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人才快讯(所外版) 2012年11月第七期(总第7期) ※※※※※※※※※※※※※※※※※※※※※※※※※※※※※ 本期目录 ◆国家政策 “万人计划”任重道远大国爱才“用之有道” 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将于近期公布 ●2014年973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开始征集 囯资委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高校动态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Real- Time Moni toring of Rare Circulating Hepa toce l 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an Or thotopic Model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 Assesses Resection on Metastasis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从隐含信息的揭示看医学超声成像发展 清华大学王小勤教授在神经科学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大脑处理音调的神经机 理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小组的手机医 疗技术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生化系系主任 Evans教授一行到访东南大学做 学术报告 周童博士“生物信息学”在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 “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院内信息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 苏州纳米所再增4名国家“千人计划” 【中囯科学报】充分融入完全合拍一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谈与苏 州工业园共建我国纳米产业生态圈 院人才办召开会议部署实施“万人计划”有关工作 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华东分会2012年会在南京召开 ◆行业信息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人才快讯(所外版) 2012 年 11 月 第七期(总第 7 期) ※※※※※※※※※※※※※※※※※※※※※※※※※※※※※ 本 期 目 录 ┄┄┄┄┄┄┄┄┄┄┄┄┄┄┄┄┄┄┄┄┄┄┄┄┄┄┄┄┄ 国家政策 “万人计划”任重道远 大国爱才“用之有道” “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将于近期公布 2014 年 973 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开始征集 国资委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高校动态 清 华 大 学 学 术 报 告 : Real-Time Monitoring of Rare Circula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an Orthotopic Model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 Assesses Resection on Metastasis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从隐含信息的揭示看医学超声成像发展 清华大学王小勤教授在神经科学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大脑处理音调的神经机 理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小组的手机医 疗技术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生化系系主任 Evans 教授一行到访东南大学做 学术报告 周童博士“生物信息学”在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 “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院内信息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 苏州纳米所再增 4 名国家“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报】充分融入 完全合拍——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谈与苏 州工业园共建我国纳米产业生态圈 院人才办召开会议部署实施“万人计划”有关工作 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华东分会 2012 年会在南京召开 行业信息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深圳迈瑞收购上海医光仪器有限公司 ●迈瑞科技精彩纷呈,闪耀68届CMEF 迈瑞与中科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GE医疗创新周”系列活动于成都隆重举行 ●高端医疗诊断设备专项计划或于2013年公布 索尼出资6.44亿美元入股奧林巴斯 个人博客 生物医学科研创新的机会有四类 ◆地方引才 苏州24人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 国家政策 万人计划”任重道远大国爱才“用之有道”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0-11 众所周知,人才工作,事关国家兴衰,任重道远。谁能掌握优质的人才资源,谁就能在 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谁能掌握高端人才力量,谁就能引领发展潮流。中央髙度重视,继“千 人计划”后,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委最近又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亦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 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 殊支持 如果说“千人计划”是国家推进人才工作1.0版的“引擎”,那么“万人计划”就是2.0 版了,同时发力,力度无疑更大,范围更广,考虑更全面,措施更健全。在当前我国经济转 型的重要时刻,其意义和作用都不言而喻。“万人计划”的升温、升级,既凸显了国家做好 人才工作的决心,彰显了大国器量,也切实体现大国爱才“用之有道” 11个部委联合发力,体现了寻才的决心与力度。“万人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统一领导,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 实葹,这样的格局,我们是很少见到的。再看其实施过程:“万人计划”在遴选程序、遴选 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 探索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万人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品牌工程。相对的公平与公正,会使选才的“慧眼”更亮,看到更多人才,也会使更多的 人才找到合适的平台施展技能。11个部委联合发力,贴出的“求贤榜”无疑更具“含金量”, 拋出的“橄榄枝”无疑更具诚意 10年时间分批遴选,凸显了育才的耐心和雄心。“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对人才 的培育和甄别,都不能急功近利。10年,也就等于国家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如 此长期的规划,应该说是体现了中央长远的眼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上了。从海外引才到国内育才,要取得明显成效,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10年,其实 也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一个阶段,但这个开始的“10年”,表明了中央的耐心和雄心,让更 多的人看到了曙光,也就会激发国内人才的竞争意识,极大地激励各类创新型人才发挥聪明 才智,提升各种能力。抓住这10年的杋遇,开启好的风尚,营造妤的势头,我们国内甚或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深圳迈瑞收购上海医光仪器有限公司 迈瑞科技精彩纷呈,闪耀 68 届 CMEF 迈瑞与中科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GE 医疗创新周”系列活动于成都隆重举行 高端医疗诊断设备专项计划或于 2013 年公布 索尼出资 6.44 亿美元入股奥林巴斯 个人博客 生物医学科研创新的机会有四类 地方引才 苏州 24 人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 国家政策 “万人计划”任重道远 大国爱才“用之有道”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10-11 众所周知,人才工作,事关国家兴衰,任重道远。谁能掌握优质的人才资源,谁就能在 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谁能掌握高端人才力量,谁就能引领发展潮流。中央高度重视,继“千 人计划”后,中组部、人社部等 11 个部委最近又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亦称“万人计划”),准备用 10 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 1 万名 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 殊支持。 如果说“千人计划”是国家推进人才工作 1.0 版的“引擎”,那么“万人计划”就是 2.0 版了,同时发力,力度无疑更大,范围更广,考虑更全面,措施更健全。在当前我国经济转 型的重要时刻,其意义和作用都不言而喻。“万人计划”的升温、升级,既凸显了国家做好 人才工作的决心,彰显了大国器量,也切实体现大国爱才“用之有道”。 11 个部委联合发力,体现了寻才的决心与力度。“万人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统一领导,中组部、人社部等 11 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 实施,这样的格局,我们是很少见到的。再看其实施过程:“万人计划”在遴选程序、遴选 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 探索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万人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品牌工程。相对的公平与公正,会使选才的“慧眼”更亮,看到更多人才,也会使更多的 人才找到合适的平台施展技能。11 个部委联合发力,贴出的“求贤榜”无疑更具“含金量”, 抛出的“橄榄枝”无疑更具诚意。 10 年时间分批遴选,凸显了育才的耐心和雄心。“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对人才 的培育和甄别,都不能急功近利。10 年,也就等于国家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如 此长期的规划,应该说是体现了中央长远的眼光,真正将人才工作放到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上了。从海外引才到国内育才,要取得明显成效,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10 年,其实 也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一个阶段,但这个开始的“10 年”,表明了中央的耐心和雄心,让更 多的人看到了曙光,也就会激发国内人才的竞争意识,极大地激励各类创新型人才发挥聪明 才智,提升各种能力。抓住这 10 年的机遇,开启好的风尚,营造好的势头,我们国内甚或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说能被我们国家所用的人才就会不断多起来,不断成长起来,为各项事业增添无穷动力。 1万名领军型人才,打造国家人才结构新格局。1万名,对于13亿人的泱泱大国来说 不多,但精,这就是高端人才的可贵之处。“万人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解决我国大师级人才 匮乏、各领域创新创业骨干人才不足以及青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最迫切的问题。“万人计 划”求精求细,内外结合,为的就是改变以前的粗放式人才发展增长方式,向精细化、科学 化増长方式转变,按照规划,我国势必培养岀更多地有思想、有前景的“潜能”优秀人才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 现战略产业与其它新型产业、传统产业高层次人 才“遍地开花分外香”的喜人形势 “万人计划”是人才工作的强大“引擎”,有利且有力,但要发挥效用,就需要确保其 正常运作,这方面,中央也是高瞻远瞩。物质上,国家给予“万人计划”重点支持经费,精 神上,给入选的人才授予“国家特殊攴持人才”称号,这些都体现了国家真正惜才、重才。 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县级 以上地方党委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和有条件的县(市) 党委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这“一杆子插到底”,为落实 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使我们有理由憧憬国家在强大的人才支撑下取得长足发展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万人计划”聚的是人才,更是民心,强的是国力,更是国运 真心的求才,用心的育才,凭公心去用才,相信天下大多数人才将归于中华之怀抱,民族复 兴也将能早日梦圆。 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将于近期公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10-23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启动实施以来,中组部、人社部、 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主要参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 精神,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批髙层次特殊支持人才将在近期遴选产 记者近日从“万人计划”专项办获悉,部署实施“万人计划”会议召开后,中央人才工作协 调小组专门出台了《学习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特支 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意见和措施,扎实推动“万人计划” 的实施。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组建“万人计划”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 2012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对建立科学遴选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等 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据介绍,“万人计划”实行两级评选,中组部、人社部等5个评选平台部门分别实施3个 层次、7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万人计划”专项办组建综合性、高水平的评选委员会进行复 评。按照工作计划,各评选平台部门正在抓紧开展推荐评选工作,将分两批完成2012年度 各类人才的评选工作。 由于各类人才评选支持工作依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开 展,所以评选工作在前段时间已有一定基础。目前,中组部牵头实施的“青年拔尖人才”第 批评选工作已经完成,近200名优秀青年入选。科技部已经完成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 新领军人才”初评工作,“万人计划”专项办正在商请有关部门组建评选委员会,组织开展复 评工作。此三类人才第一批评选结果可望于近期面向全社会发布,其他各类人才笫一批评选 工作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说能被我们国家所用的人才就会不断多起来,不断成长起来,为各项事业增添无穷动力。 1 万名领军型人才,打造国家人才结构新格局。1 万名,对于 13 亿人的泱泱大国来说, 不多,但精,这就是高端人才的可贵之处。“万人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解决我国大师级人才 匮乏、各领域创新创业骨干人才不足以及青年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等最迫切的问题。“万人计 划”求精求细,内外结合,为的就是改变以前的粗放式人才发展增长方式,向精细化、科学 化增长方式转变,按照规划,我国势必培养出更多地有思想、有前景的“潜能”优秀人才,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实现战略产业与其它新型产业、传统产业高层次人 才“遍地开花分外香”的喜人形势。 “万人计划”是人才工作的强大“引擎”,有利且有力,但要发挥效用,就需要确保其 正常运作,这方面,中央也是高瞻远瞩。物质上,国家给予“万人计划”重点支持经费,精 神上,给入选的人才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这些都体现了国家真正惜才、重才。 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县级 以上地方党委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和有条件的县(市), 党委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这“一杆子插到底”,为落实 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使我们有理由憧憬国家在强大的人才支撑下取得长足发展。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万人计划”聚的是人才,更是民心,强的是国力,更是国运。 真心的求才,用心的育才,凭公心去用才,相信天下大多数人才将归于中华之怀抱,民族复 兴也将能早日梦圆。 “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将于近期公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2-10-23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启动实施以来,中组部、人社部、中 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主要参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 精神,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批高层次特殊支持人才将在近期遴选产 生。 记者近日从“万人计划”专项办获悉,部署实施“万人计划”会议召开后,中央人才工作协 调小组专门出台了《学习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特支 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意见和措施,扎实推动“万人计划” 的实施。中组部、人社部等 11 个部门组建“万人计划”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 2012 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对建立科学遴选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等 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据介绍,“万人计划”实行两级评选,中组部、人社部等 5 个评选平台部门分别实施 3 个 层次、7 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万人计划”专项办组建综合性、高水平的评选委员会进行复 评。按照工作计划,各评选平台部门正在抓紧开展推荐评选工作,将分两批完成 2012 年度 各类人才的评选工作。 由于各类人才评选支持工作依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部署的 12 项重大人才工程开 展,所以评选工作在前段时间已有一定基础。目前,中组部牵头实施的“青年拔尖人才”第一 批评选工作已经完成,近 200 名优秀青年入选。科技部已经完成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 新领军人才”初评工作,“万人计划”专项办正在商请有关部门组建评选委员会,组织开展复 评工作。此三类人才第一批评选结果可望于近期面向全社会发布,其他各类人才第一批评选 工作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2014年973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开始征集 根据科技部通知,现开始201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研究 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征集工作。 2014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综 合交叉和重大科学前沿等9个领域部署重大项目;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蛋白质研究 发育与生殖研究、干细胞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将继续加强战略性、 前瞻性部署。 征集截止日期为11月12日 国资委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中科院2012-10-12 10月1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囯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在北京举行。国资委主任王勇、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岀席仪式并讲话,国资委副主任黃丹华、 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詹文龙,中纪委驻 院纪检组组长李志刚出席仪式。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国资委、中科院为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 新为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王勇在讲话中对中科院长期以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开创 性成果表示祝贺。他认为,中科院自主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 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研究、咨询和评估,充分发挥了国家科学 思想库作用;一直高度重视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创新,深入推进与中石油、航天科技集团 峡集团、国机集团等一大批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为中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 力支撑。国资委将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围绕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 步加强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包括推动中央企业与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 享、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国家战略急需的科技攻关;促进中科院研究成果向 中央企业转移转化;联合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交流和引进等方面深入合作,积 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需求对接活动;推动中央企业与中科院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和重 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 白春礼在讲话中回顾了长期以来双方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认为 通过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双方将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突破创新主体间的界限,实现知识创 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国家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做出扎实贡献 白春礼说,这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双方将 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 家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大计划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为国家战略急需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进 一步建立平台、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促进中科院研究成果向中央企业转移转化;联合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交流与引进等方面深入合作,利用中科院人才队伍优势和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2014 年 973 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开始征集 根据科技部通知,现开始 2014 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含重大研究 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征集工作。 2014 年 973 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综 合交叉和重大科学前沿等 9 个领域部署重大项目;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蛋白质研究、 发育与生殖研究、干细胞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 6 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将继续加强战略性、 前瞻性部署。 征集截止日期为 11 月 12 日。 国资委与中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中科院 2012-10-12 10 月 10 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在北京举行。国资委主任王勇、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席仪式并讲话,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 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詹文龙,中纪委驻 院纪检组组长李志刚出席仪式。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国资委、中科院为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 新为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王勇在讲话中对中科院长期以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开创 性成果表示祝贺。他认为,中科院自主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 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研究、咨询和评估,充分发挥了国家科学 思想库作用;一直高度重视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创新,深入推进与中石油、航天科技集团、三 峡集团、国机集团等一大批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为中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智 力支撑。国资委将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围绕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 步加强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包括推动中央企业与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建立优势互补、开放共 享、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国家战略急需的科技攻关;促进中科院研究成果向 中央企业转移转化;联合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交流和引进等方面深入合作,积 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需求对接活动;推动中央企业与中科院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和重 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 白春礼在讲话中回顾了长期以来双方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认为, 通过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双方将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突破创新主体间的界限,实现知识创 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 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国家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做出扎实贡献。 白春礼说,这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双方将 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 家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大计划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为国家战略急需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进 一步建立平台、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促进中科院研究成果向中央企业转移转化;联合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交流与引进等方面深入合作,利用中科院人才队伍优势和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培养机制,帮助中央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培养硏究生,造就 批懂科技、通管理的骨千队伍;组织双方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需求对 接活动,发挥中科院学部的科学思想库作用;组织院士专家对中央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项目 实施、研发机构建设等提供咨询与服务。双方通过产学硏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科院将以合作协议的签 署为契杋,与国资委一起推动中央企业与国立科研杋构开展战略合作,协同创新,在科技创 新工作、平台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咨询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 合作 国资委和中科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責人,20多家中央企业、20多个国立科研机构有关负 责人见证了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高校动态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Rea1- Time Monitoring of Rare circulating Hepa 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an Orthotopic Model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 Assesses Resection on Metastasis 时间:11月6日下午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B323 报告人:魏勋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MED-X研究院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摘要: The fat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which leads to mos t dea ths in hepatocel lular carcinoma (HCC). Therefore, quantifica tion of ctCs proves to be an emerging tool for diagnosing stratifying, and moni toring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diseases. In vivo flow cytometry has the capability to monitor the dynamics of fluorescent ly labeled ctCs continuously and noninvasively. Here, we combine in vivo f low cy tometry technique and a GFP-transfected Hcc or thotopic metastatic tumor model to moni tor ctc dynamics Our in vivo flow cy t ometry has approxima tely 1. 8-fold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whole blood analysis by conventional flow cy t ometry. We fou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tc dynamics be tween orthotopic and subcutaneous tumor models. We also investigated whe ther liver resection promotes or restricts hema togenous metastasis in advanced HCC.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CTCs and ear ly metastase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resection. The resection prominent ly restricts hema togenous metastasis and distant metastases ctc dynamics is correlated with tumor growth in our or thotopic tumor model. The number and size of distant metastases corres pond to ctc dynamics. The novel in vivo flow cy tometry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orthotopic tumor models might provide insights to tumor hema togenous metastasis and guidance to cancer therapy. 魏勋斌,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MED-X研究院与生物医学工 程学院)、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 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培养机制,帮助中央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培养研究生,造就一 批懂科技、通管理的骨干队伍;组织双方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需求对 接活动,发挥中科院学部的科学思想库作用;组织院士专家对中央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项目 实施、研发机构建设等提供咨询与服务。双方通过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科院将以合作协议的签 署为契机,与国资委一起推动中央企业与国立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协同创新,在科技创 新工作、平台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咨询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 合作。 国资委和中科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20 多家中央企业、20 多个国立科研机构有关负 责人见证了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高校动态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Real-Time Monitoring of Rare Circula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an Orthotopic Model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 Assesses Resection on Metastasis 时间:11 月 6 日下午 3: 00 地点:医学科学楼 B323 报告人:魏勋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MED-X 研究院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摘要: The fat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which leads to most death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Therefore, quantification of CTCs proves to be an emerging tool for diagnosing, stratifying, and monitoring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diseases. In vivo flow cytometry has the capability to monitor the dynamics of fluorescently labeled CTCs continuously and noninvasively. Here, we combine in vivo flow cytometry technique and a GFP-transfected HCC orthotopic metastatic tumor model to monitor CTC dynamics. Our in vivo flow cytometry has approximately 1.8-fold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whole blood analysis by conventional flow cytometry. We fou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TC dynamics between orthotopic and subcutaneous tumor models. We also investigated whether liver resection promotes or restricts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in advanced HCC.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CTCs and early metastase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resection. The resection prominently restricts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and distant metastases. CTC dynamics is correlated with tumor growth in our orthotopic tumor model. The number and size of distant metastases correspond to CTC dynamics. The novel in vivo flow cytometry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orthotopic tumor models might provide insights to tumor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and guidance to cancer therapy. 魏勋斌,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MED-X 研究院与生物医学工 程学院)、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 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魏勋斌教授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 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 研究。2001-200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 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973国家重大基础研 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等项目资助。在 NATURE、PNAS等期刊发表SCⅠ论文60余篇,他引700余次。获得国家医疗 注册证1项、国内外专利3项。主要研究在体荧光光学分子影像与探针技术。研究领域包括: 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及近红外 纳米光学探针技术;3)高时空分辨的蛋白质功能光学成像研究;4)激光医学与疾病的光治 疗技术。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从隐含信息的揭示看医学超声成像发展 时间:11月7日下午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B323 报告人: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报告摘要: 回顾过去几十年,从医学超声回波中检测出幅度信息,到检测出多谱勒频移信息,进而检测 出谐波信息、弹性信息。可以说医学超声回波信号的检测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揭示隐含 信息的历史。从B超,彩超,到谐波成像,弹性成像.,应该说毎一步都有一个跃进,但 都没有带来根本性的突破。难点有两个,一是要突破前面所述的声特性阻抗差异成像的传统, 找到新的成像参数。二是要改变超声成像除了实时无创地揭示器官解剖信息外,还要获得」 变的功能信息及分子水平的信息。报告结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的研究、医学超声产 业现状和发展,探讨了继续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其研究前沿及可能进一步突破的几个方 面。预见新的超声隐含信息检测岀来将会带来医学超声成像新的进步和根本性的突破。 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导师,任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 任,深圳市医学超声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2005-2010),深圳安科公司研究员、 总工程师(1988-2005),浙江大学博士后(1987-198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1987),国家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起),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及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 陈思平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医学电子仪器、医学超声工程课题开发和致力 于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将通讯领城的伪随机码扩展频谱技术应用于医学超声检测和成像中,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带领课题组同志研制成功我国笫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 统,1992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作为国家九五、十五计划攻关项目组负 责人,完成了全数字彩超关键技术研究,及全数字彩超系统研究,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优 秀。发表论文30余篇,合编论著3部、主编1部;申请和获准发眀专利10项;兼浙江大学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英国IOP 学会杂志PMEA顾问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魏勋斌教授 1993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 年 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 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 研究。2001-2006 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2006 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 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 973 国家重大基础研 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等项目资助。在 NATURE、PNAS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他引 700 余次。获得国家医疗 注册证 1 项、国内外专利 3 项。主要研究在体荧光光学分子影像与探针技术。研究领域包括: 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及近红外 纳米光学探针技术;3)高时空分辨的蛋白质功能光学成像研究;4)激光医学与疾病的光治 疗技术。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从隐含信息的揭示看医学超声成像发展 时间:11 月 7 日下午 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 B323 报告人: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报告摘要: 回顾过去几十年,从医学超声回波中检测出幅度信息,到检测出多谱勒频移信息,进而检测 出谐波信息、弹性信息。可以说医学超声回波信号的检测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揭示隐含 信息的历史。从 B 超,彩超,到谐波成像,弹性成像……,应该说每一步都有一个跃进,但 都没有带来根本性的突破。难点有两个,一是要突破前面所述的声特性阻抗差异成像的传统, 找到新的成像参数。二是要改变超声成像除了实时无创地揭示器官解剖信息外,还要获得病 变的功能信息及分子水平的信息。报告结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的研究、医学超声产 业现状和发展,探讨了继续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其研究前沿及可能进一步突破的几个方 面。预见新的超声隐含信息检测出来将会带来医学超声成像新的进步和根本性的突破。 陈思平教授,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导师,任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 任,深圳市医学超声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2005-2010),深圳安科公司研究员、 总工程师(1988-2005),浙江大学博士后(1987-1989),西安交通大学博士(1987),国家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 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 年起),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及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 陈思平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医学电子仪器、医学超声工程课题开发和致力 于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将通讯领域的伪随机码扩展频谱技术应用于医学超声检测和成像中,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带领课题组同志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 统,1992 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作为国家九五、十五计划攻关项目组负 责人,完成了全数字彩超关键技术研究,及全数字彩超系统研究,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优 秀。发表论文 30 余篇,合编论著 3 部、主编 1 部;申请和获准发明专利 10 项;兼浙江大学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英国 IOP 学会杂志 PMEA 顾问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清华大学王小勤教授在神经科学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大脑处理音 调的神经机理 王小勤教授最近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为第一作者单位在《神经科学杂志》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撰写综述文章介绍大脑处理音调( pitch)的神经机理[1l 音调在语言和音乐的表达和感知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脑处理音调的杋理是听觉神经科学 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过去100多年中,听觉科学家对音调处理的行为机理做了大量的 研究并获得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自60年代以来,听觉神经科学家对大脑处理音调的神经机 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但至到最近才在这个领域有了重大突破。王小勤教授的研究团队 于2005年首次用单个神经细胞记录的手段在灵长类动物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处理音调的特殊 区域[2]。在同一时期,相似的脑区也在人类大脑中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3]。在这篇题为 《听觉皮层提取和使用音调信息的神经机理》的文章中,王小勤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的 Kerry Walker博士总结了近年来在音调处理的神经杋理硏究领堿以动物为实验模型所得到的重要 发现,解释了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于理解人类大脑音调处理机制的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了该领域尚需回答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这些问题应该考虑的新的实验和技术 段 参考文献: [1] Wang x, Walker KMM. Neural mechanisms for the abs traction and use of pitch information in auditory cortex. J. Neurosci. 32: 13339-13342(2012) [2] Bendor D, Wang X. The neuron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in primate audi tory cortex. Nature,436:1161-1165(2005) [3 Penagos H, Me l cher JR, Oxenham AJ. A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salience in nonprimary human audi tory cortex revealed wi th funct 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urosci, 24: 6810-6815(2004)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小 组的手机医疗技术 2012年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以《口袋“医生”》为题, 报道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小组近年来在手机医疗技术领域的探索性 1973年4月,马丁·库帕发明了第一部手机,最初的手机不仅体积庞大,且只有单一的 通话功能。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不仅尺寸显著缩小,其所实现的功能也日 益多样化,如拍照、发短信、玩游戏、上网、看电视等,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普及的电 子媒介。进入21世纪后,先进的高集成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的完美结合,正在逐渐形成 种彻底颠覆传统健康监护模式的新兴技术—手机医疗技术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对人体健康状态的长期连续监测,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发现时已接 近晚期,从而错失治愈的良机;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治疔 的难度和成本。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为发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健康监 护技术开启了希望之门。与各种传统医疗技术相比,集便携、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多媒体 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和计算、传感与互动乃至高品质体验等诸多综合优势于一体的手机系统, 为新兴生物医学工程学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健康技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清华大学王小勤教授在神经科学杂志撰写综述介绍大脑处理音 调的神经机理 王小勤教授最近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为第一作者单位在«神经科学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撰写综述文章介绍大脑处理音调(pitch)的神经机理[1]。 音调在语言和音乐的表达和感知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脑处理音调的机理是听觉神经科学 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过去 100 多年中,听觉科学家对音调处理的行为机理做了大量的 研究并获得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自 60 年代以来,听觉神经科学家对大脑处理音调的神经机 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但至到最近才在这个领域有了重大突破。王小勤教授的研究团队 于 2005 年首次用单个神经细胞记录的手段在灵长类动物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处理音调的特殊 区域[2]。在同一时期,相似的脑区也在人类大脑中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3]。在这篇题为 «听觉皮层提取和使用音调信息的神经机理»的文章中,王小勤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的 Kerry Walker 博士总结了近年来在音调处理的神经机理研究领域以动物为实验模型所得到的重要 发现,解释了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于理解人类大脑音调处理机制的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了该领域尚需回答的核心问题和研究这些问题应该考虑的新的实验和技术手 段。 参考文献: [1] Wang X, Walker KMM. Neural mechanisms for the abstraction and use of pitch information in auditory cortex. J. Neurosci. 32:13339-13342 (2012) [2] Bendor D, Wang X. The neuron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in primate auditory cortex. Nature, 436:1161-1165 (2005) [3] Penagos H, Melcher JR, Oxenham AJ. A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pitch salience in nonprimary human auditory cortex revealed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Neurosci, 24:6810-6815 (2004)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报道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小 组的手机医疗技术 2012 年 10 月 25 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以《口袋“医生”》为题, 报道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小组近年来在手机医疗技术领域的探索性 成果。 1973 年 4 月,马丁•库帕发明了第一部手机,最初的手机不仅体积庞大,且只有单一的 通话功能。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不仅尺寸显著缩小,其所实现的功能也日 益多样化,如拍照、发短信、玩游戏、上网、看电视等,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普及的电 子媒介。进入 21 世纪后,先进的高集成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的完美结合,正在逐渐形成一 种彻底颠覆传统健康监护模式的新兴技术——手机医疗技术。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对人体健康状态的长期连续监测,使得不少重大疾病在发现时已接 近晚期,从而错失治愈的良机;即使一些非致命性疾病,也往往因诊断不及时而增加了治疗 的难度和成本。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为发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健康监 护技术开启了希望之门。与各种传统医疗技术相比,集便携、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多媒体、 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和计算、传感与互动乃至高品质体验等诸多综合优势于一体的手机系统, 为新兴生物医学工程学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健康技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术变革的核心引擎。正是深刻体会到发展普适性手杋医疗健康技术的前瞻性意义,由刘静教 授领导的科研小组近年来为此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探索与应用实践。他们较早地提出从国 家层面全面部署低成本医疗战略,倡导用技术推进全民乃至全球医疗健康水平的无差别化, 并建立了微型全科医院(μTHS- Miniaturized Total Hospital sys tem)等新颖概念,率先发 展出一系列原理独特的手机医学方法与技术,如:手杋无线显微成像、手杋睡眠监测、手机 步态监测与分析、手机无线血压/唾液糖份测量乃至集成化的手机微型全科体检技术等。基 于这些系统性工作,研究小组出版了全球首部低成本医疗及手机医学工程方面的前沿著作 《先进低成本医疗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手机平台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及应 用》(科学出版社,2011),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实验室所研发的部分专利技术成果已转 让企业并形成市场化产品,产学研合作不断得到推进。种种态势表明,手机医疗健康技术正 逐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科技之光》栏目正是了解到手机医疗健康技术的新颖性、重大实用价值、社会意义及 易普及性,特别制作了本期大约30分钟的节目。节目不仅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基于手机平台 的人体动态心电信号、温度信号的无线监测技术及无线显微成像技术,更将所研发技术与现 有医疗仪器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全教授表示,基于手机平台 所采集到的人体心电信号,与传统心电仪测出的结果完全一致;同时,借助基于手机平台的 人体心电监测技术,可以更加方便的捕捉和记录到人体发病瞬间的心电信号,从而为医生的 诊断评估提供了有效的凭证。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机医疔技术推广试用的过程中,更有试用 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异常的心电信号,经医院进一步详细检查,最终确认了试用者的病情 并及时的给予了医疗建议,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手机医疗健康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对多种生理指标与健康状况可以随时随地加 以测量和监控,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体健康状态的现有管理模式,更有望催生出一个崭新的医 疗健康技术产业 该小组的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863”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及有关合作企业 的资助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生化系系主任 Evans教授一行到 访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 Def ining the best targets for effective cancer therapy Professor Gerard Evan(Head of Depar tment of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ime:2:30-3:30pm,2nd Venue: at the meeHng room of the State Key Lab of Bioelectronics (Chien- Shiung Wu Lab), Southeast University Gerard I. Evan, Lamorna Brown Swigart, Trevor Littlewood, Laura Soucek, Nicole Sodir, Roderick Kor lever and Ivonne Gamper, Dept.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Cancers are difficult pathologies to cure because tumor cells adapt and evolve in response to target inhibition. Hence, the ma jor issue confounding efficacy of cancer drugs is the extent of func t ional redundancy (ei ther innate, adapt ive or acquired through mut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target.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developed novel, switchable genetic mouse models that allow us to regulate the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术变革的核心引擎。正是深刻体会到发展普适性手机医疗健康技术的前瞻性意义,由刘静教 授领导的科研小组近年来为此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探索与应用实践。他们较早地提出从国 家层面全面部署低成本医疗战略,倡导用技术推进全民乃至全球医疗健康水平的无差别化, 并建立了微型全科医院(THS-Miniaturized Total Hospital System)等新颖概念,率先发 展出一系列原理独特的手机医学方法与技术,如:手机无线显微成像、手机睡眠监测、手机 步态监测与分析、手机无线血压/唾液糖份测量乃至集成化的手机微型全科体检技术等。基 于这些系统性工作,研究小组出版了全球首部低成本医疗及手机医学工程方面的前沿著作: 《先进低成本医疗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手机平台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及应 用》(科学出版社,2011),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实验室所研发的部分专利技术成果已转 让企业并形成市场化产品,产学研合作不断得到推进。种种态势表明,手机医疗健康技术正 逐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科技之光》栏目正是了解到手机医疗健康技术的新颖性、重大实用价值、社会意义及 易普及性,特别制作了本期大约 30 分钟的节目。节目不仅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基于手机平台 的人体动态心电信号、温度信号的无线监测技术及无线显微成像技术,更将所研发技术与现 有医疗仪器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全教授表示,基于手机平台 所采集到的人体心电信号,与传统心电仪测出的结果完全一致;同时,借助基于手机平台的 人体心电监测技术,可以更加方便的捕捉和记录到人体发病瞬间的心电信号,从而为医生的 诊断评估提供了有效的凭证。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机医疗技术推广试用的过程中,更有试用 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异常的心电信号,经医院进一步详细检查,最终确认了试用者的病情, 并及时的给予了医疗建议,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手机医疗健康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对多种生理指标与健康状况可以随时随地加 以测量和监控,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体健康状态的现有管理模式,更有望催生出一个崭新的医 疗健康技术产业。 该小组的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863”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及有关合作企业 的资助。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生化系系主任 Evans 教授一行到 访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 Defining the best targets for effective cancer therapy Professor Gerard Evan (Head of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ime: 2:30 – 3:30pm, 2nd November Venue: at the meeHng room of the State Key Lab of Bioelectronics (Chien‐Shiung Wu Lab), Southeast University Gerard I. Evan, Lamorna Brown Swigart, Trevor Littlewood, Laura Soucek, Nicole Sodir, Roderick Kortlever and Ivonne Gamper, Dept.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Cancers are difficult pathologies to cure because tumor cells adapt and evolve in response to target inhibition. Hence, the major issue confounding efficacy of cancer drugs is the extent of functional redundancy (either innate, adaptive or acquired through mut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target.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developed novel, switchable genetic mouse models that allow us to regulate the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activities of (currently) untargetable intracellular effector nodes that are functiona l ly non-redundant: Ras, Myc, and E2F. In this way, we model, in pre-clinical mouse cancer models in vivo, the therapeutic index of inhibiting these specific effectors in various tumor models. The Myc oncoprotein is funct ionally deregulated in almost all human cancers, even though the gene is frequent ly not, of itself mutated. Using switchable genetic mouse models in which endogenous Myc funct ion can be systemically and reversibly inhibi ted in normal and tumour tissues in vivo, we demons trate that inhibiting Myc has a remarkably efficacious and durable therapeutic impact on multiple cancer types while eliciting only mild, reversible and non-cy totoxic side effects in normal tissues. Moreover, in keeping with the non-redundant nature of Myc in proliferation, we never see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clones since the requirement for Myc cannot be circumvented. Using a different switchable technology,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 l of inhibiting mitogenic E2F activity.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is functionally inactivated in many tumor types, suggesting that p53 res toration might be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Using a mouse in which endogenous p53 can be sys temically and reversibly switched between inactive and active states in vivo, similarly, we use switchable genetics to model the thera peutic efficacy of restoring p53 in various cancer types and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ir evolution. Our studies indicate unexpected ways in which p53's chequered evolutionary legacy has compromised its efficacy as a tumour suppressor and indicate inherent limits in the efficacy of p53-restoration as a cancer therapy. 周童博士“生物信息学”在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 “生物信息学”学术报告 时间:2012年10月23日(周二)上午9:30 地点:逸夫科技馆3楼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室 报告人:周童博士 报告人单位: Institute for Per sona lized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报告题目: Sound of silence:non- neutral tale on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enetic code, synonymous mutations in genes will not obviously affect the resul tant protein and are hence considered"silent". If they don't affect the protein, silent mutations cannot cause genetic disease. However, silent mutations are now acknowledged to be able to cause changes in protein expression, conformation and function. The recent increase in knowledg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silent mutations has revealed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f such mutations to human disease risk and other complex traits we review current unders tanding of the extent to which silent mutation inf luence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the various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 t under lie these effec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biomedical applica tions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activities of (currently) untargetable intracellular effector nodes that are functionally non-redundant: Ras, Myc, and E2F. In this way, we model, in pre-clinical mouse cancer models in vivo, the therapeutic index of inhibiting these specific effectors in various tumor models. The Myc oncoprotein is functionally deregulated in almost all human cancers, even though the gene is frequently not, of itself, mutated. Using switchable genetic mouse models in which endogenous Myc function can be systemically and reversibly inhibited in normal and tumour tissues in vivo, we demonstrate that inhibiting Myc has a remarkably efficacious and durable therapeutic impact on multiple cancer types while eliciting only mild, reversible and non-cytotoxic side effects in normal tissues. Moreover, in keeping with the non-redundant nature of Myc in proliferation, we never see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clones since the requirement for Myc cannot be circumvented. Using a different switchable technology,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hibiting mitogenic E2F activity.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is functionally inactivated in many tumor types, suggesting that p53 restoration might be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Using a mouse in which endogenous p53 can be systemically and reversibly switched between inactive and active states in vivo, similarly, we use switchable genetics to model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restoring p53 in various cancer types and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ir evolution. Our studies indicate unexpected ways in which p53’s chequered evolutionary legacy has compromised its efficacy as a tumour suppressor and indicate inherent limits in the efficacy of p53-restoration as a cancer therapy. 周童博士“生物信息学”在东南大学做学术报告 “生物信息学”学术报告 时间:2012 年 10 月 23 日(周二)上午 9:30 地点:逸夫科技馆 3 楼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室 报告人:周童博士 报告人单位:Institute for Personalized Respiratory Medicin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报告题目: Sound of silence: non-neutral tale on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enetic code, synonymous mutations in genes will not obviously affect the resultant protein and are hence considered “silent”. If they don't affect the protein, silent mutations cannot cause genetic disease. However, silent mutations are now acknowledged to be able to cause changes in protein expression, conformation and function. The recent increase in knowledg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silent mutations has revealed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f such mutations to human disease risk and other complex traits. Here we review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extent to which silent mutations influence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the various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se effec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年第七期 We also indicate that even non-s ynonymous mutations may cause human diseases by altering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ins tead of changing protein function 周童博士简介 Dr. Zhou completed his B s. in Biomedica l Engineer ing at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2000, a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2006. He completed pos doctoral training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6-2010) Dr. Zhou began his academic career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medical Center (2010 -- present) where he focus on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clinical bioinformatics “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交大牵头,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科院上 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的“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交 大徐汇校区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中囯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 究所所长赵振堂、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中南大学副校长田勇泉、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究所副所长戴宁等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协同单位人事、科 研、人才培养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仪式。仪式由上海交大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刘燕刚 主持。 据介绍,“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将建成同步辐射X射线动物医学成像创新 平台、同步辐射X射线分子功能影像创新平台、同步辐射e- Science技术创新平台、同步 辐射医学应用仪器与方法创新平台、同步辐射Ⅹ射线医学影像平台、同步辐射X射线微束 诊治平台。建设预期目标为:充分发挥髙校综合学科群和中科院大型科学装置优势,应用现 代网络技术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取得重大科学前沿突破;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前沿关键技 术的协同攻关,探索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显著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同步辐射医学应 用研究及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抢占国际前沿研究高地;培养出一批应用国家 级重大科学装置设施的国际一流水平研究人才,形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创新 技术研发基地。 院内信息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 10月12日上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仪式在中囯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 举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上海市副市长 沈晓明等相关领导和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沈文庆、陈晓亚等科研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 江绵恒向 Richard a. Lerner(理查徳乐纳)教授颁发了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 首任所长任命书。 Lerner教授在感言中表示,将带领中外专家团队,把上海科技大学免疫 化学研究所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所。 江绵恒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面临着能源、环境、人口健康、就业等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所外版)2012 年第七期 We also indicate that even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may cause human diseases by altering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instead of changing protein function. 周童博士简介: Dr. Zhou completed his B.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2000, a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2006. He completed postdoctoral training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6 -2010). Dr. Zhou began his academic career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Medical Center (2010 -- present) where he focus on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clinical bioinformatics “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10 月 17 日下午,由上海交大牵头,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科院上 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的“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交 大徐汇校区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 究所所长赵振堂、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中南大学副校长田勇泉、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究所副所长戴宁等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协同单位人事、科 研、人才培养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仪式。仪式由上海交大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刘燕刚 主持。 据介绍,“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将建成同步辐射 X 射线动物医学成像创新 平台、同步辐射 X 射线分子功能影像创新平台、同步辐射 e-Science 技术创新平台、同步 辐射医学应用仪器与方法创新平台、同步辐射 X 射线医学影像平台、同步辐射 X 射线微束 诊治平台。建设预期目标为:充分发挥高校综合学科群和中科院大型科学装置优势,应用现 代网络技术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取得重大科学前沿突破;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前沿关键技 术的协同攻关,探索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显著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同步辐射医学应 用研究及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抢占国际前沿研究高地;培养出一批应用国家 级重大科学装置设施的国际一流水平研究人才,形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步辐射医学应用创新 技术研发基地。 院内信息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 10 月 12 日上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 举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上海市副市长 沈晓明等相关领导和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沈文庆、陈晓亚等科研人员参加了揭牌仪式。 江绵恒向 Richard A. Lerner(理查德·乐纳)教授颁发了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 首任所长任命书。Lerner 教授在感言中表示,将带领中外专家团队,把上海科技大学免疫 化学研究所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所。 江绵恒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面临着能源、环境、人口健康、就业等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