设 f(x)是已知问题的函数方程,n 维空 间中的点 Pi(x1 ,x2 ,…,xn )是函数方程 f( x)的一个 解,且 xi∈ ai,bi [ ] ,∀i = {1,2,…,n} 。 则 Pi 的反向 点为 P ~ i(x ~ 1 ,x ~ 2 ,…,x ~ n )。 计算 Pi 和 P ~ i 在函数 f( x) 中的函数值。 如果 f(P ~ i) >f(Pi),则反向点 P ~ i 代替 Pi;否则保留 Pi。 因此通过不断地计算点 Pi 与反向 点 P ~ i 的 f(x)值选择其中最优值。 3 反向学习粒子群算法 基于反向学习策略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改进 的粒 子 群 算 法 (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improved PSO, OBLIPSO)。 本文采用反向学习策略时,将反 向学习策略应用到单个粒子中,而不是粒子群体 中,以便减小粒子迭代过程中的计算量。 性能测试 结果证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能抑制粒子早熟现 象,提高收敛效率。 下面介绍改进算法的主要机制 和流程。 3.1 初始化种群 粒子在问题空间中找到最优解的时间与粒子 初始化时在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正比关系,距离最佳 位置近的粒子找到最优解的时间比距离最佳位置 远的粒子要快。 但是,粒子在问题空间中是随机分 布的,每一个粒子相对于最优解的位置都是未知的。 基于以上分析,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初始化时 引入反向学习策略有助于粒子寻找最优解。 在初 始化时,首先,计算粒子的适应度值以及其反向粒 子适应度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选择适应度值较 好的粒子;其次,从种群中选择 S 个适应度值最好的 粒子作为初始种群。 3.2 迭代进化过程 在标准 PSO 算法中,粒子在问题空间中选择另 一个粒子作为学习对象,根据式(1)、(2)进行移动。 但在粒子进化的过程中,粒子会发生早熟现象,导 致算法无法得到最优解。 由式(1) 可知,粒子的速 度受到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的影响:惯性权重影响 着粒子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能力,学习因子影响 粒子获取信息的能力。 为了找到问题最优解,粒子 在进化的过程中,其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 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即从全局搜索渐变为局部搜 索,保证粒子可以寻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同样,粒 子也应该逐渐增强社交能力,由“自我”学习逐渐向 “他人”学习过渡,以便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根据以上分析,粒子在寻优过程中,惯性权重 应该保持动态变化。 ω 取值较大时,粒子的全局搜 索能力较强;ω 取值较小时,粒子的局部搜索能力较 强。 由于粒子在寻优的过程中,会逐渐靠近最优 点,粒子的惯性权重应该随着寻优过程自适应变 化。 因此粒子的惯性权重更新公式为 ω = ωmax - ωmax - ωmin ( ) 1 - dist i max_dist æ è ç ö ø ÷ 式中: ω max 和 ω min 分别是粒子惯性权重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 dist i 是第 i 个粒子到全局最优粒子的欧几 里德距离; max_dist 是粒子到全局最优粒子的最大 距离。 dist i 和 max_dist 表达式分别为[15] dist i = ∑ D d = 1 gbestd ( - xi,d ) 1 2 max_dist = argmax dist i ( ) i 学习因子 c1 和 c2 控制粒子本身记忆与同伴记 忆之间的相对影响:c1 的值较小时,表现为自我认 知能力不足;c2 的值较小时,表现为社交能力不足。 为了保证在迭代过程中,粒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 力能够因时而异, 因此, 粒子的学习因子更新公 式[16]如下: c1 = c1max × c1min c1max æ è ç ö ø ÷ t Tmax ( ) ·304·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2 卷

第3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5· 在表2中,OBLIPS0算法在四测试函数上的平 C2=C2min 均值均小于其他3种算法的值,尤其是在Sphere函 式中:c1m和c2max以及c1mn和c2an分别是学习因子c, 数和Rastrigin函数中。从表2中数据可知, 和c,的最大值和最小值:t是当前的迭代次数:T OBLIPS0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得到的解更优。 是最大迭代次数。 表3中的数据反映出改进算法的稳定性。OBLIPSO 3.3算法实现流程 算法与IAPS0算法、IPSO算法和WPSO算法对比, 1)首先初始化种群P(S),包括粒子的位置x 在稳定性上表现得更好。 和速度y,i=1,2,…,S,S是种群的大小,初始化惯 表2平均最优值结果对比 性权重ω以及学习因子c,和c,等参数。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average best values 2)在速度和位置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式(1)、(2) 函数OBLIPSO IAPSO IPSO WPSO 更新第i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x,o 0 0.1327900.020476 0.034939 3)计算第i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0 0.0663790.066331 0.298488 4)a,=min(x:)。 5 0.0021530.0316920.017342 0.018080 5)b:=max(x:)。 f 0.0032730.0053280.006179 0.017561 6)计算第i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反向解:x, a:+b:-Xio 表3标准方差结果对比 7)计算第i个粒子反向解的适应度值了:。 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standard deviation 函数 OBLIPSO IAPSO IPSO WPSO 8)比较f和子:的大小,如果了:<f,则x:=x, 0 0.7147750.009423 0.006733 f=fio 9)从最优适应度值中选出S个适应度值最好 0 0.2481740.248186 0.455948 的粒子组成初始化种群。 5 0.0044180.0875050.021595 0.019151 10)接下来同粒子群算法基本流程。 f40.00456000.0046990.004650 0.032801 11)算法满足结束条件,结束算法过程。 由表2和表3数据可得:反向学习策略提高了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种群的多样性,增加了粒子寻优成功概率,节省了 4.1 OBLIPS0性能测试 粒子寻优时间:线性变化的惯性权重保障了粒子从 为了验证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性能是否得到改 全局搜索到局部搜索的线性转换,抑制了粒子早熟 进,笔者将反向学习的粒子群算法与其他改进算 现象:学习因子的变化保证了粒子能够充分完成自 法[15,7-1]在4个适应度函数上进行对比。这4个适 我学习和社交行为,提高了粒子的收敛速度。 应度函数分别为Sphere函数、Rastrigin函数、 4.2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Grewank函数、Schaffer函数,测试函数参数设置如 为了验证新方法的实用性及有效性,笔者将该 表1所示。 方法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实验。仿真实验环境设置 表1测试函数参数设置 在18×16的二维矩形空间内,并设置成简单环境和 Table 1 The parameter setting of test function 复杂环境。在环境中有不规则的障碍物,起始点位 函数 取值范围 最优点 最优解 置使用方形表示,目标点处用五角形表示。 1)第1次实验中,OBLIPS0算法的参数设置 Sphere(f) [-100,100] (0,0) 0 为:0x=0.9,0mn=0.4,S=10,c1mm=2.75,c2mx= Rastrigin() [-5.12,5.12] (0,0) 0 2.25,c1n=1.25,c2in=0.5,心=1.9,0m=0,斥力场 Grewank() [-600,600] (0.0) 0 中的安全距离dn=2,k,=2.7,入=0.25,4=0.25,最大 Schaffer(f) [-100,100] (0,0) 0 迭代次数为100。图4(a)给出了在简单环境下的 OBLIPS0算法参数设置为:粒子群大小为40, OBLIPSO作用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移动轨迹。 空间维度为2,w=[0.4,0.9],c1=[1.25,2.75],c2= 图4(b)是IAPS0作用的运动轨迹。图4(c)是 [0.5,2.25],最大迭代次数为100。 PS0作用的运动轨迹

c2 = c2min × c2max c2min æ è ç ö ø ÷ t Tmax ( ) 式中:c1max和 c2max以及 c1min和 c2min分别是学习因子 c1 和 c2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t 是当前的迭代次数;Tmax 是最大迭代次数。 3.3 算法实现流程 1)首先初始化种群 P( S),包括粒子的位置 xi 和速度 vi,i = 1,2,…,S,S 是种群的大小,初始化惯 性权重 ω 以及学习因子 c1 和 c2 等参数。 2)在速度和位置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式(1)、(2) 更新第 i 个粒子的速度 vi 和位置 xi。 3)计算第 i 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f i。 4)ai =min(xi)。 5)bi =max(xi)。 6)计算第 i 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反向解: x ~ i = ai +bi -xi。 7)计算第 i 个粒子反向解的适应度值 f ~ i。 8)比较 f i 和 f ~ i 的大小,如果 f ~ i <f i,则 xi = x ~ i, f i = f ~ i。 9)从最优适应度值中选出 S 个适应度值最好 的粒子组成初始化种群。 10)接下来同粒子群算法基本流程。 11)算法满足结束条件,结束算法过程。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OBLIPSO 性能测试 为了验证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性能是否得到改 进,笔者将反向学习的粒子群算法与其他改进算 法[15,17-18]在 4 个适应度函数上进行对比。 这 4 个适 应 度 函 数 分 别 为 Sphere 函 数、 Rastrigin 函 数、 Grewank 函数、Schaffer 函数,测试函数参数设置如 表 1 所示。 表 1 测试函数参数设置 Table 1 The parameter setting of test function 函数 取值范围 最优点 最优解 Sphere(f 1 ) [-100,100] (0,0) 0 Rastrigin(f 2 ) [-5.12,5.12] (0,0) 0 Grewank(f 3 ) [-600,600] (0,0) 0 Schaffer(f 4 ) [-100,100] (0,0) 0 OBLIPSO 算法参数设置为:粒子群大小为 40, 空间维度为 2,ω = [0.4,0.9] ,c1 = [1.25,2.75] ,c2 = [0.5,2.25] ,最大迭代次数为 100。 在表 2 中,OBLIPSO 算法在四测试函数上的平 均值均小于其他 3 种算法的值,尤其是在 Sphere 函 数和 Rastrigin 函 数 中。 从 表 2 中 数 据 可 知, OBLIPSO 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得到的解更优。 表 3 中的数据反映出改进算法的稳定性。 OBLIPSO 算法与 IAPSO 算法、IPSO 算法和 WPSO 算法对比, 在稳定性上表现得更好。 表 2 平均最优值结果对比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average best values 函数 OBLIPSO IAPSO IPSO WPSO f 1 0 0.132 790 0.020 476 0.034 939 f 2 0 0.066 379 0.066 331 0.298 488 f 2 0.002 153 0.031 692 0.017 342 0.018 080 f 4 0.003 273 0.005 328 0.006 179 0.017 561 表 3 标准方差结果对比 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standard deviation 函数 OBLIPSO IAPSO IPSO WPSO f 1 0 0.714 775 0.009 423 0.006 733 f 2 0 0.248 174 0.248 186 0.455 948 f 2 0.004 418 0.087 505 0.021 595 0.019 151 f 4 0.004 560 0 0.004 699 0.004 650 0.032 801 由表 2 和表 3 数据可得:反向学习策略提高了 种群的多样性,增加了粒子寻优成功概率,节省了 粒子寻优时间;线性变化的惯性权重保障了粒子从 全局搜索到局部搜索的线性转换,抑制了粒子早熟 现象;学习因子的变化保证了粒子能够充分完成自 我学习和社交行为,提高了粒子的收敛速度。 4.2 路径规划仿真实验 为了验证新方法的实用性及有效性,笔者将该 方法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实验。 仿真实验环境设置 在 18×16 的二维矩形空间内,并设置成简单环境和 复杂环境。 在环境中有不规则的障碍物,起始点位 置使用方形表示,目标点处用五角形表示。 1) 第 1 次实验中,OBLIPSO 算法的参数设置 为:ωmax = 0. 9,ωmin = 0. 4,S = 10,c1max = 2. 75,c2max = 2.25,c1min = 1.25,c2min = 0.5,vmax = 1.9,vmin = 0,斥力场 中的安全距离 dm = 2,kr = 2.7,λ = 0.25,μ = 0.25,最大 迭代次数为 100。 图 4( a) 给出了在简单环境下的 OBLIPSO 作用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移动轨迹。 图 4( b) 是 IAPSO 作用的运动轨迹。 图 4 ( c) 是 IPSO 作用的运动轨迹。 第 3 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5·

·306 智能系统学报 第12卷 由图4框中路径轨迹可知:在目标点3到目标 点4和目标点6到目标点7之间,OBLIPS0和 IAPS0的避障性能上优于PS0,在经过目标点4和 目标点5时,OBLIPSO的路径较为平滑。而且 642086420 OBLIPSO0在迭代72次左右时成功完成路径规划。 2)在第2次实验中,实验环境相对第1次实验 而言,增加了障碍物以及目标点的个数。实验参数 2468.101214618g 设置如下:”=20,最大迭代次数为300,其余参数 与第1次实验中参数相同。由于环境复杂度的增 加,相对第1次实验而言,粒子收敛速度变慢。图 5(a)是在复杂环境下的OBLIPS0获得的移动机器 (a)OBLIPSO路径轨迹 人多目标点运动轨迹。图5(b)是IAPS0获得的运 动轨迹。图5(c)是PS0作用的运动轨迹。 6420864 12 8.1012T41618 x/m 681012141618 x/m (b)IAPSO路径轨透 (a)OBLIPSO路径轨迹 6420 1 14 8642 日 右8101241618 6 4 x/m 6 /mo 12 4 16 18 82 (c)IPSO路径轨迹 图4简单环境下的优化过程 (b)IAPSO路径轨迹 Fig.4 The motion process in the first environment

(a)OBLIPSO 路径轨迹 (b) IAPSO 路径轨迹 (c)IPSO 路径轨迹 图 4 简单环境下的优化过程 Fig.4 The motion process in the first environment 由图 4 框中路径轨迹可知:在目标点 3 到目标 点 4 和目标点 6 到目标点 7 之 间, OBLIPSO 和 IAPSO 的避障性能上优于 IPSO,在经过目标点 4 和 目标 点 5 时, OBLIPSO 的 路 径 较 为 平 滑。 而 且 OBLIPSO 在迭代 72 次左右时成功完成路径规划。 2)在第 2 次实验中,实验环境相对第 1 次实验 而言,增加了障碍物以及目标点的个数。 实验参数 设置如下:vmax = 20,最大迭代次数为 300,其余参数 与第 1 次实验中参数相同。 由于环境复杂度的增 加,相对第 1 次实验而言,粒子收敛速度变慢。 图 5(a)是在复杂环境下的 OBLIPSO 获得的移动机器 人多目标点运动轨迹。 图 5( b)是 IAPSO 获得的运 动轨迹。 图 5(c)是 IPSO 作用的运动轨迹。 (a)OBLIPSO 路径轨迹 (b)IAPSO 路径轨迹 ·306·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2 卷

第3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7· 距离长于IAPSO,但其比PSO算法短:在路径安全 性方面,OBLIPS0算法要优于其他两种对比算法。 由于在设计路径规划目标函数时不仅考虑了路径 最短性问题,也考虑到了其安全性的问题,因此综 合两种环境下实验结果可以得出OBLIPSO算法综 14 合性能强于IAPS0算法和PSO算法。 图6给出的是简单环境下OBLIPS0算法、 5 IAPS0算法和PSO算法在目标函数上的收敛曲线 对比。从图6中曲线可以得出,在迭代72次左右 681012146i8 时,OBLIPS0算法可在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中寻到最 优路径,而IAPS0算法和PS0算法在迭代1O0次 时仍未获得OBLIPSO算法的收敛值。 70 OBLIPSO (c)IPS0路径轨迹 65 …e…IAPSO -IPSO 图5复杂环境下迭代过程 60 Fig.5 The iteration process 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对比图5中3条轨迹可知,随着障碍物和目标 50 点增加,3种算法都满足了路径的可达性。根据图5 框中的路径轨迹可知,在经过目标点6和目标点9 0 20 4060 80100 时,OBLIPSO算法规划的路径相比于IAPSO和 迭代次数 PSO算法规划的路径更为平滑。OBLIPS0算法规 图6 OBLIPSO与IAPSO和PSO目标函数收敛曲线比较 划的路径在目标点5与目标点10之间相比于 Fig.6 The convergence comparison of OBLIPSO with IAPSO和PS0算法规划的路径安全性更好, IAPSO and IPSO OBLIPS0移动距离较短(见表4),而且其规划的路 综上所述,在相同任务下,OBLIPSO算法的综 径安全性最好。 合性能优于IAPSO算法和PS0算法。随着任务复 3)路径规划性能对比 杂度的变化,OBLIPSO算法能够有效且较好地完成 重复10次上述两种任务的实验,取其平均值。 移动距离和时间消耗以及安全性上表现得更好,表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时间消耗和移动 明了OBLIPSO算法能够有效且较好地完成移动机 距离性能对比如表4所示。 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上有效性。 表4路径性能对比 4.3实际环境下路径规划 Table 4 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ath 为了验证OBLIPSO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 环境 算法 移动距离/m 消耗时间/s 性,笔者将在实际环境下对OBLIPS0算法进行实验 OBLIPSO 40.943 8.866 验证。实验环境设置为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简单 IAPSO 41.749 10.257 环境 办公楼一楼。实验平台为先锋3机器人,软件背景 IPSO 42.865 10.625 为ROS(robot operation system)i9-)。实验中设置 44.942 了3个目标点,机器人从目标点1出发经过两个目 OBLIPSO 18.583 复杂 标点,最后返回目标点1。 IAPSO 43.127 23.265 环境 图7中显示的是机器人在无障碍环境中完成的 IPSO 45.336 25.186 多目标点路径规划。图7(a)为OBLIPS0算法规划 从表4数据中可以得出,随着任务复杂度的增 的路径,图7(b)为IAPS0算法规划的路径。由图7 加,OBLIPS0、IAPSO和PS0在时间消耗上也在增 可知:机器人从目标点2到目标点3的过程中, 加,任务越复杂,用时越多。但在进行相同任务时, OBLIPSO算法能够保证机器人与墙体保持安全距 OBLIPSO用时比IAPSO和PS0少;在移动距离方 离且路径平滑:IAPSO算法虽然保证了机器人与墙 面,简单任务时,OBLIPS0的移动距离比其他两种 的安全距离,但由于机器人远离墙体移动造成了路 对比算法短,在复杂任务时,虽然OBLIPSO的移动 径的交叉,如图7中方框所示

(c) IPSO 路径轨迹 图 5 复杂环境下迭代过程 Fig.5 The iteration process 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对比图 5 中 3 条轨迹可知,随着障碍物和目标 点增加,3 种算法都满足了路径的可达性。 根据图 5 框中的路径轨迹可知,在经过目标点 6 和目标点 9 时,OBLIPSO 算 法 规 划 的 路 径 相 比 于 IAPSO 和 IPSO 算法规划的路径更为平滑。 OBLIPSO 算法规 划的路径在目标点 5 与目标点 10 之间相 比 于 IAPSO 和 IPSO 算 法 规 划 的 路 径 安 全 性 更 好, OBLIPSO 移动距离较短(见表 4),而且其规划的路 径安全性最好。 3)路径规划性能对比 重复 10 次上述两种任务的实验,取其平均值。 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的时间消耗和移动 距离性能对比如表 4 所示。 表 4 路径性能对比 Table 4 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ath 环境 算法 移动距离/ m 消耗时间/ s 简单 环境 OBLIPSO 40.943 8.866 IAPSO 41.749 10.257 IPSO 42.865 10.625 复杂 环境 OBLIPSO 44.942 18.583 IAPSO 43.127 23.265 IPSO 45.336 25.186 从表 4 数据中可以得出,随着任务复杂度的增 加,OBLIPSO、IAPSO 和 IPSO 在时间消耗上也在增 加,任务越复杂,用时越多。 但在进行相同任务时, OBLIPSO 用时比 IAPSO 和 IPSO 少;在移动距离方 面,简单任务时,OBLIPSO 的移动距离比其他两种 对比算法短,在复杂任务时,虽然 OBLIPSO 的移动 距离长于 IAPSO,但其比 IPSO 算法短;在路径安全 性方面,OBLIPSO 算法要优于其他两种对比算法。 由于在设计路径规划目标函数时不仅考虑了路径 最短性问题,也考虑到了其安全性的问题,因此综 合两种环境下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OBLIPSO 算法综 合性能强于 IAPSO 算法和 IPSO 算法。 图 6 给 出 的 是 简 单 环 境 下 OBLIPSO 算 法、 IAPSO 算法和 IPSO 算法在目标函数上的收敛曲线 对比。 从图 6 中曲线可以得出,在迭代 72 次左右 时,OBLIPSO 算法可在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中寻到最 优路径,而 IAPSO 算法和 IPSO 算法在迭代 100 次 时仍未获得 OBLIPSO 算法的收敛值。 图 6 OBLIPSO 与 IAPSO 和 IPSO 目标函数收敛曲线比较 Fig.6 The convergence comparison of OBLIPSO with IAPSO and IPSO 综上所述,在相同任务下,OBLIPSO 算法的综 合性能优于 IAPSO 算法和 IPSO 算法。 随着任务复 杂度的变化,OBLIPSO 算法能够有效且较好地完成 移动距离和时间消耗以及安全性上表现得更好,表 明了 OBLIPSO 算法能够有效且较好地完成移动机 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上有效性。 4.3 实际环境下路径规划 为了验证 OBLIPSO 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 性,笔者将在实际环境下对 OBLIPSO 算法进行实验 验证。 实验环境设置为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办公楼一楼。 实验平台为先锋 3 机器人,软件背景 为 ROS( robot operation system) [19-21] 。 实验中设置 了 3 个目标点,机器人从目标点 1 出发经过两个目 标点,最后返回目标点 1。 图 7 中显示的是机器人在无障碍环境中完成的 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图 7(a)为 OBLIPSO 算法规划 的路径,图 7(b)为 IAPSO 算法规划的路径。 由图 7 可知:机器人从目标点 2 到目标点 3 的过程中, OBLIPSO 算法能够保证机器人与墙体保持安全距 离且路径平滑;IAPSO 算法虽然保证了机器人与墙 的安全距离,但由于机器人远离墙体移动造成了路 径的交叉,如图 7 中方框所示。 第 3 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7·

.308. 智能系统学报 第12卷 (a)OBLIPSO路径轨迹 (b)IAPS0路径轨迹 图8机器人在障碍环境下的移动过程 Fig.8 The motion process of robot in the obstacle environment 表5真实环境下路径性能对比 Table 5 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ath in real environment 无障碍 有障碍 指标 (OBLIPSO/IAPSO) (OBLIPSO/IAPSO) 时间/s 114/114 186/216 (b)IAPS0路径轨迹 距离/m 20.1/20.1 19.5/20 图7机器人在无障碍环境下的移动过程 Fig.7 The motion process of robot in barrier-free 5 结束语 environment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ACO算法和OBLIPSO算 为了进一步验证OBLIPS0算法的有效性,环境 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新方法,并通过 中设置了障碍物,并改变了目标点3的位置,如图8 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AC0算法在TSP问 所示。图8表示机器人在含有障碍物的环境下实现 题上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因此AC0算法适用于移 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图8(a)为OBLIPSO算法规 动机器人的目标点选择问题。OBLIPSO算法不仅 继承了PS0算法计算简单的特点,而且在初始化时 划的路径,图8(b)为IAPS0算法规划的路径。由 引入反向学习策略,保证了粒子的多样性。在迭代 图8可知:在含有障碍物的环境中,机器人在两种算 过程中,OBLIPS0算法抑制了粒子的早熟,提高了 法下都能够避开障碍物完成路径规划,但是机器人 收敛速度。采用4个适应度函数对OBLIPS0算法 从目标点2到目标点3的过程中,OBLIPS0算法能 进行性能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测试结果。仿真实验 够保证机器人与障碍物保持安全距离并且路径平 与真实环境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是一种 滑;IAPS0算法在移动过程中,虽然机器人与障碍物 有效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方法。将本文提出的新 保持了安全的距离,但由于其路径的交叉导致移动 方法应用到动态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的多目标点 轨迹较长,如图8中方框所示。 路径规划是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表5为两次实验重复10次取得的时间和路径 参考文献: 长度的平均值。由表5可知:在障碍环境下, [1]杨兴,张亚,杨巍,等.室内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OBLIPSO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多目标点的路径规 [J刀.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15):234-238. 划,并且消耗的时间较少。 YANG Xing,ZHANG Ya,YANG Wei,et al.Research on path planning of indoor mobile robot [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6,16(15):234-238. [2]Ammar A,Bennaceur H,Chaari I,et al.Relaxed Dijkstra and A'with linear complexity for robot path planning problems in large-scale grid environments[J].Soft computing,2016.20 (10):4149-4171. [3]杜鹏桢,唐振民,孙研.一种面向对象的多角色蚁群算 法及其TSP问题求解[J].控制与决策,2014(10): 1729-1736. DU Pengzhen,TANG Zhenmin,SUN Yan.An object-orien- (a)OBLIPS0路径轨迹 ted multi-role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olving

(a)OBLIPSO 路径轨迹 (b)IAPSO 路径轨迹 图 7 机器人在无障碍环境下的移动过程 Fig.7 The motion process of robot in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为了进一步验证 OBLIPSO 算法的有效性,环境 中设置了障碍物,并改变了目标点 3 的位置,如图 8 所示。 图 8 表示机器人在含有障碍物的环境下实现 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图 8(a)为 OBLIPSO 算法规 划的路径,图 8( b) 为 IAPSO 算法规划的路径。 由 图 8 可知:在含有障碍物的环境中,机器人在两种算 法下都能够避开障碍物完成路径规划,但是机器人 从目标点 2 到目标点 3 的过程中,OBLIPSO 算法能 够保证机器人与障碍物保持安全距离并且路径平 滑;IAPSO 算法在移动过程中,虽然机器人与障碍物 保持了安全的距离,但由于其路径的交叉导致移动 轨迹较长,如图 8 中方框所示。 表 5 为两次实验重复 10 次取得的时间和路径 长度 的 平 均 值。 由 表 5 可 知: 在 障 碍 环 境 下, OBLIPSO 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多目标点的路径规 划,并且消耗的时间较少。 (a)OBLIPSO 路径轨迹 (b)IAPSO 路径轨迹 图 8 机器人在障碍环境下的移动过程 Fig. 8 The motion process of robot in the obstacle environment 表 5 真实环境下路径性能对比 Table 5 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ath in real environment 指标 无障碍 有障碍 (OBLIPSO/ IAPSO) (OBLIPSO/ IAPSO) 时间/ s 114 / 114 186 / 216 距离/ m 20.1 / 20.1 19.5 / 20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 ACO 算法和 OBLIPSO 算 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新方法,并通过 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 ACO 算法在 TSP 问 题上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因此 ACO 算法适用于移 动机器人的目标点选择问题。 OBLIPSO 算法不仅 继承了 PSO 算法计算简单的特点,而且在初始化时 引入反向学习策略,保证了粒子的多样性。 在迭代 过程中,OBLIPSO 算法抑制了粒子的早熟,提高了 收敛速度。 采用 4 个适应度函数对 OBLIPSO 算法 进行性能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测试结果。 仿真实验 与真实环境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是一种 有效的多目标点路径规划方法。 将本文提出的新 方法应用到动态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的多目标点 路径规划是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兴, 张亚, 杨巍,等. 室内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 16(15):234-238. YANG Xing, ZHANG Ya, YANG Wei, et al.Research on path planning of indoor mobile robot [ J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6, 16 (15): 234-238. [2]Ammar A, Bennaceur H, Châari I, et al. Relaxed Dijkstra and A ∗ with linear complexity for robot path planning problems in large⁃scale grid environments [J]. Soft computing, 2016, 20 (10):4149-4171. [3]杜鹏桢, 唐振民, 孙研. 一种面向对象的多角色蚁群算 法及其 TSP 问题求解 [ J]. 控制与决策, 2014 ( 10): 1729-1736. DU Pengzhen, TANG Zhenmin, SUN Yan. An object⁃orien⁃ ted multi⁃role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olving ·308·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2 卷

第3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9. TSP problem J].Control and decision,2014 (10):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 1729-1736. works (IJCNN).Barcelona:IEEE,2010. [4]AGRAWAL R K,BAWANE N G.Multiobjective PSO based [15 SURESH K,GHOSH S,KUNDU D,et al.Inertia- adaption of neural network topology for pixel classification in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for improved global satellite imagery [J].Applied soft computing,2015,28 search[C//Proceedings of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217-225. Intelligent System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Kaohsiung: [5]DAS P K,BEHERA H S,PANIGRAHI B K.Intelligent-based IEEE,2008:253-258. multi-robot path planning inspired by improved classical Q- [16]姜建国,叶华,刘慧敏,等.融合快速信息交流和局部 learning and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搜索的粒子群算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5, perturbed velocity[].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36(5):687-691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5,19(1):651-669. JIANG Jianguo,YE Hua,LIU Huimin,et al.Particle [6]YANG Mao,LI Chunzhe.Path planning and tracking for swarm optimization method with combination of rapid infor- multi-robot system based on improved PSO algorithm[C]/ 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local search [J].Journal of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2015,36(5):687-691. Science,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MEC).Jilin: [17]GAO Bingkun,REN Xiuju,XU Mingzi.An improved par- EEE,2011:1667-1670. ticle swarm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Procedia en- [7]WANG Mingming,LUO Jianjun,WALTER U.Trajectory gineering,2011,15:2444-2448. planning of free-floating space robot using particle swarm op- [18]许少华,李新幸.一种自适应改变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 timization PSO )J].Acta astronautica,2015,112: 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9):2205-2208. 77-88 XU Shaohua,LI Xinxing.An adaptive changed inertia [8]张万绪,张向兰,李莹.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智能机 weight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J].Science technology 器人路径规划[J].计算机应用,2014,34(2): and engineering,.2012,12(9):2205-2208. 510-513. [19]张建伟,张立伟,胡颖,等.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 ZHANG Wanxu,ZHANG Xianglan,LI Ying.Path planning ROS[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for intelligent robots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 [20 COUSINS S,GERKEY B,CONLEY K,et al.Sharing mization algorithm[].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Software with ROS[J].IEEE robotics automation maga- 2014,34(2):510-513 zine,2010,17(2):12-14. [9]王娟,吴宪祥,郭宝龙.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移 [21]ZAMAN S.SLANY W,STEINBAUER G.ROS-based 动机器人路径规划[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 mapping,localization and autonomous navigation using a (15):240-244. Pioneer 3-DX robot and their relevant issues[C]//Pro- WANG Juan,WU Xianxiang,GUO Baolong.Robot path ceedings of 2011 Saudi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Commu- planning using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SIECPC).Riyadh: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2,48(15): EEE,2011:1-5. 240-244 作者简介: [10]张勇,陈玲,徐小龙,等.基于PSO-GA混合算法时间 蒲兴成.男,1973年生,副教授,博 优化的旅行商问题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 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系统、随机 32(12):3613-3617 系统和现代智能算法。主持重庆邮电 ZHANG Yong,CHEN Ling,XU Xiaolong,et al.Research on 大学校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际合作 time optimal TSP based on hybrid PSO-GA[J].Application 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 research of computers,2015,32(12):3613-3617. 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 [11]TIZHOOSH H R.Opposition-based learning:a new scheme for machine intelligence [C]//Proceedings of 2005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Agents, 李俊杰,男,1990年生,硕士研究 Web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Commerce,International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机器人自主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ling, 导航。 Control and Automation.Vienna:IEEE,2005:695-701. [12]MUNOZ D M,LLANOS C H,COELHO L D S,et al. Hardware opposition-based PSO applied to mobile robot controllers[].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 ligence,2014,28:64-77. [13]汪慎文,丁立新,谢大同,等.应用反向学习策略的群搜 吴慧超,女,1990年生,硕士研究 索优化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9):183-187.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服务机器人。 WANG Shenwen,DING Lixin,XIE Datong,et al.Group search optimizer applying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J]. Computer science,2012,39(9):183-187. [14]AL-QUNAIEER F S,TIZHOOSH H R,RAHNAMAYAN S.Opposition based computing-a survey[C]//Proceedings

TSP problem [ J ]. Control and decision, 2014 ( 10 ): 1729-1736. [4]AGRAWAL R K, BAWANE N G. Multiobjective PSO based adaption of neural network topology for pixel classification in satellite imagery [ 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5, 28 (C):217-225. [5]DAS P K, BEHERA H S, PANIGRAHI B K. Intelligent⁃based multi⁃robot path planning inspired by improved classical Q⁃ learning and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ith perturbed velocity[J].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19(1): 651-669. [6] YANG Mao, LI Chunzhe. Path planning and tracking for multi⁃robot system based on improved PSO algorithm[C] / /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Science,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MEC). Jilin: IEEE, 2011: 1667-1670. [7] WANG Mingming, LUO Jianjun, WALTER U. Trajectory planning of free⁃floating space robot using particle swarm op⁃ timization ( PSO ) [ J ]. Acta astronautica, 2015, 112: 77-88. [8]张万绪, 张向兰, 李莹.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智能机 器人 路 径 规 划 [ J ]. 计 算 机 应 用, 2014, 34 ( 2 ): 510-513. ZHANG Wanxu, ZHANG Xianglan, LI Ying. Path planning for intelligent robots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 mization algorithm [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4, 34(2): 510-513. [9]王娟, 吴宪祥, 郭宝龙.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移 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48 (15): 240-244. WANG Juan, WU Xianxiang, GUO Baolong. Robot path planning using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 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12, 48 ( 15 ): 240-244. [10]张勇, 陈玲, 徐小龙, 等. 基于 PSO⁃GA 混合算法时间 优化的旅行商问题研究[ 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 32(12): 3613-3617. ZHANG Yong, CHEN Ling, XU Xiaolong, et al. Research on time optimal TSP based on hybrid PSO⁃GA[J].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15, 32(12): 3613-3617. [ 11 ] TIZHOOSH H R.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a new scheme for machine intelligence [ C ] / / Proceedings of 2005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Agents, Web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Commer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ling, Control and Automation. Vienna: IEEE, 2005: 695-701. [12] MUN ~ OZ D M, LLANOS C H, COELHO L D S, et al. Hardware opposition-based PSO applied to mobile robot controllers[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 ligence, 2014, 28: 64-77. [13]汪慎文, 丁立新, 谢大同, 等. 应用反向学习策略的群搜 索优化算法[J]. 计算机科学, 2012, 39(9): 183-187. WANG Shenwen, DING Lixin, XIE Datong, et al. Group search optimizer applying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 J ]. Computer science, 2012, 39(9): 183-187. [14]AL⁃QUNAIEER F S, TIZHOOSH H R, RAHNAMAYAN S. Opposition based computing⁃a survey[C] / /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 works (IJCNN). Barcelona: IEEE, 2010. [ 15 ] SURESH K, GHOSH S, KUNDU D, et al. Inertia⁃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for improved global search[C] / / Proceedings of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Kaohsiung: IEEE, 2008: 253-258. [16]姜建国, 叶华, 刘慧敏, 等. 融合快速信息交流和局部 搜索的粒子群算法[ 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5, 36(5): 687-691. JIANG Jianguo, YE Hua, LIU Huimin, et a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ethod with combination of rapid infor⁃ 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local search [ J ].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15, 36(5): 687-691. [17]GAO Bingkun, REN Xiuju, XU Mingzi. An improved par⁃ ticle swarm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J]. Procedia en⁃ gineering, 2011, 15: 2444-2448. [18]许少华, 李新幸. 一种自适应改变惯性权重的粒子群算 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 12(9): 2205-2208. XU Shaohua, LI Xinxing. An adaptive changed inertia weight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 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2, 12(9): 2205-2208. [19]张建伟, 张立伟, 胡颖, 等. 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 ROS[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20] COUSINS S, GERKEY B, CONLEY K, et al. Sharing Software with ROS[J]. 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 zine, 2010, 17(2): 12-14. [21] ZAMAN S, SLANY W, STEINBAUER G. ROS⁃based mapping, localization and autonomous navigation using a Pioneer 3⁃DX robot and their relevant issues [ C] / / Pro⁃ ceedings of 2011 Saudi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Commu⁃ 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 SIECPC). Riyadh: IEEE, 2011: 1-5. 作者简介: 蒲兴成,男,1973 年生,副教授,博 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系统、随机 系统和现代智能算法。 主持重庆邮电 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3 项,参与国际合作 项目 1 项,参与省部级项目 6 项。 发表 学术论文 30 余篇,出版著作 1 部。 李俊杰,男,1990 年生,硕士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机器人自主 导航。 吴慧超,女,1990 年生,硕士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服务机器人。 第 3 期 蒲兴成,等: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多目标点路径规划 ·30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