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期总第105期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1-0072-04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翟荣新1,刘彦随1,梁昊光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資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ZHAI Rong-xin 2, LIU Yan-sui', LIANG Hao-guang'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structure have adjusted accordingly. The proportion of plantation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has been changed from 78.1:3.8:14.5:3.6 in 1978 to 49.5:3.2 29.7:17.6 in 2005,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forming the new pattern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production value proportion of plantation to sum of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may describe evolution rule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ove and relevant data, the paper holds tha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per capita GDP(or average net income of country residents)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hen per capita GDP was less than 2500 yuan (or average net income of country residents was less than 850 yuan), the drop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Coefficient happened faster, and after 2003, Agriculture Structure Coefficient is around 0.98, which is stable during the late year. Also,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how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hanges obviously pres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the one hand, provincial change trends of agricultural departmental proportion are different. On the other hand, structural variety extents are different, too. Similarity matrix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reflects that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are high correlative in early days of countr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differentiates. Each region has formed its own pattem o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n the whole, according to the advance disciplinarian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evolution, these provinces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Under the competitiv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implements of"the westem development", "the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and"central rising", eastern coastal area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advantage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technology, capital and labor forces, and similar things, so as to realiz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in adva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regional differenc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提要: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值 的变动趋势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率;并根据比较优势理 比重是49.5:3.2:29.7:17.6,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 论,分析了地区间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也是未来 化。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 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布局的主要依据。 均GDP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 关键词:农业结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 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0BAB15B05) 作者简介:翟荣新(1982),男,山东茌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 通讯作者: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E- mail: Liuys(@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07-0808:修订日期:2008-01-14 29Y的品Admm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翟荣新 1,2,刘彦随 1 ,梁昊光 1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ZHAI Rong-xin1,2, LIU Yan-sui1 , LIANG Hao-guang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structure have adjusted accordingly. The proportion of plantation,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has been changed from 78.1︰3.8︰14.5︰3.6 in 1978 to 49.5︰3.2︰ 29.7︰17.6 in 2005,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forming the new pattern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production value proportion of plantation to sum of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may describe evolution rule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bove and relevant data, the paper holds tha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per capita GDP (or average net income of country residents)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hen per capita GDP was less than 2500 yuan (or average net income of country residents was less than 850 yuan), the drop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Coefficient happened faster, and after 2003, Agriculture Structure Coefficient is around 0.98, which is stable during the late year. Also,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how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hanges obviously pres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the one hand, provincial change trends of agricultural departmental proportion are different. On the other hand, structural variety extents are different, too. Similarity matrix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reflects that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are high correlative in early days of countr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differentiates. Each region has formed its own pattern o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n the whole, according to the advance disciplinarian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evolution, these provinces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Under the competitiv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implement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the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and "central rising", eastern coastal area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advantage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technology, capital and labor forces, and similar things, so as to realiz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in adva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regional differenc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1-0072-04 提 要: 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 林、 牧、 渔产值 比 重 是49.5︰3.2︰29.7︰17.6, 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 化。 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 均GDP的关系, 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 征及其地域差异性, 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 的变动趋势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率; 并根据比较 优 势 理 论, 分析了地区间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这 也 是 未 来 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布局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 农业结构; 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06BAB15B05) 作者简介:翟荣新(1982—),男,山东茌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 通讯作者: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E-mail:Liuys@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07-08-08;修订日期:2008-01-14 722 HUMAN GEOGRAPHY Vol.24.No.1 2009/2 人文地理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105 期
翟荣新,刘彦随,梁吴光: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1研究背景 间的产值构成及其内在关系,还包括农业产业的地区分布结 本文以狭义的农业结构为研究对象 1978年以前,在“以粮为纲”政策约束下,我国农业结 农业结构变化率 构是单一的粮食型结构叫。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五次较 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初期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1985年的大幅度调减粮食和棉花播种面积 式中,C为研究时段内区域农业结构变化率,Q表示农 1992年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8年开始的以种业部门j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标1、2分别代表研究 植业内部结构及农牧结构为主的结构调整、2004年以来的时段的基期与末期。C反映了区域农业结构变化的幅度,其 战略性结构调整。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值越大,说明区域农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 场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叫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22农业结构相似系数 断提高因,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畜牧、水产品持续增 相似系数指标最初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长,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吗,地区A和地区B之间的产业结 明显下降,农产品的需求弹性随之下降。自然条件、经济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 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不尽 相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充当着试 验与示范的重要角色因,农业结构变动也比其它地区更具有 代表性。本文立足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 v2x2Xa 的农业发展宏观背景,以农业结构变动为主线,揭示经济发 本文把相似系数公式运用到农业结构中评判地区间农业 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并借助比较优势结构的相似程度。其中:i表示农业部门,k是农业部门个 理论探讨区域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和农业布局,为推进我国数,X和XB分别表示地区A和B的第i个农业部门在农 农业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业结构中所占比重。S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 A与B间农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为了判别东部沿海地区整体的农业结构相似程度,需要 构造区域结构整体相似系数 2.1研究区域 国家“十一五”规划重新划定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 北四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沪、苏、浙 闽、粤、琼10个省(市)。东部地区地处沿海,交通、市 式中,S表示东部地区农业结构整体相似系数,m表示 场、资金和劳动力优势相对明显,城市化对农村辐射力强。相互比较的省市组数,通过比较该系数的变化态势,就可以 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捕捉到地区农业结构趋同或趋异的信息 土地生产率高,现代高效和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2005年22.3农业部门比较优势度 东部地区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农业产值比全国平均高 46.1%,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全国平均高近1倍:2000年以 来,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比重保持 式中:i表示农业部门,g和G分别代表某区域及高层 在70%左右。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东部农业产值次区域的第i部门产值,g和G分别表示某区域及高层次区 占全国的391%,乡镇企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60%,农民人域农业产值,Z即某区域农业部门i的比较优势度。Z1, 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高45%。③东部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说明i部门在高层次区域具有比较优势,其值越大,优势越 化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资源出现严重的明显。 非农化倾向,加之农业结构调整,致使粮食面积和产量不断 娄缩。1998—2005年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686.7万 3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规律性 hm2,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为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主3.1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结构变动特征 要地区m:④水体和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不仅威胁到了农产随着城市化、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地区适时调 品安全生产,也影响到农产品出口,成为制约沿海地区农村整了农业发展方向与结构(图1)。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特点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网 包括:①1978-2005年,农林牧渔比重由781:38 22研究方法 14.5:3.6变为49.5:3.2:29.7:17.6,农业结构变化率为 广义的农业结构,是一个包括农业投入结构、组织结58.3%,略高于全国的578%,反映了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 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市场结构在内的综合概念,即农整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种植业比重幅度下降28.6% 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部门及部门内部各项生产之间林业降低0.6%,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增长15.2%和140%。 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狭义的农业结构也称农业产业(生虽然种植业比重有所降低,但它仍是农业的基础,畜牧业与 产)结构,不仅包括农业内部各部门(农、林、牧、渔)之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物质需求 o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UMANiGROSRARH Ne wRong
1 研究背景 1978年以前,在 “以粮为纲”政策约束下,我国农业结 构是单一的粮食型结构[1]。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五次较 大的农业结构调整:初期的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1985 年的大幅度调减粮食和棉花播种面积、 1992 年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8 年开始的以种 植业内部结构及农牧结构为主的结构调整、2004 年以来的 战略性结构调整。近 10 年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 场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 断提高[3],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畜牧、水产品持续增 长,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明显下降,农产品的需求弹性随之下降[4]。自然条件、经济 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不尽 相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充当着试 验与示范的重要角色[5],农业结构变动也比其它地区更具有 代表性。本文立足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 的农业发展宏观背景,以农业结构变动为主线,揭示经济发 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并借助比较优势 理论探讨区域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和农业布局,为推进我国 农业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国家 “十一五”规划重新划定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 北四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沪、苏、浙、 闽、粤、琼 10 个省 (市)。东部地区地处沿海,交通、市 场、资金和劳动力优势相对明显,城市化对农村辐射力强。 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 土地生产率高,现代高效和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2005 年 东部地区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农业产值比全国平均高 46.1%,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全国平均高近 1 倍;2000 年以 来,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比重保持 在 70%左右。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 年东部农业产值 占全国的 39.1%,乡镇企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 60%,农民人 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高 45%。③东部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 化[6],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资源出现严重的 非农化倾向,加之农业结构调整,致使粮食面积和产量不断 萎缩。1998—2005 年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 686.7 万 hm2 ,昔日的 “鱼米之乡”成为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主 要地区[7];④水体和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不仅威胁到了农产 品安全生产,也影响到农产品出口,成为制约沿海地区农村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8]。 2.2 研究方法 广义的农业结构,是一个包括农业投入结构、组织结 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市场结构在内的综合概念,即农 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产业部门及部门内部各项生产之间 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狭义的农业结构也称农业产业 (生 产)结构,不仅包括农业内部各部门 (农、林、牧、渔)之 间的产值构成及其内在关系,还包括农业产业的地区分布结 构[9]。本文以狭义的农业结构为研究对象。 2.2.1 农业结构变化率 C =Σ Qj1 - Qj2 式中,C 为研究时段内区域农业结构变化率,Qj 表示农 业部门 j 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标 1、2 分别代表研究 时段的基期与末期。C 反映了区域农业结构变化的幅度,其 值越大,说明区域农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 2.2.2 农业结构相似系数 相似系数指标最初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10],地区 A 和地区 B 之间的产业结 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 SAB = k Σi = 1 XAiXBi k Σi = 1 X 2 Ai k Σi = 1 X 2 姨 Bi 本文把相似系数公式运用到农业结构中评判地区间农业 结构的相似程度。其中:i 表示农业部门,k 是农业部门个 数,XAi 和 XBi 分别表示地区 A 和 B 的第 i 个农业部门在农 业结构中所占比重。SAB 介于 0 和 1 之间,其值越大,表明 A 与 B 间农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 为了判别东部沿海地区整体的农业结构相似程度,需要 构造区域结构整体相似系数: S = ΣSAB m 式中,S 表示东部地区农业结构整体相似系数,m 表示 相互比较的省市组数,通过比较该系数的变化态势,就可以 捕捉到地区农业结构趋同或趋异的信息。 2.2.3 农业部门比较优势度 Zi = gi g Gi G 式中:i 表示农业部门,gi 和 Gi 分别代表某区域及高层 次区域的第 i 部门产值,g 和 G 分别表示某区域及高层次区 域农业产值,Zi 即某区域农业部门 i 的比较优势度。Zi >1, 说明 i 部门在高层次区域具有比较优势,其值越大,优势越 明显。 3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规律性 3.1 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结构变动特征 随着城市化、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地区适时调 整了农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图 1)。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特点 包 括 :①1978—2005 年,农林牧渔比重由 78.1∶3.8∶ 14.5∶3.6 变为 49.5∶3.2∶29.7∶17.6,农业结构变化率为 58.3%,略高于全国的 57.8%,反映了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 整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种植业比重幅度下降 28.6%, 林业降低 0.6%,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增长 15.2%和 14.0%。 虽然种植业比重有所降低,但它仍是农业的基础,畜牧业与 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物质需求 HUMAN GEOGRAPHY Vol.24.No.1 2009/2 7313 翟荣新,刘彦随,梁昊光: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20年第1期总第105期人文地理」 层次的提升,种植业的比重将继续缓慢降低,畜牧业和渔业1978-2005年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率(图4)。1978 的地位将会提升。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将在国家农业政策与粮1984年,农业结构年均变动幅度较小,仅有1.39%:1985 食安全目标约束下,向突出地方特色、更合理的方向发展。1989年,年均变动幅度较大,达5.22%:1990-2002年, 年均变动幅度为1.81%,高于农村改革初期:2003年至今, 曰种植业囚林业凹牧业口渔业 农业结构变化率逐年递减,年均变动幅度只有1.17%,是 1978年以来农业结构变动幅度最小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 上说明了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凝3.0 1989年:(853,1.59) 鹂兴 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 图11978-2005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化 Fig 1 Changes of Agro-structure Weights in Easter 100020003000 5000 Coastal Areas of China during 1978-20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2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 图3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 根据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 Fig 3 Agro-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Per Capita Income 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下降:按照恩格尔定律,居民14 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随着收入增加会减少,这两种趋 势将促使农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农业的科技进步以及各生10 产部门间技术进步的差异,必然导致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和比雪s 农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一般可用农业结构系数简单模三 拟,即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的比值。图2和图3分别反映 了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系数随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长的变化情况。1978年,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0 分别为735元和171元,农业结构系数是3.56。1989年是 一个拐点,人均GDP为25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3元, 农业结构系数为1.59。可以理解为:在人均GDP小于2500 图41978—2005年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率 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少于850元时,农业结构系数降低速度 Fig 4 Ratio of Agro-structural Change (1978-2005) 较快: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500元和8504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 元时,农业结构系数下降速度减缓:尤其是2003年农业结 构系数降为1.00以来,尽管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41农业结构变动趋势与幅度 加,但农业结构系数稳定在0.98左右,2005年甚至出现微 通过计算1978-2005年的东部各省市农业结构系数 升趋势。 (表1),可发现同一年份的省市间存在明显差异。如1978 年的农业结构系数河北最大达543,种植业遥遥领先,海南 最小为0.69,种植业落后:2005年农业结构系数山东最大 达1.23,北京和海南都是0.63。经过近30年的农业结构演 1989:(2574,1.59) 进,东部大部分省市的农业结构系数低于1.00(传统农业大 省山东、江苏和河北也逐渐接近1.00),种植业地位下降伴 随着林牧渔业地位的提升,符合农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和趋 势。根据各省市农林牧渔比重变化曲线,归纳出各自的演化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 规律(表1):①种植业比重几乎都呈下降趋势,但速度不 人均GDP(元) 同,如海南在波动中下降,山东由1994年之前的快速下降 图2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系数与人均GDP 转为缓慢下降,上海是个特例,2003年以来反而呈上升趋 势。②林业比重除海南外的省市几乎不足10%,上海、天津 Fig 2 Agro-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Per Capita GDP 多数年份不足1%,林业比重无明显规律可循。③牧业比重 农业结构变化率也可以刻画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幅度多是稳中有升,京津冀牧业较发达,比重都在40%以上,如 的规律性。公式中下标1、2分别代表相邻年份,计算北京2002年就己经超过50%:上海牧业比重曲线呈现独特 29的品mh 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层次的提升,种植业的比重将继续缓慢降低,畜牧业和渔业 的地位将会提升。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将在国家农业政策与粮 食安全目标约束下,向突出地方特色、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图 1 1978—2005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化 Fig.1 Changes of Agro-structure Weight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during 1978-2005 3.2 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 根据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 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下降;按照恩格尔定律,居民 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随着收入增加会减少,这两种趋 势将促使农业结构的调整;另外,农业的科技进步以及各生 产部门间技术进步的差异,必然导致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和比 较利益的变动,农业结构也将随之变动[11]。 农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一般可用农业结构系数简单模 拟,即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的比值。图 2 和图 3 分别反映 了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系数随人均 GDP 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长的变化情况。1978 年,人均 GDP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分别为 735 元和 171 元,农业结构系数是 3.56。1989 年是 一个拐点,人均 GDP 为 257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53 元, 农业结构系数为 1.59。可以理解为:在人均 GDP 小于 2500 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少于 850 元时,农业结构系数降低速度 较快;人均 GDP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 2500 元和 850 元时,农业结构系数下降速度减缓;尤其是 2003 年农业结 构系数降为 1.00 以来,尽管人均 GDP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加,但农业结构系数稳定在 0.98 左右,2005 年甚至出现微 升趋势。 图 2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系数与人均 GDP Fig.2 Agro-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Per Capita GDP 农业结构变化率也可以刻画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幅度 的规律性。公式中下标 1、2 分别代表相邻年份,计算 1978—2005 年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率 (图 4)。1978— 1984 年,农业结构年均变动幅度较小,仅有 1.39%;1985— 1989 年,年均变动幅度较大,达 5.22%;1990—2002 年, 年均变动幅度为 1.81%,高于农村改革初期;2003 年至今, 农业结构变化率逐年递减,年均变动幅度只有 1.17%,是 1978 年以来农业结构变动幅度最小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 上说明了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图 3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 Fig.3 Agro-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Per Capita Income 图 4 1978—2005 年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率 Fig.4 Ratio of Agro-structural Change (1978-2005) 4 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 4.1 农业结构变动趋势与幅度 通过计算 1978—2005 年的东部各省市农业结构系数 (表 1),可发现同一年份的省市间存在明显差异。如 1978 年的农业结构系数河北最大达 5.43,种植业遥遥领先,海南 最小为 0.69,种植业落后;2005 年农业结构系数山东最大 达 1.23,北京和海南都是 0.63。经过近 30 年的农业结构演 进,东部大部分省市的农业结构系数低于 1.00 (传统农业大 省山东、江苏和河北也逐渐接近 1.00),种植业地位下降伴 随着林牧渔业地位的提升,符合农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和趋 势。根据各省市农林牧渔比重变化曲线,归纳出各自的演化 规律 (表 1):①种植业比重几乎都呈下降趋势,但速度不 同,如海南在波动中下降,山东由 1994 年之前的快速下降 转为缓慢下降,上海是个特例,2003 年以来反而呈上升趋 势。②林业比重除海南外的省市几乎不足 10%,上海、天津 多数年份不足 1%,林业比重无明显规律可循。③牧业比重 多是稳中有升,京津冀牧业较发达,比重都在 40%以上,如 北京 2002 年就已经超过 50%;上海牧业比重曲线呈现独特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GDP 1989 ( 2574 1.59 ) 742 HUMAN GEOGRAPHY Vol.24.No.1 2009/2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105 期 人文地理 19898531.59
翟荣新,刘彦随,梁吴光: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表1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动 Tab 1 Provincial Agro-structure Change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北京天津河北 福建山东 农业结构系数(1978) 3.304.125432944.123413484852.260.69 农业结构系数(2005) 0.69 0.870.7 1230.90 种植业比例 林业比例 渔业比例 农业结构变化率(%,1978-2005)36.3035.195695209016.3713.481445520523.736825 注:“+”代表上升,“”代表下降 ”代表稳定。 的倒"U”型,与近年来畜牧产品多依赖周边省份关系很南最具有比较优势(Z=390),天津最不具有比较优势 大。④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得各沿海省市渔业比重都呈上(Z=0.23):③京津冀鲁4个北方省市的牧业具有比较优势 升趋势,可以预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科学多样化,6个南方省市不具有比较优势:④和牧业恰恰相反,闽 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 琼、浙、沪、粤、苏6个南方省市的渔业具有比较优势,京 农业结构变化率公式中下标1、2分别取1978和2005(Z=0.21)、冀(Z=0.17)是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 年,计算28年来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化率(表1)。 表21978-2005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 可以看出:海南农业结构调整的幅度最大达6825%,浙江 Tab 2 Similitude-coefficient Matrix of Provincial Agro- 最小为1348%。对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幅度的排序为 structure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海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江苏>福 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2005 建>浙江。总体上看,北方地区(京 冀、鲁)农业结 构调整的幅度要大于南方地区。渔业和林业比重的“一起 09720.9780.8410.8440.7920.76409010.8690781北京 天津0996 09760931093109010883095409530.882天津 落”,致使海南的农业结构调整幅度在东部沿海地区首屈 可北 90409150.8570815096409220.820河北 指,海南现象”國在农业结构的演变中进一步得到体现。上海0998099099 099709950978097809970.972上海 虽然,各省市在改革初期的农业结构系数差距很大,但到目江苏099610009980.997 9870963098709960951江苏 前各省市的农业结构系数已经呈现趋同现象,表现出“殊途 0993095109880.985浙江 同归”的趋势。 福建09860.9950.9970.9880.9950998 091409730993福建 42农业结构的趋同(异)分析 山东0.991099909990.99209990.9990.998 0.9810.908 东 计算历年省市间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并构造相似系数矩 广东099409909880.9970994099099209900964广东 海南06720.663068306600.6700.6860.71406720.715 阵。通过对比2005年与1978年的农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 1978”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 (表2),可以看出,1978年除了海南,其余9省市间的农业 结构系数均在0.98以上,属高度相关。由此可以判断农村 表3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业部门比较优势指数(Z) 改革初期,东部地区(海南除外)农业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同 Tab 3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Agro-section 质性。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各省市农业结构出现分化,表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现为趋异性,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结构格局。如北京与南农业部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方各省市的农业结构相似系数介于0.75-0.87之间,海南与种植业0.750.76080.961.010930.831.100.910.76 其它省市的相似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与南方省市的相林业1560230.491.500551.842180480853.90 关系数已是高度相关。根据区域结构整体相似系数S变化趋 牧业1.701.341.460.780.780.670.671010.880.67 势,可进一步将农业结构相似程度划分为3个阶段:① 渔业0210.800.171.261 770.711.221 1978-190年改革初期的趋异阶段,②191-1989年趋同5结论与讨论 阶段,③1990-2005年趋异阶段。 43农业部门比较优势分异格局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林、牧、渔业在 1978-2005年,不同省市各农业部门比较优势变化较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凭借其优越的区位及水土资源条 大,根据部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区域间农业结构,亟需研究件,种植业地位得到提升,确保了农业在全国的地位稳中有 目前的比较优势格局。 升 表3是2005年各省市各部门的比较优势指数Z,据此 (2)就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比重降低,牧业和渔业 可以看出:①种植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仅有山东和江苏,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结构向趋于突出地方特色的方 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是北京(Zz=0.75):②林业具有比向发展。目前,农业结构系数下降速度减缓和农业结构变化 较优势的省市包括海南、福建、浙江、北京和上海,其中海率降低,说明了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已进入转型升级和战 (下转第66页) o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UMANiGROSR ARHY. VolR4 Ne 1 300%g 175
的倒 “U”型,与近年来畜牧产品多依赖周边省份关系很 大。④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得各沿海省市渔业比重都呈上 升趋势,可以预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科学多样化, 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还会增加。 农业结构变化率公式中下标 1、2 分别取 1978 和 2005 年,计算 28 年来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化率 (表 1)。 可以看出:海南农业结构调整的幅度最大达 68.25%,浙江 最小为 13.48%。对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幅度的排序为: 海南 > 河北 > 山东 > 北京 > 天津 > 广东 > 上海 > 江苏 > 福 建 > 浙江。总体上看,北方地区 (京、津、冀、鲁)农业结 构调整的幅度要大于南方地区。渔业和林业比重的 “一起一 落”,致使海南的农业结构调整幅度在东部沿海地区首屈一 指, “海南现象”[8]在农业结构的演变中进一步得到体现。 虽然,各省市在改革初期的农业结构系数差距很大,但到目 前各省市的农业结构系数已经呈现趋同现象,表现出 “殊途 同归”的趋势。 4.2 农业结构的趋同 (异)分析 计算历年省市间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并构造相似系数矩 阵。通过对比 2005 年与 1978 年的农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 (表 2),可以看出,1978 年除了海南,其余 9 省市间的农业 结构系数均在 0.98 以上,属高度相关。由此可以判断农村 改革初期,东部地区 (海南除外)农业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同 质性。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各省市农业结构出现分化,表 现为趋异性,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结构格局。如北京与南 方各省市的农业结构相似系数介于 0.75—0.87 之间,海南与 其它省市的相似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与南方省市的相 关系数已是高度相关。根据区域结构整体相似系数 S 变化趋 势,可进一步将农业结构相似程度划分为 3 个阶段:① 1978—1980 年改革初期的趋异阶段,②1981—1989 年趋同 阶段,③1990—2005 年趋异阶段。 4.3 农业部门比较优势分异格局 1978—2005 年,不同省市各农业部门比较优势变化较 大,根据部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区域间农业结构,亟需研究 目前的比较优势格局。 表 3 是 2005 年各省市各部门的比较优势指数 Z,据此 可以看出:①种植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仅有山东和江苏, 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是北京 (Z=0.75);②林业具有比 较优势的省市包括海南、福建、浙江、北京和上海,其中海 南最具有比较优势 (Z=3.90), 天 津 最 不 具 有 比 较 优 势 (Z=0.23);③京津冀鲁 4 个北方省市的牧业具有比较优势, 6 个南方省市不具有比较优势;④和牧业恰恰相反,闽、 琼、浙、沪、粤、苏 6 个南方省市的渔业具有比较优势,京 (Z=0.21)、冀 (Z=0.17)是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 表 2 1978—2005 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 Tab.2 Similitude-coefficient Matrix of Provincial Agrostructure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表 3 2005 年东部沿海地区农业部门比较优势指数 (Z) Tab.3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Agro-se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5 结论与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林、牧、渔业在 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凭借其优越的区位及水土资源条 件,种植业地位得到提升,确保了农业在全国的地位稳中有 升。 (2)就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比重降低,牧业和渔业 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结构向趋于突出地方特色的方 向发展。目前,农业结构系数下降速度减缓和农业结构变化 率降低,说明了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已进入转型升级和战 表 1 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动 Tab.1 Provincial Agro-structure Changes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注: “+”代表上升, “-”代表下降, “·”代表稳定。 1978 3.30 4.12 5.43 2.94 4.12 3.41 3.48 4.85 2.26 0.69 2005 0.63 0.69 1.01 0.95 1.12 0.87 0.71 1.23 0.90 0.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78-2005 36.30 35.19 56.95 20.90 16.37 13.48 14.45 52.05 23.73 68.25 2005 0.972 0.978 0.841 0.844 0.792 0.764 0.901 0.869 0.781 0.996 0.976 0.931 0.931 0.901 0.883 0.954 0.953 0.882 0.990 0.998 0.904 0.915 0.857 0.815 0.964 0.922 0.820 0.998 0.997 0.990 0.997 0.995 0.978 0.978 0.997 0.972 0.996 1.000 0.998 0.997 0.987 0.963 0.987 0.996 0.951 0.993 0.999 0.997 0.996 0.999 0.993 0.951 0.988 0.985 0.986 0.995 0.997 0.988 0.995 0.998 0.914 0.973 0.993 0.991 0.999 0.999 0.992 0.999 0.999 0.998 0.981 0.908 0.994 0.994 0.988 0.997 0.994 0.996 0.992 0.990 0.964 0.672 0.663 0.683 0.660 0.670 0.686 0.714 0.672 0.715 1978 0.75 0.76 0.98 0.96 1.01 0.93 0.83 1.10 0.91 0.76 1.56 0.23 0.49 1.50 0.55 1.84 2.18 0.48 0.85 3.90 1.70 1.34 1.46 0.78 0.78 0.67 0.67 1.01 0.88 0.67 0.21 0.80 0.17 1.26 1.13 1.52 1.77 0.71 1.22 1.58 HUMAN GEOGRAPHY Vol.24.No.1 2009/2 7513 翟荣新,刘彦随,梁昊光: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下转第 66 页)
2090年第期总第105人文地理」 范围,而实际上古劳的距离超出不多,可以认为基本被覆远高于模型I:但是,模型Ⅱ的选址可以使得服务的公平性 盖。也就是说模型Ⅱ仅需要在三个镇布局站点,即可基本更好。第三、模型Ⅱ的结果可以显著地节省站点设置费用。 满足时间阈值15分钟的要求。但对于模型I,为了达到时间 本论文的两个模型,与一般的覆盖型设施区位问题有 阈值15分钟的要求,必须在9个镇设置站点,分别是沙坪、定区别,无论在计算总满意度还是个人满意度时,都对所有 龙口、雅瑶、古劳、桃源、鹤城、共和、址山和宅梧,这是120站点的影响进行了叠加,因此,本文的模型是一种混合 因为只有宅梧距离最偏远的双合镇在15km内,而其它镇距的覆盖问题,我们认为这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研究中,隐含 离双合都超过了30km 了120站点建设运营费用的均质性假设,即忽略了不同镇设 通常,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地区120急救置和运营站点的成本的不同,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医疗的站点总是选择在市政府驻地,以便充分利用其较为良 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方便120设施的维护以 参考文献 及人员的培训。而进一步新的站点的设置,则偏向选择人口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门人文地理 较密集,医疗卫生条件也较好的镇,其目的是节约经费,提2002,17(1):85-89 高效率,方便管理。但事实上,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2] Brotcome L, Laporte G, Semet F Ambulance location and relocation 问题逐步被重视,偏远镇的120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必须得 models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 147(3): 到解决,因此模型Ⅱ较为分散的分布形式可能更加适宜 451-46 虽然,模型求解结果认为需要在距离市政府所在地最远的双3] Daskin m s. A maximum expected location model: Formulation, 合镇设置一个站点,似乎会增加设置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相 properties and heuristic solution).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83, 17 比而言,模型Ⅱ仅需要在3个镇设置站点即可,而模型I需 要在9个镇设置站点,相比之下,模型Ⅱ能够大大降低总④4 elle Cs,Hogan KThe maximum availability location problemU]. 体设置成本。模型Ⅱ还建议在鹤城镇设置站点,随着新建 的省道(双和公路)的通车,鹤城镇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S] Rajagopalan H K, Saydam C,xiao. A multiperiod set covering 与其余各镇的交通都很方便,将一个新站点设置在该镇是非 location model for dynamic redeployment of ambulances I 常有利的 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2008, 35(3): 814-826 6 Alan T Murray, Morton E. O'Kelly and Richard L Church. Regional 6结论与讨论 rvice coverage modeling []. 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08,3502):339-35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基本的结论:首先,[7 Ball m o, Lin Lp. A reliability model applied to emergency service 随着站点的距离越远,相应的每千人呼叫数量呈现减少的趋 vehicle location[]. Operations Research,19341(1)-18-36. 势,这种关系具有显著的 Wilson特征。其次,模型I的基[8]王铮等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5 本思想是追求效率,因此在给定站点数量下将使得总满意度 (上接第75页) 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报2003,58(3):381-389 3)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3]袁成,周应华靳晓燕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与态势分析 性。一方面表现在省(市)农业部门比重变化趋势的差异,门]人文地理2004,19(4)8285 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结构变动幅度的差异。总体上看,各省4]杨瑞珍,等论不同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国软科学,2002,17(8) (市)农业结构系数具有趋同性,即在符合农业结构演进基 95-101 本规律的前提下,各省(市)重点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凹]刘彦随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人文地 业产业部门。 理,1997,12(4:61-64 (4)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6张雷,刘毅.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地理学报门 的竞争格局下,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农业市 2004,59(2):311-319 场、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并按照比较利门]《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益原则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6. 经济,着力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率先推进新农村[8]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门地理学 建设。 报2007,62(6:563-570 [9]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 参考文献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69-11 [李成贵中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与调整]中国农村经济,1999。[10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228 [1张冬平袁飞农业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门地理学 689的品Admm
范围,而实际上古劳的距离超出不多,可以认为基本被覆 盖。也就是说模型 II 仅需要在三个镇布局站点,即可基本 满足时间阈值 15 分钟的要求。但对于模型 I,为了达到时间 阈值 15 分钟的要求,必须在 9 个镇设置站点,分别是沙坪、 龙口、雅瑶、古劳、桃源、鹤城、共和、址山和宅梧,这是 因为只有宅梧距离最偏远的双合镇在 15km 内,而其它镇距 离双合都超过了 30km。 通常,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地区 120 急救 医疗的站点总是选择在市政府驻地,以便充分利用其较为良 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方便 120 设施的维护以 及人员的培训。而进一步新的站点的设置,则偏向选择人口 较密集,医疗卫生条件也较好的镇,其目的是节约经费,提 高效率,方便管理。但事实上,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问题逐步被重视,偏远镇的 120 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必须得 到解决,因此模型 II 较为分散的分布形式可能更加适宜。 虽然,模型求解结果认为需要在距离市政府所在地最远的双 合镇设置一个站点,似乎会增加设置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相 比而言,模型 II 仅需要在 3 个镇设置站点即可,而模型 I 需 要在 9 个镇设置站点,相比之下,模型 II 能够大大降低总 体设置成本。模型 II 还建议在鹤城镇设置站点,随着新建 的省道 (双和公路)的通车,鹤城镇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 与其余各镇的交通都很方便,将一个新站点设置在该镇是非 常有利的。 6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基本的结论:首先, 随着站点的距离越远,相应的每千人呼叫数量呈现减少的趋 势,这种关系具有显著的 Wilson 特征。其次,模型 I 的基 本思想是追求效率,因此在给定站点数量下将使得总满意度 远高于模型 II;但是,模型 II 的选址可以使得服务的公平性 更好。第三、模型 II 的结果可以显著地节省站点设置费用。 本论文的两个模型,与一般的覆盖型设施区位问题有一 定区别,无论在计算总满意度还是个人满意度时,都对所有 120 站点的影响进行了叠加,因此,本文的模型是一种混合 的覆盖问题,我们认为这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研究中,隐含 了 120 站点建设运营费用的均质性假设,即忽略了不同镇设 置和运营站点的成本的不同,这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 2002,17(1):85-89. [2] Brotcorne L, Laporte G,Semet F.Ambulance location and relocation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147(3): 451-463. [3] Daskin M S. A maximum expected location model: Formulation, properties and heuristic solution [J]. Transportation Science,1983,17 (7):48-70. [4] ReVelle C S,Hogan K.The maximum availability location problem[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89, 23(3): 192-200. [5] Rajagopalan H K, Saydam C, Xiao J. A multiperiod set covering location model for dynamic redeployment of ambulances [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8, 35(3): 814-826. [6] Alan T Murray, Morton E. O'Kelly and Richard L.Church. Regional service coverage modeling [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8, 35(2): 339-355. [7] Ball M O, Lin L F. A reliability model applied to emergency service vehicle loc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1993,41(1):18-36. [8] 王铮,等.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2-25. 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3)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性。一方面表现在省 (市)农业部门比重变化趋势的差异, 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业结构变动幅度的差异。总体上看,各省 (市)农业结构系数具有趋同性,即在符合农业结构演进基 本规律的前提下,各省 (市)重点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 业产业部门。 (4) 在 “西部大开发”、 “东北振兴”和 “中部崛起” 的竞争格局下,东部沿海地区各省 (市)应充分利用农业市 场、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并按照比较利 益原则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 经济,着力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率先推进新农村 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成贵.中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与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1999, 15(5):18-24. [2] 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 报,2003,58(3):381-389. [3] 袁成,周应华,靳晓燕.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与态势分析 [J].人文地理,2004,19(4):82-85. [4] 杨瑞珍,等.论不同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软科学,2002,17(8): 95-101. [5] 刘彦随.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人文地 理,1997,12(4):61-64. [6] 张雷, 刘毅.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地理学报[J]. 2004,59(2):311-319. [7]《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 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6. [8]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 报,2007,62(6):563-570. [9]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6.9-11. [10]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7-228. [11]张冬平,袁飞.农业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1,19(3):5-7. 662 HUMAN GEOGRAPHY Vol.24.No.1 2009/2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 105 期 人文地理 (上接第 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