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94.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分割并存”是对本时期文学潮流的总体概括。既要注意战争和政治制约下的三个 区域,即国统区、沦陷区与解放区文学发展的不同状况,又要注意不同区域文学的“共性” 尽可能依照不同阶段的先后来概览文坛的主潮与创作风貌,特别是那些唯战时所特有的文坛 现象。抗战初期国统区文学的基调是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一切,重视时代性、战 斗性;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后,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面对现实中的黑暗,题材 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重博大。抗战后期 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 判色彩。 (2)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 显出其特色。应大致了解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情况,并注意其在题材、主题与人物描写几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新文学的特点。还应格外关注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特色的形成,包 括如何转向真诚地描写农民,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新文体,等等方面。可以从解 放区作家与农民“对话”与“寻根”的角度,去理解解放区文学如何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 态,又如何成为政治推动下单向突进式发展的运动;既要肯定解放区文学的特色,以及其对 新文学某些缺失的纠偏与补充,又要看到后来引发的一些负面影响。此外,对沦陷区文学也 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此为本章重点。应对《讲话》的文学史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即背定其为“二战”以 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 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 讨论的问题大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部关系”问题,这又必须顾 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要求,才能理解《讲话》的意义与影响。把握《讲话》的内容,应 抓住“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个核心命题,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毛泽东 的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从历史纵向发展的环节上去理解这个中心命题或口号。然后,可 着重从三方面去理解“如何为群众”的措施与要求:一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

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分割并存”是对本时期文学潮流的总体概括。既要注意战争和政治制约下的三个 区域,即国统区、沦陷区与解放区文学发展的不同状况,又要注意不同区域文学的“共性”, 尽可能依照不同阶段的先后来概览文坛的主潮与创作风貌,特别是那些唯战时所特有的文坛 现象。抗战初期国统区文学的基调是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一切,重视时代性、战 斗性;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后,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面对现实中的黑暗,题材 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重博大。抗战后期 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 判色彩。 (2)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 显出其特色。应大致了解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情况,并注意其在题材、主题与人物描写几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新文学的特点。还应格外关注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特色的形成,包 括如何转向真诚地描写农民,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新文体,等等方面。可以从解 放区作家与农民“对话”与“寻根”的角度,去理解解放区文学如何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 态,又如何成为政治推动下单向突进式发展的运动;既要肯定解放区文学的特色,以及其对 新文学某些缺失的纠偏与补充,又要看到后来引发的一些负面影响。此外,对沦陷区文学也 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此为本章重点。应对《讲话》的文学史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即肯定其为“二战”以 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 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讲话》的政治策略性很强,所 讨论的问题大都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即所谓“外部关系”问题,这又必须顾 及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要求,才能理解《讲话》的意义与影响。把握《讲话》的内容,应 抓住“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个核心命题,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毛泽东 的命题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从历史纵向发展的环节上去理解这个中心命题或口号。然后,可 着重从三方面去理解“如何为群众”的措施与要求:一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

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应当 了解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实的需要。其二,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 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首先 肯定这仍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 由,但“提法”上(尤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简单化、概 念化。其三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总之,学习与理解《讲话》,一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 的重要作用:二要看到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 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三是注意其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 引申。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4)40年代文学论争多,固然与时代与政治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 学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应对几次比较重要的论争如何发生、议论的焦点是什么 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等等,有知识性的了解。这几次论争,一是1940年以后 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二是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三是1945年国统区 围绕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与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的评论而引发的有关文学与政治关 系等问题的论争;四是《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有关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这次论争延续时间长,“理论含量”高,涉及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命题,并在事实上突出了 胡风的理论,应作为重点考察。在了解上述诸次论争所涉及的重大命题时,都应当有史的眼 光,结合对新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去加以思考。 (5)胡风是三四十年代乃至当代最有影响又最有争议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近年来学术界 对胡风的研究空前地重视,并有新的成果。学习中应对胡风理论的形成、其基本框架与核心 观点,其引起争论的焦点与原因,以及应给胡风理论的历史定位,等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 可以把胡风的理论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应把握其核心命题“主 观战斗精神”的内涵。了解胡风的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的主 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还可以深入一步了解构筑胡风理论的三大支柱,或三个主要观 点: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 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 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应当将胡风理论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与论争的语

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应当 了解毛泽东在当时提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实的需要。其二,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 重新阐释。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首先 肯定这仍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问题思考的结果,有其必要与理 由,但“提法”上(尤其是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简单化、概 念化。其三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都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总之,学习与理解《讲话》,一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 的重要作用;二要看到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 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三是注意其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 引申。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4)40 年代文学论争多,固然与时代与政治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 学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应对几次比较重要的论争如何发生、议论的焦点是什么、 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等等,有知识性的了解。这几次论争,一是 1940 年以后 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二是 1942 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三是 1945 年国统区 围绕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与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的评论而引发的有关文学与政治关 系等问题的论争;四是《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有关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这次论争延续时间长,“理论含量”高,涉及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命题,并在事实上突出了 胡风的理论,应作为重点考察。在了解上述诸次论争所涉及的重大命题时,都应当有史的眼 光,结合对新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去加以思考。 (5)胡风是三四十年代乃至当代最有影响又最有争议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近年来学术界 对胡风的研究空前地重视,并有新的成果。学习中应对胡风理论的形成、其基本框架与核心 观点,其引起争论的焦点与原因,以及应给胡风理论的历史定位,等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 可以把胡风的理论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应把握其核心命题“主 观战斗精神”的内涵。了解胡风的关注点始终是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特别是作者的主 体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还可以深入一步了解构筑胡风理论的三大支柱,或三个主要观 点: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 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 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应当将胡风理论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与论争的语

境中全面评价,了解其理论的独创性和不成熟的地方,还可以思考胡风理论在四五十年代的 “命运”这一深层次的问题。 [知识点]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民族形式” 论争、对王实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

境中全面评价,了解其理论的独创性和不成熟的地方,还可以思考胡风理论在四五十年代的 “命运”这一深层次的问题。 [知识点]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民族形式” 论争、对王实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