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革命样板戏” 、走向中心的戏剧 60年代初期,戏剧就已经走向“中心”地位。所谓“中心”,不仅指作品的数量和在 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指戏剧对其他文学样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在50年代,“五四”新 文学以来小说处于中心位置这一状况得到继续。小说的艺术观念、表现方法对诗、散文有明 显的渗透。50年代后期,特别是1963年开始,戏剧的重要性突出起来。这与左翼文艺重视 戏剧、电影这一“传统”有关。戏剧是当时用来配合政治运动、发挥文艺宣传教诲功能的更 好的形式。而戏剧、尤其是地方戏曲与普通民众之间已建立的紧密关系,也是戏剧受到重视 的因素之一。戏剧对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散文的“场景化”;戏剧冲突 设置的方式,成为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构思方法。而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大“角色化”(在戏 剧冲突中有确定地位,有明确的参与冲突的性格特征)。小说人物的语言也常设计为台词式 的对白。 “革命样板戏” 创作“样板戏”的实验,开始于1963年。1%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 以后被定为“样板戏”的若干剧目,都已基本成形。1967年5月,《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首 次使用了“革命样板戏”的说法,并开列了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京剧《智取 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 女》,交响音乐《沙家浜》。此后,列入“样板戏”的名单有所扩大,到1974年,宣称已有 十六七个。“革命样板戏”绝大多数是对原有的已经具有相当基础的剧目进行修改或移植而 成,并调集全国各领域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编剧、导演、演员、唱腔美术舞蹈的设计者参 与创作,因而某些剧目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样板戏”选择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本,在朝 样板”方向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改动、删削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纯粹性”的部 分,另方面极大地利用传统艺术(主要是京剧)的艺术经验,使政治观念的表达获得较高的 观赏性。“样板戏”各剧目的情况存在许多差异。有的剧目,如《红灯记》、《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舞剧《红色娘子军》等,由于创作的文化来源的复杂性,作品也呈现复杂、多 层的状况,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审美”魅力
第九章 “革命样板戏” 一、走向中心的戏剧 60 年代初期,戏剧就已经走向“中心”地位。所谓“中心”,不仅指作品的数量和在 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指戏剧对其他文学样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在 50 年代,“五四”新 文学以来小说处于中心位置这一状况得到继续。小说的艺术观念、表现方法对诗、散文有明 显的渗透。50 年代后期,特别是 1963 年开始,戏剧的重要性突出起来。这与左翼文艺重视 戏剧、电影这一“传统”有关。戏剧是当时用来配合政治运动、发挥文艺宣传教诲功能的更 好的形式。而戏剧、尤其是地方戏曲与普通民众之间已建立的紧密关系,也是戏剧受到重视 的因素之一。戏剧对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散文的“场景化”;戏剧冲突 设置的方式,成为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构思方法。而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大“角色化”(在戏 剧冲突中有确定地位,有明确的参与冲突的性格特征)。小说人物的语言也常设计为台词式 的对白。 二、“革命样板戏” 创作“样板戏”的实验,开始于 1963 年。1964 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 以后被定为“样板戏”的若干剧目,都已基本成形。1967 年 5 月,《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首 次使用了“革命样板戏”的说法,并开列了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京剧《智取 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 女》,交响音乐《沙家浜》。此后,列入“样板戏”的名单有所扩大,到 1974 年,宣称已有 十六七个。“革命样板戏”绝大多数是对原有的已经具有相当基础的剧目进行修改或移植而 成,并调集全国各领域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编剧、导演、演员、唱腔美术舞蹈的设计者参 与创作,因而某些剧目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样板戏”选择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本,在朝 “样板”方向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改动、删削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纯粹性”的部 分,另方面极大地利用传统艺术(主要是京剧)的艺术经验,使政治观念的表达获得较高的 观赏性。“样板戏”各剧目的情况存在许多差异。有的剧目,如《红灯记》、《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舞剧《红色娘子军》等,由于创作的文化来源的复杂性,作品也呈现复杂、多 层的状况,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审美”魅力