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案讲义_电子教案(共二十五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9,文件大小:366.28KB,团购合买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三章 小说(一)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五章 新诗(一) 第六章 散文(一) 第七章 戏剧(一)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 茅盾 第十章 老舍 第十一章 巴金 第十二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小说(二) 第十四章 新诗(二) 第十五章 鲁迅(二) 第十六章 散文(二) 第十七章 曹禺 第十八章 戏剧(二) 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章 赵树理 第二十一章 小说(三) 第二十二章 艾青 第二十三章 新诗(三) 第二十四章 散文(三) 第二十五章 戏剧(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 本教案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通常把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 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 当代打通,以“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 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 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有关近、现代文 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 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 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 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 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 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 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 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 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 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案 本教案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通常把 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 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 当代打通,以“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 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 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 1917 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有关近、现代文 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 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 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作为新文 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 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 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 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 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 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 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外因。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就 依持过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大规模 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文学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后短短几年间,思想大解放如冰河开封, 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都同时涌入了中国。对这种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 应有所了解。在以后整个课程学习当中,都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 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6)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 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对于前者 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 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 本情况。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⑦)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 论”。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 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周 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对文学革 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周作人转向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 比较脱离现实的“自己的园地”文学观,代表了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另一路的追求。这一节 不作为重点,但应学习如何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那些影响大而思想立场可能比较复 杂的作家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⑧)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爆发,为 文学革命初期;“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 此后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这种大致 的阶段性划分,可以帮助同学联系时代社会变迁去把握文坛的趋向。 (9)第一个十年的创作也可以从总体上去归纳与描述其共同的兴趣与归趋,或区别于其 他时期的新的文学特色,即:理性精神、感伤的情调、个性化与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这种 宏观的归纳让我们对“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得失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待如下几章学

2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外因。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就 依持过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大规模 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文学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后短短几年间,思想大解放如冰河开封, 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都同时涌入了中国。对这种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活跃状况 应有所了解。在以后整个课程学习当中,都应当把外来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考察中国文 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6)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 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对于前者 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 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 本情况。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7)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 论”。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 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周 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对文学革 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周作人转向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 比较脱离现实的“自己的园地”文学观,代表了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另一路的追求。这一节 不作为重点,但应学习如何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那些影响大而思想立场可能比较复 杂的作家。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8)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 1917 年初到 1919 年“五四”爆发,为 文学革命初期;“五四”到 1926 年“三·一八”惨案,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 此后到 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这种大致 的阶段性划分,可以帮助同学联系时代社会变迁去把握文坛的趋向。 (9)第一个十年的创作也可以从总体上去归纳与描述其共同的兴趣与归趋,或区别于其 他时期的新的文学特色,即:理性精神、感伤的情调、个性化与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这种 宏观的归纳让我们对“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得失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待如下几章学

完后再回头来思考与印证这种归纳的根据 [知识点]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 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 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 涌人、文学硏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 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第二章鲁迅(-)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 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 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 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 析,探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 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 去”。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 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 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 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至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 深刻感受。 (2)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 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 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 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 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

3 完后再回头来思考与印证这种归纳的根据。 [知识点]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 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 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 涌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 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第二章 鲁迅(一)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 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 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 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 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 析,探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 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 去”。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 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 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 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至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 深刻感受。 (2)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 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 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 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 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

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由。 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 认为的某一点“鲁迅艺术特色”。 说不尽的阿Q (3)教材中这一节主要介绍“《阿Q正传》接受史”。我们从中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层 次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解释阿Q的典型含义。也可以课堂讨论,阿Q 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是否有最基本的典型内涵?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到底怎样满足 了某些特定的时代的社会审美期待?通常作为“共名”的“阿Q”或“阿Q精神”,是什么层 面上的发挥?等等。这一节学习要注意拓展文学评论的思维。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4)《野草》和《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的潮流,这可以更多地从“文体”与 写作的姿态上去理解。“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 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 笔墨情趣。 (5)《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不同于《朝花夕拾》,也可以用“独语”宋概括。这主要 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 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 验的“反抗绝望”的晢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 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不必要求青年学 生完全理解《野草》中的鲁迅的哲学。鲁迅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读懂他的《野草》,因 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因此,学习《野草》可偏重于文体的鉴赏,当然,也该从这非常 个性化又非常奇峻的艺术世界中,领略作家深刻而孤寂的心境及由此发生的无羁的想象力与 创造力。 [知识点] 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第三章小说(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这一节要求大致了解“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其中除了社会变革的推动

4 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由。 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 认为的某一点“鲁迅艺术特色”。 二、说不尽的阿 Q (3)教材中这一节主要介绍“《阿 Q 正传》接受史”。我们从中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层 次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解释阿 Q 的典型含义。也可以课堂讨论,阿 Q 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是否有最基本的典型内涵?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到底怎样满足 了某些特定的时代的社会审美期待?通常作为“共名”的“阿 Q”或“阿 Q 精神”,是什么层 面上的发挥?等等。这一节学习要注意拓展文学评论的思维。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4)《野草》和《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的潮流,这可以更多地从“文体”与 写作的姿态上去理解。“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 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 笔墨情趣。 (5)《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不同于《朝花夕拾》,也可以用“独语”宋概括。这主要 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 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 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 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不必要求青年学 生完全理解《野草》中的鲁迅的哲学。鲁迅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读懂他的《野草》,因 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因此,学习《野草》可偏重于文体的鉴赏,当然,也该从这非常 个性化又非常奇峻的艺术世界中,领略作家深刻而孤寂的心境及由此发生的无羁的想象力与 创造力。 [知识点] 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第三章 小说(一)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这一节要求大致了解“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其中除了社会变革的推动

还包括:新式教育所培养的一代青年学生成了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西 洋小说的影响,等等。要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本时期除了鲁迅等个别作家之外,大部分创作 仍比较幼稚,只是为后来的发展开了源头。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2)理解“问题小说”形成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 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 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对“问题小说” 形态与得失的理解,可以举冰心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超人》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 该小说文笔和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的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 有些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的特征。还可以分析王统照的《沉思》、《微笑》等小说,其 提出和表现“问题”时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时代的情味。 (3)“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 圣陶为例。叶也是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来却转向专写“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并着重用冷静批判之笔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态。可以重点评析其早期代表作《潘先生在难 中》,注意其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并领略其不动声色地讽刺 的手 (4)关于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要了解这一群体的 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应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乡土文学”的 界定为出发点,理解这一群体涌现的文学史背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 突出特色。 可以在阅读一些代表作的基础上,体会与掌握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对奇特民俗的描 绘,彭家煌(《怂恿》)对闭塞乡村世态人情的揭露,台静农(《拜堂》)对宗法制度下农民心 理困苦的表现,等等,从而理解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 众,手法转向写实,描写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等变化。总之,应注意从中学会如何从文学发展 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一种文学潮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5)强调小说抒情与主观性的主要有创造社作家。抒情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 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 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重点

5 还包括:新式教育所培养的一代青年学生成了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西 洋小说的影响,等等。要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本时期除了鲁迅等个别作家之外,大部分创作 仍比较幼稚,只是为后来的发展开了源头。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2)理解“问题小说”形成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 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 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对“问题小说” 形态与得失的理解,可以举冰心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超人》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 该小说文笔和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的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 有些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的特征。还可以分析王统照的《沉思》、《微笑》等小说,其 提出和表现“问题”时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时代的情味。 (3)“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 圣陶为例。叶也是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来却转向专写“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并着重用冷静批判之笔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态。可以重点评析其早期代表作《潘先生在难 中》,注意其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并领略其不动声色地讽刺 的手法。 (4)关于 2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要了解这一群体的 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应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乡土文学”的 界定为出发点,理解这一群体涌现的文学史背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 突出特色。 可以在阅读一些代表作的基础上,体会与掌握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对奇特民俗的描 绘,彭家煌(《怂恿》)对闭塞乡村世态人情的揭露,台静农(《拜堂》)对宗法制度下农民心 理困苦的表现,等等,从而理解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 众,手法转向写实,描写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等变化。总之,应注意从中学会如何从文学发展 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一种文学潮流。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5)强调小说抒情与主观性的主要有创造社作家。抒情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 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 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重点

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特色,《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文本。其 特色表现在:小说有以“零余者”为代表的抒情主人公,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 自述或宣泄:多写“时代病”,即“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与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又并 非展示病态,而是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与抗议。 分析郁达夫小说不必过于考究其情节结构或语言运用的完整程度,应重在领略其非常独 异的艺术个性,那充溢篇中的才气、激情,那真切的感伤和忧愤。此外,有关其小说中病态 性欲的描写,也可以作为本课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应理解为郁达夫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 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在当时也带有向虚伪的封建传统道德及国人矫饰习气 挑战的意味 (6)了解“五四”抒情小说的特色,还应当考察庐隐、淦女士等。她们与创造社和郁达 夫没有承传关系。庐隐的《海滨故人》表现新旧交替时代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淦女士的《隔 绝》等作品大胆袒露敢于冲破旧道德牢笼的青年女性的内心隐秘。这些作品艺术上并不完整, 但联系当时的时代精神需求来阅读,就能理解其当时受欢迎的原因。 (⑦)同样注重抒情却又在艺术上达到较完整的境界的本时期 作家,还有冯文炳和许地山。前者可以《竹林的故事》为中心,欣赏其如何以冲淡、质 朴的笔调描写古朴、和谐的田园生活之美,及其如何借鉴古典诗词的手法构设小说的意境。 欣赏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作品,则应当把握其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宗教传奇的 情节韵味 学完本章,最好有一小结,即在理解“五四”时期短篇小说多样性的同时,从结构、人 物、叙述角度与技巧等方面掌握其向“现代化”转换的表现。对本时期仍比较幼稚的长篇小 说,则只需一般了解,不必重点探讨。 [知识点]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 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第四章郭沫若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这一节重点理解《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探讨的

6 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特色,《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文本。其 特色表现在:小说有以“零余者”为代表的抒情主人公,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 自述或宣泄:多写“时代病”,即“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与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又并 非展示病态,而是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与抗议。 分析郁达夫小说不必过于考究其情节结构或语言运用的完整程度,应重在领略其非常独 异的艺术个性,那充溢篇中的才气、激情,那真切的感伤和忧愤。此外,有关其小说中病态 性欲的描写,也可以作为本课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应理解为郁达夫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 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在当时也带有向虚伪的封建传统道德及国人矫饰习气 挑战的意味。 (6)了解“五四”抒情小说的特色,还应当考察庐隐、淦女士等。她们与创造社和郁达 夫没有承传关系。庐隐的《海滨故人》表现新旧交替时代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淦女士的《隔 绝》等作品大胆袒露敢于冲破旧道德牢笼的青年女性的内心隐秘。这些作品艺术上并不完整, 但联系当时的时代精神需求来阅读,就能理解其当时受欢迎的原因。 (7)同样注重抒情却又在艺术上达到较完整的境界的本时期 作家,还有冯文炳和许地山。前者可以《竹林的故事》为中心,欣赏其如何以冲淡、质 朴的笔调描写古朴、和谐的田园生活之美,及其如何借鉴古典诗词的手法构设小说的意境。 欣赏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作品,则应当把握其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宗教传奇的 情节韵味。 学完本章,最好有一小结,即在理解“五四”时期短篇小说多样性的同时,从结构、人 物、叙述角度与技巧等方面掌握其向“现代化”转换的表现。对本时期仍比较幼稚的长篇小 说,则只需一般了解,不必重点探讨。 [知识点]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 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第四章 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这一节重点理解《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如何统一。探讨的

切人点是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 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便是《女神》的特色。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开 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 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 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 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 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讠 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我”是统一的。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 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 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 感。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 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 的精神魅力。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②)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 沫若的影响。这是难点之一。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 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 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硏究观点。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 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而且从泛神 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总之,《女神》的主导 性风格是壮阔、雄奇,正代表了“五四”的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3)了解《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 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 形式,而是在自由 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 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所以不妨结合诗作对自由诗有较为细致的剖析。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4)这一节讲的是郭沫若《女神》之外的其他诗作,主要是后来诗风转变的产品。可以 重点阅读《星空》与《瓶》中的一部分诗。应注意比较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与《女神》时代

7 切人点是郭沫若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 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便是《女神》的特色。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开 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 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 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 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 的心灵世界(可以《天狗》为析例)。其次,“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应当理解为同时是诗 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我”是统一的。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 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这也可以从“五四”时 代心理情绪的复杂多样性方面去理解。惟其如此,更真实地立体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 感。学习中会碰到对郭诗那种似乎大喊大叫袒露直切的写法不大能欣赏的情况,应当联系“五 四”时代刚刚觉醒过来的一代青年的心境去同情了解,这样会发现《女神》的确有不可重复 的精神魅力。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2)这一节偏重了解郭沫若“五四”诗歌的艺术特质。其关键是搞清楚“泛神论”对郭 沫若的影响。这是难点之一。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 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较细致的介绍也可 以参考“评论节录”中的研究观点。要了解由于泛神论的影响,《女神》更加思绪沸腾,想 象奇特,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一(可重点评析《地球,我的母亲》)。而且从泛神 论的影响出发,郭诗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和“动的精神”。总之,《女神》的主导 性风格是壮阔、雄奇,正代表了“五四”的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3)了解《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 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 形式,而是在自由 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因为郭沫若是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这一体诗 歌在后来有断断续续的发展,所以不妨结合诗作对自由诗有较为细致的剖析。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4)这一节讲的是郭沫若《女神》之外的其他诗作,主要是后来诗风转变的产品。可以 重点阅读《星空》与《瓶》中的一部分诗。应注意比较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与《女神》时代

诗作的异同。《星空》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瓶》是爱情诗,仍 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前茅》(写于1923年)和《恢复》(写于1928年)中 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这一节 主要注意知识性的掌握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5)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应了解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 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 《孔雀胆》。应掌握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 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 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 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 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 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 的自由虚构和改造。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可以重点 评析《屈原》,除了以此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之外,还可以探讨其得失,思 考《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的原因。 [知识点]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 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第五章新诗( 一、新诗的诞生一“五四”新诗运动 (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界革命”止 于对宋诗派的摹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 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 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 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 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

8 诗作的异同。《星空》缺少早期诗作那种时代的激情,但技巧趋于圆熟。《瓶》是爱情诗,仍 较多体现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意识精神。《前茅》(写于 1923 年)和《恢复》(写于 1928 年)中 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还有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从中可以了解郭沫若诗风的转变。这一节 主要注意知识性的掌握。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5)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应了解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 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 《孔雀胆》。应掌握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 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 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 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 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 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 的自由虚构和改造。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可以重点 评析《屈原》,除了以此了解郭沫若作为“诗人写剧”的个性之外,还可以探讨其得失,思 考《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形象塑造,反而不如南后这个形象丰满的原因。 [知识点] 《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 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 第五章 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界革命”止 于对宋诗派的摹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 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 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 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 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

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 与意义。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 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 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 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 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要 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 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 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 解的要点。由此人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 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 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 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 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 四、新诗的“规范化”一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 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 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 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 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 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 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 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 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

9 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 与意义。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 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 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 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 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要 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 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 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 解的要点。由此人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 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 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 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 一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 求。 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 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 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 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 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 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 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 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 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

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 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 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 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 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 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 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 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 重镇,其在30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 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g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 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 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 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 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 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 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 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⑦)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 的一个方向。下一个十年的部分对此还有讨论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硏究会、湖畔 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第六章散文(

10 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 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 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 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 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 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 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 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 重镇,其在 30 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 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g26 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 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 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 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 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 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 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 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7)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 的一个方向。下一个十年的部分对此还有讨论。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 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第六章 散文(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9页,可试读13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