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指导教案(1)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作者:中国物理研究院周发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题指导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妺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 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 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 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 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 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 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 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 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 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 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 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 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 意境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1)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 ----------- 作者:中国物理研究院 周发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题指导 步骤: 第一节 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 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 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 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 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 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 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 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 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 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 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 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 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 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 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 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 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 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 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 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 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 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 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 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 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 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 蝉虞世南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 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 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 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 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 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 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 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 年·全国〗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 年·全国〗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 年·全国〗 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 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 年·全国〗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 年·全国〗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 此,幽期不负言。 〖1999 年·全国〗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 〗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 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 〗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 曲,安禅制毒龙。 〖2000 春季高考〗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春季高考〗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北京高考〗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 新沙陆龟蒙 渤懈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一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 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毅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 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晩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之五:2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 春季高考〗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 春季高考〗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 北京高考〗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 春季高考〗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之一: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 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0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 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之三: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之四: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 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之五:2004 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
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 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 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 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 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 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 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岀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 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岀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 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 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 之十:2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 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 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 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 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 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 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之七: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 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 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 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之九: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之十:2004 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 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 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 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 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 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答: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 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 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 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 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 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 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 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 之十二:2004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 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之十三: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之十四: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 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 16—18 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j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 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囗口,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 上面诗歌中的“ 句同说一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 左右)。 附:参考答案 之一:2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毅;然后 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 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 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之二:2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6分)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 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 写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 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 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 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 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之五:2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12、1.C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 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髙洁:②“无 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 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2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 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 的魅力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 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 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字 左右)。 附:参考答案 之一: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 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 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 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之二:200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16.(6 分)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 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 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 写。 之三: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6.(6 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 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 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之四: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 青海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 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 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之五:2004 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12、1.C 2.A 13、(5 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 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 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 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16.(6 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 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 的魅力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 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 加以分析即可。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 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 “不必取长途”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 (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 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 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 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16.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 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 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 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 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 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 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 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 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 16.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 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 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 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 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
之七: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6 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 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 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 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 加以分析即可。 之八: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 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 “不必取长途” 之九: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 (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 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 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 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 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之十一: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16.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 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 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之十二:2004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6 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 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 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 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 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 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之十三: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 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之十四: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 16.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 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 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 的,言之成理,给 2 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 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 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
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 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 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 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 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 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对仗(或:对偶)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2)鉴赏用词之妙 作者:-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 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 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 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 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 往也是高考考査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 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 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 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 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 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 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 “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 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
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 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 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 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 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 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诗歌鉴赏指导教案(2)鉴赏用词之妙 -------------------------------------------------------------------------------- 作者:-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 “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 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 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 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 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 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 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 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 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 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 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 “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 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
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 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 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 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 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 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 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 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 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 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 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 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 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 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 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 “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 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 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 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 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 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 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 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 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 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 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 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 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 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 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
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 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 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 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 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 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 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 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 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 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 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 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 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 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 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 “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 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 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 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 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 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 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 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 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 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 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 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 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 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 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 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 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
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 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 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 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 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 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 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 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 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 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 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 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侮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 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 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 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慘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 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 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 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 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 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 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 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 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 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 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 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 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 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 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 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 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 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 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 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